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日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市集要“烟火气” 不要“乌烟瘴气”
消费日报网· 2025-06-09 10:33
市集经济复兴现象 - 市集从传统商品交易场所转型为融合城市文化、社交与活力的新载体,为都市增添"烟火气"[1] - 市集以"小而美"生态深入城市肌理,通过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1] - 市集为小微创业者、农民、手艺人等群体提供低门槛创业机会,形成"毛细血管"式经济形态[1] 市集文化价值 - 市集通过地方特色商品(如苏州双塔市集苏式小食、西安回民街羊肉泡馍)成为城市文化活态名片[2] - 市集重构人际互动方式,通过摊位交流、讨价还价等行为强化社会联结,传递城市温度[1] - 市集形成独特社交圈子和社群文化,有效避免城市商业同质化趋势[2] 市集监管挑战 -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问题(如安徽亳州提拉米苏中毒事件)暴露监管漏洞[2] - 夜市噪声扰民、垃圾堆积等问题引发居民投诉,存在"烟火气"变"乌烟瘴气"风险[2] - 监管需平衡"放"与"管",避免"一刀切"式取缔[3] 智慧化管理方案 - 建议配备智慧终端及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食品溯源体系[3] - 通过划定专区、分时管理(周末市集/夜间限时摊位)实现多方利益平衡[3] - 需完善水电接入、垃圾清运等配套服务,保障摊主经营条件和市民消费安全[3] 市集经济可持续发展 - 市集复兴反映现代人对"附近"和"温度"的情感需求,应成为城市经济生态有机组成部分[3] - 需在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间找到平衡,实现文明与暖心的双重目标[3] - 摊主需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和诚信经营,消费者应践行文明购物行为[3]
二十年积淀 益生菌行业破界新生
消费日报网· 2025-06-09 10:33
行业概况 - 中国益生菌行业经过20年发展已构建千亿级市场规模,正从"跟跑"向"领跑"跃升[1] - 行业以"科技力"与"创新力"为双轮驱动,实现从单一功能探索到多领域深度融合的跨越式突破[1] - 5月19-2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聚焦"变革中的融合与创新"[1] 核心竞争力 - 专利菌株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未来竞争将围绕菌株知识产权、临床证据链和商业化能力展开[1] - 行业正从"量"向"质"升级,企业普遍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结合[1][2][5] 企业战略布局 伊利 - 开发聚焦不同健康功能的专利菌株,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益生菌研发与转化生态联盟[2] - 通过近十年努力实现菌种本土化,走在科技成果转化前列[2] 安琪生物 - 成立西藏安琪生物科技,建立高原益生菌菌种筛选和保藏中心,保藏菌株超1800株[2] - 2024年珠峰高原益生菌项目投产,建成首家青藏高原乳酸菌产业化基地[2] 科拓生物 - 采用"基础研究+绿色制造+场景化应用"核心布局,以菌种和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增长[2] IFF - 上海创新研发中心落成,为亚洲地区最大创研中心,重点开发符合本地需求的产品[3] - 在菌株安全性、稳定性、功能性方面深入研究,提供"益生菌+"解决方案[3] 一然生物 - 打通益生菌全产业链,菌株本土产业化取得新突破[4] - 实施"益生菌+"战略,应用场景涵盖大健康、大农业、中药发酵等领域[4][5] 科研与创新 - 养乐多累计发表数百篇关于副干酪乳酪杆菌代田株的学术论文,涉及肠道功能调节等临床研究[5] - 三元基于中国母乳研究开发接近母乳组成的奶粉,临床证明具备母乳喂养效果[5] - 蒙牛针对儿童、银发族开发功能性产品,持续投入自主益生菌的临床功效研究[6]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需加大国产菌株资源挖掘、功能循证与临床数据积累等科研投入[6] - 重点提升发酵工艺稳定性、活菌数保持与鉴定等技术,将科研实力转化为产品竞争力[6] - "益生菌+"模式将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3][4]
稳就业是提振消费经济的“源头活水”
消费日报网· 2025-06-09 10:33
稳就业政策 - 国家相关部门正加快推出稳就业稳经济若干举措 大部分政策将在6月底前落地 [1] - 政策组合拳包括对企业扩岗支持 对个人就业补贴支持 对受关税影响企业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 [2] - 稳就业政策是全方位 系统性的 对就业市场有重大推进作用 [2] 就业与消费关系 - 就业是居民收入根本 稳定工作带来持续收入进而促进消费能力 [1] -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动力来源于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信心 [1] - 提升就业为消费增长提供源头动力 消费提升关键在于居民收入增加 [1] 政策影响 - 稳就业政策犹如及时雨 为当前消费与经济提振注入活力与动能 [1] - 就业稳定将形成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带动消费市场和经济大局活跃 [2] - 稳就业是应对国际贸易复杂形势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2]
2025“益起行 益起动 —— 守护河道一公里”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在京启动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1:29
