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X

搜索文档
宝马和奔驰的电车跑得比EPA预估里程更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7 22:35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测试 - 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与宣传的EPA预估值存在显著差异,部分车型差距达50英里(约80公里)[4][6] - 《消费者报告》测试显示,30款电动汽车中60%未达到EPA预估值,最大差距车型为福特F-150 Lightning(实测270英里 vs EPA 320英里)[10][12] - 部分车型表现优异,如宝马iX实测370英里远超EPA预估309英里,奔驰EQS 580实测380英里略超EPA预估371英里[12][14] 测试方法与标准 - 测试采用极端条件:70英里/时恒定速度行驶至电量耗尽,模拟长途公路驾驶场景[7][9] - 测试车辆选择标准:里程表显示2000-15000英里,轮胎状况良好,匿名从经销商处购买[19][21] - 测试环境控制:夏季温度(21-32℃),轮胎压力调至出厂标准,空调设定22℃,使用定速巡航[22] 充电性能评估 - 充电评分侧重直流快充能力,因长途旅行中快充效率更为关键[24] - 特斯拉和Rivian在充电便捷性方面表现突出,具备优秀的人机交互设计和导航系统[25][26] - 单踏板模式便利性被纳入传动性能评分,加速测试权重降低因实际道路使用需求不同[26] EPA测试标准问题 - EPA测试程序沿用燃油车时代标准,无法准确反映现代电动汽车公路续航能力[17] - CR已建议EPA更新法规,但截至2024年该机构仍在评估测试方法[17] - 现行EPA测试结合模拟城市和公路驾驶,但电动汽车公路效率通常低于城市效率[6]
多款新能源准新车“价崩” 连特斯拉也跌得有点猛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23:06
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 1-4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40万台,市场渗透率达43% [1] - 5月多款新能源二手车价格显著下滑,特斯拉、比亚迪、极氪及小米等热门品牌出现"价崩"现象 [1] 小米SU7 Ultra价格动态 - 小米SU7 Ultra二手车价从50 33万元降至48 33万元,新车官方指导价52 99万元 [2] - 5月上旬SU7 Ultra现车全系降价促销,最高让利1万元,活动期间赠送订车大礼包 [2] - 受新车促销、高速事故及退订风波影响,SU7 Ultra二手车1个半月内差价达6万元 [2] - 车商反映SU7 Ultra准新车落地价比新车价低6万-7万元,标准版降1万元,Max版降2万多元 [3] 其他新能源品牌价格波动 - 极氪007后驱版75kWh一年半车龄二手车报价13 85万元,较新车价20 9万-29 9万元大幅下跌 [5] - 特斯拉Model 3 2023款后轮驱动版一年车龄报价18 5万元,较新车价25万元以上下跌26% [6] - 比亚迪汉EV 610km四驱版一年车龄报价16 5万元,较新车价25万元下跌34% [6] - 特斯拉Model 3 2022款两年车龄报价15 5万元,较新车价31万元下跌50% [6]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特征 - 一年车龄新能源准新车受价格波动影响最大,收购价与新车价差缩小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低 [4] - 车商收购策略变化:淘汰电池健康度低于85%的车辆,优先选择主流品牌准新车(1年内差价低于30%) [6] - 鸿蒙智行旗下车型因展厅试驾车清货导致二手车源激增,特斯拉因5年免息及国补导致库存周期延长 [7] 新能源二手车出口现状 - 2024年中国二手车出口量43 6万辆,同比增长46 5%,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 [8] - 出口以中低端车型为主,高端车型如宝马iX因海外需求不足仍面临库存积压,二手车价较新车下跌47% [8] 技术迭代与政策影响 - 智驾系统快速迭代(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800V平台)导致旧款车型功能过时贬值 [8] - 动力电池回收新政压缩小作坊收车空间,车商收车价普遍下调30% [8]
消失的门把手:创新,还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晚点Auto· 2025-05-16 22:27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专属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因高昂制造成本仅限少数追求极致美学的消费者 [4] - 1970年代技术成熟后开始出现在主流车型如菲亚特 850 Spider,厂商用于营造高端品牌形象 [5] - 特斯拉2012年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采用隐藏式设计,成为电动车身份标签,现60%中国新能源车型搭载该设计 [5][15] 技术原理与分类 - 传统门把手通过机械联动装置控制开关,隐藏式分为全隐藏(需触发弹出)和半隐藏(部分外露)两种形态 [8][9] - 按解锁方式可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留物理连接)和"隐藏把手+电子锁"(电动为主+机械备份)两类 [12] - 现代隐藏式设计复杂度远超早期版本,电子化程度提高但故障点增多 [8][13] 实际效用与成本分析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流线型车身等传统手段 [7] - 整车四门采用隐藏式设计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机械结构贵4-5倍,电子结构贵6-7倍 [14] - 大众测试标准要求电动门把手驱动电机往复15万次,其BOM成本高出行业20% [15][16] 安全风险与行业问题 - 暴露出夹手、冻住无法弹出、传感器失灵等问题,断电时纯电动设计可能导致逃生路径失效 [5][13] - 2023年丰田bZ3因设计缺陷召回1.2万辆,大众ID.4在美加因防水问题累计召回数十万辆 [14]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厂商可省略破冰功能,现有标准未覆盖布置、标志等技术要求 [16][17] 解决方案与行业趋势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机制:ITW集团提出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霍富集团为宝马iX开发紧急拉索装置 [20] - 大众探索超级电容备用电源方案,长城坚持"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保守设计 [16] - 欧洲市场对隐藏式接受度分化,Top Gear评选20佳电动车中半数采用,但部分豪华车保留传统把手 [17] 行业反思与设计哲学 - 与历史上弹出式大灯类似,隐藏式门把手被质疑是"好看但无用"的设计 [22][25] - 行业过度压缩成本导致DFMEA失效分析流于形式,产品风险上升 [26][27] - 设计应满足真实需求而非欲望,当前部分汽车设计被批评"反直觉"如取消物理按键 [26]
“消失” 的汽车门把手
晚点LatePost· 2025-05-16 21:33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历程 -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用于赛车或豪华车(如梅赛德斯-奔驰 300SL 赛车版),目的是优化空气动力学和美学设计 [2] - 1970年代后技术成熟且成本降低,菲亚特 850 Spider等主流车型开始采用以提升品牌形象 [2] - 特斯拉2012年推出的Model S首次在电动车上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成为电动车设计标签之一 [2]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与问题 - 分为全隐藏式和半隐藏式两种,工作原理类似传统门把手但结构更复杂 [5] - 解锁方式分为"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和"隐藏把手+电子锁",后者依赖电力且存在断电失效风险 [7] - 常见问题包括夹手、冬季冻结、传感器失灵、连接机构损坏等 [3] - 极端事故中可能导致救援困难(如山西运城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 [9] 隐藏式门把手的实际效益 - 对风阻系数改善仅0.001-0.002 Cd(续航提升1-3公里),效益远低于成本 [4] - 特斯拉内部曾反对该设计,因复杂度高且成本显著增加 [4] - 整车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增加7-8公斤重量,BOM成本比传统结构高4-7倍 [9] 行业应对与标准制定 - 工信部拟出台《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国标,要求强化断电保护、标识规范等 [3] - 大众ID4采用半隐藏式折中方案,但仍因防水问题召回数十万辆 [10] - 长城汽车采用"隐藏把手+机械拉线锁"方案,强度与传统把手一致 [12] - 供应商开发新型安全方案,如ITW的惯性触发机械自启动机制、霍富的紧急拉索装置 [17] 市场现状与设计反思 - 中国新能源车前100车型中60%搭载隐藏式门把手 [11] - 欧洲市场部分豪华车(如劳斯莱斯闪灵、保时捷Taycan)仍保留传统门把手 [14] - 行业反思设计过度追求差异化,可能牺牲安全性和实用性(如弹出式大灯的衰落) [22][23] - 供应链成本压缩导致质量风险上升,部分企业忽视失效模式分析(DFMEA) [23]
比亚迪SEALION 7获Euro NCAP安全测试五星安全认证,2025世界汽车大奖获奖公布|海外日报
36氪· 2025-04-17 16:41
