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00芯片

搜索文档
H20芯片对华解禁,是利好还是新陷阱?我们和NVIDIA前专家聊了2小时,答案全在这里
36氪· 2025-07-17 18:05
整个科技圈和资本圈都在热议一件事:黄仁勋亲口确认,为中国市场"特供"的H20芯片,在被禁三个月后,恢复销售了! A股AI概念闻声起舞,英伟达股价应声上涨。一片"利好"声中,硅兔君拨通了自己硅谷专家网络中的专家A(代号无任何意义)的视频电话。A是NVIDIA 前资深系统软件工程师,深度参与过Hopper架构的性能优化项目。 视频那头,A正在硅谷的家中,他呷了一口咖啡,开门见山:"Jenson(黄仁勋)的这步棋,走得极其精妙,也极其'毒辣'。它不是一次破冰,而是一场'手 术刀'式的再平衡。 理解了这把刀的落点,你才能看清未来几年中国AI的真实棋局。" 这篇长文,将为您完整转述并解读硅兔君与A长达两小时的深度对话。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 H20究竟是"何方神圣"? A解释说:"大模型训练就像成千上万个大脑协同思考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们之间需要不断高速交流信息。带宽就是这些大脑之间的'沟通语速'。语速 慢了,整个思考过程就会被拖慢,即便每个大脑本身再聪明,整体效率也上不去。" 这直接决定了H20无法高效地进行万亿参数级别的超大规模集群训 练。 内存带宽(Memory Bandwidth) :H20配备了 ...
新晋4万亿美元“股王”,英伟达带飞国内56只基金!最高赚了近120%
华夏时报· 2025-07-11 21:36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 英伟达股价于7月10日上涨0.75%至164.10美元,市值达到4.00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收盘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 [2][3] - 4月7日至7月10日期间,英伟达股价上涨超74% [3] - 英伟达市值相当于全球GDP的约3.6% [3] 国内QDII基金持仓情况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国内共有56只QDII基金重仓英伟达,持股总数1476.55万股,持有总市值114.93亿元 [4] - 广发纳斯达克100ETF持有英伟达192.75万股,市值约15亿元,为持股数量最多的QDII基金 [2][4] - 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博时标普500ETF和国泰纳斯达克100ETF分别持有122.49万股、116.82万股和114.31万股 [1][4] QDII基金业绩表现 - 56只重仓英伟达的QDII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为12.73%,55只取得正收益 [2][4] - 华夏港股前沿经济A近一年收益最高达41.01%,华宝海外新能源汽车A以35.84%的收益位列第二 [4][5] - 26只有近三年收益记录的QDII基金全部盈利,平均收益70%,其中8只收益超100% [6] - 易方达标普信息科技A人民币近三年收益最高达119.51% [6][7] 英伟达业务发展 - 生成式AI崛起推动市场对英伟达AI芯片需求旺盛,微软、Meta、OpenAI和Alphabet等大客户积极采购 [9] - H100芯片性能强劲且拥有CUDA平台软件生态,数据中心业务增长显著 [9] - 巴克莱分析师将英伟达目标价上调至200美元,对应市值4.9万亿美元 [9] - Loop Capital分析师给出华尔街最高目标价250美元,对应市值6万亿美元 [9] 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A持仓变化 - 该基金自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重仓英伟达,连续持仓16个季度 [8] - 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英伟达股价累计上涨744% [8] - 2025年一季度英伟达从该基金第一大重仓股下滑至第三大重仓股,持仓占比从7.32%降至5.02% [8]
苹果跌出前三!英伟达狂赚3.89万亿,这泼天富贵该接吗?
