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A7
搜索文档
国产燃油车卖得怎么样?5位销售一起聊聊实际情况
车fans· 2025-11-05 08:30
核心观点 - 国产燃油车当前销量整体持平或略有下滑,但面临来自新能源车的巨大竞争压力,市场关注度显著降低 [4][7][10][15] - 燃油车客户群体特征鲜明,主要为中年人或首次购车的年轻人,普遍对新能源技术成熟度存疑,更信赖燃油车的可靠性 [3][6][12][15]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燃油车利润空间收窄,经销商为完成任务而亏损卖车,销售顾问待遇下降 [7][10] - 对于明年市场,部分观点认为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可能使燃油车处境略有好转,但整体仍持谨慎态度,因产品迭代速度远落后于新能源车 [4][13][15] 各品牌燃油车销售情况 - **吉利**:星瑞销量最佳,每月占门店总销量三分之一,其次为博越L和帝豪 [3] - **传祺**:影速系列最畅销,月销约18-20台,客户多为首次购车者 [6] - **长安**:第四代CS75PLUS、CS55PLUS和逸动PLUS三款车型月销合计约35台,占门店总销量65%以上 [9] - **奇瑞**:轿车中艾瑞泽5和艾瑞泽8销量较好,SUV中瑞虎8系列因价格区间广、性价比高而畅销 [12][13] - **长城哈弗**:大狗是店内唯一畅销燃油车型,上月交付29台,占全部销量四分之一 [15] 客户画像与购车动机 - **用户构成**:包括工厂工人、护士、教师等职业,年龄层覆盖中年及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3][10][12] - **购车用途**:多用于长途驾驶(超过100公里)或经常回老家的场景,认为电动车不便 [3] - **品牌偏好**:存在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奇瑞门店本品置换客户占一半以上 [13] - **决策因素**:客户购车前已基本确定选择燃油车,竞品对比主要集中在同价位燃油车型,如朗逸、速腾、博越、瑞虎等 [3][10][13] 市场竞争与对比 - **竞品范围**:燃油车主要与合资品牌(如大众朗逸、速腾)及其他国产品牌同价位车型竞争 [3][13] - **新能源渗透**:部分客户会对比同品牌或比亚迪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如银河A7、宋、秦L、风云系列),但最终因担心技术不成熟而放弃 [4][13] - **产品力差距**:燃油车更新迭代缓慢,仅通过增加配置或修改外观来维持销售,与新能源车在配置、购车体验及售后服务上存在明显差异 [4][7]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销量趋势**:多数品牌燃油车销量相比去年持平或严重下滑,客户流量向新能源倾斜 [4][7][10] - **政策影响**:当前新能源车享有约30%的补贴优势,明年购置税政策调整后,燃油车的政策劣势可能缩小 [10][13][15] - **转型努力**:部分品牌如长安尝试将燃油车型按新能源思路设计(如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车门),以紧跟市场潮流 [10] - **渠道压力**:销售渠道面临盈利挑战,需依靠衍生业务提升利润,且销售人才流向新能源品牌 [7][10]
接盘改造沈阳一工厂,吉利汽车回应:尽最大可能利用各地剩余产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4 18:44
产能扩张策略 - 公司利用上汽通用已关停的沈阳北盛工厂(三期)进行改造,以补充吉利银河品牌产能,改造项目由沈阳大东区国资委全资拥有的沈阳吉驰公司负责,投入近8.9亿元[1] - 公司明确不再建设新工厂或扩大现有工厂产能,转而采取盘活存量产能的策略,通过务实合作和资源重组来满足需求[7] - 公司正为沈阳工厂项目招聘十多个部门的人员,包括车身厂、涂装厂、总装厂、供应链管理等[1] - 除沈阳工厂外,公司还与武汉经开区签约,计划利用路特斯在武汉工厂的闲置产能生产吉利银河新车型[7] 销售业绩表现 - 吉利银河品牌10月销量达127,476辆,同比增长101%,环比增长5%,创历史新高[2] - 品牌前10月累计销量达100.2万辆,同比增长187%,已提前完成年销百万辆目标,成为最快达成此目标的新能源汽车品牌[2] - 