Workflow
数字文创
icon
搜索文档
将导游装在口袋里:AI 对景区游览新赋能
AI前线· 2025-11-17 12:20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正将传统旅游导览从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深度、个性化、沉浸式的文化互动体验,满足游客从“到此一游”到“用心感受”的需求转变 [4][5][24] 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 - 当代旅行者追求深度体验,表现为博物馆讲解一票难求、文创产品走红、沉浸式古镇兴起 [5] - 自由行游客面临“看不懂”、“听不明”的困境,需要能理解需求的智能旅行伙伴而非冰冷设备 [5] - 理想的游览体验是让游客成为旅程的主人,而非被安排行程的参观者 [6] 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 - AI导览提供随时随地、可听可问的交互方式,例如在寒山寺结合虚拟钟声讲解诗句意境和历史厚重感 [6] - 提供精确的游览路线指引,用户可跟随路线避免走回头路,或自由行走自动触发点位讲解 [8] - 室内地图可精确到文物级别,点击列表文物可直接在地图上定位 [9] - 通过情境化叙事创造“沉浸空间”,例如在恭王府引导用户触摸金丝楠木立柱并讲述相关历史 [9] - 系统自动记录用户游览路线和照片,生成“数字旅行日记” [15][17] - 利用AIGC技术智能优化构图与光线,帮助游客拍摄高质量照片 [13] - 将用户听过的讲解沉淀为“数字文创”,实现永久收藏 [15][18] 个性化服务 - AI导览能针对不同游客群体提供个性化讲述,如对儿童使用童趣语言,对历史爱好者采用亲历者口吻 [12] - 提供多个内容版本,如面向小朋友的儿童版、以历史人物口吻讲述的特定版、面向大众的经典版 [13] 核心技术方案 - 采用“GPS+惯性导航(INS)+行人航位推算(PDR)”的多源融合定位方案,解决传统GPS在复杂环境中易漂移中断的问题 [19][25] - 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动态评估数据源权重,并借助高精度地图匹配剔除异常轨迹点 [19] - 该技术方案在多数场景下定位精度稳定在3-5米,极端环境下可优化至2-3米,端到端延迟控制在200毫秒以内 [19] - 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构建智能内容生产体系,系统性整合景点多维数据构建结构化知识库 [20] - 通过提示词工程驱动LLM将基础稿件批量转化为服务于不同受众的多个版本 [20] - 采用情感化语音合成(TTS)技术将文本转换为具有特色音色的高质量音频 [21] - 轻量级自动化工作流可使新增景区在数小时内完成从数据准备到多版本音频上线的全流程 [2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在感知层增强视觉定位与建模能力,提升定位精度和场景识别能力 [24] - 将在认知层结合更细致的游客行为分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心”讲解匹配 [24]
蜀地新韵:文旅融合绘就消费“立体画卷”
金融时报· 2025-11-13 10:05
四川省消费市场宏观表现 - 四川省消费市场规模达2.8万亿元,辐射近4亿人口市场[1] - 202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1] - 2024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达9125.05亿元[1] 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转型与成效 - 园区由传统物管转向专业商管运营,产业定位从“音乐公园”重新定义为“国际时尚产业园”,目标客群聚焦年轻人[2][3] - 转型前园区年均亏损约2000万元,转型后2023年入园游客超1000万人次,营收超9亿元;2024年游客量跃升至1780万人次,营收突破14亿元[3] - 目前每日入园游客超5万人次,80%以上为年轻人,超半数为外地游客,园区内解决了5000名年轻人的创业就业问题[3][4] - 园区打造20余个展演场馆,每年呈现上千场文化活动,形成全时段、全年龄、全客群覆盖的业态[3] 遂宁海龙村农文旅融合模式 - 海龙凯歌文旅园区实施“管委会+公司+村集体+村民”综合发展模式,采用产业纯利润“保底+55”分红机制和集体经济收益“622”再分配模式[7] - 自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64.29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3.1亿元;2024年海龙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1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7] - 园区通过低空旅游、农耕研学、乡村赛事等业态吸引客流,带动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就近务工、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持续增收[6][7] 凤仪湾复合型消费场景构建 - 凤仪湾探索“生态基底+农业特色+科技赋能+文化IP”的消费新场景融合模式,成功从单一观光功能转向复合型消费体验目的地[9][10] - 2024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亿元;全气候智能温室番茄智慧谷年产番茄40万斤,年接待研学10万人次[10] - 园区业态包括国际飞行营地、可爱岛水世界(曾创6小时销售额破百万元纪录)、马术俱乐部等,共同构筑消费生态圈[10]
成都文旅消费全国第二:“文商旅体融合” 激活 2862 万游客的立体消费体验
经济观察报· 2025-10-09 20:02
核心观点 - 成都文旅市场在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期间实现量质齐升,游客数量达2862.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293.5亿元,消费增速13.4%远超游客数量增幅5.3% [1] - 成功模式在于“文商旅体融合”,通过场景创新与服务保障,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诠释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1][3] 市场表现与排名 - 在多个平台榜单中位列前茅:美团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第二,携程、去哪儿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第二,高德“长假美食吸引力城市榜”登顶榜首 [1] - 重点监测的215条特色商街客流和营业额分别增长5.0%和5.4% [4] - 假期入境游客同比增长32%,在“最受外国朋友欢迎国内城市”榜单中位列第四 [2] 游客结构与消费特征 - 游客结构变化显著,外地游客占比达37.3%,规模为1067.6万人次,同比增长6.4% [2] - 消费模式从“打卡”转向“深度体验”,人均旅游消费1025.3元,同比增长7.7% [2] - 线上线下消费合计767.5亿元,同比增长11%,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2] 核心景区与活动热度 - 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416.9万人次,同比增长8.1% [2] -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假期多数日子每日8万张门票售罄,武侯祠博物馆累计接待82.4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4.3万创历史新高 [2] - 都江堰青城山因“蓝眼泪”奇观多次发布客流预警 [2] 场景创新与活动策划 - 假期前策划推出300余项文旅活动,形成“传统+潮流”“线下+线上”的立体供给体系 [3] - 全国首个“数字文创黄金周”联动28个本土IP,在交子大道打造潮玩大街累计接待164.77万人次 [3] - 电子消费福袋串联450家餐饮、13家景区和60家酒店,带动线下消费超1.19亿元 [3] 新兴业态与增长极 - 数字文创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新引擎,王者荣耀鲁班7号全球首展吸引12.6万人打卡,西博城世界动漫展首日入场人数突破4万 [3] - 乡村旅游市场被激活,2025年秋季“村糖会”在多个区县同步开展 [4] - 赛事与演艺跨界融合,郭富城演唱会拉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超30% [4] 服务保障与国际化 - 重点商圈外语服务标识覆盖率100%,智能支付终端支持14种语言 [6] - 天府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可办理40多种外币兑换,实现“跨境消费无障碍” [6] - AI多语言智能翻译屏等便利化服务提升国际游客体验 [2][6] 长期发展战略 - 以文化为内核,构建“全龄段、全时段、全场景”的消费生态 [5] - 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拓展文旅空间,5188公里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为新打卡地 [6] - 持续挖掘熊猫、三国等文化IP的现代价值,加快数字文创、乡村旅游等新场景迭代 [7]
利好!八部门,重磅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9-24 20:50
政策总体要求 - 政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旨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数字消费多元化供给,创新丰富数字消费场景,促进数字消费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激发社会经济活力[6] 丰富数字消费领域供给 - 扩大数字产品消费,鼓励企业加速研发创新以增加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有效供给,释放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桌面级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消费潜力,并加快智能家电、智能安防、视频照护系统的研发及互联互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7] - 提升数字服务消费,鼓励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赋能文博场馆、旅游景区、休闲街区,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多元化消费场景,并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发展"人工智能+医疗卫生"[7] - 创新数字内容消费,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鼓励运用元宇宙、文生和图生视频大模型等技术推出数字文创,支持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网络文学等领域精品创作,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虚拟现实电影等新业态[8] - 拓展数字消费渠道,发展智慧零售支持实体商贸企业全流程数字化营销,支持即时零售、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鼓励电商平台加大对产品定制生产、数智供应链、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及偏远地区物流配送的投入[9] 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经营主体 - 提升数字消费企业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技术研发支持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加强创新孵化基础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 - 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优化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县域数字消费龙头企业和区域特色品牌[10] 优化数字消费支撑体系 - 打造数字消费平台载体,鼓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丰富数字供给,加快建设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停车场等数字化载体,推动现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11] - 完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智慧物流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序发展无人机支线运输和末端配送业务,加快研究制定自动配送车、无人机等相关标准,加强智能取餐柜、快递柜等配送终端建设[11] - 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受理覆盖面和应用场景,引导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加强合作以提升移动支付对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友好度和便利性[12] - 强化要素投入保障,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场馆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鼓励地方制定数字消费专业人才认定标准并纳入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扩大数字消费领域公共数据供给[12] -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数字消费领域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消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3] 营造数字消费良好环境 - 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指导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国际消费季"等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发挥电子商务渠道优势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出数字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等优惠措施[14] -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外企业高质量开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教育等领域合作,加强"丝路电商"互利共赢机制建设,支持海外优质商品和服务通过电商进入中国市场[15] - 促进规范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制定,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15]
八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第一财经· 2025-09-24 17:31
