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奏响制造强国建设“三重奏”
科技日报· 2025-08-28 16:57
搏击长空的C919,飞出自主创新的新高度。研发征程中,我国首次走完了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 大型客机的全过程,具备了大型客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及适航取证等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形成一批核心能力,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要上天,也要入地。4月16日,随着刀盘缓缓转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 构机"中铁1459号"顺利下线,刷新我国出口海外盾构机开挖直径纪录。 盾构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中铁1459号"既有"大块头",更有"大智慧"。它配备的换刀机器人实现 了盾构机无人化毫米级精度自动换刀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高5至8倍,还配有滚刀在线实时磨损监测 等系统,可有效解决复杂地层中的掘进和沉降控制难题……20多年自主研发,铸成国产盾构机硬实力, 成就高端制造金招牌。 一张手机屏幕大小的箔材,半透明状,放在200倍显微镜下看,上有200万至400万个小孔,孔距均匀 ——这种可用手撕开的不锈钢,放眼全球,只有山西太钢能生产。 近日,"手撕钢"迎来新突破——厚度仅0.025毫米、精度达1微米的掩膜版用精密箔材问世,填补了光刻 工艺关键耗材的行业空白。"其他国家干不了,经过攻关,我们干出 ...
井上望远镜拍到最清晰太阳耀斑图像,揭示日冕回路微观结构
科技日报· 2025-08-28 16:57
观测技术突破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首次以H-α波长656.28纳米拍摄到迄今最清晰的太阳耀斑图像 [1] - 望远镜在一次X1.3级耀斑衰减阶段记录大量暗色回路 平均宽度48.2公里 最细仅21公里 创人类观测最窄日冕回路纪录 [1] - 首次捕捉到X级耀斑 突破分辨率限制 实现此前仅在理论模型中存在尺度的直接观测 [1] 科学发现意义 - 暗色回路可能为耀斑基本构件 首次分辨出成束磁力弧带及单条回路本身 [2] - 揭示日冕回路基本单元 观测到沿太阳磁力线分布的等离子体弧拱结构 [1] - 使科学家能在10公里至100公里理论预测尺度直接研究磁重联等驱动耀斑的基本过程 [1] 观测细节特征 - 暗色丝状回路拱起呈发光拱廊形态 耀斑带轮廓清晰勾勒中央紧凑三角形亮区及上方弧形光带 [2] - 日冕回路常出现于耀斑前 部分磁力线扭曲断裂时会释放巨大能量引发太阳风暴 [1] - 影像直观展现复杂壮丽结构 使人类触及太阳日冕回路本质结构 [2]
集成黑色金属、激光蚀刻、“迷你温室”三大技术,新型太阳能热电发电机效率大幅提升
科技日报· 2025-08-28 16:57
核心技术突破 - 新型太阳能热电发电机转换效率较早期版本提高15倍 [1] - 采用黑色金属技术使普通钨金属选择性吸收太阳光波长 [2] - 飞秒激光脉冲蚀刻纳米结构增强太阳光吸收并减少热辐射损失 [2] - 铝散热器通过微结构设计使冷却性能提高一倍 [2] - 塑料片覆盖形成迷你温室减少对流导热提升热侧温度 [2] 性能表现对比 - 现有大多数STEG光能转化率不足1% [1] - 住宅太阳能电池板系统转化率约20% [1] - 新设备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供电且效率远高于现有方法 [2] 应用场景 - 适用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供电 [1] - 可用于可穿戴设备供电 [1] - 适合作为农村地区离网可再生能源系统 [1] 技术原理 - 通过塞贝克效应利用热侧与冷侧温差产生电力 [1] - 采用独特光谱工程与热管理方法实现效率突破 [1][2] - 创新方向从改进半导体材料转向优化热管理系统 [2]
台风活动、全球变暖、水汽输送……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导致华北雨季超长“待机”
科技日报· 2025-08-28 14:58
华北雨季特征 - 2025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 较常年7月18日偏早13天 为1961年以来最早 [1][2] - 截至8月25日雨季持续52天 较常年30天明显偏长 且尚未结束 [1] - 监测区平均降水量达315.5毫米 较常年值136.6毫米偏多131% [2] 气象成因分析 -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推动低纬暖湿气流与高纬冷空气在华北结合 [3] - 赤道太平洋"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分布促使东亚夏季风偏强 为副高偏北提供环流背景 [3] - 台风"竹节草"外围水汽沿副高外围输送 显著增强华北地区水汽条件 [3] 地形与气候背景 - 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地形迫使暖湿气流抬升 通过绝热冷却促进水汽凝结并形成辐合中心 [4] - 雨季破纪录现象体现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需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应对极端天气挑战 [4]
科技创新奏响制造强国建设“三重奏”
科技日报· 2025-08-28 13:44
