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器械

搜索文档
建发致新IPO:净利率持续下跌逼近1%,分销模式收入占比持续升高背后疑有“猫腻”
搜狐财经· 2025-05-21 09:36
医药行业IPO现状 - 2024年A股仅新增5家药企上市公司,相比前两年显著下降 [2] - 沪深两市排队药企寥寥无几,创业板仅剩建发致新一支"独苗" [2] - 医疗反腐和IPO全面严监管导致医药行业IPO极不乐观 [2] 建发致新基本情况 - 公司注册地为上海市,拟上市创业板,计划募集资金4.84亿元 [4] - 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所属行业为批发业 [2] - 2020-2023上半年营收分别为85.42亿元、100.24亿元、118.82亿元和74.99亿元 [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68亿元、1.76亿元、1.89亿元和1.03亿元 [4] 盈利能力分析 - 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12%、7.02%、7.71%、7.72%,始终低于10% [4] - 净利率分别为1.96%、1.75%、1.59%、1.38%,呈下降趋势 [7] - 分销模式毛利率(8.00%-9.74%)高于直销模式(5.18%-7.19%) [9][10] - 分销模式收入占比从2020年17.90%升至2022年34.01%,增长2.65倍 [11] 创业板适格性问题 - 公司无任何专利权,仅有40项软件著作权 [12] - 研发费用从2020年270.35万元增至2023上半年1600.78万元 [12] - 2022年及2023上半年委外研发支出占比分别达40.56%和55.30% [13] - 研发人员从2020年18人增至2023上半年65人,薪酬从259.98万元/年增至648.41万元/半年 [14] - 公司业务实质为医疗器械流通,与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定位不符 [3] 行业对比 - 同行业可比公司(国药控股、九州通、嘉事堂、国科恒素)毛利率均值为9.40%、8.74%、8.14%、7.68% [5] - 国科恒素(创业板)毛利率在10.60%-15.17%之间,显著高于建发致新 [5] - 行业平均毛利率2020-2023上半年累计下降1.72个百分点,而建发致新逆势提升1.6个百分点 [6]
科塞尔医疗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加速血管介入器械全领域平台化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4-28 14:30
融资情况 - 科塞尔医疗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由铁投巨石领投 苏高新金控追加投资 园雍投资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核心产品研发 全球市场推广及产能扩建 [1] - 本轮融资展现投资人对公司高速高质量发展和未来潜力的认可 [1]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为血管介入器械领域平台型企业 形成"一核三翼"业务布局 [2] - 母公司构建外周介入"一站式"治疗体系 覆盖静脉/动脉 [2] - 子公司海宇新辰专注心脏电生理领域 提供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解决方案 [2] - 子公司米新医疗聚焦冠脉介入产品研发及境外技术转化 [2] - 子公司海望医疗致力于突破医用核心原材料"卡脖子"技术 [2] 国际化战略 - 公司践行"Local Base Global Reach"出海战略 2021年收购爱尔兰Micell公司获得全球数千例临床数据及特殊涂层技术 [2] - 产品已在海外20余个国家完成注册 计划设立更多海外子公司和办事处 [2] - 2024年启动全球销售 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出海 [2] 研发与技术实力 - 累计研发投入超3亿元 构建丰富技术平台 [2] - 拥有近百人研发团队 国内外发明专利数百项(含PCT专利近百项) [2] - 持有40余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国际注册证近20张) [2] - 两个创新产品成功商业化 实现从国产替代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2] 市场覆盖 - 国内合作医院近2000家 拥有完整市场学术和销售团队 [2] 投资机构观点 - 铁投巨石看好公司平台化布局 国际化战略 丰富产品管线 高额研发投入和市场化能力 [3] - 苏高新金控认可公司梯度化产品矩阵覆盖核心领域 及研发制造商业化能力 [3] - 园雍投资赞赏公司"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 及"诚朴雄伟"特质 [4]
血管外科医生的跨界探索:亓明教授谈医工交叉与器械创新
思宇MedTech· 2025-02-28 11:56
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交叉 - 70%的医疗器械创新想法来自临床医生的实际经验和需求 [1] - 东北地区医工交叉处于萌芽阶段,探索机会与挑战并存 [1] - 亓明教授作为血管外科专家,代表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者 [1] 医工交叉的驱动因素 - 头部专家已开展创新理念的科技成果转化,启发更多医生参与 [3] - 24年血管外科经验使亓教授对器械创新需求敏感 [3] - 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加深对医工交叉潜力的理解 [3] 医工交叉实践路径 - 器械研发需从临床需求出发,涉及传感器/AI/3D打印等技术 [5] - 必须考虑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实用性 [5] - 临床反馈与工程研发需密切配合形成持续改进循环 [6] - 跨学科团队合作是必要条件,需整合医生/工程师/材料专家等资源 [6] 区域医工交叉发展 - 东北地区学术氛围和资源整合相对薄弱 [7] - 计划成立医工交叉分会搭建临床与工程对接平台 [7] - 平台将促进本地医院/企业/政府间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器械创新需结合临床需求/患者体验/治疗效果 [7] - 不同地区/科室的多样化需求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7] - 期待更多创新者深耕本地市场推动全国医工交叉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