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微观察丨五个“更加注重”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走深走实
人民网· 2025-11-12 16:0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 [3][4] - 2024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4] - 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比GDP增速高0.5个百分点 [4] 行业规模与全球地位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货物吞吐量前10的港口中占8个 [1][4] - 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4] - 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规模连续4年保持全球首位 [1][4] 关键产业动态 - 船舶工业攻克航母、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技术 [1][5] - 2024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指标全球份额继续保持在50%以上,新接订单量维持在68.3% [5] - 2024年上半年海洋货运量增长5.2%,海洋天然气产量增长16.9%,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去年同期3倍 [4] 科技创新驱动 - 海洋科技“大国重器”如“蛟龙”号、“奋斗者”号、“梦想”号实现技术迭代 [1][5] - 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力 [5] - 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 民生与消费影响 - 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5] - 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使鲍鱼、斑节虾、石斑鱼等优质海水产品价格亲民,稳定供应百姓餐桌 [2][5]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体现五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1][6] - 产业更新方向包括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等 [6]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书写“船”奇
央视网· 2025-10-13 23:03
行业核心表现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1] - 行业完成集齐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母三颗"皇冠明珠"的历史性突破 [1] - 行业在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2] 市场份额数据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 [1] - 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总量的47.2% [1] - 上述份额分别比"十三五"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1] - 有6家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1] 高端船型交付成果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 [1]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1] - 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1] - 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交付启航 [1] -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交付启航 [1] 行业发展驱动力 - 自主创新、产业能力调整及国际合作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2]
“十四五”成绩单 |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造船业量质齐升书写“船”奇
央视网· 2025-10-13 12:38
行业核心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 [1] - 行业完成了集齐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航母这三颗"皇冠明珠"的历史性突破 [1] 市场份额与竞争力 -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 [4] - 以修正总吨计产值占世界总量的47.2% [4] - 市场份额相比"十三五"末分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4] - 有6家骨干船企位居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4] 高端化与智能化产品突破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 [3] - 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3] - 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交付启航 [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行业在智能化、高端化产品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6] - 自主创新、产业能力调整以及国际合作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6]
三大科技主线共振四季度布局正当时算力机器人航母概念股全梳理
新浪财经· 2025-09-28 21:08
