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搜索文档
我国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42
应用场景方面,工业机器人已应用于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 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 显著提升。国际数据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 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载体。"徐晓 兰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作用,拉 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会期间, 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将亮相,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25%。其中,首发新品100 余款,数量是去年的近2倍。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记者潘俊强)记者2日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我国工 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介绍,自2015年首届 ...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向好 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是2020年的6.2倍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41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记者郁静娴)近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 公报(2024年)》。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2024年,长江干流单位资源 量为2.3千克,比2023年上升9.5%;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在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卵苗资 源量为83.2亿粒(尾),是禁渔前2020年的6.2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栖息生境总体稳定,2024年长江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8.6%,比2023年上升 0.1个百分点。 2024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赤水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连续3年为"良"; 洞庭湖比2023年上升一个等级;长江干流、鄱阳湖、岷江等水域与2023年持平。 物种多样性水平稳步回升,2021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种类数比禁渔前 (2017至2020年)增加36种,时隔30余年在长江发现自然繁殖的胭脂鱼鱼苗。 ...
促进“大金砖合作”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41
金砖国家合作 - 金砖国家合作有助于凝聚全球南方力量 为塑造多极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1] - 金砖国家应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 [1] - 金砖国家在金融 贸易 科技 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1] 中巴双边合作 - 中巴两国可在数字经济 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合作 [1] - 中国是巴西在金砖合作机制 世贸组织改革和多极化秩序构建中的关键合作伙伴 [2] - 中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巴西发展战略对接的合作规划 促进合作再深化 [2] 经贸与技术合作 - 巴西从中国引进高端设备与技术对巴西再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2] - 中巴合作从传统贸易向多元化发展 产供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2] - 巴中互利合作成为南南合作与金砖框架下的合作典范 [2] 研讨会与组织 - 研讨会由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与巴西商业领袖组织共同举办 [2] - 巴西商业领袖组织致力于推动巴中企业对接 政策沟通与文化交 流 [2]
中企投建的西班牙贝尔维斯光伏电站项目添彩绿色合作—— “光伏+自然”绘就美丽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41
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驱车向西南出发,车窗外的景色逐渐变为连绵起伏的丘陵。 据介绍,为实现2030年底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占比81%的目标,西班牙政府正在加快新能源布局。 西班牙在环保、安全、项目管理体系方面具有成熟经验。中国企业在技术集成、产业链整合方面优势明 显,能为西班牙能源转型增添新动能。绿色能源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西班牙"一带一路"研究 中心秘书长卡洛斯·比埃尔萨表示,中企不仅是资金提供者,也是技术参与者、模式推动者,双方企业 合作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与共建"。 驶入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一眼就能望见临近A5国道的山坡上铺设的太阳能光伏板,随着地势起伏向 远方延展。光伏板间隐约可见白色羊群悠然觅食,"光伏+自然"绘就一幅绿色低碳的美丽画卷。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这是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中铁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建国投")下属西班牙 ACISA公司承建的贝尔维斯光伏电站项目(见图。本报记者颜欢摄)。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81万平方 米,总装机容量达104兆瓦,年发电量约2亿千瓦时,今年3月正式实现全容量商业运行。 贝尔维斯光伏电站已成为当地展示光伏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重 ...
古巴发布“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学术专刊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41
中国驻古巴大使华昕在发布会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有理论指导意义,更通过中国与古巴等国 的合作逐步落地生根。作为西半球首个与中国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的国家,相信古巴将推动中拉合作,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拉美力量。 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隶属古巴外交部,负责开展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哈瓦那8月1日电 (记者蒋彪)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学术季刊《我们的美洲》8月1日在首都哈 瓦那举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专刊发布会。本期专刊汇集了20多位中古学者和外交官的研究文章,内 容包括中国外交理念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中古双边关系历史与现状等。 古巴外交部副部长何塞菲娜·比达尔在发布会上致辞说,古中即将迎来建交65周年,专刊的发布具有重 大意义。她表示,希望借主题专刊的发布推动古中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呼吁学术界继 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鲁维斯莱·冈萨雷斯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此次主题专刊结合理论与 实践,是《我们的美洲》首次整期聚焦于一个国家,体现出古巴学界高度关注中国国际影响力。 ...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培育工作研讨会召开
人民日报· 2025-08-03 05:40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记者李晓晴)7月30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在京举办农村集体经济经理 人培育工作研讨会。会议指出,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职业标准等开发,依法依规开展农村集体经 济经理人培训,推动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队伍培育政策机制,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推进乡村 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是指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从事资源发包、物 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运营等经济活动经营管理的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组织评估村集体财 产现状及可利用价值,编制村集体财产开发利用报告,研判乡村业态、产品及客户群体等。 ...
