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烷气
icon
搜索文档
协鑫科技(03800):成本下降+价格上行,Q3扭亏为盈
民生证券· 2025-10-20 22:45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7] 核心观点 - 公司光伏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9.6亿元,扣除出售联营公司收益后为3.2亿元,较去年同期及上半年显著改善 [1] - 公司产品售价显著提升且成本持续下降,25Q3颗粒硅含税售价为42.12元/kg,环比上涨28%,平均生产现金成本为24.16元/kg,延续逐季下行态势 [2] - 公司通过募资及业务拓展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2025年9月募资约54.46亿港元,其中约35.05亿港元用于多晶硅供给侧改革及硅烷气业务,硅烷气产能全球领先 [3] - 随着光伏行业产能出清及公司成本优势显现,预计公司盈利将修复且市占率有望提升 [4]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第三季度光伏业务分部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3.2亿元(扣除一次性收益后)[1] - 盈利预测显示,公司营收预计从2025年的129.97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195.13亿元,净利润从2025年亏损9.50亿元转为2026年盈利15.30亿元和2027年盈利23.93亿元 [4][6] - 预计每股收益(EPS)从2025年的-0.03元改善至2027年的0.08元,对应2026年和2027年市盈率(P/E)分别为24倍和15倍 [4][6] - 毛利率预计显著改善,从2024年的-16.63%提升至2027年的32.76% [11] 业务运营分析 - 公司颗粒硅产品在25Q3售价大幅提升至42.12元/kg,环比涨幅达28%,主要受益于光伏行业“反内卷”举措 [2] - 生产成本控制成效显著,25Q3平均生产现金成本为24.16元/kg,保持逐季下降趋势 [2] - 公司近期完成募资约54.46亿港元,资金将重点用于多晶硅供给侧改革储备及发展硅烷气业务,后者在全球拥有领先的产能和产量 [3] - 硅烷气业务被视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有望在半导体、光伏、固态电池等领域的需求增长中增厚盈利 [3]
研报掘金丨华泰证券:看好国内光伏反内卷稳步推进 维持协鑫科技“买入”评级
格隆汇APP· 2025-10-20 13:59
公司财务表现 - 第三季光伏材料业务EBITDA约14.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约9.6亿元人民币,均实现扭亏为盈 [1] - 扭亏为盈主要原因包括联营公司转让收益约6.4亿元、硅料业务经营改善,以及存货跌价损失冲回 [1] 公司业务优势与前景 - 公司颗粒硅能耗优势显著 [1] - 硅烷气等业务打造第二成长极,盈利弹性较大 [1] - 给予2026年48倍市盈率,目标价维持为2.22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1] 行业趋势 - 国内光伏反内卷稳步推进,或驱动行业供需格局重塑 [1]
9.6亿元利润!协鑫科技三季度突然扭亏背后
国际金融报· 2025-10-17 22:17
光伏材料业务业绩 - 公司光伏材料业务录得利润约9.6亿元,与去年同期18.1亿元的亏损形成巨大反差,实现扭亏为盈 [1] - 扭亏主要得益于硅料价格上涨及出售一家联营公司获得税后收益6.4亿元 [4] 颗粒硅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颗粒硅平均外部含税售价为42.12元/公斤,较第二季度的32.93元/公斤显著上升 [4] - 颗粒硅平均生产现金成本(含研发成本)下降至24.16元/公斤,较第一季度的27.07元/公斤持续优化 [4] 资产出售详情 - 公司出售的资产为联营公司鑫华半导体,该交易是扭亏的最大原因 [4] - 鑫华半导体由协鑫集团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成立,产能规划为2万吨,全部达产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电子级多晶硅企业 [4] - 2025年9月,项目完成交割,合肥国材叁号对鑫华半导体注资14.76亿元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5] - 业内评价此次出售为“壮士断腕”式自救,为行业在亏损加剧时剥离非核心资产提供了经验 [5]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2025年9月16日,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约47.36亿股,成功募资54.4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 [7] - 融资用途包括:18亿港元用于多晶硅产能优化,9亿港元用于硅烷气新业务拓展,8亿港元用于优化资本结构,4亿港元用于一般营运资金,14.87亿港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7] - 公司押注硅烷气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其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的硅烷气年产能超过2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 [7] - 公司目标是通过发展高端电子级硅烷气实现国产替代 [7]
河南两大能源巨头重组 总营收超2800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10-11 03:51
重组事件概述 - 河南省两大能源国企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拟实施战略重组,重组计划已于9月28日审议通过[3] - 此次重组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亦不涉及持股变动,目前仍需履行相关程序[3] - 两家企业在2024年的总营收规模合计超过2800亿元[3] 重组企业规模与业务 - 根据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平煤神马总营收1688.4亿元位列第159位,河南能源总营收1210.5亿元位列第221位,合并后总营收将突破2800亿元[4] - 河南能源产业涉及煤炭、化工新材料、电力及新能源等,煤炭资源储量284亿吨,化工产品产能近1000万吨,拥有52对生产矿井产能8865万吨及34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4] - 平煤神马资产规模超2800亿元,主要产品包括焦煤、尼龙66盐、工程塑料、硅烷气、单晶硅电池片等[5] 市场反应与行业背景 - 重组消息发布次日,旗下五家上市公司股价集体走高,其中平煤股份、神马股份、易成新能和大有能源股价盘中均涨停,硅烷科技股价上涨7.54%[6] -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近期贵州、四川、湖南等多地能源国企重组步伐加快[6] - 