分组1:比亚迪SEALION 7 - 核心观点:SEALION 7五星成绩印证比亚迪在电动车安全领域领先技术实力,多款车型连续获五星表明其建立系统化安全研发体系,为全球化战略提供支撑 [5] - 关键要点:比亚迪旗舰SUV车型SEALION 7在Euro NCAP最新安全测试获五星评级,2024年底在欧洲上市,搭载刀片电池和CTB技术,在四大测试项目表现优异,儿童保护评分达近九年最高,配备儿童遗留检测系统,驾驶辅助功能获好评,此前比亚迪在欧销售的部分车型也获五星评级 [4] 分组2:起亚EV4 - 核心观点:EV4推出标志起亚电动化战略向主流市场下沉,或成特斯拉及比亚迪海豹等车型有力竞争者,加速15 - 25万元级电动轿车市场内卷 [8] - 关键要点:起亚在2024纽约国际车展全球首发2026款EV4纯电轿车,基于400V E - GMP平台打造,提供两种电池选项,支持快充,采用特定设计语言,配备多种配置和智能化系统,2026年一季度在美上市,主打都市年轻群体 [7] 分组3:2026款斯巴鲁Solterra - 核心观点:改款标志斯巴鲁在电动化领域实质性突破,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快充功率和智能化配置保守,或吸引注重越野性能的潜在用户,挑战新势力市场 [13] - 关键要点:2026款斯巴鲁Solterra纯电SUV在2025纽约车展首发,基于升级版电动平台打造,续航提升25%,新增电池预加热系统,标配对称式全轮驱动系统,支持快充,兼容北美特斯拉超充网络,配备新车机系统等,保留越野能力,新增设计元素,详细售价年内公布 [12] 分组4:现代INSTER - 核心观点:INSTER获奖巩固现代在电动汽车领域领先地位,印证其“为客户提供卓越价值”理念 [15] - 关键要点:现代汽车旗下电动车型INSTER获“2025世界年度电动车”大奖,是现代连续第四年在世界汽车大奖中获奖,凭借独特设计、续航里程和快充优势获评委会青睐 [15] 分组5:沃尔沃EX90 - 核心观点:EX90获“2025世界年度豪华车”称号,展现七座电动车实用优势 [17] - 关键要点:沃尔沃纯电七座SUV EX90凭借豪华品质、前沿安全技术和独特设计理念获该称号,拥有领先静谧性,采用环保内饰材质,激光雷达系统提升安全性,第三排立起和放倒后备箱容积不同,奖项由评审团投票产生 [17][18] 分组6:起亚EV3 - 核心观点:EV3获“2025世界年度车”称号,标志起亚“设计驱动、技术领先”电动化战略获全球认可 [20] - 关键要点:起亚EV3纯电SUV凭借革命性设计、超长续航和快充等表现脱颖而出,是起亚自2020年以来第六次获世界汽车大奖,以创新设计和前沿科技重新定义紧凑型电动SUV用户体验 [20] 分组7:宝马iX及其他AAA获奖车型 - 核心观点:宝马iX蝉联AAA年度最佳车型奖,AAA汽车指南为消费者提供新能源时代购车参考 [23] - 关键要点:宝马iX xDrive50继2023年后再次获“年度最佳车型”及“中型SUV类别冠军”,2025年所有获奖车型均为新能源车,克莱斯勒大捷龙PHEV获“最佳MPV”称号,现代捷尼赛思GV60、起亚EV9等车型分获各类别冠军,评审新增评分标准并重启MPV类别 [23] 分组8:路虎发现5 - 核心观点:路虎发现5是最全能家庭SUV,但适合真正需要“全地形移动行宫”的买家 [30] - 关键要点:路虎第五代发现自2017年问世保持“汽车界瑞士军刀”称号,2020年改款升级后,铝制轻量化平台与3.0升直六柴油混动引擎组合兼具公路舒适性与越野性能,起价62,690英镑,豪华程度接近揽胜 [28][30]
高科技碳纤维或被归为“危险材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6 19:03
碳纤维行业现状 - 碳纤维具有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抗疲劳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在跑车和电动汽车制造中受青睐 [4] - 过去主要用于高端赛车,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需求增加逐渐走向主流,电动化趋势加速了这一进程 [6] - 碳纤维已从豪华车型普及到入门级车型,如宝马iX采用"碳笼"设计,丰田GR Corolla等车型也使用碳纤维 [9] 欧盟拟议禁令 - 欧洲议会起草修正案拟将碳纤维纳入欧盟危险材料清单,与铅、镉、汞等并列 [8] - 碳纤维回收时会产生细小颗粒,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且导电颗粒可能导致机器短路 [11][13][14] - 禁令若通过将于2029年在欧洲生效,汽车制造商需逐步停止使用碳纤维 [16] 对日本企业影响 - 日本企业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份额达54%,东丽工业、帝人、三菱化学等公司将受最大冲击 [18] - 汽车制造业占全球碳纤维使用量20%,日本企业可能失去两位数市场份额 [20] - 帝人公司50%汽车业务份额流向欧洲,禁令消息导致日本碳纤维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 [20] 对汽车行业影响 - 跑车、超级跑车制造商将受沉重打击,宝马、现代、Lucid、特斯拉等电动车企也将受影响 [22] - 汽车制造商需在车轮、座椅、后视镜等部件寻找替代材料 [20] - 行业可能联合施压要求欧盟重新考虑或推迟决定,类似此前对燃油车禁售令的做法 [26] 市场前景与争议 - 碳纤维市场当前价值54.8亿美元,原预计2035年将增长至170.8亿美元 [28] - 碳纤维安全性争议持续数十年,2019年德国研究认为其可能导致肺癌,但2022年研究对部分结论提出质疑 [28][29] - 部分制造商可能主动减少使用碳纤维以避免未来监管风险 [28]
