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债类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银华基金:推进产品体系建设 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
新浪基金· 2025-10-15 10:13
政策背景与行业活动 - 证监会于今年5月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加大含权中低波动型产品、资产配置型等产品的创设力度,以适配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并促进权益与固收投资协调发展 [1] - 为贯彻落实上述行动方案,在北京证监局指导下,北京证券业协会携手北京公募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评价机构及主流媒体,共同启动“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1] - 落实行动方案对公募基金而言不仅是监管要求,更是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1] 公司产品创新与实践 - 公司在养老金资产管理领域较早布局,推出了风格覆盖不同年龄层次和风险偏好的养老目标基金Y类份额 [1] - 公司顺应科技创新潮流,推出多款覆盖广泛的科创产品,包括科创100指数基金、科创综合指数基金,并专注于数字经济、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等主题工具 [1] - 公司于今年9月发布科创债ETF,为投资者布局科技创新债券赛道提供了全新工具 [1] - 在固收领域,公司聚焦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多只纯债类产品为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工具,而“固收+”类产品则在债券资产基础上积极布局潜力个股和可转债,以把握股债两市机遇 [2] 公司规模与产品线 - 得益于权益与固收领域的多点发力,公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管理规模再上台阶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管理公募产品227只,产品线涵盖股票型、指数型、QDII、混合型、债券型及货币市场基金等各类产品 [2] - 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超10266亿元 [2]
汇百川基金倪伟:“固收+”产品是长期资产配置趋势
中证网· 2025-09-16 21:19
核心观点 - 未来“固收+”产品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 因传统纯债产品无法满足投资者收益要求且股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来结构性机会 [1] - “固收+”产品是长期资产配置趋势 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确定合适股债配比并在各类资产中寻找超额收益以实现稳健增长 [2] 产品业绩与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今年“固收+”产品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权益市场的上涨 [1] - “固收+”产品一般含权类仓位在10%至30% 该部分资产波动对组合影响远高于固收类资产 [1] - 今年“固收+”产品规模增长主要原因为无风险利率不再快速下行且权益市场风险偏好和走势抬升 [1] - 今年利率走势震荡 无系统性利率下行 绝对利率水平不高 纯债类产品收益率普遍在年化2%以内 [1] - 纯债产品资金流出寻找新资产和策略 “固收+”产品成为投资者相对谨慎且易于做出的投资决策 [1] 产品特性与市场定位 - 在权益市场启动初期 即使资金看好权益市场也会相对谨慎 选择“固收+”产品进行小仓位权益暴露 [1] - “固收+”产品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确定合适股债配比 在股债各类资产中寻找超额收益 [2] - 股债之间存在轮动 可能因经济基本面影响或资产估值高低差异 [2] - 长期看“固收+”产品更能实现稳健增长 但对基金管理人能力要求较高 需配置到合适资产 [2]
存款搬家持续流入银行理财 “固收+”产品受青睐
证券时报· 2025-09-12 01:53
行业规模增长 - 8月前14大理财公司总规模增长约2857亿元至25.02万亿元 [1] - 12家头部理财公司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 [1] - 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预估突破33万亿元 [2] 机构表现分化 - 国有行旗下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幅合计1442亿元 占14家总增幅约50% [2] - 工银理财单月增长约650亿元 民生理财增幅超600亿元 [2] - 6家理财公司规模超2万亿元 招银理财2.53万亿元规模居首 [2] 产品结构变化 - 现金管理类产品余额降至5.9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3] - 现金类产品占比降至23.78% 较1月末下降超3个百分点 [3] - 固收+产品研发积极性显著高于纯债类产品 [2] 资金流向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调促使资金转向理财产品 [1] - 企业将美元存款换汇转向人民币理财 [3] - 居民寻求更高收益渠道 推动R3等级产品研发 [2] 产品创新趋势 - 理财公司通过5%~10%仓位配置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等产品 [2] - 7月新发权益类产品8款 混合类产品45款 均超上半年月均水平 [3] - 固收+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达2.5%~3.0% [2]
1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超2800亿,现金类占比创年内新低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0:08