新浪财经· 2025-07-07 00:39
英伟达市值飙升与行业格局变化 - 英伟达市值飙升至3.89万亿美元 距离4万亿美元门槛仅差3%涨幅 [1] - 全球市值前三公司(英伟达 微软 苹果)合计市值可覆盖大半个欧洲股市 [3] - 英伟达市值较苹果高出7000亿美元 相当于3个茅台或10个宁德时代 [3] 苹果公司竞争劣势分析 - 苹果市值3.19万亿美元 创新乏力导致从行业第一降至第三 [3] - iPhone产品迭代缺乏实质性创新 消费者对"换壳机"模式失去兴趣 [3] - 在AI领域布局缓慢 Siri功能落后于微软ChatGPT和谷歌AI产品 [4] - 面临政策风险 特朗普提议对海外生产苹果产品加关税导致成本上升 [6] 英伟达核心竞争力 - GPU产品成为AI时代核心基础设施 客户包括微软 谷歌 Meta等科技巨头 [7] - 在高端AI芯片市场形成技术垄断 全球AI软件生态围绕其芯片构建 [8] - 毛利率高达78% 商业模式轻资产化 仅需设计芯片并委托台积电代工 [8] - 分析师预测未来三年全球AI投入超2万亿美元 半数将流向英伟达 [8] 市值争议与行业前景 - 多头观点认为英伟达估值合理 市盈率32倍低于五年均值41倍 [10] - 空头观点类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 担忧AI芯片需求不可持续 [11] - 行业观察指出科技领域存在"造神"与"弑神"循环 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 [16] 行业发展趋势 - AI浪潮推动硬件需求 大型AI模型单次训练成本超1亿美元 [10] - 科技行业呈现"不进则退"特征 创新停滞将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12] - 半导体行业呈现马太效应 技术领先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8][7]
海外巨头争先抢“电”,关注中美核聚变竞赛的重要投资机会
格隆汇APP· 2025-07-01 18:33
核心观点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CFS签订200MW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标志着核聚变能源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催化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大涨 [1] - AI时代电力需求激增,核聚变因其清洁、安全、高能源密度等优势,成为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重点 [3][4][5] - 中美核聚变技术突破加速,产业化路径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实践,商业化进程超预期 [6][7][8][9][10][11] - 核聚变成为中美科技竞赛的下个赛点,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加速产业落地 [12][13][14] - 核聚变产业链覆盖上游材料、中游设备、下游集成,未来将形成高技术壁垒、高资本密度、高回报预期的产业结构 [15][16][17][18][19] AI时代电力需求 - AI大模型训练耗电量惊人,单张英伟达H100芯片最大功耗700瓦,训练GPT-3消耗约1287兆瓦时电力 [3] - 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将超8000亿千瓦时,占全球用电量近7%,AI和高性能计算贡献最大 [3] - 海外科技巨头加速自建电力:微软与Helion签约2028年供应50MW核聚变电力,谷歌联合创建TAE Technologies研发氢硼聚变反应堆,OpenAI创始人投资Helion Energy等聚变企业 [4][5] - 科技巨头从"买电"走向"控电",核聚变成为AI巨头的战略油田 [5] 中美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76秒稳态长脉冲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7] - 中国BEST项目进入工程总装阶段,计划2027年建成并进行氘氚燃烧实验,2030年实现核聚变发电 [8] - 中国CFETR规划2025年开建,聚焦聚变堆主机核心部件研发,力争2035年前实现发电级反应堆示范 [8] - 美国NIF实现净能量输出,私营企业累计融资超60亿美元,商业化路径多元 [9][10] - 麻省理工学院SPARC项目计划2025年启动验证堆运行,2030年迈入发电阶段 [11] 政策与资本驱动 - 中国"十四五"规划支持先进核能发展,国家能源局、科技部牵头"聚变能专项",地方出台支持政策 [12] - 中国22-25年共核准41台核电机组,聚变联合体成立,多地加大投入 [12] - 美国签署行政令目标2030年前开工建设10座核电站,《通胀削减法案》纳入核聚变发电专项激励 [13] - 美国拨款数亿美元支持聚变研究,拟2030年前推动3-5个商业聚变电站落地 [13] - 美国纽约拟新建15年来首座大型核电站 [14] 产业链与催化节点 - 上游:高温超导、包壳材料、等离子体容器材料等特种材料 [16][17] - 中游:托卡马克/激光点火装置、激光器、磁场线圈、高功率电源等设备 [17] - 下游:电网并网与系统集成 [18][19] - 催化节点:2025年CFETR开建、MIT SPARC启动测试,2026年首个商业化聚变电站示范,2028年微软聚变项目并网供电,2030年中美多个聚变发电示范站并网 [20]
低功耗芯片将成为主流
半导体芯闻· 2025-06-30 18:07
