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终端用户免费参会! 碳纤维高端装备制造大会,报告议程确认
DT新材料· 2025-11-07 00:05
会议核心信息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产业展览会主题为“创新应用打破国内碳纤维行业‘内卷’格局” [1][7] - 大会立足宏观视角,系统阐述碳纤维市场现状、产业布局与技术迭代,并深入探讨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及绿色能源等领域应用与发展趋势 [7] - 目标在于提升我国碳纤维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迈入新一轮高质量增长期 [7] 参会企业与机构 - 上海石化、顶立科技、长盛科技、惠柏新材、中船725所、航天703所、时代新材等已确认演讲 [7] - 主办单位为DT新材料,联合主办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 - 协办单位包括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碳纤维研习社,支持单位有湖南顶立科技、江苏集萃华科智能装备、山东华信工业科技、长盛科技等 [10][33] 会议议程与议题 - 会议议程分为行业分析、工艺与技术更新、多场景应用三大板块,涵盖12月9日至11日共三天会期 [7][9][10] - 行业分析板块重点包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现状与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发展突围之路探讨、高性能碳纤维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势等议题 [7] - 工艺与技术更新板块涉及分区反应熔渗、环氧树脂应用、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热工装备、纤维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原位聚合工艺等 [9] - 多场景应用板块覆盖航空材料、高速动车组部件、船舶复合材料、3C领域轻量化、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高压容器成型自动化产线等前沿应用 [9][10] 参展商规模与领域 - 上届Carbontech2024碳材料大会吸引500+企业参展,近150场报告,2000+参会群体,40000+专业观众 [25] - 展区产品涵盖金刚石、宽禁带半导体、超精密加工、超硬材料、培育钻石、石墨烯、碳纳米材料、硅碳、硬碳、电容炭、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及相关仪器设备 [25] - 会议涵盖金刚石、培育钻石、宽禁带半导体、石墨烯、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硅碳负极、碳纳米管、硬碳、电容炭等相关主题,汇聚1000+科研团队,500+终端用户,100+投融资机构 [26] 注册与参会信息 - 企业或科研代表线上注册费为每人1200元人民币,现场缴费为3000元人民币,学生线上注册费为每人800元人民币,现场为2500元人民币 [12] - 特定终端用户企业可申请免费参会名额,包括刹车盘、新能源汽车、eVTOL、光伏、风电、储氢瓶、电子产品、运动器材、电池、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每个单位限额2名需审核 [4][8]
化工石化稳增长方案落地,行业有望加速优化升级
长江证券· 2025-09-28 22:2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但建议重点关注多个细分领域和具体公司[9] 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目标为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4][7] - 方案提出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较2023年方案提出的5%左右目标有所上调[9] - 预计供过于求关系有望扭转 行业景气度将从底部逐步向上[9] 供给层面分析 - 增强高端化供给 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高性能膜材料等领域关键产品攻关[9] - 约束传统新增项目 加强重大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引导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9] - 优化传统存量产能 制定实施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 推进危险工艺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或低风险替代[9] 需求层面分析 - 开拓新兴应用场景 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应用[9] - 推进绿氨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 开展非粮生物基材料典型案例征集推广[9] -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推进海外油气、钾等资源开发利用合资合作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出口渠道[9] 重点投资领域 - 化工行业重点关注景气位于底部的子行业:有机硅(兴发集团/新安股份/合盛硅业)、涤纶长丝(桐昆股份/新凤鸣)、草甘膦(兴发集团/新安股份)、工业硅(合盛硅业/新安股份/兴发集团)[9] - 关注处于底部或出清行业:纯碱(博源化工)[9] - 持续推荐政策制约行业:制冷剂(巨化股份/三美股份/东岳集团/永和股份/昊华科技)[9] - 推荐化工行业龙头白马:万华化学/华鲁恒升/龙佰集团/华峰化学[9] - 石化行业重点关注炼化行业:央企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锦股份;民营炼化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恒逸石化;煤化工龙头宝丰能源和气化工龙头卫星化学[9]
七部门发布: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拓展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及复材、电池材料等应用
DT新材料· 2025-09-27 00:05
行业总体目标 - 石化化工行业在2025至2026年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5%以上 [2] - 行业目标包括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高性能膜材料等关键产品攻关 [3] - 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并加快布局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3] - 优化化肥生产保供,支持煤炭、磷矿石、天然气等原料供应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签订长协 [3] - 中试基地内项目可打捆办理手续,单个中试项目试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4] 扩大有效投资与转型升级 -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5] - 重点支持石化老旧装置改造和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 [5] -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5] -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训练建设行业大模型 [6] - 开展重点用能、用水设备更新以及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改造 [6] 拓展市场需求 - 推动合成树脂、涂料、轮胎等生产企业与建筑、汽车、船舶等下游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8] - 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等应用 [8] - 推进绿氨、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加快完善绿色产品认证 [8] 壮大发展载体 - 实施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和智慧化评价导则,全面开展分级评价 [9] - 推动化工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引进强链、补链项目,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9] 深化开放合作 - 用好自贸协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稳妥推进海外油气、钾等资源开发利用 [10] -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精细化工、绿色低碳等领域交流合作 [10]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新华社· 2025-09-26 21:02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年至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1] - 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 - 精细化延伸、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1]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化工园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 重点发展领域与举措 - 增强高端化供给,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领域关键产品攻关 [1] - 推动涂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产品提质升级 [1] - 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拓展应用 [1] - 积极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应用 [1] 产业生态与集群建设 - 打造优质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竞争力、智慧化水平分级评价 [2] - 引导化工园区对标改造、提级进步,推动强链补链延链 [2] - 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 [2] 政策支持与实施 - 方案围绕提升有效供给、促进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潜能等五方面提出十项重点举措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政策宣贯解读,组织地区和企业抓好落实 [2] - 旨在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2]
七部门发文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
新华社· 2025-09-26 17:17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年至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1] - 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 - 精细化延伸、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 [1]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化工园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 重点发展方向 - 增强高端化供给,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领域关键产品攻关 [1] - 推动涂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产品提质升级 [1] - 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拓展应用 [1] - 积极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应用 [1] 产业生态建设 - 打造优质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竞争力、智慧化水平分级评价 [2] - 引导化工园区对标改造、提级进步,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2] - 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 [2] 政策落实与支持 - 方案围绕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促进转型升级等五方面提出十项重点举措 [1] - 相关部门将强化政策宣贯解读,组织地区和企业抓好落实 [2] - 旨在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2]
全球最大订单!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碳材料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DT新材料· 2025-09-06 00:04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优必选获得国内知名企业2.5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 为全球已披露金额最大订单[4] - 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近4亿元合同 含H1已交付近5000万元订单[4] - 公司预计2024年交付500台以上工业人形机器人 全年产能达1000台[4] - 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预计2035年超200万台 2050年超3亿台[4] - 2035年全球潜在市场空间300-500亿美元 2050年达1.4-1.7万亿美元[4] 碳材料应用需求 - 具身机器人对材料要求轻量化-高强度-高可靠性-热管理-能量与感知一体化[4] - 碳材料在设计与产业化路径上成为必然选择[4] 结构轻量化材料 - 碳纤维复合材料以低于金属重量提供更高刚度强度 应用于机器人骨架/臂体/关节外壳[5] - 中国碳纤维产能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汽车轻量化倾斜 头部企业推进原丝到复合件一体化[5] - 重点企业包括上海石化/吉林化纤/精工科技/中复神鹰/光威复材[5] 热管理材料 - 金刚石及碳基高导热薄膜解决高功率计算单元热负荷问题 具超高热导率[6] - 可实现器件结温下移并缩小散热器体积 已有公司实现金刚石基热沉材料量产[6] - 重点企业包括国机精工/黄河旋风/力量钻石/四方达[6] 能量储能材料 - 碳材料作为电池活性物质(石墨/改性石墨/硅-碳复合负极)和电极导电剂(碳纳米管/石墨烯)[6] - 硅碳负极产业化提升能量密度 延长机器人续航或缩减电池体积[6] - 万吨级产能扩产计划显示产业化进入加速期[6] - 重点企业包括翔丰华/贝特瑞/杉杉/圣泉/长辉新材料等[7] 感知功能材料 - 石墨烯与碳纳米管提供软性传感/柔性电极/EMI屏蔽/导电互连功能[8] - 石墨烯产业化从技术驱动向应用牵引转变 碳纳米管分散液提供量产路径[8] - 多孔碳材料在吸声/轻量化填充/电化学表面改性方面应用广泛[8] - 重点企业包括中科悦达/天奈科技/第六元素/东华科技[8] 产业协同优化 - 碳材料多尺度特性使单台机器人实现承载/热管理/能量存储/感知功能协同优化[8] 产业链设备端 - 关键设备包括碳化炉/石墨化炉/CVD设备/激光切割设备/纺丝设备/预氧化炉等[12] 行业会议活动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举办 涵盖金刚石应用/新能源碳材料/具身机器人电池等专题[13][14]
元琛科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3.76% 稳步布局AI环保岛智能化改造业务
中证网· 2025-08-29 15:4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10.9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1.53万元,同比增长23.76% [1] - 除尘过滤材料和烟气脱硝催化剂两大主业稳中有升 [1] 主营业务发展 - 持续整合行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业务 [1] - 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沿探索并开展材料适配性研究 [3] - 重点挖掘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轻量化模块中的应用潜力 [3] AI智能环保技术突破 - AI智能环保岛系统在唐山港陆钢铁烧结机成功应用 [1] - 系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 [1] - 构建覆盖脱硫、脱硝、除尘全流程的智能调控体系 [1] 智能环保系统特性 - 专为电力、钢铁、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设计 [2] - 通过数据集成、算法开发和硬件改造实现排放稳定 [2]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2] 技术应用效益 - 帮助企业减少人力成本、物料成本和其他运营成本 [2] - 提高生产过程质量、产品质量以及运行效率 [2] - 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客户服务实现商业价值 [2] 未来战略规划 - 稳步布局AI环保岛智能化改造业务板块 [2] - 深化与科研机构及行业头部企业协同攻克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3] - 助力业务向高端制造与智能科技领域拓展 [3]
