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

搜索文档
小米集团-W午后涨近5% 8月交付量超3万辆 市场关注产能逐步释放
智通财经· 2025-09-02 14:11
股价表现 - 小米集团-W(01810)午后涨近5% 截至发稿涨4.81%报56.6港元 成交额达100.42亿港元 [1] 汽车业务进展 - 小米汽车8月交付量超3万辆 连续第二个月实现此交付水平 [1] - 8月新增18家门店 全国105城已有370家门店 [1] - 9月计划新增32家门店 预计覆盖唐山、泰州等14座城市 [1] - 公司订单规模远超现有交付能力 供需缺口显著 [1] 产能扩张 - 二期工厂已正式投产 当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1] - 随着产能逐步释放 预计将有效缓解供不应求局面 [1] 产业链投资布局 - 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入股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1] - 国华智能注册资本由约935.22万人民币增至约1047.45万人民币 [1] - 国华智能专注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系统集成 致力于实现高端谐波减速器产品国产化 [1]
港股异动 | 小米集团-W(01810)午后涨近5% 8月交付量超3万辆 市场关注产能逐步释放
智通财经网· 2025-09-02 14:08
股价表现与交易情况 - 小米集团-W(01810)午后涨近5% 截至发稿涨4.81%报56.6港元 成交额达100.42亿港元 [1] 汽车业务交付与渠道扩张 - 小米汽车8月交付量超3万辆 连续第二个月实现单月交付量超3万辆 [1] - 8月新增18家门店 全国105城已有370家门店 9月计划新增32家门店 预计覆盖唐山、泰州等14座城市 [1] - 公司订单规模远超现有交付能力 供需缺口显著 [1] 产能扩张进展 - 二期工厂已正式投产 当前产能处于爬坡阶段 [1] - 随着产能逐步释放 预计将有效缓解供不应求局面 [1] 产业链投资布局 - 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新增成为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股东 [1] - 国华智能注册资本由约935.22万人民币增至约1047.45万人民币 [1] - 国华智能专注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系统集成 致力于实现高端谐波减速器产品国产化 [1]
国机精工上涨7.17%,报32.6元/股
金融界· 2025-08-18 10:36
公司股价表现 - 8月18日盘中上涨7.17%,报32.6元/股,成交7.99亿元,换手率4.8%,总市值174.82亿元 [1] - 截至7月31日股东户数3.7万,人均流通股1.43万股 [1]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聚焦高精度、高可靠性轴承及高速高效超硬材料制品研发与制造,业务渗透航空航天、汽车与轨道交通、能源环保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1] - 市场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成为世界一流精密制造服务商 [1] 财务数据 - 2025年1月-3月实现营业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10.48% [1] - 归属净利润8848.22万元,同比增长3.46% [1] 公司基本信息 - 注册地址为河南省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丰华路6号 [1] - 定位为国际化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1]
康瑞新材闯上市:股东阵容强大,实控人朱卫、李莉夫妇大手笔
搜狐财经· 2025-07-17 00:20
上市进展 - 公司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1] - 公司于2025年6月26日递交招股书,计划募资约11.05亿元 [1] - 募资用途包括年产5000吨钛合金材料项目、年产4000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及复合材料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 - 公司被列入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 [3] 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高精度、高性能及特定结构精密金属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 - 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装备、汽车零部件以及日用品等领域,以消费电子为主 [3] - 在消费电子领域,产品覆盖智能手机边框、按键、SIM卡卡托、摄像头圆环等结构件材料,以及智能手表壳体、连接件等 [3] - 终端客户以X公司、Y公司为主,与富士康集团、比亚迪、长盈精密等制造服务商有稳定合作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0.53亿元、24.86亿元和29.98亿元 [3]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4755.6万元、2.29亿元和4.4亿元 [3] - 2022-2024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585.45万元、2.27亿元和4.15亿元 [3] - 2024年资产总额26.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3.28亿元 [4] - 2024年资产负债率30.51%,较2023年的40.98%有所下降 [4]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71%,较2023年的1.94%有所提升 [4] 股权结构 - 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初始注册资本30万美元 [4] - 2021年10月完成股改,2023年9月增资至5663.9869万股 [5] - 2023年9月引入金石基金、比亚迪、宝创创投等投资者,总投资约3.3亿元 [5] - 控股股东为江阴康德,持股33.21% [6] - 实际控制人为朱卫和LI LI夫妇,合计控制72.52%股份 [7] - 朱卫直接持股17.54%,通过江阴康德控制33.21%,通过江阴智达控制8.21% [7] - LI LI直接持股5.55%,通过Brilliant Alliance持股8% [7]