政策核心与总体要求 - 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旨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数字消费多元化供给,创新和丰富数字消费场景 [1] - 政策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数字消费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4] - 指导意见聚焦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从4个方面提出了14项具体任务举措 [1] 丰富数字消费领域供给 - 扩大数字产品消费,鼓励企业加速研发创新,释放人工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桌面级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消费潜力 [5] - 提升数字服务消费,鼓励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多元化消费场景,并开展"人工智能+消费"案例推荐工作 [5] - 创新数字内容消费,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鼓励运用元宇宙、文生和图生视频大模型等技术创新表现形态,推出更多数字文创 [6] - 拓展数字消费渠道,发展智慧零售,支持即时零售、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并鼓励电商平台加大对产品定制生产、数智供应链等方向的投入 [7] 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经营主体 - 提升数字消费企业创新能力,强化相关基础技术研发,支持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8] - 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优化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开展电子商务惠民惠企活动,并实施"数商兴农"等工程培育县域数字消费龙头企业 [8] 优化数字消费支撑体系 - 打造数字消费平台载体,鼓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丰富数字消费供给,加快建设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数字化载体 [9] - 完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智慧物流建设,鼓励有序发展无人机支线运输和末端配送业务,加快研究制定自动配送车、无人机等相关标准 [9] - 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受理覆盖面和应用场景,引导银行、支付机构提升移动支付各环节的友好度和便利性 [10] - 强化要素投入保障,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场馆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并鼓励地方制定数字消费专业人才认定标准,在落户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 [10] -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数字消费领域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并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消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融资 [11][12] 营造数字消费良好环境 - 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指导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等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出数字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等优惠措施 [13] -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外企业高质量开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教育等领域合作,加强"丝路电商"互利共赢机制建设 [13] - 促进规范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制定,探索"大数据+信用"智慧监管模式,并建立健全反映数字消费规模、结构的监测分析体系 [14]
在文化与科技相融共生中激发创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1:58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正全面打通文化创作、消费、传播等环节,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3] - 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能够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具备多重价值的高质量产品 [2] - 文化新业态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展现出科技驱动产业革新、集群生态加速形成的繁荣景象 [4] 行业技术应用与赋能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打破时空界限,激活文化场馆、非遗和文物 [1][3] - 数字技术以其开放性、共享性、智能性优势连接资源、企业、产品、人才,形成规模化产能集聚池,实现对传统文化行业的全面赋能与重构 [2] - 数字出版、数字演艺等新型传播方式为观众带来更便捷、时尚、全方位的视听体验 [1] 行业产品与服务创新 - 动漫游戏、网络音乐、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形态与业态 [1][3] - 科技能将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集展示价值、体验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时代价值于一体的高质量文化产品 [2] 北京市场表现与产业数据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拥有相关企业约2400家,大模型产品备案105款,均居全国首位 [4] - 北京去年新增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总数达16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4] - 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4] - 2024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为8808.8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高达72.1% [4] 行业论坛与未来展望 - 2025北京文化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约800名中外嘉宾将围绕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等议题交流 [1] - 平行论坛主题包括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视听产业融合破圈等 [5] - 推动文化和科技由“相加”到“相融”,能催生新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培育新质生产力 [3]
番禺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将亮相2025年服贸会
广州日报· 2025-08-13 10:30