品牌上市29个月累计销量达158万辆[2] 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10月30日推出新一代国民电混家轿吉利银河星耀6,共7个版型,上市限时指导价为6.88万至9.98万元[3] - 品牌旗下多款车型10月销量过万,包括银河E5、银河星舰7 EM-i、银河星耀8、银河A7、熊猫mini[2] - A0级纯电轿车星愿已成为单车销量冠军,大六座旗舰SUV吉利银河M9在10月销量达10,031辆,并迎来第20,000辆量产车下线[2] 现有产能状况 - 生产银河车型的基地包括浙江台州临海、陕西宝鸡、贵州贵阳、湖南湘潭和钱塘基地,合计年产能近百万辆[6] - 随着更多车型上市,现有基地产能已开始紧张[6]
电车需求跟踪8月:以旧换新调整、购置税提前购车共同博弈Q4需求
五矿证券· 2025-09-27 07: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4] 核心观点 - 各地区以旧换新政策调整会略微减弱需求 但购置税退坡将促进提前购车 Q4需求仍有博弈 [1] -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预计1625万辆 同比增长约26% [2][19] - 插混销量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但随着新车型推出有望重回增长 [3] - 美国新能源车补贴即将退出 消费者提前购车带动渗透率创新高11.5% [3] 月度关注:以旧换新政策调整与需求博弈 - 2025H1使用补贴资金1620亿元 H2剩余资金约1380亿元 不足全年额度的50% [1][16] - Q4中央资金额度690亿元 与Q3相同 但Q4汽车消费需求最为旺盛导致资金缺口放大 [1][16] - 政策调整分为三类:申领难度加大(每月/每周固定时间释放资格) 补贴标准下降(如云南从1.5万元下调至1万元) 上牌限制增加(上海、海南新增上牌地限制) [8][14][15] - 截至9月10日以旧换新申请量达830万份 [2] 重点数据跟踪:中国市场 - 8月新能源车销量140万辆 同比增长27% 渗透率49% [28][29] - 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28万辆同比增长22% 零售110万辆同比增长8% [22][23][24][25] - PHEV零售连续两个月同比下滑 8月同比下降5% [30][31] - 新能源商用车销量7万辆同比增长52% 渗透率22% [35] - 新能源重卡销量1.5万辆同比增长181% 渗透率16.4% [37][39] - 新能源轻卡销量3万辆同比增长30% 渗透率23% [40] - 新能源客车销量1.6万辆同比增长45% 渗透率36% [42][44] - 新能源车出口22.4万辆同比增长104% 其中BEV出口增长63% PHEV出口增长269% [46][47][51] - 8月行业折扣率基本持平 比亚迪折扣率微降 特斯拉折扣率微升 [50][53] - 动力电池铁锂占比83% 新能源车单车带电量54kWh环比持平 [55][56][59] 重点数据跟踪:海外市场 - 美国8月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4.8% 渗透率11.5%创历史新高 [70][71] - 欧洲七国8月销量16.8万辆同比增长43% 渗透率31% [64][65] - 海外其他国家7月销量12.3万辆同比增长72% 渗透率5.7% [72][74] 行业及公司变化 - 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投产 年产能5万辆 [3][89] - 小鹏汽车奥地利工厂2025Q3投产G6与G9车型 [3][89] - 零跑汽车选择Stellantis西班牙工厂作为欧洲制造基地 计划2026Q3启动生产 [3][89] - 奇瑞汽车、禾赛科技港股上市 东风集团拟私有化并拆分岚图保持上市 [3][85] - 工信部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79] - 财政部等三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单笔5万元及以上汽车消费可享受财政贴息 [80]
B级插混轿车市场上演“三国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20:19