体系化远征!宁德时代带领中国锂电攻破欧盟三重铁壁
DT新材料· 2025-07-15 23:51
欧盟《新电池法规》核心要求 - 法规要求电池产线从建设到认证需18个月以上,新规缓冲期延至2027年8月生效 [1] - 设立三大门槛:碳足迹全面披露、最低回收材料比例、强制实施"电池护照"溯源体系 [1] - 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缺失或偏差可能导致产品被拒 [1] 宁德时代欧洲布局战略 德国工厂 - 2018年在德国图林根州启动建设,总投资18亿欧元,规划产能14GWh [4] - 2024年实现产能爬坡,2023年10月宣布盈亏平衡 [4] - 提前建厂规避政策收紧风险,积累本土化运营经验 [4] 匈牙利工厂 - 2022年启动建设,一期40GWh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远期规划100GWh [5] - 紧邻奔驰、宝马客户整车厂,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 [5] - 预留设备调试与认证时间窗口,确保满足"电池护照"要求 [6] 西班牙合资工厂 - 2024年12月与Stellantis合资41亿欧元建厂,2026年底投产,年产能50GWh [8] - 专注磷酸铁锂路线,适配Stellantis旗下大众车型 [8] - 利用西班牙廉价绿电(太阳能成本比中欧低20%-25%)降低碳足迹 [8] 第四工厂与回收布局 - 2025年确定第四座工厂选址,推进匈牙利电池回收项目 [9] - 计划2025年下半年形成"生产-回收"闭环 [9] - 提前布局回收以满足2030年欧盟95%钴镍回收比例要求 [10] 产业链协同与技术支撑 - 中国锂电产业链提供高精度配方技术,保证材料性能一致性 [11] - 全流程数字化追溯满足欧盟碳足迹溯源要求 [12] - 松耐为头部正极材料企业提供计量解决方案,支撑电池制造商合规审计 [13] 行业趋势 - 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呈现体系化协同,涵盖电芯制造、核心材料及关键设备 [13]
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交付21架,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 - 北斗三号系统芯片、终端、服务实现100%国产化,已成为全球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2] - 国产高刚度、高精度、高可靠性负载500公斤重型工业机器人研发成功 [2] - 28纳米光刻机完成产线验证,国产化率突破83% [2] 工业与制造业发展 -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3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5万亿元 [1]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20年的15.1%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15.7% [2] - 全国电机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3%、12.8%、11.8% [3] 传统产业升级与创新 - 钢铁行业有171家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 [3] - 轻工科技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2%,发明专利数量累计超过19万件 [3] - 智元人形机器人通过自研一站式开发平台和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提升生产能力 [3]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 [4] - 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等标志性产品上接连取得突破 [4] -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3] - 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3] 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 - 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长春生产基地实现100%焊接自动化、100%全零件自动转运 [5] - 全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6] - 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6]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6]
向光而行,为更多患者留住光明(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6-09 07:32