重组核心目标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反内卷”基调下实现去产能,减少同质化竞争,并通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企业内生动力[7] 旗下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平煤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1.2亿元同比下滑37.95%,净利润2.58亿元同比下滑81.53%[8] - 大有能源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9.20亿元同比下滑26.14%,净利润亏损8.51亿元[8] - 神马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07亿元同比下滑6.92%,净利润亏损3757.13万元同比下滑155.53%[9] - 易成新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69亿元同比增长9.71%,净利润亏损1.7亿元同比增长61.65%[9] - 硅烷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比下滑40.09%,净利润亏损3304.1万元同比下滑140.02%[9] 财务结构与未来方向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易成新能、平煤股份、神马股份、大有能源、硅烷科技的负债率分别为63.96%、63.60%、60.75%、73%和20.55%[10] - 大有能源上半年财务费用为1.49亿元,同比增长27.74%[10] - 能源企业重组需在保障能源安全总基调下,通过新质生产力嫁接,向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10]
河南能源双雄战略重组:5500亿资产“巨无霸”启航,能源化工格局重塑
新浪财经· 2025-09-29 16:56
重组事件概述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河南能源集团正式启动战略重组 涉及超5500亿元资产 覆盖煤炭 化工 新能源全产业链 [1] - 五家上市公司平煤股份 神马股份 易成新能 硅烷科技 大有能源同步发布公告 [1] 重组背景与驱动因素 - 重组在国企改革深化背景下推进 能源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2] - 河南能源集团拥有284亿吨煤炭储量 8865万吨煤炭产能及近1000万吨化工产能 [2] - 平煤神马集团以尼龙化工 硅碳材料等特色产业链见长 尼龙66盐和工程塑料产能居亚洲前列 硅烷气 超高功率石墨电极 碳化硅粉体产能全国领先 [2] - 2024年两家集团营收合计达2898亿元 重组后新集团有望冲击3000亿元营收目标 [2] 战略规划与协同效应 - 新集团聚焦产业链协同 整合52对矿井 94套化工装置及多家上市公司资源 形成从煤炭开采到高端化工 新能源材料的完整生态 [3] - 平煤神马尼龙66技术可与河南能源化工产能结合降低原料成本 [3] - 硅烷科技电子级硅烷气年产能达6100吨 产品纯度稳定在6N级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组后将获得更强资源支持 [3] - 推进绿色转型 河南能源已建成23个智能采煤工作面 单位排放强度下降28% [3] 行业地位与影响 - 重组实现煤-焦-化-新能源全链条贯通 减少同质化竞争 降低运营成本 [2] - 重组是河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步 成为区域能源安全的定海神针 [3]
河南两大能源巨头筹划战略重组 能源领域国资改革持续发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9-27 02:27
河南能源国企战略重组 - 河南能源集团与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实施战略重组 涉及5家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 其中大有能源 神马股份 易成新能强势涨停 [2] - 重组后新集团总资产超5000亿元 员工总数近30万人 控股多家上市公司 包括永煤 平煤 焦煤 鹤煤 义煤等核心企业 [2][4] - 河南省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 公司控制权不发生变化 [2] 企业资产与经营规模 - 平煤神马资产总计2884.82亿元 上半年营业收入788.19亿元 河南能源资产2636.53亿元 上半年营业收入637.58亿元 [4] - 河南能源注册资本210亿元 拥有职工13.7万人 煤炭资源储量284亿吨 化工产品产能近1000万吨 控股2家上市公司 [3] - 平煤神马资产规模超2800亿元 控股4家上市公司 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主焦煤品质和轮胎骨架材料产能世界领先 [3] 重组战略意义 - 重组标志着河南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迈出关键一步 旨在打造总资产超5500亿元 年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的能源化工巨头 [4][6] - 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破解转型乏力和债务压力 推动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 [5] - 业务互补性强 平煤神马拥有煤基尼龙化工 碳材料 硅材料 氢能产业链 河南能源在煤炭 基础化工 有色金属及新疆矿区资源方面具有优势 [5] 行业背景与政策导向 - 重组契合《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增强核心功能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是地方落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标志性动作 [6] - 能源行业正从"分散竞争"转向"集中协同" 主焦煤等核心资源长期供应收紧 叠加新能源转型压力 重组可通过规模效应应对市场波动与技术变革 [6] - 煤炭行业呈现"需求稳中有变 供给优化升级 转型压力陡增"的复杂局面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5] 全国能源国企重组趋势 - 湖南 四川 贵州 山东 山西等多省已实施能源企业战略重组 例如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总资产超3900亿元 现有装机规模3560万千瓦 [7] - 重组意义超越"做大规模" 包括提升企业规模和发展质量 实现过剩产能退出 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区域能源结构调整 [7][8] - 有利于资本 人才和科技的集中 通过加强科技投入和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区域产业构建能力的提升 [8]
千亿化工新材料龙头,重组!