行业竞争格局 - B级插混轿车市场进入激烈价格竞争阶段 自主品牌车型价格下探至8万元区间 如荣威M7 DMH限时价8.58万至10.28万元 比亚迪秦L终端起售价8.78万元 银河A7终端起售价8.18万元[1][2][3] - 头部车型形成三足鼎立态势 比亚迪秦L月销量1.6万至2万辆 银河A7上市首月销量达1.2万辆 荣威M7 DMH预售首周订单破万[3] - 自主品牌凭借价格与技术优势抢占合资品牌市场份额 合资品牌插混车型如雅阁e:PHEV和帕萨特PHEV仍集中在20万元区间 月销量仅维持三位数水平[5][6] 产品与技术特征 - 续航能力成为核心竞争指标 荣威M7 DMH搭载DMH 6.0超级混动系统 CLTC纯电续航达160km 综合续航超2100km[6] - 智能化配置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荣威M7 DMH实现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全球首发 支持AI语音深度对话 自主品牌在智驾智舱配置方面显著优于合资品牌[6] - 混动技术持续升级 上汽全栈自研DMH系统 比亚迪DM-i技术等推动自主品牌技术突破[3][6] 市场动态与趋势 - B级插混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2年7月销量不足1万辆 2024年7月B级新能源轿车销量达12.4万辆 市场份额从2%提升至12.6%[7] - 插混车型出口成为新增长点 2024年上半年插电混动乘用车出口同比增幅达165% 接替纯电动成为出口新引擎[8] - 混动汽车整体保持高增长 2021年以来年增长率超50% 销量从不足100万辆增至近600万辆 插混占比持续提升至62.7%[8] 企业战略布局 - 自主品牌通过产品定位实现价格突破 荣威M7 DMH以10万元级价格提供20万元级B级车体验 比亚迪通过现金优惠和政府补贴强化价格竞争力[1][3][6] - 技术自研成为核心竞争力 上汽全栈自研DMH系统 比亚迪DM-i技术等实现技术自主可控[3][6] - 出海战略加速推进 插混车型凭借经济性和智能化优势在海外市场获得突破 尤其针对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市场[8]
B级车最低降到8万元区间
格隆汇APP· 2025-09-24 17:34
行业价格竞争态势 - B级轿车市场价格竞争加剧 自主品牌进入8万元价格区间 此前该价格水平难以想象 [1] - 荣威M7 DMH以8.58万至10.28万元限时价进入市场 定位中大型轿车尺寸 直接冲击10万元级插混轿车细分市场 [1] - 比亚迪秦L与银河A7等竞品终端起售价同样聚焦8万元价格带 形成多品牌竞争格局 [1] 市场格局演变 - B级车市场容量大且利润高 长期由合资品牌主导 [1] - 合资品牌推出插混车型如雅阁e:PHEV和帕萨特PHEV 价格仍集中在20万元区间 [1] - 合资品牌插混车型月销量表现疲软 两款主力车型月销仅维持三位数水平 [1] 品牌竞争力变化 - 日系等合资品牌在高端轿车市场出现萎缩态势 [1] - 自主品牌在B级轿车市场快速崛起 形成对合资品牌的替代效应 [1] - 插电混动技术成为自主品牌突破B级车市场的重要技术路径 [1]
B级车已经卷到8万元区间,插混市场开启“三国杀”,销售:以前想都不敢想
36氪· 2025-09-23 19:24
核心观点 - B级插混轿车市场正经历激烈价格战 自主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和技术配置抢占市场份额 重塑市场格局 [1][2][4][6] - 插混车型销量快速增长且出海表现亮眼 行业长期看好其发展前景 [8][9] B级插混市场竞争格局 - 荣威M7 DMH以8.58万-10.28万元限时价进入市场 预售首周订单破万 [1][2] - 比亚迪秦L官方售价9.98万-15.38万元 终端优惠后起售价8.78万元 月销量1.6万-2万辆 [2] - 银河A7官方售价8.98万-12.58万元 终端起售价8.18万元 上市首月销量达1.2万辆 [2] - 合资品牌如雅阁e:PHEV、帕萨特PHEV仍集中在20万元区间 月销量仅三位数 [6] 自主品牌竞争优势 - 价格优势明显:自主品牌B级插混车已进入8万元区间 [1][2] - 技术配置领先:荣威M7 DMH搭载DMH 6.0超级混动系统 CLTC纯电续航160km 综合续航超2100km [6] - 智能化程度高:荣威M7 DMH首发搭载AI语音深度对话大模型 智驾智舱配置较合资品牌更受欢迎 [6][7] 市场数据表现 - B级新能源轿车销量从2022年7月不足1万辆增至2023年7月12.4万辆 市场份额从2%提升至12.6% [8] - 2023年8月插混汽车销量约31万辆 同比下降8% [8] - 混动汽车销量从2021年不足100万辆发展至近600万辆 年增长率超50% [9] - 插混在混动汽车中占比持续提升 2023年前4个月达62.7% [9] 出海与行业前景 - 2023年上半年插电混动乘用车出口同比增幅达165% 成为新增长引擎 [9] - 行业预判插混车型未来两三年仍将保持较好发展 可能短期占比超过纯电车型 [9] - 因充电设施差异 插混车型在海外市场凭借经济性和智能化优势获得认可 [9]