透视上海经济“半年报”: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6%
第一财经· 2025-07-26 09:35
上海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目标 [1]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8%,合计对GDP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5] 工业领域亮点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1.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业增长18.1%,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0.2% [2] - 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6.0%,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1.7%、12.3%、4.4% [2] - 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5%,储能用锂电池产量增长37.6倍,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增长3.5倍 [3] 科技创新与外资集聚 -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 [4] - 上半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资研发中心19家,累计分别达1046家和610家 [4][9]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3.6%,拉动进出口增长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企工业总产值增长8.8% [8] 服务业与消费市场 - 1-5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1%,人工智能算力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收入增长1.3倍 [5]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2.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8%,能效1-2级家电零售额增长63.9% [7]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1.3倍 [7] 投资与外贸表现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工业投资增长19.8%(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增长43.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9% [7] - 进出口累计增长2.4%,出口增长11.1%,中间品出口增长20.5%,占出口比重达55.3% [8] - 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1%,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7.5%,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超410万人次,增长37.6% [9]
透视上海经济“半年报”:消费企稳,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6%
第一财经· 2025-07-25 18:51
上海经济上半年表现 - 上海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目标 [1]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6%,金融业增长8.8%,合计对GDP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4] 工业新动能发展 -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1.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增长18.1%,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0.2% [2] - 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6.0%,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1.7%、12.3%、4.4% [2] - 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2.5%,储能用锂电池产量增长37.6倍,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增长3.5倍 [3] 服务业亮点 - 1-5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7.1%,人工智能算力相关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营收增长1.3倍 [4] -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4% [4] - 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1%,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7.5%,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超410万人次,增长37.6% [7] 消费与投资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商品零售额增长2.4%,家具类增长18.8%,家用电器类增长18.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8% [5] - 能效1级和2级家电零售额增长63.9%,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1.3倍 [6]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工业投资增长19.8%,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增长43.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9% [6] 外贸与外资 - 进出口累计增长2.4%,出口增长11.1%,中间品出口增长20.5%,占出口比重达55.3% [6]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3.6%,规模以上民企工业总产值增长8.8% [6] - 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资研发中心19家,累计分别达1046家和610家 [7]
陕西积极建设碳纤维及其复材产业基地
陕西日报· 2025-07-07 10:12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现状 - 陕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今年前5月实现产值13 39亿元 预计年产值可达30亿元左右 [1] - 2024年该产业链产值达21 09亿元 重点企业数量由7家增至25家 链主企业从2家扩充至5家 [1] - 碳纤维是航空 航天 交通 能源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 应用场景广泛 [1] 产业链政策与支持体系 - 陕西省工信厅联合多部门及专家组成工作体系 制定《陕西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提升方案》及图谱 [1] - 采用"链长制"工作机制 构建部门联动 工作专班服务 市地协同推动 专家团队支撑的保障体系 [1] - 陕西省工信厅将继续深化链群共建 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协作 [2] 未来项目投资与产能规划 - 未来3年产业链项目投资将超200亿元 [2] - 榆林恒神年产5000吨碳纤维生产线 西安鑫垚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园区(一期) 陕西美兰德碳基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预计今年陆续投产 [2] - 陕西华秦科新材料园(一期)项目计划明年建成投产 陕西有色集团黄陵碳硅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17亿元 正加速推进 [2] 陕西产业链优势与潜力 - 陕西作为制造业大省 科教资源富集 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 - 产业链规模虽小但特色鲜明 发展潜力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