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耳机
搜索文档
中国供应链何处去?|暗涌看世界
36氪· 2025-10-31 02:08
供应链迁移的驱动因素与现状 - 美国海关启用全新“原产地核查系统”,对经越南、墨西哥等国转口避税行为严查,要求进口商提供三级供应链溯源文件[1] - 供应链迁移是地缘政治造成的被迫状态,美国掀起的世纪关税巨浪加快了企业出海进程[4] - 供应链安全已替代成本与效率,成为企业及国家第一优先考虑的事,导致近岸制造和友岸制造的争抢,并在东南亚、印度形成平行供应链[3][5] - 富士康供应链转移明显,2024年在印度的产能已接近20%,2025年预计还将增长[6] - 苹果产品正大规模向印度和越南迁移,例如苹果手机一年2.4亿部向印度集中,AirPods耳机上亿个向越南集中[8] 中国供应链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中国供应链面临被平行供应链局部取代的风险,流失快慢取决于与亚洲替代体成长速度的较量[5] - 需正视外资企业如IBM、GE医疗、苹果为中国留下的贡献,包括对上游的反哺、留下的管理层和工人以及丰富的供应链[9] - 即使产能向海外转移,大部分仍由中资企业承接,例如浙江宁波申洲服饰在柬埔寨和越南设厂,产品标签虽变但制造商未变[11] - 供应链存在关联保护作用,例如2024年英特尔芯片在中国销售额市场占比排第一,美国对华征税可能伤及本国企业[13] - 企业出海是长周期战略,本质是决定未来谁在新的价值链体系中,国内二流企业也可能通过抢先出海获得新机会[29] 供应链的深层内涵与竞争力构建 - 供应链视角强调企业上下游关系的“连接力”,通过建立密切关系形成合力,其合集能对冲掉核心技术的“控制力”[16] - 真正重要的连接是知识流动,例如安全气囊技术的突破需要主机厂、控制器和芯片三方合作,体现组合效率[18][19] - 中国企业需忘记“中国速度”,不应以中国速度横扫世界,而要用世界平均速度有序释放产能[20] - 国内供应链存在逐底竞争问题,出海可帮助部分企业寻找新利润空间,避免过度内卷[21] - 实现上下游拉通创新有意义,创新驱动需让供应链将企业更好地绑定在一起[22] 企业出海与全球化路径 - 中国在国际上的品牌较少,链主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成本算得过于清楚,留下利润少,难以在海外提供保护[24] - 并购是通往全球化的高效方式,核心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与消化,例如上工申贝通过收购德国DA品牌成功融入全球汽车行业[25][26] - 海外并购可能面临当地反对,但困难是短期的,可通过有效沟通和本地化行动化解,例如海信在斯洛文尼亚的收购案例[27] - 链主在海外需善待供应链,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抱团取暖,因为链主在利益分配上有巨大主导性[24] - 企业跨国化需适应不同国家环境,面对当地差异是成为跨国公司的代价,企业需长出原来不具有的骨骼和组织能力[29][30]
稀土卡的不是土,是美国没有的技术
搜狐财经· 2025-10-20 20:26
全球稀土供需格局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2024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 [2] - 中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约为33%,并非储量垄断 [2] - 美国亦拥有稀土资源,2024年其稀土产量为4.5万吨,全球占比11.5%,排名第二 [10] 中国稀土产业的核心优势 - 核心优势在于加工技术而非资源储量,中国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 [12] - 稀土加工技术可实现成本低、纯度高、污染低的效果 [27] - 经加工后出口的镝与铽每公斤成本价较欧洲低3倍 [27] 稀土加工技术发展历程 - 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团队突破性改进了稀土分离提纯工艺,创立“新串级萃取法” [23] - 该技术于1974年工业试验一次成功,使中国稀土萃取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27] - 技术突破后,吸引了全球买家,并导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稀土龙头企业减产或破产 [27] 稀土的战略价值与应用 - 稀土因其独特的磁、电、光学特性及稳定化学性质,具有高战略价值 [5] - 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空、军事、医疗及新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 [5] 中国铜产业的全球地位 - 中国同样是全球铜材产业的主导者,江西鹰潭市年产量达646.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32] - 其产品涵盖全球90%以上铜及铜合金牌号,被称为“世界铜都” [32] - 铜在高科技产业应用广泛,AI、算力芯片、新能源汽车均为吃铜大户,近期铜价上涨约40% [30] 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技术是产业最深的护城河,卡脖子的核心在于技术水平而非单纯资源 [36][37] - 中国在稀土和铜产业的成功,均源于长期的技术攻关和工艺积累 [33][37]