眼科医疗行业技术突破 -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40余年完成近3万例眼科手术,临床经验丰富[1] - 提出"双压理论"(眼压-颅压联动理论),解决近50%眼压正常患者仍患青光眼的临床难题[3] - 设计内路绕行术式成功治疗2000例传统手术失败的重症青光眼患者[4] - 开发全球首个增强房水流出通道"泵功能"的3T手术,对生理结构破坏最小[5] 近视防控技术发展 - 团队完成5000名儿童10年随访研究,确立"远视储备"为近视防控关键指标[6] - 研发基于光学模拟远眺机制的远视屏,创新近视干预手段[7] - 开发5度进阶调整的高精度光学镜片,较传统25度进阶镜片显著提升矫正精度[7] 人工智能医疗应用 - 发布国内首个眼科图文大模型"伏羲慧眼",实现"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9] - 该模型能诊断当前眼病、预测青光眼进展,并通过眼部照片评估血常规等全身指标[9] - 人工智能技术使眼病检出率和早诊率大幅提升[8][9] 公共卫生项目成果 - 主持消灭致盲性沙眼项目,2014年提前两年达成目标[7] - 推动建立全国眼科联盟,推广59项适宜技术[7] - 累计完成超3000例国际白内障复明手术[7]
一季度我国轴承出口量同比增长8.7% 国产轴承阔步迈向高端化(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轴承行业实现营收231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_2% [1] - 2024年轴承产量达337亿套同比增长17_3% [1] - 一季度160家主要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3_97亿元同比增长11_14% [1] -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76_31亿元同比增长10_97% [1] 高端化发展 - 国产轴承在航天领域应用广泛包括长征系列火箭三点接触球轴承和神舟飞船自润滑轴承组件 [2] - 洛轴集团参与"中国天眼"馈源舱轴承制造并支持长白山射电望远镜高精度指向系统 [2] - 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下线打破全球风电轴承单机容量纪录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3] 技术创新与出口 - 洛阳鸿元轴承攻克机器人轴承技术2020年起成功进入日本等海外市场 [4] - 一季度轴承出口量205182吨同比增长8_7%其中3月出口68366吨同比增25_3% [4] 产品应用领域 - 轴承覆盖微型机械至重型装备应用场景广泛 [1] - 机器人轴承技术支撑复杂动作如扭秧歌、拧螺丝等 [4]
英杰电气2024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问答实录
全景网· 2025-05-20 09:53
公司战略与技术优势 - 公司通过研发、合作、服务等多维度保持技术优势,聚焦核心领域深化技术迭代,开发高精度、低能耗电源设备 [1] - 在半导体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制程环节优化电源性能,探索第三代半导体制造的电源技术突破 [1] -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升级 [1] - 推行"项目制"管理缩短研发周期,通过股权激励吸引留住研发人才,研发人员占比达35% [2]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 2024年通过设计环节优化、供应链协同、生产工艺改进实现成本控制 [2] - 未来计划推进智能化改造提高自动化水平,借助精益生产管理减少浪费 [2] - 与供应商建立共赢关系确保采购成本合理,深挖供应链潜力降低原材料成本 [2] 半导体业务发展 - 半导体业务成为重要增长曲线,2024年销售收入3.5亿元占营收19.69% [4] - 已实现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制程电源技术突破,部分型号量产并进入供应链 [6] - 2025年将重点攻克半导体设备电源国产化,加大刻蚀、离子注入、PECVD等领域研发投入 [5] - 半导体设备电源国产化率极低,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加速替代进程 [6] 光伏业务现状 - 2024年光伏行业订单下降40%,但海外订单约5亿元已实现交货 [4] - 2025年一季度国内光伏订单确认1.58亿元,在手订单超27亿元 [4] - 强化项目验收和应收账款管理,大部分货款已收到但未完成验收 [12] 充电桩与储能业务 - 充电桩业务已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产品验证通过后将形成批量订单 [7] - 分布式光伏一体化配套含储能充电桩业务处于发展初期 [7] 研发与创新 - 在德阳、成都、深圳设有五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470人且持续增加 [2] - 已取得"多FPGA芯片程序升级系统"等专利,软件算法达国际先进水平 [2] - 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完整,从研发到量产周期短,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 财务与营收目标 - 2024年营业收入17.80亿元,维持3-4年内达到50亿元目标不变 [4] - 资产负债率48.44%处于行业合理区间,债务风险可控 [12] - 收入确认滞后主要因行业特性及项目实施周期长,与产能无关 [15] 行业前景与竞争优势 - 新能源转型加速带来光伏、储能、充电桩业务广阔空间 [16] - 半导体设备电源国产替代加速,公司技术突破助力市场份额提升 [6] - 相比国际品牌在品牌影响力和部分高端指标仍有差距,但快速追赶 [17] - 四川高校资源丰富,公司通过多地研发中心布局吸引高精尖人才 [17] 新兴业务布局 - 制氢行业可能成为新增长点,正在攻克相关设备电源技术 [13] - 公共事业领域如重离子加速器、环境治理等对电源有持续需求 [13] - 医疗设备电源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规模销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