核心观点 - 三大科技领域(算力、人形机器人、航母)迎来重磅催化剂 共同指向硬科技国产替代加速推进的主线逻辑 [1] - 四季度市场资金开始布局明年高景气方向 三大领域具备政策支持明确、市场空间大、国产化率提升的特点 容易形成资金共识 [1][2] - 硬科技国产替代正加速推进 持续投入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成为未来科技巨头 [1][12] 算力国产化 - 摩尔线程成功过会对国产算力产业链具有里程碑意义 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更加开放 [3] - 2025年国内GPU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 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4] - 景嘉微作为国产GPU唯一上市公司 JM9系列性能接近英伟达RTX4060水平 成功研发景宏系列高性能智算模块与整机产品 [5] - 海光信息深算系列芯片兼容CUDA生态 与中科曙光合并后形成"芯片+整机+调度"闭环 在政务、金融领域订单饱满 [5] - 寒武纪2025年Q1营收同比暴增4230% 思元590芯片适配DeepSeek等大模型 [5] - 中科曙光作为算力基础设施龙头 液冷技术领先(PUE低至1.08) 承担国家算力网络建设 订单超200亿元 [5] 人形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量产 特斯拉Optimus、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给出明确量产时间表 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6] - 2030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亿美元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将率先受益 [6] - 拓普集团作为特斯拉供应链核心企业 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多次送样 拟投资50亿元建设机器人电驱系统基地 [7] - 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国产市占率第一 产品精度达国际水平 已切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 [7] - 汇川技术伺服电机和运动控制技术覆盖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 [7] - 奥比中光3D视觉感知技术适配人形机器人"灵巧手" 获特斯拉追加1.8亿元订单 [7] 航母产业链 - 福建舰完成关键弹射试验 标志我国航母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技术差距大幅缩小 [8] - 航母作为高端装备集大成者 带动材料、动力、电子等高端制造领域全面升级 产业链年均市场容量可达300亿元 [8] - 中国船舶参与辽宁舰、山东舰及福建舰总体设计与建造 提供电磁弹射适配等核心技术 [9] - 中国重工旗下研究所参与多艘航母总体设计 拥有航母甲板钢等技术优势 [9] - 中船防务收购黄埔文冲后参与福建舰航母编队配套舰船生产 拥有全电推进等先进技术 [10] - 北特科技投资18.5亿元建设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 产品可用于航母电磁弹射系统 已配合客户推进样件研发 [10] 四季度投资策略 - 算力板块关注订单兑现 重点关注Q3业绩超预期公司 GPU公司摩尔线程上市进程可能带来板块估值提升 [11] - 机器人板块对事件催化敏感 特斯拉股东大会、宇树科技新品发布等事件可能带来交易机会 [11] - 航母板块与军工整体情绪相关 福建舰正式服役时间点将是关键催化剂 [11] - 优选在手订单充足、估值合理(PE不超过行业平均30%)、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企业 [11] - 三大领域有望获得政策持续加持:算力领域可能出台更多"东数西算"配套政策 机器人产业迎来实质性补贴和支持方案 航母产业链受益于国防现代化加速推进 [12]
印度把问题归咎于外国,莫迪高喊自强口号,印度制造业却在空心化
搜狐财经· 2025-09-27 01:50
印度制造业现状 - 印度制造业存在严重空心化问题,多个关键领域高度依赖进口,包括七成食用油、车辆核心零件、手机芯片屏幕、战机发动机雷达以及治病药物均需进口[3] - 印度造船业市场份额已不足5%,每年支付给外国船主的过路费几乎与国防预算数额相当[3] - 印度缺乏可投入量产的芯片生产线,芯片设计完全依赖国外技术[3][10] 产业发展战略与问题 - 印度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偏重IT与服务业,但本土难以留住人才,尽管出现众多为硅谷效能的精英以及谷歌、微软等大公司的印度裔CEO,但人才不愿回国发展[5] - 印度本土建厂面临土地纠纷、环保诉讼、官僚办事拖沓等挑战,导致项目推进缓慢,有案例显示十年时间工厂都未能建成[7] - 国家发展忽略基础制造业,试图依靠编写代码充当“世界办公室”,但工厂车间才是国家根本[10] 基础设施与官僚体制 - 印度国内存在停电频繁、官僚繁多名目、基础设施差劲等问题,对人才回归和产业发展形成阻碍[5] - 根本问题在于官僚效率低下、战略方向有误,亟待解决的是糟糕的官僚体制和不切实际的发展战略[8]
中国花了20年,吃透乌克兰军工技术,唯独留下了哪一大遗憾?
搜狐财经· 2025-07-18 19:17
乌克兰军工遗产继承与技术优势 -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约30%的军工资产,包括黑海造船厂和马达西奇公司等先进设施 [1] - 这些资产为乌克兰提供了显著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资源 [1] - 中国通过"双引工程"计划与乌克兰展开深度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 [1] 中乌军工合作成果 - 乌克兰派遣超过2000名专家赴华,参与船舶、航空及发动机等领域技术转移 [3] - 中国每年投入7000万至8000万美元用于乌克兰军工技术引进 [3] - 合作涵盖航母设计、舰载机、燃气轮机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 [8] 瓦良格号航母项目 - 中国1998年以2000万美元购买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 [5] - 经过10年改造,2012年以辽宁舰身份服役,标志中国海军远洋能力转型 [6] - 乌克兰提供了航母设计技术支持,助力甲板布局和动力系统改进 [8] 关键技术引进与国产化 - 引进苏-33舰载机原型T-10K-3及设计图纸,支撑歼-15研发 [8] - 从乌克兰引进30台052D驱逐舰用燃气轮机并实现国产化 [8] - 以3.8亿美元采购教练机用涡扇发动机,积累航空技术 [10] 马达西奇收购失败影响 - 中国未能收购马达西奇公司,错失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 [12] - 导致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仍依赖俄罗斯技术 [19] - 运-20等大型飞机因发动机推力不足导致性能受限 [19] 技术消化与自主创新 - 中国成功将乌克兰技术转化为自身实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18] - 工程师团队通过合作获得显著成长 [18] - 相较之下乌克兰军工产业在冲突中逐渐衰落 [18]
美智库:美国实力在下降?中美博弈的5大战场,中国将如何获胜?
