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我国光刻胶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
科技日报· 2025-10-29 10:18
光刻技术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 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 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相关 论文近日刊发于《自然·通讯》。 "显影"是光刻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显影液溶解光刻胶的曝光区域,将电路图案精确转移到硅片 上。光刻胶如同刻画电路的颜料,它在显影液中的运动,直接决定电路画得准不准、好不好,进而影响 芯片良率。长期以来,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微观行为是"黑匣子",工业界的工艺优化只能靠反复试错, 这成为制约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 为破解难题,研究团队首次将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引入半导体领域。研究人员最终合成出一张分 辨率优于5纳米的微观三维"全景照片",一举克服了传统技术无法原位、三维、高分辨率观测的三大痛 点。 彭海琳表示,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为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各类液相界面反应提供了强大工 具。深入掌握液体中聚合物的结构与微观行为,可推动先进制程中光刻、蚀刻和湿法清洗等关键工艺的 缺陷控制与良率提升。 电 ...
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于28日在重庆开幕 [1] - 活动主题为“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 [1] - 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1] 核心议题与成果 - 活动核心议题为数字化赋能城市发展及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创新 [1] - 活动发布了2025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和《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重庆倡议》等成果 [1] 城市发展成就 - 中国城镇人口已增加到9.4亿人 [1] -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并贡献85%的国内生产总值 [1] -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的城市已达到27个 [1] - 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1]
火车“大力士”有了“智慧检修医院”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组合库内,智能检修机器人"手持"焊枪,在HXN5型机车轴箱 上喷射炽蓝焊焰,15分钟便完成了一组轴箱衬板的更换任务。与人工作业相比,工作时间压缩近一倍。 HXN5型机车功率大,牵引力是普通东风4型机车的两倍,也被称为火车头中的"大力士",主要应 用在我国甘钟铁路、乌准铁路,承担煤炭、矿建等重点物资运输。随着全国煤炭需求量增大,"大力 士"上线率高,使用频繁。为提高"大力士"机车检修效率和标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日前 为"大力士"配备了"智慧检修医院",推动了一系列智慧检修场景的落地。 车轮"CT": 10分钟检测缺陷 10秒钟判断扭矩是否达标 柴油机的检修质量直接关系到整台机车的运行安全,而连杆螺栓的紧固力矩控制更是关键中的关 键。以往,这项工作依赖人工测量,容易出现力矩不足或过量紧固的情况。小小的螺栓一旦在运行中松 动脱落或折断,就可能导致柴油机出现严重破损。 哈尔滨大功率机车检修段根据和谐型内燃机车检修特点,与设备厂家联合定制柴油机扭矩管理系 统,推动智慧扭矩检修场景落地。 在柴油机组装区,正在对连杆螺栓进行紧固工作的内燃机车钳工李占宇,轻转连杆扳手,电子屏上 便 ...
“机器人总动员”走进现实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机器人行业应用加速普及 - 机器人正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在各类细分场景中应用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1] 餐饮行业应用 - 北京橡鹿科技有限公司的炒菜机器人可在3-5分钟内完成拔丝地瓜、糖醋排骨等菜肴制作,覆盖八大菜系 [2] - 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菜谱程序+后厨智能管理系统”闭环模式实现餐饮经营者、消费者、厨师三方利益共赢 [2] - 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配备机器人乐队、煎饼果子机器人、奶茶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烤串机器人等多种餐饮服务机器人 [2] - 顾客通过平板点选饮品后,配有机械臂的“酒保”可精准抓取基酒果汁并完成摇和搅拌,再由送餐机器人送至桌上 [3] - 机器人焰究所展示了机器人在餐饮场景的巨大应用潜力 [4] 农业采收应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团队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可伸出长机械臂绕过树枝精准抓取苹果,适应顺光逆光等多变光照条件 [5] - 团队未来将打造“娃娃型”机器人,小娃负责低处果实、大娃专攻高处果实,满足果树不同高度采摘需求 [5] - 赵春江院士团队与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合作研发多臂授粉机器人,授粉成功率约98%,成本仅为熊蜂授粉的30%左右 [6][7] - 该机器人具备超声波、气流振荡授粉功能,已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山东、北京、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应用 [7] 康养服务应用 - 机器外骨骼可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快走慢走,重塑正确步态,对抗异常肌张力,唤醒肌肉本能记忆 [8] - 按摩理疗机器人支持一键操作设置按摩模式与力度,模拟专业手法进行机械按压,缓解肌肉紧张并促进康复 [8] - 按摩机器人集成智能定位、高精度智能适配功能,可根据人体曲线自动调整位置与压力,支持多款按摩头快速切换 [8] - 四川千里倍益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机器人可提升按摩精准度与自动化水平,满足从运动恢复到慢性疼痛管理的不同需求 [9]
数字时代别落下银发一族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创新谈】 今天是重阳节。数字时代,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上刷剧、听 歌、看戏、购物等,正在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的日常。但现实中,让老年人心堵的事情同样也不少:因 没有提前网络购票,被景区拒之门外;家里水费、电费、煤气费需线上缴纳,可操作繁琐办不了;不会 使用打车软件,导致出行困难……在数字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如何让银发族不被落下,已成为一道亟 待破解的民生课题。 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22%和15.6%。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 为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生活痛点,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在政策引领下,全国各地在涉及 老年人的出行、就医、办事等方面积极探索,3000余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助力老年 人跨越"数字鸿沟"。 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越来越快的数字化步伐、越来越多的数字新产品,许多老年人依然面临"字 太小看不清""操作麻烦搞不懂"等烦恼。 一方面,公共场所应 ...
