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青年报
icon
搜索文档
减肥用减肥药靠谱吗 医学专家谈科学减重:不存在既安全又轻松的减肥捷径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9:16
肥胖症诊疗现状 -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持续攀升,约30%BMI正常人群存在体脂率超标、肌肉量不足等问题 [1] -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界定已从"体重数字"转向"代谢健康",定义肥胖的核心是看脂肪堆积是否导致代谢功能障碍 [5] - BMI不再是判断肥胖的唯一标准,临床存在BMI超标但代谢正常和BMI正常但代谢异常两类特殊人群 [5] 减肥药物市场动态 - 诺和诺德研发生产的诺和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1] - 司美格鲁肽通过模拟GLP-1激素作用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来减轻体重 [2] - 部分营销号和商家夸大减肥药品疗效,存在渲染"躺瘦"营销现象 [5] 医疗机构的诊疗实践 - 医疗机构采用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模式,为患者定制科学减重方案 [1] - 医生诊疗原则是"能不用药尽量不用",注重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 [3] - 对不符合用药指征的求诊者(如体型标准人群)会拒绝开具减肥药物 [2] 减肥药物使用效果 - 药物干预初期可能带来显著体重控制效果,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出现"效果平台期" [3] - 临床观察显示坚持使用司美格鲁肽的患者成功减肥比例不高 [2] - 长期使用可能伴随消化道不良反应,并增加急性胰腺炎等疾病风险 [3] 社会健康管理趋势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将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 [6] - 建议单位将员工体重管理纳入文化建设,建立健康激励机制 [6] - 需要加强科学减重知识普及,推动形成正确健康体重观念 [5]
青年早新闻 | 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今日开幕!直播即将开始→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8:44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 - 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将于7月15日在苏州开幕 邀请国际组织负责人 各国青年事务部长 青年组织负责人 各界青年领袖等外方代表与中国青年代表共同参会 [5][6] - 论坛首次增设全球青年发展项目周 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平台为各国项目骨干提供深度培训和资源对接 助力项目可持续发展 [6] - 青年代表在预备会期间体验中华非遗文化 参观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8]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 - 天舟九号于北京时间2025年7月15日5时34分成功发射 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将与中国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 [9] - 飞船搭载2套新型飞天舱外服 在轨寿命从"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同时运送新型肌肉锻炼装置及190余种航天食品 [10] - 航天医学实验包含3项细胞学研究 涉及空间环境促衰老机制 微重力对骨髓干细胞分化影响 以及心衰病人内皮细胞研究 [11] - 航天食品新增近30种菜肴 总数达190余种 食谱周期从7天延长至10天 提升口感满足航天员需求 [10][11] 大同环卫事件 - 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耗时4小时翻找8吨垃圾 帮助游客找回儿童手表 引发公众对公共服务边界的讨论 [12] - 当地城管局回应称"接诉即办"是服务原则 将设立"助人为乐"基金常态化奖励此类行为 涉事环卫工人未收取游客红包 [12][13] 特朗普对俄关税政策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若俄乌50天内未达成协议 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并对购买俄石油国家征收次级关税 [14] 肥胖诊疗门诊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肥胖与代谢多学科联合门诊 针对疑难肥胖患者开展多学科诊疗 约5%专科门诊患者需此类服务 [15]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前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 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15]
更要关心“人” 在减重门诊这些医生“组团”为患者诊疗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6:48
