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搜索文档
浙江:鼓励政府投资基金、国有企业联合社会资本规范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积极承接全省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投资退出的项目
快讯· 2025-07-29 09:56
拓宽多元化基金退出渠道 - 鼓励政府投资基金、国有企业联合社会资本规范设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1] - S基金将积极承接全省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投资退出的项目[1] - 探索设立省级并购基金,鼓励地方、社会资本设立并购基金[1] 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与退出 - 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用好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机制[1] - 助力创投资本有效退出[1] - 支持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争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1] - 允许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向投资者进行分配[1]
科技金融投早投小要攥指成拳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10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中国在科技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高地之一,重点领域包括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 [1] -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投早投小",需解决股权投资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和银行信贷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难题 [1] - 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提出统筹推进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1] 股权投资机构的作用与优化 - 股权投资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需提升服务能力与意愿 [2] - 债券市场将建立"科技板",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发行机会 [2] - 优化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其长期投资耐心,同时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畅通退出渠道 [2] 银行信贷的创新模式 - 银行信贷探索"贷早、贷小"路径,采用"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根据链主或投资机构的孵化情况提供跟贷 [3] - 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虽具不确定性,但银行可通过供应链切入缓解风险,实现早期信贷支持 [3] - 需解决风险分担问题,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 [3] 科技保险与风险分担 - 科技保险需创新产品与服务,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挥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 [3] - 探索共保体方式为重点领域重大科技任务提供风险分担方案,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 [3]
★政策加力支持创新资本融资 民营经济再添新动能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政策支持 - 七部委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重点提及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包括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作用、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支持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发债融资等 [1]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具备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以及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关键环节 [2] 创投机构动态 - 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花落深圳私募投资机构东方富海,采用"央地协同、风险共担"双重增信模式,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额担保,深圳市高新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反担保支持 [3] - 自5月9日科技创新债券上线以来至5月26日,20家股权投资机构发布公告,合计发行和待发科技创新债券规模达205.70亿元,其中12家机构处于发行注册过程中 [3] - 元禾控股发行全国首批、苏州市首单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规模6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92%,募集资金100%投向高端装备、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基金出资 [4] 行业影响 - 创投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资本枢纽,通过高风险容忍与长期价值锚定,为民营经济输入资本动力,支持技术创新 [1] - 创新资本为高风险、高成长的初创民营企业提供早期资金,助力技术验证和市场拓展 [2] - 金融管理部门近期发布的政策通过债权方式补充长期资金来源,对股权投资行业有两大益处:补充私募股权基金资金来源,促进"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4]
重磅发声!证监会首席律师这么说
国际金融报· 2025-06-05 20:53
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 证监会将深化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切实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更大力度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持政策 - 证监会将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落实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1] - 支持上市公司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 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优质未盈利资产 [1] - 鼓励科技型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 定向可转债 现金等多种支付工具实施并购重组 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 重组简易审核程序落地 [1]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 证监会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以市场中介机构核查把关为基础 以从严监管追责为保障 持续推进科创板 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改革 [2] - 将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积极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的案例落地 [2] - 坚持科创板 创业板 北交所等错位发展 功能互补 优化差异化的安排 覆盖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 [2] 股债联动综合服务 - 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 探索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债券 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科创债获得资金融通 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成本 [2] - 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 [2] - 支持人工智能 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领域项目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促进盘活存量资产 支持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2] 