半导体行业转向低功耗技术 - 半导体行业从专注速度和容量转向功耗效率,人工智能芯片成为耗能大户,英伟达即将推出的B100芯片功耗达1000瓦,较前代A100(400瓦)和H100(700瓦)显著提升 [1] - 低功耗芯片需求激增,尤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需在不联网情况下执行AI计算以节省电量,LPDDR技术成为前沿,其双数据路径设计提升速度并降低功耗,目前已发展到第七代(LPDDR5X) [1] 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的LPDDR技术进展 - 三星电子开发出LPDDR5X芯片,数据处理速度最快,容量较上一代提升30%以上,功耗降低25%,已准备量产 [2] - SK海力士率先商业化LPDDR5T DRAM,性能提升5倍,应用于Vivo旗舰机型,每秒可处理15部全高清电影,功耗显著降低 [2] - LPDDR堆叠技术发展迅速,类似HBM技术,旨在提高容量和速度同时降低功耗 [2] 下一代材料与基板技术竞争 - 玻璃基板被视为AI时代“梦想基板”,可提升数据处理速度且不增加功耗,SKC子公司Absolix在美国建厂,三星电子计划2026年量产,LG Innotek已启动相关业务 [3][4] - 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芯片正在开发中,可能替代传统硅,三星电子成立专门团队目标2025年量产GaN基半导体 [4] 行业趋势与核心产品变化 - 设备端AI时代LPDDR有望成为核心产品,英伟达CPU已采用LPDDR DRAM而非HBM [4]
黄仁勋,又卖了超3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6-28 13:28
市值与股价表现 - 英伟达股价近期持续上涨,6月27日收盘上涨1.76%,单周上涨9.66%,6月累计上涨16.75% [2] - 公司最新市值达3849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 - 6月25日股价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超越微软重夺全球第一 [5] 高管减持情况 - CEO黄仁勋6月20日至26日累计减持30万股,总规模约44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2亿元) [2] - 减持分5次进行,单次减持规模在5万至7.5万股之间,单笔金额719万至1170万美元不等 [2][3] - 根据减持计划,黄仁勋2025年可减持600万股 [3] - 近三个月内14名重要股东合计减持1020.08万股 [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中国大模型企业DeepSeek低成本开发高质量模型引发对高性能AI芯片需求的质疑 [5] -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导致特供版H20性能下降50% [7] - 欧盟对CUDA生态启动反垄断调查 [7] - 量子计算等新型计算架构加速发展威胁行业地位 [7] 技术进展与市场需求 - 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量产在即,单机架性能提升30倍 [7] - 全球科技巨头展开"GPU囤积竞赛":Meta计划年底前部署35万块H100芯片,马斯克追加10万块订单,沙特计划投资400亿美元组建GPU集群 [7] 华尔街观点与估值 - 当前动态市盈率50.1倍,显著高于微软(38.1倍)和苹果(30.9倍) [7] - Loop Capital将目标股价上调至250美元,对应潜在市值6万亿美元 [7] - 分析师预测到2028年AI相关支出将达2万亿美元,涵盖云服务商、主权项目和企业需求 [8] - Blackwell芯片预计10月全面投产,推理和AI工厂需求激增将支撑增长 [9]
黄仁勋,又卖了超3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6-28 13:05
市值与股价表现 - 英伟达股价近期持续上涨,6月27日收盘上涨1.76%,单周上涨9.66%,6月累计上涨16.75%,最新市值达3849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3] - 6月25日股价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超越微软重夺全球第一 [10] 高管减持情况 - CEO黄仁勋6月20日至26日累计减持30万股英伟达股票,总规模约44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2亿元),具体包括: - 6月20日减持5万股(价值721万美元) - 6月23日减持5万股(价值719万美元) - 6月24日减持5万股(价值736万美元) - 6月25日减持7.5万股(价值1144万美元) - 6月26日减持7.5万股(价值1170万美元) [5] - 黄仁勋2025年计划减持总量为600万股 [6] - 近三个月内14名重要股东合计减持1020.08万股,包括董事SEAWELL A BROOKE 6月26日减持5.15万股 [7] 估值与市场争议 - 当前动态市盈率达50.1倍,显著高于微软(38.1倍)和苹果(30.9倍) [12] - 年初因中国大模型企业DeepSeek低成本开发高质量模型,引发市场对AI芯片需求质疑,股价较高点下跌超40% [9] 技术进展与市场需求 - Blackwell架构芯片即将量产,单机架性能提升高达30倍 [12] - 全球科技巨头加速囤积GPU: - Meta计划年底前部署35万块H100芯片 - 马斯克为xAI追加10万块芯片订单 - 沙特计划投资400亿美元组建基于英伟达GPU的超级计算集群 [12] 华尔街预期 - Loop Capital将目标股价上调至250美元,预测市值潜力达6万亿美元 [14] - 预计2028年AI相关支出将达2万亿美元,Blackwell芯片10月全面投产 [14][15]
瞭望 | 美对华科技封堵落子中东
新华社· 2025-06-24 10:55
