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啤酒业破局
经济日报· 2025-11-18 09:03
啤酒,一种由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通过特定酿造工艺制成的酒精饮品。中国啤酒产业发展至今 已逾百年,经历了从传统酿造到工业化生产的重大转变。自2002年以来,我国连续位居世界啤酒生产国 和消费国榜首。到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为5062万吨,达到历史最大生产规模。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同样对推动啤酒产 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使啤酒企业注重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在存量竞争态势愈发突出、消费需求日益分化多元的当下,啤酒行业如何创新求变,在"量大"的基 础上进一步实现"质强",打造国际影响力?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存量竞争 走进哈尔滨啤酒博物馆,一眼百年。乘"时光列车"重回百年老街,不知不觉被牵入历史深处。1900 年,一名俄国商人瞅准中东铁路开工的商机,在当时的国际性商埠哈尔滨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 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3年后,英德商人在青岛建立啤酒厂;外国 资本也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厂,催生五星、五羊等早 ...
中经评论:推动全球金属交易格局走向新平衡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LME暂停非美元金属期权交易的核心事件 -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于11月3日公告,因欧元、人民币等非美元计价金属期权合约“长期缺乏流动性,维持成本高于收益”,决定从11月10日起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1] - LME将此决定定义为“商业优化行为”,但有分析认为此解释难以完全成立,因人民币计价金属期权成交量近年大幅上涨[1] - 公告落地后两小时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夜盘金属合约全线涨停,而LME美元计价合约罕见跌停,两地价差创下1987年以来最高纪录[1] 事件背后的宏观背景与驱动因素 - 美元体系面临挑战,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突破38万亿美元,美债实际收益率难以覆盖主要持有国的通胀成本,动摇美元资产吸引力[2] - 外国央行持续减持美债,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步伐加快,黄金需求升温及多边新型支付机制加速推进,反映对现有清算体系的担忧[2] - 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行为加剧系统性风险,金融制裁的滥用动摇了全球对美元中立性的信任基础[2] - 美国近期推动由G7成员国、乌克兰、韩国和澳大利亚组成“关键矿产联盟”,试图强化美元在金属定价中的独占性[2] - 尽管港交所已完成对LME的收购,但美国资本仍能通过摩根大通等机构对LME产生重要影响力[2] 对全球金属交易格局的潜在影响 - LME举措短期内有助于强化美元地位,但加速了全球金属交易体系的分化[3] - 欧洲、亚洲等地企业失去非美元对冲工具,需承担额外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例如日本、德国制造商被迫改用美元合约后风险管理复杂度显著提升[3] - 市场资金开始向上海、迪拜等区域平台转移,全球流动性再分配可能推动形成金融投机需求和深度绑定实体产业的不同计价盘并行格局[3] 对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 短期内国内企业可能面临对冲工具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压力[3] - 长期看中国核心优势明显,实体产业话语权不断增加,中国消耗全球一半以上的铜、掌握55%的电解铝产能,庞大现货贸易量为人民币定价提供天然锚点[3] - 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持续完善、业务量稳步增长、参与者覆盖全球六大洲[3] - “一带一路”建设等区域合作的拓展,使中国有望将现货优势转化为定价话语权,逐步构建自主定价体系[3] 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 历史上单一货币的强制统一行动往往事与愿违,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汇管制反而为美元在伦敦崛起提供机遇[4] - 美元体系的过度强化同样可能伴生强烈的替代需求[4] - 全球金属交易体系变革离不开与实体经济深度耦合的新平衡,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顺应并引领新平衡的力量[4]
魏浩:深刻把握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重大意义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进博会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 措。新近闭幕的第八届进博会,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举办的首场重大经济外交活动,释放 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中国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 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又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空间。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 考量"。 一是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进口贸易是连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键纽带。积极扩大 进口,可以充分发挥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既根据自身需要使我国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巨大引力场,又为世界其他国家 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我国通 过积极扩大进口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打造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不仅使世界各国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 口提升了自身经济实力,而且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新动能。2024年,中国对联合国统计分组中几 乎全部 ...