DT新材料· 2025-09-27 00:05
战略重组公告 - 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河南能源集团和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实施战略重组 涉及平煤股份 神马股份 易成新能 硅烷科技和大有能源5家上市公司 [1] - 两家集团实控人均为河南省国资委 截至2024年底营业收入分别为1688亿元和1210亿元 [1] 河南能源集团资产概况 - 注册资本210亿元 产业覆盖煤炭 化工新材料 电力及新能源 现代物贸 [1] - 煤炭资源储量284亿吨 化工产品产能近1000万吨 拥有52对生产矿井且产能8865万吨 [1] - 控股大有能源和九天化工2家上市公司 拥有34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及94套化工装置 [1]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资产概况 - 资产规模超2800亿元 子公司遍布全球14个省及海外多国 [2] - 主焦煤和轮胎骨架材料产能世界领先 尼龙66盐和工程塑料产能居亚洲第一方阵 [2] - 拥有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包括天工科技 神马华威 矿益股份等 [1] 子公司产能详情 - 易成新能建成600MW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 30万㎡质子膜生产线 18万㎡双极板生产线 10万吨针状焦和负极材料产能 [2] - 硅烷科技拥有3500吨硅烷气产能 年3.76亿立方焦炉煤气制工业氢和1600万立方高纯氢生产线 500吨半导体硅材料生产线 [2] 资产证券化战略 - 集团计划在2028年前拥有6-7家上市公司 正推进海外融资平台建设以支持出海战略 [3] - 河南平煤神马超硬材料股份预计2026年9月完成香港上市 平煤股份与神马股份计划赴港实现"A+H"布局 [3] 神马股份股权调整 - 以2亿元收购金石基金持有的尼龙化工2.16%股权 持股比例从72.06%增至74.22% [3] - 8月1日以9.52亿元收购尼龙化工10.27%股权 持股比例从61.79%增至72.06% [4] 业务战略调整 - 在泰国设立子公司并建设2万吨尼龙66差异化纤维项目 与国际企业Nilit B.V.合作进军高端民用丝领域 [4] - 剥离聚碳材料 注销尼龙投资 收购催化科技 子公司尼龙化工收购神马工程塑料公司 [4] 在建项目清单 - 包括20万吨尼龙6切片项目 5万吨己二腈项目 7000吨尼龙66差别化功能纤维项目 10万吨锦纶6民用丝项目 1000吨绿色聚酰胺纤维中试项目 [4] 技术突破与荣誉 - 平顶山神马工程塑料公司1000吨/年高温尼龙6T树脂项目进入建设阶段 达产后将填补国内耐温200℃以上高性能尼龙材料空白 [5] - 成功研发11克旦超高强尼龙66工业丝 通过工信部验收 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航空轮胎核心材料技术的国家 [5] - 高性能聚酰胺66工业丝项目入选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二等奖 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建国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5] 行业会议信息 - 2025年12月11-13日在宁波举办高分子循环再利用会议 涵盖政策法规 热裂解技术 PCR/PIR循环利用案例等专题 [6][7][8] - 同期举办动态高分子论坛 青年科学家论坛及科技成果展示活动 [9][10]
两大能源巨头拟战略重组,有何深意?