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培育 - 引导私募股权基金优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更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特点 [3] -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的发展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扩大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促进"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3] - 继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持续完善"长钱长投"制度 推动构建和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科技创新企业及其创始股东之间更为公平 合理的法律关系 [3] 诚信友善市场环境构建 - 加强市场诚实信用建设 提高市场参与各方的诚信水平 [3] - 修改完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办法》 充实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系统 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3] - 严厉打击欺诈发行 信息披露虚假和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等严重失信行为 增强市场透明度 发挥中介服务机构核查把关作用 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3]
【金融街发布】中国证监会: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5 18:52
资本市场改革 - 证监会将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改革 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1] - 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案例落地 [1] 并购重组支持 - 落实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1] - 鼓励科技型上市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多种支付工具实施并购重组 [1] - 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落地 [1] 长期资本培育 - 引导私募股权基金优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契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特点 [2] -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2] - 扩大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2] 股债联动服务 - 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 探索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债券 [2] - 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 [2] - 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领域项目发行REITs 促进存量资产盘活 [2] 科技创新支持成效 - 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近2700家 市值占比超四成 [3]
证监会最新发声!明确七大工作重点
证券时报· 2025-06-05 14:26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框架 - 证监会将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1] - 2023年以来已推动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创业投资16条、科创板改革8条、并购重组改革意见等[1] - 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联合最高法发布司法保障指导意见,与央行联合推出科创债支持公告[1]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成效 - 沪深北交易所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2700家,市值占比超40%[2]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90%以上属战略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2] - 2025年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140单,同比翻倍[2] - 截至2025年4月交易所市场累计发行科创债1327只,规模1.35万亿元[2]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超10万个,在投本金超4万亿元[2] - 天津市场表现突出:科创板公司数量倍增,重点产业链39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模175亿元[2] 深化改革六大方向 股票发行注册制 - 增强科创板/创业板制度包容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3] - 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案例落地[3] - 优化各板块差异化安排,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需求[3]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 落实新修订《重组管理办法》,激发市场活力[4] - 支持收购强链补链关键技术资产,鼓励股份/可转债/现金组合支付[4] - 推动分期支付机制和简易审核程序落地[4] 长期资本培育 - 优化私募股权基金长周期考核机制[4] - 发展S基金,扩大份额转让试点和股票实物分配试点[4] - 完善"长钱长投"制度,优化私募基金与企业法律关系[4] 股债联动服务 - 推动科创债高质量发展,开发更多主题债券[5] - 将优质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5] - 支持AI/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领域发行REITs[5] 投资者保护 - 加强科创属性与风险信息披露,完善适当性管理[6] - 推动先行赔付机制和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6] - 制定《中小投资者保护若干意见》等综合性政策[6] 法律制度建设 - 参与"金融法"起草,推动制定《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6] - 修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厘清科技企业权责关系[6] 市场环境建设 - 修改《诚信监督管理办法》,充实诚信档案数据库[7] -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打击欺诈发行/信披虚假等行为[7] - 提升中介机构把关作用和从业人员操守[7]
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助力我国科技腾飞
国际金融报· 2025-06-03 18:21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七个领域共15项措施 [1] - 政策旨在消除金融资源向科技产业流动的障碍,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 [1] 科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支持S基金发展,推动国有资本转型为长期耐心资本,覆盖科技企业全链条融资需求 [2] - 优先支持核心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 - 结合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构建接力式金融服务生态 [2] 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创新 - 银行业需创新业务模式,通过长周期贷款考核、优化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构建"多元化投入+多层次服务+多渠道保障"格局 [3] - 试点保险共保体和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吸引保险资金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3] - 财政政策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专项担保计划及天使投资税收优惠,形成"财政+金融"协同体系 [3] 体制机制改革与竞争力提升 - 推动央地协同创新实践,推广区域科技金融先行先试和创新积分制,形成全国改革合力 [4] - 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建立容错机制和全生命周期考核 [4] 金融市场活力激发 - 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中小企业 [5] - 商业银行将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试点长周期贷款绩效考核和并购贷款,提高贷款比例与期限 [5] - 建立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和推荐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服务 [5]