地球大气氧含量演化研究 - 南京大学联合中外科研机构通过建立高分辨率硫酸盐硫-氧同位素数据记录,揭示地球大气氧含量经历三次显著跃迁,分别发生在古元古代(24亿-21亿年前)、新元古代(约10亿年前)和古生代(约4.4亿年前)[1] - 研究通过沉积碳酸盐岩内微量硫酸根的硫-氧同位素(Δ³⁴O)连续记录古大气氧含量变化,为理解生命起源与地球宜居性演化提供关键地球化学指标和理论基础[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覆盖过去近30亿年的Δ³⁴O演化记录[1] 高端制造技术突破 - 山西太钢研发出厚度0.025毫米、精度1微米的掩膜版用精密箔材,填补光刻工艺关键耗材行业空白,全球独家生产手撕不锈钢材料[2][13]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两周年,累计18架执飞20余条航线,覆盖国内16个城市,运输旅客超205万人次[3][14] - 中铁装备自主研制超大直径盾构机"中铁1459号",配备换刀机器人使换刀效率较人工提升5-8倍,刷新我国出口海外盾构机开挖直径纪录[3][16] 制造业创新数据指标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6.3%[4][17] - 截至2024年6月,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7.2万件,为"十三五"末2.2倍,占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70%[4][17]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占GDP比重2.6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4][19] 智能化制造升级 - 全国建成超3万家基础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覆盖41个工业大类,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6.2%[4][19] - 宝武钢铁应用盘古大模型优化热轧工艺参数,预测精度提升5%以上,年化经济效益超千万元[4][19] - 拓斯达工业机器人通过大模型集成实现无代码完成码垛、喷涂等复杂任务,与工程师语言交互[4][18] 绿色制造与能源转型 - 山东东营开建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零碳产业园,总投资超百亿元,实现全产业链零碳[5][22] - 新疆木垒建设全球最大压缩气体储能电站,利用二氧化碳压缩膨胀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储存[5][22] - 截至2024年底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20%,实现用地集约化与能源低碳化[6][23] 电力系统技术创新 - 湖北投运"充换岸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秒级调频系统,整合126个充电站、11个换电站、1个港口充电站和4个储能站,瞬时最大调频能力27千瓦[11] - 国家电投贵州金元织金项目2号火电机组(660兆瓦)采用超超临界技术,实现超低排放并投入商业运行[12] 生态治理科技创新 -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通过"深栽浅埋"种植技术将造林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累计治理沙地超200万亩[12] - 通辽市实施"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涵盖努古斯台50万亩、阿古拉75万亩、茂道吐75万亩项目区[12]
东安动力:智能制造照亮转型之路
科技日报· 2025-08-28 10:45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 成为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1][5][12] 技术应用与自动化升级 - 生产车间智能设备占比突破80% 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4][5] - 生产线调试时间从3天缩短至6小时 效率显著提升 [1] - 采用6台2000万像素工业相机替代10名质检员 实现自动视觉检测 [6] - 自动化清理线将人力需求从30人减少至3人 改善工作环境 [7] - 应用AI技术实现安全帽识别 力矩精准控制和危险区域自动停机 [7] 运营效率提升 - 关键设备联网率达70% 生产效率提升30% [9] - 产品研制周期缩短12.5% 运营成本下降14.15% [9] - 人均销售额提升至148万元 库存周转率提高1.72% [9] - 准时交付率达到98.5% 供应链协同效率显著改善 [8][9] 创新研发能力 - 具备40年汽车动力技术积淀 1980年研制新中国首台微型汽车发动机 [5] - 2017年开发首款增程发动机 2019年底投产并连续3年占据新能源SUV销量榜首 [5] - 2024年4月N25TM甲醇增压发动机点火成功 填补国内大排量甲醇发动机空白 [5] - 正拓展低空领域转子发动机研发 向空中 水面 水下多领域进军 [5] 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 - 建立董彬技能大师工作室 完成12项自主创新项目 [10] - 自动涂油装置每台节省5秒 月均节省12个工时 [10] - 气动滑轨装置每台节省10秒 平衡轴垫片压装设备节省2人人力 [10] - 3D打印零件成本比外购降低60% 有效支持快速创新 [11] - 技术团队自主完成德国生产线搬迁调试 节省费用3600万元(原报价4000万元 实际花费400万元) [12]
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比上年增长14.2%
科技日报· 2025-08-28 10:26
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增长 - 2024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达136.0,同比增长14.2% [1] - 网络经济和创新驱动对总指数增长贡献较大 [1] 经济活力表现 - 2024年经济活力指数为130.9,同比增长14.5% [1] - 全年新设经营主体2737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4万户 [1]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0%,快于全部投资4.8个百分点 [1]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0.2% [1] - 快递业务收入达14034亿元 [1] 创新驱动发展 - 2024年创新驱动指数138.5,同比增长13.2% [2]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3.6万亿元,增长8.3% [2] - 