公共纳凉点 乘凉好去处
人民日报· 2025-08-02 19:08
河南郑州地铁绿城广场站内,市民在纳凉休闲。 霍亚平摄 湖北宜昌的一辆纳凉公交上,工人在乘凉。 宋金戈摄 纳凉公交进工地 上午10点半,湖北宜昌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牌坊坡停保场内,B215路公交车驾驶员黄开椿走进贴 着"纳凉公交"标识的车上,启动车辆、打开空调,朝着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驶去。 当黄开椿抵达工地,车外温度已经升至35摄氏度。吃完午饭的工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上车找位置坐了 下来。吹着凉爽的空调,大家的表情逐渐放松下来。"除了开放空调,我们还向工人们免费提供饮用 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纳凉物品。"黄开椿说,每天上午11点会准时把车开到工地,到下午3点再离 开。 "工地上实在太热,有了纳凉车,中午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电焊工胡伦武说,开设纳凉公交之前,他 和工友们中午只能躲到树荫底下休息。"三伏天,连风都跟火炉子里冒出的一样,不凉快凉快真有可能 中暑。"胡伦武说。 炎炎夏日,哪里觅清凉? 高温酷暑不仅考验城市应对能力,也体现着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温度。面对市民和户外工作者的纳凉需 求,多地因地制宜开放公共设施:地铁站内划定纳凉区、建筑工地来了纳凉公交、防空洞免费向市民开 放…… 近日,记者赴 ...
“新中式”穿搭成潮流
人民日报· 2025-08-02 18:27
顾客在选购服装。 本报记者 胡婧怡摄 姜丽萍设计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辽宁沈阳,贴心的线下服务,助旗袍消费更受欢迎;江苏苏州,前沿的生产工艺,让面料兼具美观和高 性能;四川成都,巧妙的设计思路,使古老的历史纹样焕发新生……从生产到设计、销售,入夏以来, 随着消费者对"新中式"服装的消费热情高涨,多地依托自身特色,多环节拓宽"新中式"服装的市场空 间。 ——编 者 辽宁沈阳 线下服务 促旗袍消费 本报记者 胡婧怡 辽宁沈阳沈河区中街步行街的挽苏旗袍店,各式旗袍琳琅满目,顾客穿梭于货架间,10余个试衣间全部 满员。 顾客侯女士和母亲在店里逛了半个多小时,选购了两件旗袍和一件中式上衣,心满意足。"大多适合日 常穿着。"付款后,侯女士又来到店里的剪裁区,希望将旗袍的腰部稍作收紧。工作人员免费现场裁 改,不到半个小时,侯女士就拿到了更加合身的旗袍。 门店主理人彭珍珍介绍,这家旗袍店于今年"五一"假期正式营业,日均客流量达两三千人,累计销售额 突破100万元。1000余平方米的店铺内,陈列着2000余款旗袍服饰,还开辟了大码服装、个性定制等专 区。"我们以快消方式做传统服装,以实惠价格提供海量款式,店内几乎每天都有上新。 ...
30万年前的木器揭秘远古盘中餐
人民日报· 2025-08-02 17:06
民以食为天,远古人类更是如此。在没有金属工具、不会种植五谷杂粮和饲养家畜家禽的洪荒时代,我 们的祖先如何获得食物?享用了哪些食品?考古界一直在破解这道难题。 考古人从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挖掘出的大部分遗物都与人类的食物有关:尖锋刃利的石器是人类猎杀动物 的工具,与石器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多是人类肉食的残留,简易的火塘是人类烧烤食物的遗迹。我们的 祖先仅仅依靠肉食存活吗?显然不是这样。民族学资料告诉我们,处在原始状态的族群大多采用狩猎与 采集结合的方式获得食物,而且采集享用可食性植物往往比狩猎更重要。但由于植物材料易于降解腐 烂,难以形成考古遗存,所以学术界对于远古人类食用了哪些植物食材,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植物食 材,经常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 一项新的考古成果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7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题为《中 国西南甘棠箐遗址30万年前的木器》的研究论文,描述了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甘棠箐遗址于2014— 2015年和2018—2019年两个野外季发掘出土的一批保存完好的木器,以及与其伴生的石器、骨角器、动 物化石和植物遗存,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这批珍贵的考古材料首次全方位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