美国AI战略调整 - 特朗普政府调整AI战略,打造"中心—边缘"分工体系,将高端技术留在美国本土,下游数据中心等迁至盟国[5] - 美国AI战略从限制出口转向定向扩散,向"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扩散技术以巩固全球技术堆栈[5] - 美国撤销《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取消对中东国家AI芯片出口限制[5] 中东地区AI布局 - 美国选择中东作为AI算力扩散重点区域,因当地能源丰富且正推动经济转型[6] - 沙特获英伟达1.8万颗H100芯片,部署5000颗Blackwell GPU,未来五年建设500兆瓦AI工厂[8] - 阿联酋获超100万枚英伟达AI芯片,用于建设全球最大AI数据中心园区[9] 企业合作与投资 - 英伟达与沙特合作部署GPU,甲骨文十年内投资沙特140亿美元[8] - 谷歌云与沙特共建达曼数据中心,AMD、ScaleAI等企业参与沙特项目[8] - 微软向阿联酋G42投资15亿美元,甲骨文、思科等提供全面技术支持[9] 技术标准与生态绑定 - 美国推动"可信云"体系导入中东,要求数据中心自主运营防止技术外流[13] - 美企在沙特设立"本地封装+算法优化"中心,支持沙特智慧城市建设[8] - 美国与阿联酋建立"受管制技术环境",实施审计和联合监督机制[13] 中东国家对冲策略 - 海湾国家推行"人工智能主权",减少对单一外国技术栈依赖[15] - 沙特通过公共投资基金向美企投资200亿美元,DataVolt等额投资AI基础设施[8] - 阿联酋承诺十年内向美投资1.4万亿美元,聚焦半导体和科技领域[9] 全球技术竞争格局 - 美国将芯片与AI视为"数字石油"和"燃烧引擎",重塑全球秩序[7] - 美国构建"数字围堵圈",通过技术体系输出遏制他国影响力[2] - 海湾国家在中美技术竞争中采取平衡策略,寻求利益最大化[16]
军用稀土排除在外,特朗普终于明白,已没有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资本
搜狐财经· 2025-06-18 20:15
中美贸易谈判进展 - 中方批准部分非军事用途稀土出口许可但未对军用特种稀土让步 [2] - 美国放宽某些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但坚持高端人工智能芯片立场 [2] - 美国考虑将8月10日到期的关税暂停协议延长90天 [2] 稀土行业格局 - 中国控制全球约70%稀土产量和99%重稀土精炼能力 [4] - 军用特种稀土钐在战机发动机和导弹制导系统中具有关键应用 [4] - 每架F-35战斗机需要23公斤钐钴磁铁用于核心部件 [6] 美国应对措施 - 美国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开采并推动盟友开发矿产 [6] - 美国开采的稀土矿石80%仍需运往中国加工 [6] - 美国建立完整稀土加工产业链预计还需7-8年时间 [6] 半导体行业动态 - 美国联合盟友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和高端芯片 [6] - 华为昇腾芯片性能达英伟达H100芯片90%且价格仅三分之一 [7] - 美国拒绝以放宽芯片出口换取中国稀土解禁 [10] 中国战略部署 - 中国发放6个月短期稀土出口许可缓解美国新能源产业压力 [10] - 中国上线稀土数字身份证系统实时追踪出口去向 [10] - 中国在多个"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7] 行业影响评估 - 稀土短缺可能影响F-35战斗机制造和美国汽车产业 [6][9] - 芯片与稀土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领域 [10] - 美国新能源产业和军工制造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 [9][10]
国产AI芯片,补位英伟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4 21:18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变化 - 美国政府AI芯片出口管制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英伟达为规避制裁两度"自降"芯片性能但仍面临H20被禁考验 [1] - 国产芯片厂商借势崛起,寒武纪2025年一季度营收激增42倍至11.11亿元,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启动千亿级重组 [1] 英伟达中国市场困境 - 英伟达为应对美国出口管制先后推出A800/H800和HGX H20等定制芯片,但H20仍被2024年4月新禁令限制 [4][5] - 中国市场占英伟达2024年营收171.08亿美元(同比+66%),但H20受限导致55亿美元减记,预计二季度收入减少80亿美元 [6][7] -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四年前95%降至50%,公司表示将不再把中国市场纳入收入和利润预测 [7][8] 国产AI芯片崛起 - 寒武纪2024年营收11.74亿元(+65.56%),2025Q1营收11.11亿元(+4230%),连续两季盈利 [10] - 海光信息2024年营收24亿元(+50.76%),净利润5.06亿元(+75.33%),2025Q1合同负债增长258%至32.37亿元 [13] - 中国AI Server市场本土芯片占比预计从2024年约37%提升至2025年40%,2027年自给率或达82% [15][16] 产业链整合加速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战略重组,合并市值超4000亿元,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19] - 中科曙光2024年服务器销量26.54万台,重组后将加强在政务、金融等关键行业的芯片应用 [19][20] - 国内AI芯片市场形成华为昇腾、海光信息、寒武纪等"一超多强"格局,壁仞科技等新锐企业加速布局 [18] 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 - 阿里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腾讯2025年资本支出将占收入低两位数百分比 [15] - 各级政府人工智能支持政策显著提振产业链信心,推动国产芯片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突破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