热敏灸机器人获批上市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产品获批与技术创新 - 热敏灸机器人于10月27日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上市许可 [1] - 产品基于陈日新团队的原创理论,将热敏灸技术与现代AI技术结合研发而成 [1] - 产品采用自主研发的双点施灸装置,可调距、调相,满足不同个体双侧同名经穴精准施灸需求 [1] 产品功能与优势 - 机器人植入了28种有效施灸方案,能充分发挥热敏穴位的放大效应,得气快且效应长 [1] - 内置变频动灸功能,得气强且舒适,可调动人体固有自愈潜能 [1] - 能够长时间精准施灸,全程不掸灰,高效保持充足得气时间,显著提高施灸效率与效果 [1] 技术背景与认可 - 热敏灸技术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日新团队的原始创新技术 [1] - 该项技术于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科技加持,卒中治疗突破瓶颈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当卒中骤然发生,患者的健康状况会急转直下,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 影响日常生活。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科研人员不断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 术也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力量。新技术的强势介入,或将给卒中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AI医生"为抢救争分夺秒 "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卒中患者,就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每延误1分钟,患者大脑就会失去约190 万个神经细胞。抢救时机稍纵即逝。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中,主要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约占总数 的80%。这类患者能否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或取栓治疗,直接关系到其生死、预后 和康复质量。对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则需尽快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临床共 识表明,干预越早,脑损伤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机会就越大。 "AI技术能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延长黄金救治时间,在这场与死神的竞速中展现了颠覆性力量。"日 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健康管理中 心主任郑华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以AI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识别、 ...
电网智能研判场景在新疆多点落地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传统配网故障抢修场景依赖人工巡线排查故障点,耗时长、效率低。此次推广的电网智能研判场景 依托"电网一张图"、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及企业级实时量测中心建设。在电网智能研判场景下,智能研判 系统能够基于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系统的多源数据,根据设备拓扑结构智能分析 停电影响范围、停电时间、定位故障点,并为抢险指挥提供自动分析结论。 10月27日,记者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获悉,电网智能研判场景已在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巴 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哈密等4家试点供电公司全面推广落地,实现配网故障"全景感知、自动研判、主动 抢修",故障响应效率与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 据试点单位反馈,在近期一次故障中,电网智能研判系统仅用不到3分钟便自动锁定停电范围,较 传统人工排查提速90%,抢修人员通过系统推送的工单快速抵达现场,用户平均停电时长缩短至45分 钟,较以往减少近一半。 据悉,下一步,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将重点加强对医院、学校、居民小区等单位的停电预警能 力,进一步丰富电网智能研判场景。据测算,在全疆推广电网智能研判场景后,新疆配网故障研判准确 率将稳定保持在95%以上,平均抢修时长有望再压缩30%,每年将减少因 ...
博士后的“金点子”加速落地
科技日报· 2025-10-29 08:47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杨峰说,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后期他们还考虑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进一 步推动成果"落地生金"。 记者了解到,本届揭榜领题赛项中,总计发布技术需求766项,报名揭榜方案894个。针对产业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难题,大赛设置7个赛道,涵盖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 "从参赛到现在,短短5个月,我们已经与企业达成了技术委托开发合作意向,即将获得100万元的 投资。"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现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杨峰告诉记者,研究成果转化如 此顺利,令团队喜出望外。 10月26日到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泉州举行,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8006个博 士后项目(方案)报名。这些项目中,成功转化的成果数量十分可观。仅就泉州晋江一地,晋江市市长 王明元透露,晋江企业发出71项关键技术需求,其中61项成功揭榜,揭榜率超过85%。 "大赛搭建的校企交流桥梁,是我们成功转化的有力推手。"杨峰道出转化"秘方"。 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如何成功走上"生产线",创造社会经济价值?这是一项难题。缺少转化经验、 不了解市场需求、没有 ...
新检测模型攻克“癌王”早筛难题
科技日报· 2025-10-29 07:55
胰腺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素有"癌王"之称,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1%。由于缺乏有效的早 期筛查手段,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现有的磁共振成像、内镜超声等检 查手段因成本高昂且具有侵入性,难以适用于大规模筛查;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A19-9在早期诊断中 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郝继辉团队通过整合cfDNA的拷贝数变异、片段长度分布和片段链偏向性等多组学特征,结合机器学习 技术,成功开发出胰腺癌早筛模型。在包含467例样本的训练队列和352例样本的验证队列中,模型展现 出优异的筛查性能,显著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CA19-9的筛查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在1926名糖尿病和肥胖人群组成的前瞻性队列中,还验证了模型的临床价值。该 模型早筛时成功检出6例胰腺癌患者,检出率达75%,所有检出病例均为早期(0期、Ⅰ期或Ⅱ期),而 采用肿瘤标志物CA19-9仅检出1例。与影像学检查相比,该模型能提前45—298天(中位227.5天)发现 病变,为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记者10月27日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该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