活动概述 - 2025"益起行益起动——守护河道一公里"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联邦快递支持,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北京启动 [1] - 活动以"强化水环境保护意识 凝聚社会共治力量"为核心,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多方研讨及倡议发布启动全国河道生态守护公益行动 [1] 组织方观点 -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谢玉红强调河道生态系统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指出活动对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 - 联合会提出打造"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构建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公益平台 [3] - 联合会公益部副部长王甲佳介绍项目规划,将在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年度河道保护活动 [7] 企业参与 - 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许宝燕表示将利用物流网络优势赋能环保行动,推动绿色理念从河道延伸至生活各领域 [5] - 企业目标是通过合作带动更多企业参与环保,形成企业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5] 政策与案例 - 生态环境部原专员夏光解读《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实现多方协同行动 [9]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代表分享国际国内水环境保护案例,为本土机构提供借鉴 [11] 行动倡议 - 发布《"守护河道一公里"公益活动倡议书》,提出四项行动主张:守护河道环境、践行绿色生活、传播环保理念、参与生态建设 [14] - 活动采用"社会机构专业指导+企业资源支持+公众广泛参与"的三方联动模式,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 [11] 活动实施 - 项目以"持续性动员+组织赋能"为特色,覆盖全国15个重点城市 [7] - 启动仪式通过注水装置象征生态守护,标志活动正式启航 [16]
即时零售 消费领域的“新增长曲线”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55
即时零售行业增长 - 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 - 2023年即时零售规模达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增速比网络零售高出17.89个百分点[2] - 预计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2] 消费模式变革 - 即时零售基于即时配送体系,实现"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1] - 超过50%的95后消费者希望当天收货并愿为更快配送支付溢价[2] - 模式打破传统电商与线下零售边界,满足即时性需求[1] 市场竞争格局 - 电商平台从"送餐"扩展到"送万物",争夺即时零售市场[2] - 平台加大资源投入完善配送体系、拓展商品品类[2] - 即时零售成为电商平台新的竞争焦点[2] 行业价值驱动 - 即时零售激发消费需求,为商家创造增量销售机会[1] - 推动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新增长曲线[3] - 国家层面关注即时零售潜力,商务部发布专项发展报告[2]
“赤足鞋”为舒适穿着定义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55
行业动态 - 赤足鞋市场快速增长,2023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赤足感鞋类销售同比增长超过38% [2] - 赤足鞋从"小众装备"向"大众潮品"转变,部分专业鞋履品牌如New Balance已推出多款赤足系列产品 [2] - 淘宝上赤足鞋价格区间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某品牌一款硬拉训练赤足鞋累计销量达6000多双,近一周销量超300双 [2] 产品特性 - 赤足鞋强调"像赤脚一样"的轻盈感与灵活性,注重足部自然发力与舒展 [1] - 赤足感鞋底应具备"薄、轻、柔韧"三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模拟赤足状态 [1][3] - 设计理念源于人体工学追求仿生舒适的极致体验,尤其受年轻消费者与健身人群青睐 [1] 行业规范 - 《赤足感休闲鞋设计指南》团体标准已完成起草工作,填补了赤足鞋设计规范领域的空白 [1][4] - 《指南》从术语定义、基本结构、材料使用、安全性能、生产工艺等多方面提出系统性规范要求 [3] - 明确了鞋号标准、帮面材料透气性、内垫色牢度等关键指标的技术说明 [3] 设计标准 - 设计原则应兼顾功能性、舒适性、人体工学与市场审美等维度 [3] - 强调脚趾自然展开、足底自由弯曲的鞋楦设计 [3] - 材料需轻盈透气,采用柔软纺织布、环保橡胶等符合人体皮肤接触安全的材料 [3] - 需注重合脚性、减震性、包裹性等穿着体验,同时融入潮流时尚元素 [3] 市场问题 - 长期缺乏结构性设计规范导致产品开发存在诸多问题 [2] - 部分产品出现"赤足名义、非赤足结构"的误导宣传 [2] - 鞋面设计结构不合理、足弓支撑设计失衡、鞋型外观偏差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2] 发展前景 - 标准化进程将推动行业从"经验设计"走向"科学设计" [4] - 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无规范可依"的问题 [4] - 有望培育更多具备研发能力与品牌竞争力的专业企业 [4] - 将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参考指标,帮助判断产品赤足属性与穿着安全性 [4]
平台经济稳就业显效 网约车灵活岗位惠及千万司机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55
