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池

搜索文档
剧情反转!两大车企重启业务重组,能否实现新的变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11:34
日产与本田重启合作谈判 - 日产与本田在经历四个月冷却期后秘密重启合作谈判,议题包括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电池供应与软件技术联合研究 [4] - 双方曾在2024年8月与三菱汽车启动合作协商,但在12月因经营统合问题谈崩 [5] - 本田社长表示与日产的经营统合"目前不会",但未完全否定未来可能性 [5] 合作背景与压力 - 美国对进口车征收25%关税并将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纳入征税范围,预计使本田2025财年合并净利润同比减少70%,可能导致日产最多亏损4500亿日元 [5] - 日产2024财年全球销量334.6万辆(同比-3%),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同比-0.4%),营业利润69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0.6%),净亏损6709亿日元 [8] - 日产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削减20%产能,取消2024年中期股票分红 [8] - 本田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面临市场反应不足和技术落后挑战 [9] 潜在合作内容 - 讨论2028年后本田向日产供应其与LG在北美生产的车载电池 [5] - 计划在软件领域开展基础技术联合研究 [5] - 预计零部件采购成本可降低10%-15%,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5%-20% [10] 协同效应与技术互补 - 本田在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有积累,日产在电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ProPILOT 3.0)有优势 [11] - 合作可加快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提升电动汽车智能化水平 [11] - 合并后新集团将凭借规模和资源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更有利地位 [11] 市场表现与挑战 - 日产美国市场份额从2019年7.9%下降,2025Q1通过混动策略回升至12.3% [7] - 日产北美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68%,但主力车型库存周转超100天 [8] - 本田面临电动化转型紧迫性但市场反应不足的困境 [9]
中国对EV产业“赊账”动刀,比亚迪面临压力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15:27
比亚迪缩短供应商支付账期政策 - 公司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此前局部账期超过200天 [1][3] - 政策调整导致公司面临每年4000亿日元(约合244亿元人民币)的潜在成本增加 [1][3] - 股价在最近一个月下跌10%,反映市场对财务影响的担忧 [1][3] 政策背景与行业响应 - 中国政府要求纯电动汽车产业将供应商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以保障供应链稳定 [1][3] - 除比亚迪外,上汽集团、吉利控股、小鹏汽车和小米等主要车企均宣布缩短账期 [3] - 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约谈多家汽车厂商高管,显示监管力度加强 [3] 比亚迪的财务运作模式 - 公司2020年启用自主电子票据支付系统"迪链",在财务报表中计为应付账款 [4] - 应付账款和票据从2019年末的361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2440亿元,增长近7倍 [4] - 若无采购欠款增加,同期自由现金流将为负数,显示其对公司资金周转的关键作用 [4] 迪链系统的运作与争议 - 迪链可实现供应商收款及向金融机构转让,重庆新铝时代科技称比亚迪支付100%通过迪链完成 [4] - 但广东华庄科技等供应商反映实际账期达8-9个月,变现需支付5-7%手续费 [4] - 供应商不满促使政府介入要求缩短账期 [4] 财务影响分析 - 中银国际估算,若完全用银行贷款替代迪链,年财务成本或增加4000亿日元 [5] - 中国5000家上市企业应付账款和票据从2019年10.4万亿元增至2024年17.4万亿元,增速超营收(35%)和净利润(16%) [5] - 企业连续两季度出现最终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压力显现 [5]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股票市场对应付账款膨胀企业抛售压力增加,包括宁德时代、传音控股等龙头企业 [6] - 受影响企业共同特征:全球市场份额前三位、5年应付账款增2倍以上、股价表现疲软 [6] - 日生基础研究所预测支付账期缩短将波及其他行业,加大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6] 公司竞争策略 - 比亚迪近期将量贩车型价格下调20%,积极争夺市场份额 [3] - 快速增长(年销量增速超40%)和"赊账"模式支撑了激进的市场策略 [3]
本田日产在经营统合谈崩4个月后再次商讨合作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11:03
本田与日产合作磋商进展 - 本田在6月19日股东大会透露正与日产推进合作磋商 经营统合磋商破裂4个月后双方再次靠拢 [1] - 合作背景源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征收汽车关税导致经营环境严峻 单独应对困难推动双方合作 [1] - 本田社长三部敏宏表示"未完全否定经营统合可能性" 但当前重点是与日产及三菱汽车推进具体合作 [1] 合作具体领域与历史背景 - 双方正围绕美国市场合作展开讨论 日产同时推进与三菱汽车共同生产计划 [2] - 2024年3月起双方探讨纯电动和自动驾驶领域合作 8月三菱加入 12月启动经营统合磋商但破裂 [2] - 破裂主因日产反对本田子公司化方案 双方曾互指"无法决定裁员政策"和"无法统合"导致信任危机 [2] 关系改善的驱动因素 - 日产更换社长为伊万·埃斯皮诺萨后 组织决策效率提升 恢复本田信任 [2] - 美国关税政策加剧压力 本田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同比降70% 日产利润或减少4500亿日元 [3] - 双方计划2028年后共享北美产车载电池 联合研发软件基础技术 推动纯电驱动装置规格通用化 [3] 行业与市场视角 - 高盛证券报告指出合作若实现规模优势 中期或改善本田盈利 [4] - 长期股东认为需应对中国车企和电动化威胁 期待日系厂商合作保持产业竞争力 [4] - 日经中文网评论称双方经营统合门槛仍高 需优先落实具体合作 [5]