中国化工报· 2025-09-26 17:15
重组事件概述 - 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重组 [1] - 此次重组被视为两家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以及河南石化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1] 参与企业财务与业务规模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59位,营业收入达1688.4亿元 [1] - 河南能源集团在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21位,营业收入达1210.5亿元 [1] - 重组成功后,新实体将进入中国企业百强行列 [1] - 河南能源集团注册资本金210亿元,拥有职工13.7万人,产业涉及煤炭、化工新材料、电力及新能源等,拥有煤炭资源储量284亿吨,化工产品产能近1000万吨 [3]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资产规模超2800亿元,控股4家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主焦煤品质和轮胎骨架材料产能世界领先,尼龙66盐和工程塑料产能位居亚洲第一方阵 [3] 重组的战略意义与产业影响 - 重组是推动河南能源化工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核心举措 [1] - 重组可实现资源深度整合,集中技术、资金与人才力量突破高端化工材料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 [1] - 重组旨在构建从能源生产到化工产品加工再到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生态,提升河南在全国能源化工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1] - 重组有助于助力河南省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1] 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预期效益 - 重组为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路径,增强资产规模和抗风险能力 [2] - 重组后可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生产基地和优化供应链体系来降低运营成本 [2] - 重组能更高效地推进绿色低碳改造,如集中开展煤炭清洁利用和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项目 [2]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目标到203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利税总额300亿元,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 [3] 对区域经济的预期贡献 - 重组后企业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稳定并扩大就业规模,保障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 [2] - 重组能更好地承接国家战略,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河南,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 - 重组将为河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全国行业重组背景 - 地方能源类国企正掀起一轮专业化重组浪潮,此次重组并非个例 [4] - 近年案例包括:2020年7月兖矿集团与山东能源集团重组、2021年8月福建石化集团与福建能源集团整合、2023年6月广西能源集团成立等 [4]
硅烷科技(838402):公司点评报告:硅烷气价格下滑,公司业绩显著承压,硅碳负极有望推动需求增加
中原证券· 2025-09-23 19:16
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硅烷科技"增持"评级 [1][8] 核心观点 - 硅烷气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显著承压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6亿元同比下滑40.09% 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下滑140.02% [5][8] - 光伏产业链阶段性供需失衡及竞争加剧是业绩下滑主因 浙江市场硅烷气均价从1月80元/kg降至6月40元/kg 同比降幅达50% [8] - 硅碳负极技术发展和光伏"反内卷"行动有望推动未来需求增长 电子级硅烷气作为硅碳负极材料重要原料需求将提升 [8] - 区熔级多晶硅产品正在与下游厂商认证 认证通过后将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4.05% 较去年同期减少37.76个百分点 [8] - 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0%/7.35%/1.63%/1.27% 期间费用率合计9.38%同比增加1.17个百分点 [8] - 净利率-13.43% 较去年同期下降33.53个百分点 [8]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0.25亿元 较上期减少51.65% [8]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15亿元/7.90亿元/8.49亿元 [8][9]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1.50亿元/1.74亿元 [8][9] - 对应EPS分别为0.15元/0.35元/0.41元 [8][9] - 对应PE分别为77.59倍/32.88倍/28.33倍 [8][9] 市场数据 - 当前收盘价11.16元 市净率2.90倍 [1] - 流通市值47.10亿元 总股本4.22亿股 [1] - 一年内最高价14.24元 最低价5.76元 [1]
协鑫科技(3800.HK):引入战略投资者 增资约7亿美元
格隆汇· 2025-09-19 12:36
战略融资协议 - 公司与无极资本达成战略融资协议 通过定向增发配售约47.36亿股 每股价格1.15港元 募集资金54.46亿港元(约7亿美元)[1] - 认购股份相当于扩大后总股本的14.26% 无极资本具有中东主权基金背景 双总部设于香港和阿布扎比[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强化收储资金储备 推进多晶硅产能结构性调整 以及优化资本结构和补充营运资金[1] 资金用途与业务发展 - 资金重点投向三个方面:供给侧改革资金储备 硅烷气第二曲线发展 以及资本结构优化[1] - 硅烷气产能全球第一 主要用于半导体、光伏和锂电领域 旨在实现海外替代[1] - 公司颗粒硅成本与能耗优势显著 市占率有望稳步提升[1][2] 行业供给侧优化 - 硅料是光伏反内卷的核心环节 Q4供给侧优化可期 价格仍有向上空间[2] - 能耗管控加强 国家标准委收严硅料能耗标准 各地需在9月底报送能耗结果 高能耗产能或面临管控整改[2] - 产能收储与市场化减产并行 Q4枯水期企业开工率下降 低开工率导致单位折旧和费用上升 可能推动价格回升[2] 盈利与估值展望 - 维持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23.04亿元、12.76亿元和21.40亿元[2] - 基于2026年45倍PE估值 结合港元兑人民币汇率1:0.91 维持目标价2.22港元[2] - 行业自律效果良好叠加供给侧政策落地 公司盈利弹性较大 半导体和钙钛矿IPO可能贡献投资收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