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 - 全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达8400万人 占职工总数21% [1] - 平台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 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滴滴平台追加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稳就业促消费" 其中10亿元直接提升司机收入 10亿元用于乘客补贴刺激消费 [3] 平台经济就业转型案例 - 技术工人陈军从制造业转型网约车司机 月收入最高达万元 平台新手奖励和指导措施帮助快速适应角色 [2] - 全职主妇晁小霞通过网约车工作重建社交能力 平台数据显示此类"特殊转型"司机逐年增多 [4] - 平台针对失业蓝领和特殊人群降低入行门槛 加大无车司机和女性司机招募力度 提供租车购车支持 [4] 平台就业生态建设举措 - 打造透明账单体系 通过补贴/免佣/收入保底/流水加速奖励等方式提升司机收入稳定性 [6] - 设立节假日专项补贴和司机福利站 推出新司机百元现金奖和75折能源优惠等三大权益 [6] - 完善申诉机制和"顺心补贴"措施 联合高校举办校企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4][6] 平台经济带动消费联动 - 通过发放出行券包/推出"彩蛋车"/设置"滴滴车站"/组建保障车队等方式链接文旅消费 [3] - 从需求侧刺激消费活力 形成"促消费-稳收入-保就业"的正向循环机制 [3]
毕业季催热 “手作经济”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42
手作经济消费热潮 - 国潮文化内核的"手作经济"成为毕业季消费新增长点,DIY材料包、手作工具及非遗工艺配件订单激增 [1] - 年轻群体通过个性化手作表达情感与文化认同,推动行业需求 [1] 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的表现 - 小红书"毕业DIY"话题阅读量超百万次,国潮DIY材料包成为毕业礼物"新宠" [1] - "簪花学士帽"相关笔记超9000条,抖音博主DIY"哈利波特风格学位帽"引发效仿 [1] - 广东肇庆女生手工制作毛绒学士帽受媒体关注,北京、上海国潮市集手作专区单日客流量突破千人 [1] 跨界材料与新兴需求 - 工业材料如铝型材、海洋板因可塑性强、成本低成为毕业生DIY家具热门选择 [1] - 某社交平台铝型材自制书架教程点赞过万,带动"铝型材DIY"搜索量激增 [1] - 铝型材书桌材料包价格仅为成品家具三分之一,满足空间利用与环保需求 [1] 线下服务与衍生业态 - 照相馆推出"国潮毕业照"服务,毕业生在朋友圈分享国风形象 [1] -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选择缠花工艺制作"簪花帽"作为毕业礼物 [1]
广西以勤俭办事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36
政策背景与核心要求 - 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全国党政机关严格执行勤俭办事业方针,强调边疆地区广西需通过节约实现政治担当与长远发展[1] - 机关事务部门被定位为"后勤兵",需统筹资源、保障运转,并在节约实践中率先垂范,要求所有党政机关以"紧日子"为思想基础,细化资产管理、绿色节能和协同共治[1] 政策内涵与战略意义 - "紧日子"被赋予政治高度,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治"四风"的关键举措,体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需结合经济转型挑战发扬艰苦奋斗传统[2] - 广西发展历程中,从壮族稻作文化到脱贫攻坚均体现勤俭精神,当前需通过"紧日子"实现生态保护与高端文旅产业发展的双赢,倒逼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模式[2] 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 广西需对照《条例》全面检视经费管理、差旅接待、公车使用等领域的执行偏差,重点整治"四风"变异问题和形象工程[3] - 与先进省区相比,广西存在制度细节不完善(措施覆盖度不足)、监督力度弱(惩处威慑不足)、节约文化氛围欠缺及信息化管理效能低等短板[3] 实施路径与创新举措 - 构建"大格局"需统筹政治账、民生账、长远账,通过节约型机关建设将资金倾斜至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国之大者"领域[4][5] - 具体原则包括: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成本、依法依规强化制度约束、提质增效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深化改革破除机制障碍[4] 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 - 守正层面强调继承革命年代的勤俭传统,将其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根基[6] - 创新层面提出资源高效利用理念,需通过制度革新(完善体制机制)和技术赋能(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升节约效能[6]
食品营销莫把冒犯当创意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36
低俗营销现象分析 - 某餐饮店在麻辣烫碗底印有侮辱性文字"你像猪一样能吃",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和社会争议 [1] - 食品行业频繁出现恶俗谐音梗文案和海报,将冒犯当幽默、低俗当创意,损害品牌形象 [1] - 部分企业为博取流量采用擦边营销策略,刻意使用低俗内容追求短期宣传效果 [2] - 部分企业对内容把控不足,错误将低俗等同于幽默,反映企业价值观问题 [2] 成功营销案例对比 - 麦当劳推出数字谐音梗广告片,如"11不舍""浑浑22",结合4元优惠活动获得消费者认可 [2] - 新式茶饮品牌如沪上阿姨"芒"着恋爱、书亦烧仙草"莓有鸭力"等谐音梗产品取得市场成功 [2] 情绪消费市场趋势 - 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显示情绪消费需求显著增长,消费者为情感满足付费现象普遍 [3] - 情绪消费本质是心理代偿机制,但需避免通过低俗或黑红模式实现 [3] 营销策略建议 - 企业应在创意与尊重间寻找平衡,以产品品质为基础进行价值传递 [3] - 需加强广告内容审核,避免价值观偏差导致的低俗营销行为 [2][3] - 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制度并建立典型案例库,引导正向创意 [3] - 媒体和消费者需共同监督,营造健康营销环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