搜狐财经· 2025-06-05 15:16
科技领域 - 科技领域是中美博弈的核心战场,人工智能、半导体、5G等高端技术是关键争夺点 [2] - 美国采取"高墙内院"策略,严格保护核心技术,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半导体设备 [4] - 华为在被制裁后自主研发出麒麟9000s芯片,支撑高端智能手机运作 [4] - DeepSeek推出的R1人工智能模型表现超越美国顶尖大模型,引发行业震动 [4] - 中国通过开源技术优化弥补硬件不足,逐步缩小与美国技术差距 [4][5] - 未来中国将在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竞争力 [5] 舆论战 - 美国凭借好莱坞、CNN等媒体平台推动"中国威胁论",塑造中国负面形象 [6]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疫苗外交提升国际形象,赢得发展中国家支持 [6] - CGTN、环球时报等媒体积极宣传中国抗疫成就和经济发展 [6] - 中国在全球南方影响力逐渐扩大,未来可能突破美国话语垄断 [6] 贸易战 - 美国自2018年起对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试图转移供应链 [7][9] - 中国迅速反制,对美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加征关税,并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 [9] - 2025年特朗普再次加征10%关税,但双方通过谈判达成部分暂停 [9] - 中国凭借庞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成功抗衡美国压力 [9] 产业竞争 - 美国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但印度等替代市场效率不足 [11][12] - 比亚迪在2024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 [13] -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投资半导体行业,但进展缓慢 [13] - 中国在供应链和技术优势下,美国翻盘难度加大 [13][15] 军事领域 - 中国军队现代化进展迅速,东风导弹、歼-20战机、航母等高科技武器相继服役 [15] - 美国在南海进行"自由航行"行动,并向台湾出售武器 [15] - 中国强化沿海防御体系,新型反舰导弹试射展示反击能力 [17] - 2023年中美恢复军事对话,双方均保持理性克制 [17] 总结 - 中国在科技、舆论、贸易、产业、军事五大领域展现耐心与韧性 [19] - 中国通过自主创新解决技术瓶颈,逐步缩小与美国差距 [19] -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债务高企,而中国经济改革稳步推进 [19] - 中美博弈中,中国保持战略定力,未来可能实现超越 [19]
中国船舶“超级重组”背后:打造国有资本改革典范
新浪证券· 2025-05-09 18:11
战略协同 - 合并解决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同业竞争问题,释放全产业链协同效应 [2] - 整合后产能利用率从72%和53%提升至85%以上,单位成本降低约12% [3] - 配套资源集中调配预计年节约运营费用超20亿元 [3] 资源整合 - 合并形成覆盖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的全国一体化造船产业链 [3] - 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共享加速智能船舶、绿色动力等前沿技术商业化应用 [4] - 统一研发体系、市场渠道和品牌管理减少重复投入,生产切换成本降低约15% [5] 国际竞争力提升 - 合并后新公司总资产达4015亿元,手持订单规模全球第一(539艘/5492万载重吨) [7] - 市场份额从11%跃升至18%,超过韩国现代重工(15%) [7] - 高端船型毛利率达25%-30%,推动整体利润率从6.2%提升至9.5% [9] 技术优势 - 绿色船舶承接全球50%以上的LNG双燃料动力船订单,甲醇燃料船研发进度领先韩国同行6-8个月 [9] - 超大型船舶交付量占全球60%,特种装备细分市场占有率超70% [9] - 数字化船坞技术使分段预舾装率提升至90%以上 [4] 全球化布局 - 形成"东亚制造+全球服务"网络,灵活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9] - 统一海外营销体系使接单效率提升30%,2025年一季度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80% [9]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 - 合并后承担国家90%以上的军用舰船建造任务,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11] - 设立200亿元规模的"尖端技术基金",重点攻关船用核动力、智能航行系统等未来产业 [12] - 国资持股比例从44.47%集中至49.29%,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从8.34%提升至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