超万款尖货低至5折,京东MALL深圳南山店开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9-13 21:48
公司业务拓展 - 京东MALL深圳南山店于9月12日正式开业 作为京东集团旗下零售创新业态 以"家场景"为核心 覆盖家用电器 手机通信 潮玩数码 家居建材等多元业态[1] - 营业面积达3万平方米 汇集超200个核心品牌的超20万款商品 包括华为 Apple 荣耀 OPPO vivo 大疆 卡萨帝 西门子等品牌[2] - 创新打造"场景即卖场"模式 设置30余个沉浸式主题体验区及特色专区 涵盖咖啡工坊 美食工坊 轻厨生活体验区 DIY电竞区等[5] 营销与促销活动 - 开业期间推出多重补贴 消费者至高可省60% 超万款爆品价格低至5折[1][6] - 举办JOY TIME音乐节 邀请刘惜君 王蓉等明星现场演出 以及CARRY TIME电竞节 邀请电竞选手DYG钎城开展水友赛等活动[6][7] - 推出黄金金贴抽奖活动 消费者有机会抽取iPhone 16 Pro Max iPad mini AirPods耳机 追觅扫地机器人 格力高端空调等奖品[6] 服务与体验升级 - 实现线上线下同款同价 提供质量问题30天包退 指定品类只换不修服务 所有商品通水通电 支持免费试用和专业人员建议[5] - 为境外旅客及港澳台同胞提供离境退税服务 可在门店开具退税申请 于离境口岸办理增值税退还[5] - 通过活力邻里生活节 换频到MALL解压节 家居色彩MALL学节等主题活动 结合打卡装置 NPC互动等形式 打造全龄段一站式消费娱乐场域[12] 战略与行业影响 - 该店定位为深圳地区家电 家居及3C产品焕新首选地 致力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生活地标[1] - "场景创新+全渠道融合"模式丰富本地商业业态 引领深圳及大湾区家电家居3C数码零售业转型升级[12] - 未来将在更多核心城市落地 通过多元业态 优质服务和吸引力活动 引领城市消费新风尚 助力实体零售向数字化 体验化 融合化升级[12]
最贵17999元!iPhone 17系列配置、价格全公布
齐鲁晚报· 2025-09-10 15:52
产品发布概览 - 苹果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4款iPhone、3块Apple Watch及一款新AirPods耳机 [1] - 全部新机型将于9月12日开启预购,9月19日正式开售 [1] 产品线战略与定价 - iPhone产品线进行调整,取消Plus型号,新加入主打轻薄的Air产品线 [7] - iPhone 17系列国行起售价格分别为5999元、7999元、8999元和9999元 [3] - 全系取消128GB入门版本,均以256GB起步,iPhone 17标准版起售价维持5999元,实现“加量不加价” [3][6] - iPhone 17 Pro Max因增加2TB版本,价格达到17999元,成为苹果史上最贵的iPhone [3] - 与iPhone 16系列相比,iPhone 17在256GB和512GB版本的价格均便宜1000元 [6] 核心配置与性能升级 - iPhone 17全系首次实现120Hz高刷屏幕覆盖,标准版60Hz屏幕成为历史 [6] - iPhone 17标准版搭载A19芯片(6核CPU+5核GPU),图像能力比前代提升20%,相比iPhone 15的A16芯片,CPU和GPU性能分别提升40%和80% [13] - iPhone 17 Pro系列搭载A19 Pro芯片(6核CPU+6核GPU),性能比上一代提升40% [16] - iPhone 17标准版视频播放续航达30小时,比上一代多支撑8小时,支持40W动态电源适配器快充,20分钟可充电50% [13] 设计与外观创新 - 新加入的iPhone Air主打轻薄设计,屏幕6.5英寸,机身厚度5.6mm,刷新了由iPhone 6保持的6.9mm纪录,成为“史上最薄iPhone” [7][10] - iPhone 17 Pro系列外观最大变化是颜色,背面相机模组(DECO)横向延伸为“相机岛”设计,辨识度显著提升 [14][18] 影像系统升级 - iPhone 17 Pro系列拍摄升级明显,后置三颗镜头全部为4800万像素,长焦镜头支持8倍光学变焦和40倍数码变焦 [16] - iPhone 17全系前置镜头升级至1800万像素,标准版后置镜头小幅提升,并引入前后置摄像头同步拍摄等新功能 [11][16] 行业影响与评价 - 苹果CEO蒂姆·库克将iPhone 17系列定义为“iPhone历史上最大的飞跃”和“极具开创性的产品” [6][17] - 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评价称,这是iPhone变化最大的一年,标准版“牙膏挤爆了”,Air可能重新激活超薄手机市场 [18]
2800亿果链龙头,冲刺A+H
36氪· 2025-08-19 16:55