B级插混轿车市场 “三国杀”:8万元级“价格战”白热化,自主品牌重塑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5:56
B级插混轿车价格竞争 - 自主品牌B级轿车价格下探至8万元区间 荣威M7 DMH限时售价8.58万-10.28万元[1] - 比亚迪秦L 2025款DM-i智驾版通过1万元现金优惠和2000元地补后实际售价8.78万元[2] - 银河A7终端售价从官方8.98万元降至8.18万元左右[2] 头部车型市场表现 - 比亚迪秦L月销量1.6万-2万辆 常年位居插混轿车市场前两名[2] - 银河A7上市首月销量达1.2万辆 位列插混轿车细分市场第五名[2] - 荣威M7 DMH开启预售首周订单量突破1万辆[2] 插混市场格局变化 - 自主品牌占据B级插混销量榜多数席位 前五名中自主品牌占四席[3][6] - 合资品牌插混车型如雅阁e:PHEV/帕萨特PHEV仍聚焦20万元区间 月销量仅三位数[6] - 自主品牌凭借续航/油耗/用车保障三大核心标准获得竞争优势[6] 技术配置升级趋势 - 荣威M7 DMH搭载DMH 6.0超级混动系统 CLTC纯电续航160km 综合续航超2100km[6] - 自主品牌智驾智舱配置较合资品牌更高 荣威率先实现AI大模型上车[7] - 智能化配置成为自主品牌重要竞争手段[7] 插混市场发展态势 - B级插混车型销量从2022年7月不足1万辆增至2023年7月12.4万辆 市场份额从2%提升至12.6%[8] - 2023年8月国内插混汽车销量约31万辆 同比下降8%[8] - 插混车型出口呈现翻倍增长 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幅达165%[9] 长期增长前景 - 混动汽车年增长率持续超50% 从不足100万辆发展至近600万辆[10] - 插混在混动汽车中占比提升至62.7%[10] - 预计未来两三年插混车型占比可能短暂超过纯电车型[10]
新能源乘用车一线情况
数说新能源· 2025-09-12 11:26
行业总体情况 - 2024年剩余4个月新能源车需求预计持续强劲 年底可能出现抢购上牌潮[1] - 2025年新能源车免税政策取消后将征收4.5%税率 预计厂家将承担补偿[1] - 若国补退坡行业整体销量可能下滑5%-7% 若国补持续则行业仍能增长[1] - 新能源替换率放缓因新能源车企优惠未加码而燃油车降价加速[1] - 燃油车增长空间已封闭 亏损汽车经销商可能关店或转换新能源品牌[1] - BBA经销商约1/3亏损 2/3盈利但盈利从年1000-2000万降至100-200万[1] - 其他合资品牌约1/3微利 2/3亏损[1] 品牌表现分析 - 银河A网处于上升期 当月一半销量来自银河A7 稳态月销1.5万台以上[2] - 银河销售毛利率4.5% 库存30天较年初增加 售后业务预计1-1.5年后饱满[2] - 比亚迪业绩承压 销售毛利率约3% 但售后毛利可覆盖门店运营成本[2] - 比亚迪库存从年初60天降至45天 7月优惠减少2000元8月又回调1000-1500元[2] - 比亚迪低端智驾功能客户反馈不佳 产品线密集难靠新车系提升销量[3] - 问界H5空间和华为智驾表现突出 小定以18.9万元车型为主[3] - 问界H5与小鹏G6客户重叠度超50% 但对小鹏冲击预计有限[4] - 问界H5若优惠1万预计月销1-1.5万辆 优惠2万有望冲击2万辆[5] - 小鹏新P7首小时订单过万 但预计首月实际交付仅4500台[5] - 新P7定位个性小众 初期订单集中但后续消费者有限[6] 产业链动态 - 主机厂电芯采购策略兼顾性能与成本[11] - 比亚迪出海重点发力东南亚市场[11] - 宁德时代储能市场增速高于动力电池[11]
新能源车淘汰赛白热化,吉利汽车为何连续6个月同比环比销量双增
新京报· 2025-09-03 20:37