行业规模增长 - 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8月管理规模合计增长约2857亿元,总规模达25.02万亿元 [1] - 8月规模增量较7月增量(约1.8万亿元)明显缩窄 [2] - 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 [2] 产品结构变化 - 现金类理财产品余额约5.9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3] - 现金类产品占比降至23.78%,较1月末的27%减少超3个百分点,创年内新低 [3] 规模扩张驱动因素 - 零售端"固收+"产品通过配置5%~10%仓位的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等策略,实现2.5%~3.0%的业绩基准 [2] - 企业理财需求增长源于利率下行、汇率升值促使美元存款转向人民币理财 [2] - 对公理财产品以R1、R2风险等级为主,涵盖现金增厚及高等级信用债纯债类产品 [2]
1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超2800亿 现金类占比创年内新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1 10:02
行业规模变化 - 前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8月管理规模合计增长约2857亿元 总规模达25.02万亿元 [1] - 8月规模增量较7月增量约1.8万亿元明显缩窄 [1] - 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 [1] 机构规模表现 - 规模前14家理财公司中有12家在8月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 [1] - 14家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余额约5.9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2] - 现金类产品规模占比降至23.78% 较1月末27%减少超3个百分点 创年内新低 [2] 产品结构趋势 - 纯债类产品吸金效果变差 行业转向新赛道扩张 [1] - 零售端固收+产品通过5%-10%仓位配置指数增强等策略 实现2.5%-3.0%业绩基准 [1] - 企业理财需求增长 主要配置R1/R2风险等级产品 包括现金增厚产品和高等级信用债产品 [1] 驱动因素分析 - 利率下行与市场不确定性推动企业通过理财提升闲置资金收益 [1] - 人民币汇率升值促使企业将美元存款换汇后转向人民币理财 [1] - 银行理财今年加大R3风险等级产品研发 固收+方向积极性显著高于纯债类产品 [1]
独家!14家理财公司8月规模增超2800亿,现金类占比创年内新低
券商中国· 2025-09-11 09:19
银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 - 8月前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中有12家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 管理规模合计增长约2857亿元 总规模达25.02万亿元 [1][2] - 8月规模增量较7月增量(约1.8万亿元)明显缩窄 [2] - 行业整体规模或已突破33万亿元 [2] 规模扩张驱动因素 - 零售端"固收+"产品通过5%~10%仓位配置指数增强及量化中性策略 实现2.5%~3.0%业绩比较基准 研发积极性显著高于纯债类产品 [3] - 企业理财需求因利率下行和汇率升值而增长 企业将美元存款换汇后转向人民币理财 对公产品以R1/R2风险等级为主 [3] 产品结构变化 - 14家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余额约5.9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超2965亿元 [3] - 现金类产品在总规模中占比约23.78% 较1月末27%下降超3个百分点 创年内新低 [3]
银行理财2025年6月月报:“存款搬家”遇到监管指引-20250604
国信证券· 2025-06-04 16:48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理财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 [1][3] 核心观点 - 5月银行理财规模持续高增长,存量规模回升至31.3万亿元,环比增加0.5万亿元 [1][10] - 存款利率下行(国股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与理财收益率优势(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57%,现金管理类1.49%,纯债类2.69%)推动"存款搬家" [1][9] - 监管政策引导理财业务规范化:分类监管评级弱化规模考核,强调资管能力(权重最高)、产品业绩达标率及长期限资金占比 [1] - 监管要求淡化收益基准披露,避免"预期收益幻觉",推动投资者关注底层资产与风险等级 [1] 行业动态 规模与收益 - 5月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2330亿元,主要为固收类封闭式产品 [16][19][23] - 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回落至2.55% [16][24] - 到期产品兑付表现良好,1763只封闭式产品中大部分达到业绩基准 [24][26] 产品结构 - 现金管理类(1.49%)和固收类(2.69%)产品为绝对主力,合计占比超90% [10][15] - 未来产品形态将呈现:报价基准下滑30-50BP、负债长期化与资产短期化、提升权益类资产占比 [2] 资产配置 - 基础资产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辅以利率债交易和委外权益投资 [27] - AAA信用债、沪深300及公募基金近一年表现纳入配置参考 [30][31][32] 监管政策影响 - 理财子公司分类监管评级1-6级划分,1-2级可试点创新业务,4级以上限制非标/权益类投资 [1] - 监管明确"业绩比较基准可不披露",需保持连贯性且不得随意调整 [1]
中粮资本(002423) - 2025年5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30 15:38