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于8月18日向联交所提交香港主板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高盛和中金公司 计划融资超10亿美元(约71.82亿元)[1] - 募资用途包括扩充产能及升级生产基地 投资技术研发完善制造流程 投资上下游行业或相关产业优质目标[1] - 公司为苹果代工生产AirPods耳机和iPhone手机等产品 被称为"果链龙头" 截至新闻发布日深交所股价报39.10元/股 总市值2836亿元[1]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617.88亿元 同比增长17.90% 归母净利润30.44亿元 同比增长23.17%[1][8] - 2022-2024年总收入分别为2140.28亿元、2319.05亿元和2687.95亿元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63亿元、109.53亿元和133.66亿元[8] - 毛利率从2022年11.9%降至2024年10.1% 2025年第一季度回升至10.5% 研发费用占比稳定在3.2%-3.9%之间[8][10] 业务结构 - 消费电子业务占比从2022年89.2%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83.8% 汽车电子业务同期从2.9%提升至6.6%[6][7] - 汽车电子业务2022-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9.6%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同期复合增长率为19.6%[8] - 按2024年销量计 全球每两部智能手机、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每五部智能汽车中 就有一部使用公司产品[6] 全球运营规模 - 在29个国家及地区拥有105个生产基地、28个自设研发中心、94个测试实验室及66个地方办事处[4] - 拥有超过2万名专职研发人员 持有6996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1654项 2024年新增400多项发明专利[10] - 2023-2025年连续三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按2024年收入计在精密智造解决方案行业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大陆第一[4][6] 战略投资与收购 - 2024年7月完成收购闻泰业务(斥资43.89亿元)和莱尼业务(斥资5.25亿欧元约44.05亿元)[10] - 收购莱尼(百年德国汽车线缆制造商)将助力公司跻身全球Tier1供应商[10] - 截至2025年3月底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502.44亿元[11] 股东结构与分红 - IPO前王来春女士和王来胜先生通过立讯香港合计持股约37.88%为控股股东 A股其他股东持股62.12%[4] - 2022-2024年宣派末期股利分别为9.27亿元、21.53亿元和14.50亿元[10] - 近十年累计归母净利润591亿元 分红74亿元 股利支付率维持在10%左右[10]
辛巴宣布退出直播行业丨新鲜早科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1:14
巨头动向 - 辛巴宣布退出直播行业 由妻子初瑞雪接管辛选集团管理权 此前已有四次退网相关言论 [2] - 联想集团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设立区域总部 旨在提升运营能力并支持区域战略 包括投资零售空间及研发中心 [9] - 马斯克旗下星链遭遇短暂网络中断 Downdetector网站出现数千份服务中断报告 为两周内第二次故障 [5] 人工智能与产品进展 - ChatGPT移动应用自2023年5月推出以来累计收入达20亿美元 为竞争对手移动端总收入的30倍 2024年1-7月收入13.5亿美元同比增长673% 月均营收1.93亿美元 [3] - 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联合发布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2.0 支持超100个专家智能体并行工作 3分钟内完成超5项复杂任务 生成速度为主流同类产品10倍 百度文库AI月活用户超9700万 网盘AI月活超8000万 [7] - Anthropic为Claude大模型新增主动结束对话功能 在用户互动持续有害或具有攻击性时终止对话 [4] - 小红书AIGC团队发布可控人脸生成算法DynamicFace 利用扩散模型与3D人脸先验深度融合 实现高质量人脸图像和视频生成 [8] - 蚂蚁集团旗下AQ推出AI医疗打假功能 包括辟谣专区及AI验真服务 联合30万名医师及超300个名医AI分身 并组建银发打假团开展防骗活动 [10] 财务业绩 - 紫光国微上半年营业收入30.47亿元同比增长6.07% 归母净利润6.92亿元同比下降6.18% 宇航应用领域新产品市场推广进展顺利 [11] - 斗鱼第二季度总营收10.54亿元 净利润3783万元扭亏为盈 