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为何各大车企都要扎堆做机器人?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21:37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推动汽车行业从传统制造向具身智能转型 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突破业务边界和估值重塑的关键方向 [1] - 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高度协同 零部件企业依托成熟制造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6]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0到1跨越期 多主体加速布局 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15][16][18][20] 行业转型逻辑 - 数字革命与AI浪潮使汽车成为AI端侧应用核心场景 产业属性加速向"智能车+机器人"融合的具身智能企业转变 [1] - 汽车本质是AI端侧应用的"轮式专用机器人" 车企在感知-运控算法和硬件工程化能力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特斯拉估值体系从汽车制造转向AI科技生态型 通过FSD+DOJO+汽车+机器人+Robotaxi组合搭建完整商业模式 [5] - 提前布局AI技术并完成多领域协同的车企 有望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AI应用企业的估值跃迁 [5] 供应链协同优势 -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电机/滚珠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与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关键组件高度重合 [6] - 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电机-电控-变速箱"结构 与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架构完全一致 [6] - 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已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实现跨界延伸 [6] - 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原材料采购/模块化设计/生产工艺/成本管控等体系具备深度共通性 [13] 车企布局实践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2024年实现户外下坡小跑和灵巧抓球动作 预计2026年量产 成本低于2万美元 [16] - 比亚迪组建具身智能研究团队 开发工艺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 与港科大联合攻关核心技术 [10] - 小鹏IRON机器人搭载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3000T) 具备720度环境感知能力 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装配任务 [11][16] - 奇瑞/长安/赛力斯等车企通过成立机器人子公司或联合研发方式推进机器人业务布局 [11] 技术发展进程 - 人形机器人单台价值量测算:旋转关节合计25900元 直线关节合计27300元 灵巧手合计48240元 其他部件33000元 总价值量134440元 [14] - 特斯拉实现机器人核心部件95%以上国产化率 美的集团整合库卡底盘技术与自研机械臂实现技术复用 [14] - 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机器人大模型与Jetson Thor开发套件 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和人类动作模仿 [18] - 华为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并联合16家企业构建生态 [18]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 培育2-3家全球影响力企业 [21] - 上海对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给予最高50%投资补贴 深圳计划2027年实现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1] - Figure AI获微软/英伟达等6.8亿美元融资 银河通用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 [23] - 科创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 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23]
“AI改变世界”,小鹏汽车携科技阵容亮相成都车展
观察者网· 2025-08-31 19:36
产品与技术展示 - 公司以"AI改变世界"为主题参展 携全新小鹏P7 小鹏G7 2025款小鹏X9 小鹏MONA M03 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等产品亮相[1] - 展示核心技术包括小鹏图灵AI智驾 小鹏图灵AI芯片 小鹏枪击电池包及5C超充等技术[1] - 自研图灵AI芯片已率先搭载于小鹏G7 Ultra及全新小鹏P7 Ultra车型 未来新推出Ultra车型均标配3颗自研图灵AI芯片[1] - 人形机器人IRON未来将应用于生产与服务场景 拓展AI生态边界[1] - 全新小鹏P7全系搭载三颗图灵AI芯片 有效算力达2250TOPS 可驱动本地端VLA+VLM大模型[3] - 全新小鹏P7首搭"858"高性能电池包 依托全域800V平台和5C超充AI电池 支持10分钟补能525km CLTC最长续航820km[3] - G7 VLA大模型目前处于灰度测试阶段 预计近期推送上车[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达182.7亿元 同比增长125.3%[3] - 单季交付10.32万辆 同比增长241.6%[3] - 公司毛利率提升至17.3%[3] - 现金储备增至475.7亿元[3] - 研发支出达22.1亿元[3] - 上半年推出五款改款车型包括2025款小鹏G6 2025款小鹏G9 2025款小鹏X9 小鹏MONA M03 Max版 小鹏P7+超长续航Max旗舰版[3] - 第二季度交付量创历史新高[3] - 从9月起月交付量将稳健超过4万辆[4] 新产品与市场动态 - 7月上市的小鹏G7交付量已突破1万台[3] - 全新小鹏P7于8月27日正式上市 共发布四款车型 官方售价21.98万元-30.18万元[3] - 车展首日全新小鹏P7在春熙路步行街迎来成都首批交付 上市7分钟订单突破1万台[3] - 第四季度将推出搭载鲲鹏超级电动(增程)的首款车型小鹏X9[4] - 1-7月海外市场累计交付2.17万辆 同比增长174% 业务覆盖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4] - 7月首辆印尼本土化生产的小鹏X9正式交付[4] 战略合作 - 8月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将集成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纯电 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5]
2025上海车展的一些小感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30 14:15
行业趋势 - 2025上海车展显示汽车行业正从流量营销回归技术本质,智能驾驶宣传更严谨,强调"辅助"功能并加强安全性教育[4] - IT跨界带来的新鲜感消退,行业逐渐回归理性发展模式[2] -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本土化加速,Momenta、地平线等本土服务商获广泛合作,外资品牌如奔驰宝马加快技术适配中国道路[5][6] - 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成为新焦点,小鹏、峰飞航空等展示eVTOL产品,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10] 外资车企动态 - 奔驰全球首发纯电CLA,宝马推出中国专属iX3L,外资车企将电动车置于展台C位[7] - 丰田本土化率达87%,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研发权限全面下放中国团队[7] - 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开展平台合作,技术主导权向中方倾斜[7] - 外资车企通过腾讯、阿里等本土科技企业构建生态合作,如奔驰合作腾讯开发沉浸式导航[7] 供应链变革 - 超50家零部件供应商首次单独参展,展位紧邻整车企业,15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零部件百强[9] - 国产供应链全产业链崛起,覆盖从原材料到整车的完整环节[9] - 供应链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1200余款国产芯片集中亮相,芯片企业与智能化趋势深度绑定[11] - 宁德时代、延锋、均胜电子等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优势[9] 技术发展 - 工信部新规促使车企规范智驾宣传,现场未见"高阶智驾"等违规表述[4] - 多家车企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提升消费者技术信任度[4] - 本土化智驾系统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优化,表现优于特斯拉FSD初期版本[6] - 端到端大模型、AI定义汽车等技术热词与芯片创新密切相关[11] 竞争格局 - 自主品牌在电动化领域领先,但传统汽车技术仍与外资存在差距[12] - 外资车企通过深度本土化弥补电动化短板,如丰田CLTC续航超600公里车型[7] - 供应链企业面临研发投入压力,资金实力不足可能影响技术迭代速度[12] - 行业呈现"智能化平权"趋势,中外企业竞合关系重构[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