中粮资本整体情况 - 中粮资本为控股型公司,子公司涉及寿险、期货、信托、银行等领域,为中粮集团及更多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1] - 2024 年营业总收入达 252.5 亿元,同比增加 13.32%,归母净利润达 12.1 亿元,同比增加 18.55% [1]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 23.5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3.92 亿元,现金资产健康 [1] - 各业务条线有蓝图目标,中英人寿要成中国最佳合资寿险公司,中粮期货力争成国内领先产业特色衍生品金融服务公司,中粮信托力争综合排名进行业前十 [1][2] 中粮信托业务情况 - 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回归信托本源,坚守定位,推进转型,优化结构,强化风控 [3] - 聚焦“3 + 1 + 3”业务赛道,丰富标品资管产品体系,形成全品种、多资产、收益稳健的资管产品体系 [3] - 加强财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组织架构和复合化销售体系,加强资产配置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 [3] 中粮期货业务情况 - 锚定战略目标,围绕三大原则,夯实一体两翼业务,提升一体化运营能力 [4] - 境内经纪业务立足产融结合,聚焦交割业务,打造产业特色服务品牌 [4][5] - 国际业务坚持工作主线,打造境外期货交易服务平台 [5] - 风险管理业务受市场影响,积极布局策略研投开拓新路线 [5] - 资产管理业务聚焦期货和衍生品,完善 CTA 策略投研团队,丰富产品线 [5]
比价效应”下银行理财产品再度“走俏
金融时报· 2025-05-27 09:41
存款利率下调与理财市场变化 - 3年期存款利率从2%降至1.25%,5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3%,中长期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1][2] - 六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1年期、2年期、3年期定存利率最高分别为0.98%、1.05%、1.25% [1][2] - 存款利率下降推动资金流向理财产品,"比价效应"促使定存资金转向低风险理财 [1][2] 理财产品收益与费率调整 - 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回升,4月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现金管理类、纯债类、"固收+"产品收益率分别为1.5%、3.34%、3.01% [2] - 理财公司掀起"降费潮",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下调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及托管费 [2][3] - 交银理财将某产品固定管理费率从0.2%降至0.05%,兴银理财某产品投资管理费从0.3%降至0.01% [3] 权益类资产布局与产品创新 - 理财公司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指数化产品(ETF)成为重要切入点,因其成本低、流动性高且管理难度较低 [4][5] - 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等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方式增持ETF,布局指数策略和指数增强策略产品 [4][5] - 截至5月26日,市场存续73只指数相关银行理财产品,覆盖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平安理财等头部机构 [5]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业绩比较基准或持续走低,需建立与收益挂钩的费率机制以增强客户黏性 [6] - 银行理财客群偏好稳健,对权益类产品接受度有限,需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和投资者教育 [6][7] - 理财公司需补齐权益投资短板,包括人才储备、经验积累及产品业绩表现优化 [7]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摸高至31万亿元上方 短期有望继续扩容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5-21 00:11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 - 4月份全市场银行理财规模重回31万亿元历史高位[1] - 5月20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继续扩容至31.28万亿元[2] - 银行理财规模季节性规律明显 季末回表季初出表推动规模修复[1] - 4月份银行理财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70% 较上月继续回升[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股债"跷跷板"效应推动理财规模增长[1] - 定期存款到期后"搬家"到理财产品[1] - 二季度银行理财加大营销力度[1] - 存款利率下调增强银行理财作为类存款产品吸引力[2] - 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推动新产品发行[1] 产品收益表现 - 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1.50%[1] - 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3.34%[1] - "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3.01%[1] 未来发展趋势 - 存款利率下降是推动理财规模增长最重要短期力量[2] - 预计5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大概率维持高增长[2] - 全年理财规模高增长面临挑战 信用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2] - 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可能加大 2025年规模增量可能不高[2]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建议 - 持续增强债券投资能力 关注信用挖掘和量化投资[3] - 利用国债期货对冲或套利优化收益结构[3] - 加强多元资产配置综合能力建设[3] - 构建多元资产投研能力和投资团队[3] - 建立投资驱动的新产品研发体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