实体按键回归,触控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汽车内饰设计趋势:实体按键回归 - 现代汽车将在2026年下一代产品中保留实体按钮,缩小触摸屏尺寸并优化操作系统[6] - 现代汽车承认曾被大屏幕的"惊艳"效果吸引,但消费者反馈不佳[6] - 汽车行业正从全触控设计回归到实体控制装置[8] 触控屏发展历程与问题 - 首个车载触摸屏出现在1986年别克Riviera,仅3×4英寸[10] - 特斯拉2012年推出17英寸中控屏引发行业变革[12] - 触控屏理论上能节省空间和成本(全触控方案比实体按键节省87%成本)[15] -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复杂化,如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16] - 沃尔沃和特斯拉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中引发用户不满[18] 实体按键的优势 - 实体按键支持盲操,操作速度比触控快3倍[22] - 在120km/h时速下,实体按键可缩短26.7米制动距离[22] - 70%用户在突发状况下无法准确通过触控关闭稳定系统[22] - 宝马采取折中方案,关键安全功能采用实体按键[34] - 保时捷2024款卡宴恢复实体按键和旋钮[36] 用户反馈与市场数据 - J D Power调查显示美国车主满意度连续两年下滑[19] - 仅56%用户愿意用车载系统播放音频[19] - 大众ID 4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16] - 特斯拉Model 3后视镜调节需8秒,相当于闭眼驾驶220米[25] 行业应对与产品调整 - 大众宣布所有新车型将采用传统内饰设计[30] - 从2025款ID 2开始,大众将设置5个实体按键[32] - 小米SU7采用磁吸模块拓展实体按键[38] -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重新配备转向灯拨杆[38] 安全法规影响 - 欧盟NCAP 2026年起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实现[40] - 该标准可能影响其他地区法规制定[42] - 美国IIHS和中国也在关注交互设计对安全的影响[43] - 日本车企如马自达坚持保留关键功能实体按键[45] 成本与商业考量 - 大众宁愿每年增加2亿欧元成本也要保留实体按键[47] - 每降低1%事故率可减少约8000万欧元保险和售后支出[47] - 实体按键单件成本是触控模块的3倍[47] 人机交互研究 - 研究表明触控操作使新手驾驶员学习成本增加40%[27] - 操作车载屏幕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约40秒(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27] - 专家建议根据场景平衡数字与触觉元素[51] - 实体按键提供触感和反馈,能减少视觉依赖[53]
爱莲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06 23:12
品牌转型与战略调整 - 公司拥有77年历史,正经历从燃油车向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全面转型,目标是2028年实现全线产品电动化[3][7] - 2018年被吉利收购后推出"Vision80"十年复兴计划,已发布纯电超跑Evija、纯电SUV Eletre和纯电轿跑Emeya三款车型[7] - 2024年广州车展宣布推出"路遥超级混电技术",标志纯电战略转向混动路线,因电动化渗透率仅10%低于预期20%[9] - 混动技术采用超900V电压平台、1100公里综合续航和动态闪充等创新点,但技术路线模糊导致品牌叙事不清[9] 产品与技术矛盾 - 燃油车时代以轻量化技术著称(如Elise仅725公斤),但电动车Emeya整备质量达2565kg,轻量化优势被削弱[5][9] - 2025款车型采取降价策略,Eletre入门级取消激光雷达等配置,降价十几万元,性能标签被稀释[9] - 旗舰车型Eletre售价降至54.8万-101.8万元,Emeya降至52.8万-100.8万元,引发老车主维权[11] - 产品定位陷入困境:50-60万元区间面临特斯拉Model X等竞争,66.8-136.8万元价格带遭遇保时捷Taycan和小米SU7 Ultra[11]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4年两次下调销量目标:从2.6万辆降至1.2万辆,2026年目标从5-6万辆改为3万辆[13] - 2024年前三季度总收入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净亏损6.67亿美元,交付量超7600辆(同比增长136%)[13] - 欧洲市场表现突出,前三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372%,海外销量占比达75%[13][18] - 高端定制服务TYPE79选装率达38%,显示品牌溢价仍存[20] 品牌重塑与人事变动 - 2025年初从"路特斯"更名回"莲花跑车",但面临年轻消费者认知断层和资深车迷情感联结弱化问题[16] - 新款Eletre命名"夏花"因谐音"下滑"引发负面联想,叠加降价被质疑背离超豪华定位[16] - 原中国区总裁毛京波调任全球首席销售官,钦培吉接任中国区总裁,强化本土化运营[16][18] - 人事调整反映战略从"本土单点突破"转向"全球体系化作战",利用成熟市场优势弥补中国增长乏力[18] 行业竞争格局 - 电动化时代传统豪华品牌性能溢价被新势力重构,如小米SU7 Ultra上市两小时订单破万[11] - 保时捷、法拉利等传统豪强加速电动化布局,加剧市场竞争[13] - 与蔚来合作换电体系建设,试图解决补能短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