毛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68.5% 创新业务及广告收入同比增长96.8%占总收入45.2% [12] - 美图上半年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2.3% 经调整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71.3% 核心影像产品收入13.5亿元贡献超七成收入 付费用户数达1540万同比增长42% [13][14] 资本市场动态 - 立讯精密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计划融资超10亿美元(约71.88亿元人民币) 目前总市值2460亿元 为苹果重要代工合作伙伴 [15] - 载人航天公司穿越者获启迪之星加投天使+轮超募融资 飞船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16] - 景嘉微拟以2.2亿元增资控股诚恒微 取得64.89%表决权 进军边端侧AI芯片领域 形成GPU+AI芯片双轮驱动模式 [17] 产品与创新 - 影石创新全景无人机产品处于公测阶段 未正式发售且未产生实际收入 预计不会对2025年度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6] - Meta将于下月发布首款配备显示屏的AI眼镜Hypernova 起售价从原计划1000美元降至约800美元 [18]
立讯精密赴港上市申请已提交,或融资超70亿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19 06:51
上市计划 - 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主板上市申请 申请于8月18日正式提交并公布材料[1] - 预计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约71.88亿元人民币) 目标年内完成发行[1] - 具体发行规模和时间表仍存在不确定性 可能进行调整[1] 公司背景 - 公司2004年成立于深圳宝安 是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领先企业[1] - 为苹果等国际品牌代工AirPods耳机和iPhone手机等热门产品[1] - 当前深交所上市市值达2460亿元人民币[3] 战略意义 - 赴港上市将拓宽融资渠道并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3] - 有助于支持公司在国际市场的业务拓展[3] - 契合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持续增长和技术进步趋势[3]
2500亿,潮汕神秘女首富要去IPO了
创业家· 2025-07-11 18:07
公司动态 - 立讯精密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超2500亿[3] - 预计融资逾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由中金、中信、高盛三大投行护航[5] - 若成功上市,将实现A+H两地上市[6] 创始人背景 - 董事长王来春为潮汕女首富,2024年财富620亿元,位列胡润百富榜第59位[37] - 196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初中辍学后进入富士康工作,从普通工人升至课长[18][19][21][22] - 1997年离职创业,1999年与兄长共同收购立讯有限公司,2004年正式成立立讯精密[25] 业务发展 - 2010年深交所上市,主营电子连接线和连接器业务[8][25] - 通过关键并购切入苹果产业链: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60%股权进入苹果供应链[28] - 2016年收购苏州美特布局声学模组,获得AirPods订单[29] - 2020年收购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切入整机组装[29] - 2023年底收购昆山世硕扩充iPhone代工能力[30]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688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润133.7亿元,同比增长22%[3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17.9亿元,同比增长17.9%;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23.2%[32]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利润增长20%-25%[34] - 王来春2024年税前年薪733.33万元,涨幅266.67%[36] 战略规划 - 港股上市目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海外业务拓展和新技术研发、吸引海外人才[14] - 公司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从材料、工艺、流程等多维度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13] - 2025年3月收购闻泰科技部分资产,优化客户结构[30][31]