展会基本信息 - 2025年服贸会ICT展将于9月10日至14日在首钢园区举办 规模约1万平方米 [1] - 吸引线下参展企业100余家 线上参展企业近300家 [1] - 专题展采用"2+5+N"布局 包括两大特色主题展 五大数字赋能服务贸易论坛和N场国际经贸洽谈对接活动 [1] 展会内容特色 - 聚焦数字服务贸易和高精尖产业 展现数字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和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成果 [1] - 广州市番禺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将展示数字文创 游戏动漫 短视频等内容出海案例 [2] - 展现文化企业借助数字技术突破地域限制的能力 擦亮"番禺制造"金字招牌 [2] 参展企业表现 - 基地充分发挥文化出口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发展 [2] - 体现数字服务贸易赋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坚定决心 [1]
县域旅游火热 带来消费“乘数效应”
县域旅游市场增长趋势 - 暑期县域民宿订单同比增长76.5% 迎来近4年最火热市场 [2] - 30岁以下年轻游客占比56%以上 成为县域旅游消费主力军 [2] - 县域旅游通过露营/研学/夜间游等新兴业态满足多样化需求 [2] 消费行为与业态创新 - 年轻游客从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文化体验 推动非遗工坊/生态研学/数字文创等业态发展 [2][3] - 县域旅游二次消费占比显著提升 从低端平价转向高附加值服务 [3] - 超八成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旅游信息 VR漫游/数字藏品构建线上线下闭环体验 [7] 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发展 - 浙皖闽赣生态文化资源串珠成链 云贵川山地旅游带形成风景线 产生跨区域协同乘数效应 [5][6] - 浙江通过微改造提升人文温度 新疆借旅游兴疆战略激活丝路文化IP 形成东西部差异化特色 [4] - 江苏发起"水韵江苏不扎堆儿"全媒体话题 推动长三角游客感受县域旅游宁静体验 [4] 基础设施与营销变革 - 高速交通网络缩短县城与都市时空距离 道路改善增强县域旅游目的地建设效应 [4] - 新媒体平台在形象构建/营销推广中角色突出 短视频直播助力县域快速出圈 [4] - 政策支持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便利性 [2] 产业转型与挑战 - 从景点经济转向全域体验 文化活化与生态资源实现多维变现 带动农业/制造业协同发展 [8] - 面临传统产品过剩与精品供给不足矛盾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与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8] - 需通过文化挖掘/科技支撑/政策保障破解难题 构建小而美、精而特的可持续竞争力 [9]
多家上市公司亮相第二十一届文博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5-25 18:16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为期5天,持续至5月26日 [1] - 多家上市公司参会,涵盖影视、传媒、出版、人工智能、机器人、游戏、潮玩等多个行业或领域 [1] - 上市公司通过文博会平台展示公司形象、产品和技术,寻找商机与合作机会 [1]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 - 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技术(VR)是本届文博会焦点之一,相关展位吸引中外客商和市民 [1] - 凡拓数创(301313)参展,展示VR大空间、AI三维重建、虚拟数智人、AI知识图谱、数字文创、Q版数字人等最新产品与标杆案例 [1] - 万兴科技(300624)参展,展示视频创意软件万兴喵影鸿蒙版、万兴播爆、Wondershare SelfyzAI、万兴"天幕"大模型等AI创新成果 [1] 潮玩行业 - 中国潮玩IP独特魅力显现并成功"出海",港股上市公司泡泡玛特亮相文博会 [2] - 泡泡玛特首次以"北京+香港"双馆联动多展台模式参展,带来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人气产品 [2] - 泡泡玛特希望通过POPLAND与文博会的创新互动为消费者带来别样体验,推动IP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与创新 [2] 其他参展企业 - 国星光电(002449)以"光显 艺 未来"为主题亮相本届文博会 [1]
文旅市场掀起“科技+”体验热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4 04:44
文章核心观点 “五一”假期北京文旅市场掀起“科技 +”体验热潮,众多科技文旅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平台和场景创新释放假日文旅消费新动能,近年来北京市文旅局积极支持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和新兴业态 [1][2] 分组1:“五一”假期科技文旅活动案例 - “触界·未来朋友圈”科技嘉年华在五道口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广场开启“科技 +”沉浸式狂欢,有 AR 画笔、VR 神舟飞船返回舱等前沿科技产品,还有人形机器人互动和“黑悟空”CosPlay Show,海淀区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尖端成果走出实验室 [1] - 东城区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常设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通过古、今、未来 3 大篇章构筑观展动线,在沉浸互动式数字光影中让展品触手可及 [3] - “2025 亚洲数字艺术展”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以“多智能社群”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艺术家与 AI 共创作品 [3] - 朝阳区蓝色港湾爱神广场“元宇宙光波市集”以虚实结合、数字分身等技术打造“科技+新消费”主题市集 [3] - “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 展”在朝阳区 798·751 园区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举办,以第一视角探索巴黎圣母院,360 度视角观赏经典元素并感受巨钟齐响震撼 [3] 分组2: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成果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支持文旅 + 科技融合发展,迄今已评选优秀案例 88 项 [2] -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体验、智慧导览等多元化消费场景,孕育出数字文创、虚拟演出等新兴业态 [2] -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挖掘壁画价值,让游客近距离欣赏“动”起来的明代壁画 [2] -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融合 5G、数字光影、VR 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船体验 [2]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结合三维渲染、数字人技术,提供沉浸式交互游乐体验 [2] - 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实体场馆至云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