配送友好社区更需精细治理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配送友好型社区的发展现状 - 电商、外卖等新经济形态使配送员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其社区进出便利性成为管理与服务的新课题[1] - 部分小区采取“一刀切”禁入策略,部分社区尝试有条件开放,反映出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1] - 江苏省无锡市落地首个“新就业形态友好型社区”,配备空调、微波炉、应急箱等设施,并设置临时货架与快速通道[1] - 上海等地打造“骑手友好医院”,开通外卖绿色通道,以缓解配送员送餐难、看病烦的困扰[1] 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转变 - 社区管理服务从单纯的物业管理和居民服务,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转变[1] - 当前尝试主要集中于成熟社区,新建社区在建设配送友好型社区上存在犹豫[1] - 新建社区既希望配送员便利进出以方便住户,又担心过度开放后失管失控,导致物业服务质量下降[1] - 居民意见存在分歧、众口难调,为配送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带来挑战[1] 精细化治理与基础设施支撑 - 友好不等于无序,便利不能替代安全,精细化治理势在必行[2] - 清晰引导标识、合理路径规划、智能快递柜、外卖自提柜等基础设施能有效提升配送效率[2] - 配送行业作为数据收集密集行业,通过数据协同整合电商、物流等信息资源,有助于构建精准高效的社区智慧物流网络[2] 规范管理与多维度友好 - 社区物业方需精管理细服务,既要“引进来”,更要“管得住”,例如对常驻配送员推行注册制、加强访客登记[2] - 配送友好型社区是城市文明与治理水平的缩影,其“友好”应具多维度,包括让骑手、快递员感受职业尊严与归属,激活社区经济发展潜力,让社区居民有获得感[2] - 目标是实现“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展示城市与人的和谐之美[2]
精准发力提升住宿业供给质量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商务部等9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 在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充分释放服务消费潜力。这对于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行业转 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提质升级关键时期。住宿业作为连接商旅文体 健融合消费的枢纽和基础,供给质量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与优化消费结构。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 游数达49.98亿人次,同比增长18%。住宿业虽面临广阔市场空间,但自主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同质化 竞争现象突出、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意见》的出台,正是着眼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引导行业从"千店一面"转向"各具特色",以高质量供给匹配多元化需求。 住宿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行业自身的革新,更关乎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通过补齐短板、激活创 新、优化环境,住宿业将从一个简单的栖息空间,升级为承载文化、绿色、科技与情感的综合性消费场 景。这一转变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为消费提质扩容注入持久动力。(本文来 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其予) 提升供给质量需以创新业态与智慧化转型为突破口。鼓励住宿业与文娱、康养、体育 ...
中经评论:帮扶不是“到期就撤”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脱贫群众和地区始终是党中央的牵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提出,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这是对过渡期结束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方 向的明晰。 截至2020年底,我国历史性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之后,党中央设立了5 年过渡期,经过接续奋斗,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没有发生规模性 返贫致贫。"十五五"时期是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个5年,还要不要帮扶,怎样帮扶? 《建议》给出的答案是,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这是因为,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有部 分农民会遇到疾病、事故、灾害等困难,需要帮扶;一些欠发达地区发展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制约,需 要扶持。过渡期结束后要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构筑更牢固的防止返贫致 贫防线,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这不仅有利于兜牢民生底线、防范社会风险,也有利于挖掘内 需潜力、增强经济韧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总结过渡期这5年的 经验,其中一条是:以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前者 ...
工业游应兼顾体验与安全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当前,人们更追求品质旅游,更青睐深度互动与个性化服务。提升游览体验,掀开工厂的"神秘面 纱"只是第一步。厂区要形成持续吸引力,旅游形式还可更丰富,配套还可更完善,内容还可更有趣。 比如,围绕食、住、游、购、娱、学,整合资源,拓展旅游项目和活动,完善综合服务,形成可持续的 商业闭环。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方式,将企业的发展故事融入产品设计中,与游客建立起独特的情感 连接,打造核心吸引力。 开放是体验的前提,安全是开放的底线。工厂本是协作严密的内部生产场所,游客的进入使得原有 生产秩序直面外部影响。如何既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转,又让游客不虚此行,考验着企业系统运营能力。 在规划游览路线时,应界定亮点、风险点等点位,明确好互动体验区、科普讲解区、禁入区等区域划 分,建立起全流程责任监管体系,消除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同时,在展现技术 实力与守好核心机密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对涉及核心工艺的生产环节,以增强现实(AR)、虚拟 现实(VR)等手段呈现,既可隐去关键细节,又增加了趣味性。 兼顾创新与发展、体验与安全,让工厂迎得进游客,更留得住游客,工业旅游潜力将持续释放,为 文旅消费再添一把火。(本文来源: ...
张林山:强化AI技术优势与产业根基深度耦合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精准把握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 遇。当前,人工智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成效,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更是我国在全球竞争 中筑牢优势的关键支撑。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图景,正展现出鲜明的场景驱动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 偏重基础模型研发不同,我国的技术落地深深扎根于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的沃土中, 形成了"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经济跃升"的良性循环。在制造业腹地,工业视觉质检已从"尝鲜"走 向"必需"。在青岛港等现代化港口,智能调度系统如同无形"指挥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统筹岸桥、轨 道吊、集卡的高效协同作业,整体装卸效率大幅提升,成为智慧物流的全球标杆。在广袤田野,农业无 人机搭载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农药、肥料变量施用,节省大量投入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据中 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000家。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路径呈现出多元模式,而中国模式的独特 ...
李春根: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健全以国家发展 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 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宏观 调控理论和实践作出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 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 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强调"提升宏观经 济治理效能"。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应对新时代宏观经济治理挑战的战略安 排,为破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问题提供了遵循。 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宏观经济治理的实 际成效,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能够有效优化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相 关机制,有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还能灵活应对宏 ...
金观平:为民企市场准入破壁清障
经济日报· 2025-11-18 08:02
应当明确的是,放宽准入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应在严格遵 守基本的市场规则和行业底线前提下,清除那些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可加快推进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 运用多源数据为经营主体精准画像。 只有建立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的市场准入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清理不合理准入限制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 利益格局,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民间投资是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风向标。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是有效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方 向。有序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可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鼓励更多民营企业特 别是中小微企业进入服务业,能够显著增加市场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近年 来,我国在医疗等领域放宽准入限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各方好评。 消除民营企业发展阻力,首先应厘清存在哪些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隐形壁垒。长期以来,民营企业 参与一些项目时,常常面临诸多难题。对此,要坚决纠正设置不合理的准入条件,科学设定项目资质、 股权比例、注册资金、营业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