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当

搜索文档
广东最好逛的超市,差点就闭店了
36氪· 2025-07-21 18:11
永旺超市发展历程 - 1996年以"吉之岛JUSCO"品牌进入中国内地,首店位于广州天河城,成为当时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性商超[6] - 2013年统一更名为"AEON永旺",但广州消费者仍习惯称其为"吉之岛"[9] - 目前在全国拥有400余家门店,数量超过沃尔玛,与盒马鲜生相当[11] 经营现状与挑战 - 2024年营收同比减少6.87%,净利润同比下滑79.2%至3.38亿港元,连续3年下滑[11] - 内地业务自2017年以来持续亏损,2024年营收43.39亿港元(同比-4.68%),亏损6586万港元[12] - 深圳首店等多家老店关闭,北京门店已全部撤出,华北地区仅剩5家店[11] - 2020年才完成内地所有门店自有App铺设,线上布局明显落后[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面临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和盒马等新零售的双重挤压[3] - 社区店业态崛起:钱大妈已在全国开设近3000家门店,盒马NB门店超200家[12][14] - 消费者偏好转向"小型化、生鲜化、折扣化",社区店占比达52%(较2020年+6%)[12] 核心竞争优势 - 熟食区被消费者誉为"天花板级",猪颈肉、烤鸡等产品获得高度认可[19] - 保持本地化服务特色,雇佣能提供粤语服务的本地员工[19] - 日式精细化服务传统,员工服务态度获得消费者广泛好评[21][22] 消费者情感联结 - 承载广州消费者30年的集体记忆,被视为城市地标和文化符号[1][6] - 早期引入动漫IP商品(如宝可梦书包)创造差异化体验[9] - 闭店传闻引发市民强烈反响,社交媒体出现大规模声援活动[17][19] 经营策略问题 - 沿用日本核心商圈选址策略,面临租金压力与坪效下降的双重困境[14][16] - 店型定位模糊:既缺乏大卖场的规模优势,也不具备社区店的便利性[16] - 品牌溢价能力减弱,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祛魅,更注重性价比[16]
方寸之间的丰盈:京司便利店与当代生活的"小确幸"
搜狐财经· 2025-06-09 17:53
商业模式创新 - 公司通过"小而全"的经营哲学精准把握都市生活痛点 不到一百平米的店铺囊括都市人日常所需的所有小物件 [3] - 采用动态调整的货架管理艺术 早晨摆放早餐类商品 中午替换为便当 傍晚推出打折食品 使有限空间实现无限可能 [3] - 创造"第三空间"体验 在家庭与职场之间提供低门槛的社会包容 不同人群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4] 产品策略 - 商品丰富度惊人 从早餐饭团到深夜零食 从应急药品到手机充电器 几乎涵盖都市生活所有需求 [3] - 自有品牌开发策略成效显著 同样质量的咖啡价格仅为连锁咖啡店的27% 但品质不逊色 [3] - 食品坚持使用优质原料 邀请米其林厨师参与研发便当配方 提升产品竞争力 [3] 价格策略 - 价格实惠不是简单低价 而是通过自有品牌 直采直供和高效物流实现性价比最优化 [3] - 与大型超市相比单价略高 但通过供应链创新让顾客感受到"价值感"而非单纯低价 [3] - 提供免费热水 充电插座 洗手间等不直接产生利润的服务 创造顾客忠诚度 [4] 消费者洞察 - 东京大学研究显示 超过70%消费者最看重便利店"总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的特性 [3] - 满足当代人对"小确幸"的追求 用方寸之间的丰盈提供生活解决方案 [1] - 在物质过剩时代 消费者转向追求"刚好足够"的精致生活而非"更多更大" [5] 社会价值 - 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提供生活掌控感和安全感 [7] - 维持社区人情温度 在电商时代保持真实的人际连接 [5] - 不同人生轨迹的人们在便利店短暂交汇 共享同样的温暖与便利 [4]
郑州便利店为何多而不强?