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增长10.5% [2]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2]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同比增加2.2件 [2] -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8354亿元,增长11.2% [2] -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2] 网络经济引领作用 - 2024年网络经济指数达142.4,同比增长16.2% [2] -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3376亿GB,增长11.6% [2] - 全国5G基站42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33.6% [2] - 全国网上零售额15.2万亿元,增长7.2% [2] - 跨境电商出口额2.15万亿元,增长16.9% [2] 制造业转型升级 - 2024年转型升级指数127.8,同比增长12.5% [3]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3% [3]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3] - 电动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 [3] - 锂电池出口量超过39亿个,创历史新高 [3] - 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 - 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发展势头强劲 [3]
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导致华北雨季超长“待机”
科技日报· 2025-08-28 09:47
华北雨季特征 - 2025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 较常年7月18日偏早13天 为1961年以来最早 [1][2] - 截至8月25日雨季持续52天 较常年30天明显偏长 且尚未结束 [1] - 监测区平均降水量达315.5毫米 较常年值136.6毫米偏多131% [2] 气象成因分析 - 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25°N以北 7月脊线位置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 [2][3] - 赤道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海温异常分布 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2][3] - 台风"竹节草"外围水汽沿副高外围输送至华北 显著增强区域水汽条件 [3] - 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地形抬升效应 促进水汽凝结和对流发展 放大降水效率 [3] 气候背景评估 - 全球变暖导致副高北界向高纬度拓展 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 [3] - 破纪录雨季事件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局部体现 [4] - 需持续提升气候适应与应对能力以抵御极端天气挑战 [4]
“超级电力调频工厂”投运
科技日报· 2025-08-28 09:42
系统技术特点 - 系统由国网湖北电科院和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联合研发 实现充换岸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秒级调频功能 [1] - 整合126个充电站 11个换电站 1个大型港口充电站及4个储能站形成统一调度网络 [1] - 具备24小时不间断电网频率调节能力 秒级响应速度 瞬时最大调频能力达2万千瓦 [1] 行业应用价值 - 系统作为超级电力调频工厂 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灵活支撑 [1] - 高温天气期间投运 有效应对电力负荷挑战 提升电网调节效率 [1]
西气东输重要工程首条山岭隧道贯通
科技日报· 2025-08-28 09:42
"新建管道里程长32公里,采用双管同沟铺设。管道建成后与在役管道联合运行,互为备用,可提高西 气东输二三线管道系统整体安全性。"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果子沟段项目执行经理于士春介绍。 记者了解到,项目控制性工程由4条长距离山岭隧道组成,是目前国内油气管道领域全断面硬岩隧道掘 进机单次掘进长度最长(6612米)、断面尺寸最大(6870毫米)、海拔最高(2005米)、高差最大 (324米)和正洞坡度最大(10.61%)的山岭隧道,也是该领域首次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隧道项目。 项目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节理密集带、高地应力、突涌水、浅埋、大变形等 不良地质段,对现场安全、质量、进度管控形成巨大挑战。经科学论证,项目采用目前油气行业直径最 大、施工距离最长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可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等挑战。 据介绍,果子沟森林覆盖率53%,有陆栖脊椎动物146种,既是连接赛里木湖与伊犁河谷的生态走廊, 也是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为保护管道沿线生态环境,国家管网集团通过优化选线设计、创新技术应 用,尽力减少对地表植被的影响。项目采用隧道排水处理系统,采取全过程除尘降尘措施,对渣土全部 实施综合利用,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