多地加快布局 S基金迎来政策风口
中国经营报· 2025-05-22 12:24
政策支持与市场发展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1] - 国家层面评估北京、上海、广东等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成效,未来试点范围可能扩大,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将提升[1] -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发布基金份额估值指引,涵盖上市与非上市股权的主流估值方式,包括股票市值法、指数收益法、近期融资法等[2] 地方S基金推进情况 - 福建省筹设100亿元省级科创接力S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接续赋能[2] - 浙江省发布首只政府主导的S基金,浙江省产业基金拟出资20%,浙江股权服务集团首期出资20%[2] -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基金份额转让业务成交121笔,总金额252.44亿元;份额质押业务44单,融资金额99.34亿元[4] S基金的作用与优势 - 缓解创投市场退出压力,尤其当前一级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和母基金因IPO节奏放缓、并购市场低迷面临退出难题[3] - 盘活存量资本与服务产业升级,释放沉淀资金支持新一轮科技创新[3] - 提升地方招商引资优势,通过基金集聚区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和多元化资本[3] - 改善退出渠道不畅问题,为国有资本提供合规化、市场化退出选择[4][5] - 破解资金循环效率低问题,通过二级市场交易缩短周期,释放流动性投入早期科技项目[5] - 缓解资产定价与估值难题,推动份额转让定价机制优化,形成市场化估值标准[5] 市场参与与未来趋势 - 全国已有8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获批设立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4] - 《2024中国S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民营和GP占据交易对手方主流,国资背景偏好国资交易对手方[4] - 政策支持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参与S基金投资,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有望加入[5]
刚刚!证监会等7部委联合发文!
梧桐树下V· 2025-05-14 20:48
政策举措总体框架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1][7] - 政策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引导、央地联动及开放生态等7大领域15项具体措施 [2][3] - 核心目标为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破解科技创新融资堵点 [4] 创业投资支持措施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8] -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至18个省份,允许保险资金参与试点并支持创投机构发债融资 [8] - 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按基金生命周期考核并允许容错退出,引导国资成为长期资本 [8] - 健全退出渠道:优化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开展实物分配股票试点,鼓励发展S基金 [9] 货币信贷创新机制 -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扩大,支持范围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领域技改项目 [10] - 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贷款占比提至80%、期限延至10年,银行可设科技支行及专项考核机制 [10] - 政策性银行需在职能范围内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 [10]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上市,允许优质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优化并购重组制度 [12]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将优质科创债纳入做市品种,丰富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券产品 [12] - 强化北交所改革试验田功能,研究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的政策 [12] 科技保险与财政引导 - 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探索共保体模式开展重点领域风险保障,鼓励险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3] - 财政工具组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创投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14] 区域实施与开放生态 - 推广"创新积分制"精准画像科技型企业,与再贷款、担保计划形成联动机制 [15] - 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试 [15] - 拓宽跨境融资渠道:优化QFLP试点,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推动"一带一路"科技金融国际合作 [16]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投资金来源!科技部、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布新政
FOFWEEKLY· 2025-05-14 17:31
政策举措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提出15项具体措施[4] - 政策旨在统筹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领域[5][6] - 重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8] 创业投资支持措施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9] -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至18个省份,支持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参与创业投资,允许理财/信托公司依法参与[9][10] - 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按基金生命周期考核国资机构,鼓励发展S基金和私募股权份额转让试点[10] 货币信贷支持措施 - 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规模,优化支持流程,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11] - 商业银行可设立科技支行,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比例提至80%、期限延至10年),建立科技贷款尽职免责机制[11] - 政策性银行需在职能范围内支持科技创新项目[11] 资本市场支持措施 - 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企业上市,优化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制度,增强北交所对中小科技企业服务能力[12]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动科创债纳入做市品种,完善信用衍生品增信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发债[13] 科技保险支持措施 - 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探索共保体模式覆盖重点领域风险,鼓励险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14] - 健全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试点[14] 财政与区域联动措施 - 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工具,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创投税收优惠政策[15] - 推广"创新积分制"精准画像科技企业,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政策[16] - 推动QFLP试点和跨境融资便利化,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及"一带一路"科技金融合作[17] 实施机制 - 七部门建立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成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