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强化绿色基因 兴业证券着力锻造绿色资本枢纽平台
证券时报· 2025-08-07 02:48
绿色金融战略定位 - 绿色金融是公司践行"国之大者"的战略支点,已升格为集团层级战略支柱 [1] - 将绿色基因融入研究、融资、投资、环境权益等全业务链条 [1] - 明确2025年绿色投融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量化目标 [2] 管理架构与保障体系 - 成立集团"绿色证券金融领导小组"及一级部门"绿色金融部",形成"顶层设计—中台赋能—前台实践"路径 [2] - 制定行业首个《绿色证券金融业务评价标准》,纳入ESG多维度评价体系 [3] - 认证138名绿色金融专员覆盖44家分公司,建立考核指标与财务资源倾斜政策 [3] 绿色金融业务成果 - 累计支持绿色股债融资项目规模超4500亿元,发行全国首单户用光伏ABS及"一带一路"绿色科创债 [4] - 代销260余只绿色主题金融产品,责任及绿色投资产品保有规模超150亿元 [4] - 发布近500篇绿色研究报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编制《中国"双碳"投资地图》 [4] - 环境权益交易总成交金额超53亿元,创新开发农田碳汇交易、海洋碳汇等项目 [5] 行业标准与国际合作 - 参与制定《证券期货业绿色证券业务标准规划》,推动绿色股票领域标准统一 [7] - 加强国际绿色金融组织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 [7] 产品创新与服务拓展 - 重点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提供绿色债券、转型债券、REITs等多元化产品 [7] - 通过财务顾问、碳金融、ESG咨询等服务赋能实体企业,构建绿色产融生态 [8] - 引导海内外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打造可持续投资生态圈 [8]
中国人保赵鹏:要把握好保险机制在绿色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和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1:50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提出三大目标:成为灾害风险的韧性复原者、环境外部性的重要治理者和绿色经济转型的长期投资者[2] - 推动完善巨灾保险、绿色保险和绿色投资三大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2] 巨灾保险发展 -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经济损失显著增加 保险覆盖面越广的地区恢复速度越快[3] - 公司升级成立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 创新研发PICC气象指数保险定价模型[3] - 巨灾保险保障范围从单一地震扩展到地震、台风、洪水等多元灾因[3] - 2024年巨灾保险覆盖全国20省118地市 保障4.1亿人[3] 绿色保险举措 - 正向激励措施:发展新能源车险、绿色建筑保险等构建绿色消费补偿机制[3] - 负向约束措施: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高高排放企业运营成本[3] - 2024年绿色保险风险保障达184万亿元 承保新能源车1159万辆(同比+57.3%)[4]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障金额197亿元[4] 绿色投资布局 - 保险资金长期性匹配绿色产业需求 2024年绿色投资规模超千亿元[4] - 创设碳金融、绿色债券指数等ESG主题资管产品[4] - 计划开展投资组合碳排放测算 实施碳表现动态管理[5] 行业创新方向 - 通过保险解决方案减少不确定性 激励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5] - 探索"绿动出海"项目 聚焦生态环境改善和新能源行业[4] - 自主研发符合中国实际的巨灾风险量化模型[3]
银行ESG信披:爬坡上行 痛点犹存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04:35
ESG信息披露现状与问题 - 银行ESG信息披露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碎片化、可比性差的问题,数据质量不高且主要依赖企业客户自行申报[1] - 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突出,部分报告侧重宣传成绩,回避实质性风险如高污染行业贷款[1] - 2024年银行ESG报告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多数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碳排放数据但范围与指标一致性有待提高[1][3] - 披露范围与指标口径差异大,以碳排放为例,工商银行2024年范围1排放9.96万吨CO2、范围2排放177.6万吨CO2但未公布范围3数据,农业银行范围3排放0.40万吨CO2,中国银行范围3排放1.16万吨CO2[4]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未公布范围3碳排放数据[5] 数据收集与量化难点 - ESG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中,缺乏统一收集渠道和标准化处理流程,间接环境影响如融资项目碳排放难以准确计量[7] - 碳核算和信息披露存在技术难点和数据不透明问题,非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息可获取性差[7] - 专业人才储备匮乏,需要业务人员掌握环境科学、气候分析、社会责任治理等多领域知识,具备金融与ESG复合背景人才稀缺[8] - 绿色信贷业务流程复杂,需经过客户经理初步判断、系统筛选、专员审核、绿金部复核等多环节[8] 改进方向与发展趋势 - 行业开始关注转型金融,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9] - 需完善制度和流程,对接国际国内主流ESG披露标准,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处理披露体系[10] - 强化管理和内部激励,将ESG目标纳入经营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10] - 加强技术赋能和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大数据AI提升信息采集监测能力[11] - 注重外部沟通和责任共建,提升ESG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11] - 聚焦关键指标开展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引入第三方鉴证提升报告可信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