中国车企深度布局泰国
人民日报· 2025-06-05 03:20
泰国电动汽车市场概况 - 中国车企在泰国的产能规划已超60万辆,7家中国车企已在泰国建厂 [1] - 中国产品在泰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比高达75% [1] -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对新兴市场扩张功不可没,泰国成为重要布局地 [1] 区位优势 - 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心地带,背靠6.8亿人口的东南亚市场 [1] - 中国与东盟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优先推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 [1] - 中国车企在泰国建厂可辐射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市场 [1] - 长安泰国工厂生产的汽车将出口到其他东南亚国家,未来瞄准全球右舵车市场 [1] - 长城计划将泰国生产的新款欧拉好猫出口至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 政策扶持 - 泰国推出EV3.0政策,2022-2023年最高下调40%电动乘用车进口关税 [2] - 政策要求车企2024年必须在泰国生产与进口量相等的电动汽车 [2] - 比亚迪、哪吒汽车、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MG、长城汽车等7家车企已在泰国建厂 [2] 市场潜力 - 2025年4月泰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0.97%至47190辆,需求初步复苏 [2] - 泰国及东南亚市场潜力大、发展环境好,中国车企需深耕本土化 [2] - 中国车企在泰国转向全产业链布局,涵盖生产制造、零部件本地化、充电基建、技术研发 [2] 供应链与基建 - 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诺博汽车、精工汽车在泰国投资建厂 [3] - 截至2025年3月,中国企业设立的汽车相关零部件泰国本地法人数量达165家 [3] - 广汽埃安计划到2028年在全泰100城建成200座1000桩超级充电网络 [3] 社会影响 - 比亚迪泰国工厂创造约1万个就业岗位 [3] - 广汽埃安与泰国高校合作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3] - 中国车企深入泰国市场促进中泰电动汽车产业共赢 [3]
日产拟关闭日本国内部分工厂
日经中文网· 2025-05-13 15:33
公司经营重建措施 - 公司确定关闭日本国内部分工厂的方针 具体对象工厂及关闭或停产方式将在今后确定[1] - 公司计划全球裁员2万人 占员工总数15% 较此前公布的9000人增加逾1万人[1][2] - 公司2024年11月已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产能(100万辆)[1][2] 产能与开工率状况 - 公司在日本拥有5家工厂 分布在3个县 总产能超过100万辆[1] - 2024年日本工厂开工率56.7% 美国工厂57.7% 中国工厂45.3% 均低于行业盈亏平衡点80%[1][2] - 公司持续推进成本削减 包括退出印度和阿根廷本地生产[2] 财务状况与投资调整 - 公司预计2024财年最高亏损7500亿日元 计提超5000亿日元资产减值损失[3] - 公司缩减增长性投资 放弃北九州市车载电池建厂计划 优先确保现金流[3] 管理层变动 - 前社长内田诚因业绩低迷及与本田整合磋商破裂于3月底卸任[2] - 商品企划部门负责人伊万·埃斯皮诺萨接任社长 加紧制定结构改革方案[2]
验证中国制造2025(上)造船份额70%,EV掌握主导权
日经中文网· 2025-05-06 11:27
中国制造2025政策成效 -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核心驱动力为2015年5月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十年计划,聚焦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10个重点领域,通过举国体制提升技术与生产力 [1] 造船领域 - 2024年中国企业造船订单量达4650万CGT(修正总吨),占全球70%,韩国仅为中国五分之一,美国未进入前列 [4] - 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低、钢铁采购价格优势,持续扩大订单份额,造船业直接关联军事力量,美国已对中国籍船舶征收手续费 [4][6] - 美国造船业严重弱化,无法满足军舰新建与维修需求,反映制造业整体衰退 [6] 太空开发领域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独立拥有载人空间站的国家,并实现月球背面登陆及样本采集 [7][8] - 美国载人航天计划"阿尔忒弥斯"延期,NASA面临成本削减压力,中国在火箭发射次数上10年增长近4倍至66次(2024年),但美国以SpaceX为主力达150次,中国在发射成本与超大型火箭技术仍落后 [8][10] 汽车产业 - 中国纯电动汽车产量占全球50%,宁德时代占据车载电池市场38%份额,前三大中国企业合计市占率达60% [12] - 中国通过激烈市场竞争提升电动车价格与质量竞争力,供应链优势显著,未来可能全面超越美国 [12] 半导体行业 -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仅20%(2023年),远低于70%目标,尖端制程仍落后台积电,但在成熟产品领域占全球产能24% [13] - 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加速技术自产化,长江存储65%设备、85%材料已实现国产 [13] 政策背景 - "中国制造2025"选择10个重点领域与23个品类,旨在2049年成为制造强国,直接引发美国对华技术管制升级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