36氪· 2025-05-16 08:11
郑州便利店行业格局 - 郑州便利店市场形成本地连锁(悦来悦喜、福鹿家)、内资头部(美宜佳、唐久便利)与外资(7-ELEVEn河南)三方竞争格局 [1] - 2024年郑州便利店单店覆盖5807人/店,优于全国均值(6866人/店)但低于太原(2582人/店)、长沙(2133人/店)等中部省会 [1][6] - 郑州便利店发展指数增长率从2023年4.55%降至2024年0.3%,排名下降16位至第27位 [3] 市场痛点与竞争态势 - 郑州便利店生态"多而不强",本地品牌悦来悦喜仅420家门店(全国第61位),缺乏千店级本土品牌 [8][9] - 头部品牌集中度低,美宜佳(全国3.8万家)、易捷、昆仑好客等全国性品牌在郑布局但无区域特殊性 [10] - 个体商户达116.07万户,夫妻店对早餐等高毛利品类(毛利率30%-35%)分流显著 [22][24] 供应链与场景创新 - 本地品牌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悦来悦喜新乡基地)或本土合作(7-ELEVEn与三全食品)强化鲜食供应链 [16][18] - 24小时经营比例仅39.13%,悦来悦喜坚持全天营业以激活夜间经济 [18] - 抢占地铁(便利丹)、机场(7-ELEVEn)、高校(福鹿家财大店)等核心场景,教育消费习惯 [14][15][22] 扩张策略与政策支持 - 悦来悦喜开放加盟,全额投资需25万元(分润96%),共同投资需8万元(分润85%) [24] - 郑州被列为河南省首批便利店重点推进城市,2024年GDP1.45万亿元(中部第三)支撑消费潜力 [21] - 大学生数量146万(全国第二),校园店成为品牌差异化布局重点 [2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优化品类结构(5%-10%商品淘汰率)并提升数字化水平,匹配行业2025年重点趋势 [25] - 强化供应链标准化(悦来悦喜新品13周上市周期)与集群效应,应对夫妻店与全国品牌挤压 [25][26] - 通过点位密度提升(7-ELEVEn计划十年500店)培养"便利店解决三餐"的消费习惯 [19][22]
人均覆盖率超日本?全国便利店中心不在北上广
搜狐财经· 2025-05-03 19:42
便利店行业全球对比 - 中国便利店总数达32.1万家,全球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2] - 中国单店覆盖4441人,远高于韩国(1077人/店)、日本(2197人/店)、美国(2286人/店) [1][3] - 韩国是全球人均便利店最多国家,与快节奏生活和一站式服务相关 [3] 中美便利店市场差异 - 美国便利店多与加油站绑定,因汽车文化盛行,而亚洲便利店以步行可达为主 [3] - 美国消费者偏好大型超市囤货采购,亚洲便利店食品更符合本地化正餐需求 [3][4] - 亚洲便利店食品(便当、饭团)接受度高,美国便利店快餐类商品(汉堡、披萨)更普遍 [4] 中国便利店市场特征 - 美宜佳(33848家)和易捷(28633家)为国内门店数量前两名,远超国际品牌7-Eleven(3906家)和罗森(6330家) [7] - 东莞以2048人/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北京(7696人/店)未达39城的中位数(5847人/店) [8][9] - 一线城市因高房租(月租数万至十几万)和人工成本,便利店渗透率低于二三线城市 [9]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 美宜佳超半数门店集中于广东,北方认知度低,单条街道可达上百家门店 [8] - 上海便利店覆盖率排名第10,北京未进前20,宜昌覆盖率最低(17982人/店) [8][9] - 2024年39个样本城市中24个渗透率上升,显示二三线城市扩张更快 [8] 商业模式与未来潜力 - 美宜佳通过低加盟成本策略,类似蜜雪冰城的平价路径在二三线城市扩张 [8][12] - 便利店满足基础需求(应急采购、热食),与蜜雪冰城"平价快乐"逻辑相似 [12][13] - 蜜雪冰城上市首日涨超30%,显示平价日常消费业态的资本市场潜力 [13]
23万吨日本大米的失踪之谜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12 21:11
大米供应短缺现象 - 日本大米收成去年增加18万吨,但收购代理采购量比预期少23万吨,导致市场供应紧张[6] - 大米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5公斤装大米价格达3952日元,同比暴涨95%[13] - 超市实施限购措施,消费者转向购买面包等替代品[18] 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 去年8月政府发布地震预警引发恐慌性抢购,导致价格持续攀升[7] - 高温天气导致水稻减产,农民认为政府734万吨的产量数据高估实际收成[23][24] - 化肥和农药价格上涨挤压农民利润空间,种植成本上升[29] 供应链问题 - 日本大米流通体系复杂,由农民→收购代理→批发商→零售商构成[6] - JA集团控制约50%市场份额,小型收购代理为争夺货源支付3000-4000日元溢价[21][22] - 2004年政府放宽销售限制后,出现私人囤积大米的猜测[9][10] 行业结构问题 - 日本稻农平均年龄71岁,2015-2020年间农民数量减少25%[31] - 小规模农场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专家呼吁向大规模集约化转型[30] - 政府长期通过减少耕地控制供应以维持价格的政策加剧了短缺[28] 经济影响 - 便利店巨头7-11已上调饭团和便当售价,推高整体通胀[14] - 日本央行行长一年内三次加息,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15] - 食品价格上涨成为去年选举中公众愤怒焦点,影响政治格局[16] 政府应对措施 - 决定释放21万吨紧急储备大米,首轮15万吨进行投标拍卖[26] - 政府储备约100万吨大米,但竞标制度可能无法有效降低价格[27] - 专家建议直接对零售和餐饮业设定价格上限[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