销量表现 - 8月乘用车销量突破25万辆 同比增长38% 新能源渗透率升至59%创历史新高 [1] - 前8月累计销量达1897064辆 同比增长47% 完成全年300万辆销量目标的63% [3] - 新能源车型8月销量达147347辆 同比增长95% 环比增长13% 前8月累计新能源销量突破100万辆 同比增长120% [4] 产品矩阵 - 银河A7首月交付破1.2万辆 银河M9 24小时内订单突破4万辆 [5] - 极氪9X一小时订单超4万辆 领克10 EM-P预售24小时订单破1万辆 [1][5] - 多款车型在细分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星愿(全品类乘用车第一)、星耀8(插混B级轿车第一)、星越L(燃油SUV第一)、缤越(燃油A0级SUV自主第一)、领克900(全尺寸混动SUV前三) [5] 技术突破 - 构建"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 在轨卫星达41颗 卫星通信功能应用于多款车型 [6] - 发布新一代AI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 2 基于5层AI原生架构 率先搭载于领克10 EM-P和银河M9 [6] - 神盾金砖电池通过行业首个"整车+整包"带电极端测试 应用于多品牌车型 [7] 财务与资本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达1503亿元 同比增长27% 归母净利润92.9亿元 核心归母利润66.6亿元同比增长102% [8] - 股价较年初上涨30% 表现优于恒生指数 对应2025/2026年市盈率10.8倍/9.8倍 [9] - 中金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26港元 较当前股价有37.2%上行空间 [9] 全球化布局 - 8月出口3.6万辆 前8月累计出口25.5万辆 全球战略稳步推进 [8] - 在亚太、拉美、欧洲、中东等关键市场建立品牌影响力 [8] 战略转型 - 新能源渗透率从2021年6.2%提升至目前60.8% 四年增长近十倍 [4] - "一个吉利"战略发挥多品牌协同效应 银河/极氪/领克差异化定位 燃油车基本盘稳固 新能源产品爆发力强劲 [9] - 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全面转型为科技驱动型出行企业 [7]
极氪陆续分拆研发部门,预计将在今年底前完成与吉利汽车整合
新浪财经· 2025-08-22 16:57
合并交易核心条款 - 吉利汽车以每股2.68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6.87美元收购剩余34.3%极氪股份 交易总额达24亿美元(约172.44亿元人民币)[1] - 多数极氪投资者选择换股而非现金 吉利汽车现金储备588亿元足以支付收购费用[1] - 法律合并于9月通过双方股东大会 预计年底前完成交割 极氪将成为全资附属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1] 战略整合与组织调整 - 极氪回归服务于"一个吉利"战略 旨在通过资源协同提高规模效益并降低成本[2] - 极氪独立研发部门被分拆整合 整车研发部门将并入吉利中央研究院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团队已先行整合[2] - 威睿电动人员架构转至吉曜通行公司 极氪未来可能仅保留品牌营销和产品定义职能[2] 研发协同与成本优化 - 辅助驾驶团队整合为重庆千里智驾 合并后团队达3000人 形成统一辅助驾驶方案覆盖全集团车型[3] - 极氪二季度研发费用环比收窄26.2% 合并后预计研发环节每年节省数十亿元 联合采购额外节省几十亿元[4][5] - 制造/人力/财务/法务等管理部门协同预计降低管理及营销费用[5] 销售表现与产品策略 - 上半年极氪累计销量9.1万辆同比仅增3% 远低于行业33.3%增速 目标完成率28%[5] - 销量主力从极氪001转向极氪007 007GT上市首月交付过万 001因一年更新三代导致NPS仅29.5[5][6] - 吉利汽车上半年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47% 市占率超10% 与比亚迪差距从8个百分点缩至4个百分点[6] 品牌建设与新品规划 - 公司承认品牌建设不足 因产品迭代过快损害用户知情权并致歉[6] - 全年销量目标上调11%至300万辆 下半年将发布银河A7/M9/星耀6 第五代帝豪智能化升级 极氪9X和领克10EM-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