天崩开局的“富士康打工妹”,逆袭成“潮汕女首富”赴港IPO
搜狐财经· 2025-07-04 19:24
赴港IPO计划 - 公司宣布赴港IPO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升治理透明度[3] - 预计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由中金、中信和高盛三大投行护航[3] - 公告次日A股股价上涨5.45%至35.77元/股,市场反应分化[3] 公司基本面 - 2024年总营收达2687.95亿元,同比增长15.91%,净利润133.66亿元[7][8] - 消费电子业务占比83.37%(2240.94亿元),但通信和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分别提升至6.83%和5.12%[7][8] - 前五大客户贡献78.5%营收(2110.24亿元),最大客户占比70.74%[8] - 外销收入占比87.6%(2354.67亿元),制造基地覆盖11个国家[9] 战略布局与收购 - 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产业链,后续通过收购纬创资产等进入整机组装领域[13] - 2023年以21亿元收购昆山世硕强化iPhone代工能力[15] - 汽车领域:2022年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并斥资100.54亿元入股奇瑞系;2024年以44.29亿元收购德国莱尼公司50.1%股权[17] - 2025年以43.89亿元收购闻泰科技资产包进军ODM业务[19]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王来春从富士康流水线员工成长为市值2460亿元企业掌门人[5][23][24] - 上市后10年营收增长60倍,利润增长40倍,2024年个人财富620亿元[26] - 2025年连续三年位居《财富》中国商界女性榜首[26] 行业定位与挑战 - 位列"果链三巨头"之一,但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苹果依赖度[5][15] - "三个五年计划"推动消费电子、汽车、通信、医疗等多板块发展[17] - 美国关税政策波动对果链企业构成潜在风险[15]
中国供应链何处去?|暗涌看世界
36氪· 2025-05-26 20:53
供应链迁移与全球化挑战 - 美国海关启用全新"原产地核查系统",严查经越南、墨西哥转口避税行为,要求提供三级供应链溯源文件 [4] - 90天缓冲期后,生产多元化与本地化仍是大多数企业未来战略关键,需合理规划产品原产地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 [4] - 富士康2024年印度产能接近20%,2025年将继续增长,显示供应链迁移加速 [15] - 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标签从"Made-in-China"变为"Made-in-Vietnam",但实际制造商仍为中资企业如申洲服饰,2022年营收278亿元 [21][22] 供应链竞争与国家属性 - 供应链安全替代成本与效率成为优先考虑,企业竞争属性叠加国家属性 [6] - 东南亚、印度形成平行供应链,局部取代中国供应链,流失速度与替代体成长速度相关 [13] - 英特尔2024年中国芯片销售额占比超美国,显示供应链关联保护作用 [24] - 美国通过关税强行打散供应链分工,牺牲全球效率追求广义"供应链安全" [25] 企业出海策略与案例 - 并购是全球化高效方式,如上工申贝2004年收购德国DA品牌,融入当地市场 [45] - 海信2018年收购斯洛文尼亚古洛尼,通过分层沟通和"软着陆"完成2000人减员,后续增员强化部门并参与救灾,获当地认可 [46][47][48] - 申洲服饰2005年布局柬埔寨,2014年投资越南,承接耐克等品牌订单 [21] - 韩国企业如三星在越南投入220亿美元,LG能源投100亿美元,获得优先资源支持 [42] 供应链技术与创新 - 新能源汽车改变上游格局,浙江孔辉科技、河南中创智领突破空气悬架技术,打破德国厂商垄断 [29] - 供应链连接力体现为上下游合力,如上汽通用五菱联合三方攻克安全气囊点火芯片技术 [34][35] - 避免逐底竞争,出海可寻找新利润空间,实现上下游拉通创新 [38][40] 跨国经营与本土化 - 需适应不同国家供应链网络,如墨西哥稳定平衡速度优于中国速度横扫 [36][37] - 链主企业需善待海外供应链,合理分配利润以报团取暖 [43] - 二流企业可能抢先出海获得新机会,跨国化需适应当地文化如工人效率差异 [50][51] 供应链视角与知识流动 - 供应链视角强调企业上下游关系超越商业,核心是知识流动如安全气囊技术三方协作 [33][34] - 控制力与连接力关系:连接力切片合集可对冲控制力 [30][31] - 中国速度需调整,以世界平均速度有序释放产能更有利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