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血管介入器械
icon
搜索文档
身价300亿,威海首富收获第四个IPO
投中网· 2025-05-28 14:35
威高血净IPO表现 - 威高血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IPO发行价26.50元/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上涨88.64%至49.99元,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4] - 当前市值接近150亿元,远高于上市递表时的目标估值135.1亿元[4] - 3年前曾申报港股IPO,2023年底改道A股[4] 公司市场地位 - 血液透析器材领域龙头,国内血液透析器市场份额超过32%,血液透析管路市场份额也超过32%[4] - 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销往超6000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超1000家[9] - 拥有境内专利204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9] 财务表现 - 2020-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4亿元、29.1亿元、34.3亿元和16.8亿元[10] - 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97亿元、2.60亿元、3.15亿元和2.29亿元[10] - 2022年3月完成唯一一轮外部融资,规模6.25亿元,投前估值108亿元,投后估值114.25亿元[11] 行业背景 - 中国成年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10%,总数达1.2亿人,但知晓率仅12.5%[7] - 2020年中国ESRD患者透析治疗率仅24.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8] - 威高血净是国内最早血液透析器械制造商之一,2010年就开始布局血液透析设备生产[8] 威高集团战略 - 威高集团旗下已有威高股份(266亿港元)、威高骨科(106亿元)、华东数控三家上市公司[5][13] - 实控人陈学利家族财富从2021年150亿元升至2024年近330亿元[5] - 集团采取分拆优质资产上市策略,威高骨科和威高血净都是这一策略的体现[14] 潜在上市标的 - 威高介入:血管介入器械耗材生产商,2021年完成十数亿A轮融资[15] - 爱琅医疗:原美国Argon Medical Devices,2017年被威高以8.8亿美元收购[16] - 锦江电子:心脏电生理领域企业,2022年完成7亿元B轮融资[17] 集团投资布局 - 2016年起发起威海威高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只基金,关注创新医疗器械等领域[18] - 投资标的涵盖"灵巧手"、"内窥镜"等前沿技术[18] - 已通过投资锦江电子等企业获得回报[18]
建发致新IPO:净利率持续下跌逼近1%,分销模式收入占比持续升高背后疑有“猫腻”
搜狐财经· 2025-05-21 09:36
接连遭遇医疗反腐、IPO全面严监管后,医药行业IPO已是极不乐观,2024全年A股仅新增5家药企上市公司,相比前两年显著下降。目前,沪深两市排队 药企寥寥无几,创业板更是仅剩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致新")这支"独苗"。 虽然2023年11月15日建发致新获得深交所上市委员会"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通行证,但至今仍未等来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的时间窗 口,进度已停滞近1年半。 建发致新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所属行业为批发业。从业绩上看,公司经营规模着实庞大,百亿元的营收即使登陆主板也不遑多让,不过观 察盈利情况,建发致新就难称良好,近几年综合毛利率虽然有所提升,但始终未能触及10%,净利率更是处于下行趋势,持续逼近1%。 公司始终未被推进证监会注册阶段,恐怕与其创业板适格性欠缺有较大关系。据申报材料,建发致新存在无专利权、研发费用异常增长等情况。2024年创 业板对拟上市公司的创新性要求再度加码,建发致新靠短期内突增研发项目以及加大委外研发支出来做厚研发投入,显然难以获取监管层认可。 以其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业务实质,建发致新只能在低毛利率、低附加值的层面进行市 ...
科塞尔医疗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加速血管介入器械全领域平台化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4-28 14:30
融资情况 - 科塞尔医疗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由铁投巨石领投 苏高新金控追加投资 园雍投资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研发 全球市场推广及产能扩建 [1] - 本轮融资展现投资人对公司高速高质量发展和未来潜力的认可 [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为血管介入器械领域平台型企业 形成"一核三翼"业务布局 [2] - 母公司构建外周介入"一站式"治疗体系 覆盖静脉/动脉 [2] - 子公司海宇新辰专注心脏电生理领域 提供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解决方案 [2] - 子公司米新医疗聚焦冠脉介入产品研发及境外技术转化 [2] - 子公司海望医疗致力于突破医用核心原材料"卡脖子"技术 [2] 国际化战略 - 公司践行"Local Base Global Reach"出海战略 2021年收购爱尔兰Micell公司获得全球数千例临床数据及特殊涂层技术 [2] - 产品已在海外20余个国家完成注册 计划设立更多海外子公司和办事处 [2] - 2024年启动全球销售 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出海 [2] 研发与技术实力 - 累计研发投入超3亿元 构建丰富技术平台 [2] - 拥有近百人研发团队 国内外发明专利数百项(含PCT专利近百项) [2] - 持有40余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国际注册证近20张) [2] - 两个创新产品成功商业化 实现从国产替代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 市场覆盖 - 国内合作医院近2000家 拥有完整市场学术和销售团队 [2] 投资机构观点 - 铁投巨石看好公司平台化布局 国际化战略 丰富产品管线 高额研发投入和市场化能力 [3] - 苏高新金控认可公司梯度化产品矩阵覆盖核心领域 及研发制造商业化能力 [3] - 园雍投资赞赏公司"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 及"诚朴雄伟"特质 [4]
血管外科医生的跨界探索:亓明教授谈医工交叉与器械创新
思宇MedTech· 2025-02-28 11:56
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交叉 - 70%的医疗器械创新想法来自临床医生的实际经验和需求 [1] - 东北地区医工交叉处于萌芽阶段,探索机会与挑战并存 [1] - 亓明教授作为血管外科专家,代表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者 [1] 医工交叉的驱动因素 - 头部专家已开展创新理念的科技成果转化,启发更多医生参与 [3] - 24年血管外科经验使亓教授对器械创新需求敏感 [3] - 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加深对医工交叉潜力的理解 [3] 医工交叉实践路径 - 器械研发需从临床需求出发,涉及传感器/AI/3D打印等技术 [5] - 必须考虑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实用性 [5] - 临床反馈与工程研发需密切配合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6] - 跨学科团队合作是必要条件,需整合医生/工程师/材料专家等资源 [6] 区域医工交叉发展 - 东北地区学术氛围和资源整合相对薄弱 [7] - 计划成立医工交叉分会搭建临床与工程对接平台 [7] - 平台将促进本地医院/企业/政府间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器械创新需结合临床需求/患者体验/治疗效果 [7] - 不同地区/科室的多样化需求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7] - 期待更多创新者深耕本地市场推动全国医工交叉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