肥胖诊疗行业现状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肥胖与代谢多学科联合门诊,专门接诊疑难杂症肥胖患者,约每20个专科门诊患者中有1个需要此类诊疗[1]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1] - 多学科诊疗团队由内分泌代谢科、胃肠外科、心理卫生中心和临床营养科医生组成,针对复杂肥胖病例进行综合评估[2][3][6] 肥胖患者特征与诊疗方式 - 患者BMI普遍在35以上,极端案例BMI达70(正常值3倍多),伴随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5] - 诊疗方案包括:内分泌检查(如脑垂体瘤排查)、代谢减重手术(针对BMI≥40患者)、药物调整(如抗抑郁药替换)、饮食运动干预等[3][4][6] - 典型病例:30岁女性患者BMI41,注射司美格鲁肽减重20斤后进入平台期,需排查库欣病[2][3] 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 - 采用"患者不动医生动"模式,4个科室专家联合坐诊,单次会诊时间最长可达1小时,半天仅接诊8位患者[6] - 全程化疾病管理包括术后1个月以上随访,个案管理师监测并发症(如抑郁症复发风险)[8] - 差异化治疗方案示例:建议45岁母亲手术(合并代谢疾病),而BMI更高的25岁儿子首选饮食运动干预[7] 肥胖相关医疗需求 - 减重手术可改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适用于生活方式调整无效的成年患者[4] - 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及其治疗药物是青年肥胖的重要诱因,形成体重管理恶性循环[10] - 门诊接诊年龄跨度大(15-73岁),以青年群体为主,多伴有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5][10]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 部分求诊者存在容貌焦虑,非病理性肥胖人群追求极致身材导致过度减肥行为[9][10] - 不正规减肥产品(如成分不明减肥咖啡)导致黄体破裂等严重副作用,停药后体重反弹[9] - 医生在诊疗中注重心理疏导,为青少年患者创造安全倾诉环境,强调身心和谐的健康理念[10][11]
全国统筹的“网上电力超市”来了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6:36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正式落地,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的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常态化[2]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比从17%提升至63%,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10余倍[3] - 电力交易突破以省为主体的独立市场运营模式,仅需衔接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的"临门一脚"[3] 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创新 - 机制解决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因规则差异、系统特性不同形成的天然壁垒,将政府协议调度转为市场化操作[4] - 通过"闽粤联网""江城直流"等"电力高速公路"实现电网"硬联通",新机制实现市场"软联通",促进电力资源全国高效配置[5]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与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交易,不收取交易费,电价随行就市[5] "一地注册、全国共享"模式 - 市场主体在一个地方注册后可在两网经营区内灵活开展交易,破除跨区交易制度性和技术性障碍[6][8] - 蒙西电网用户可通过该机制与南方电网经营区交易,打破信息孤岛和壁垒[8] - 相当于搭建覆盖全国的"网上电力超市",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自由流动[8] 绿电跨网交易进展 - 2024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绿证绿电交易电量44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4%[9] - 跨电网绿电交易可解决东西部时差带来的消纳潜力,如新疆光伏与广东晚高峰的互补[9] - 2024年3月完成全国首笔跨经营区绿电交易,广西、云南绿电连续22天送上海,7-9月计划互济超20亿度电[10] 未来发展规划 - 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依托新机制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年底前统一规则实现常态化开市[10] - 未来将缩短交易周期、提高频次,逐步实现工作日连续开市,现货交易日前日内连续开展[11] - 远期推动两网统一市场规则、交易品种和时序,实现经营区内与跨区间交易融合开市[11]
科研创业者孟凡博:在航天领域“打印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23:55
科研突破 - 团队研发的"非可展曲面多层电路打印技术"突破传统电路板制造限制,可在球面等"非可展曲面"上直接打印多层电路,实现垂直互联 [1][3] - 该技术将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解决复杂曲面电路板集成难题,目前已攻克喷头精密控制、材料烧结固化等关键技术 [4] - 技术采用五轴联动带动阵列喷头实现曲面打印,相比传统平面或圆柱面制造具有显著创新性 [3] 研发历程 - 科研灵感源于负责人儿时的航模兴趣,大学时期通过"简易搜救无人机"项目获得首个科研资助 [3] - 2022年团队曾面临经费短缺困境,单台电机设备投入达数万元,后通过创业赛事获得资金支持 [3] - 研发过程强调精密控制,"一点点小的偏差就会导致很离谱的结果",体现高技术门槛 [4] 科研理念 - 团队遵循钱学森精神,追求从完成任务到自主创新的四个科研境界 [4] - 强调"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科研品格,注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长期坚持 [4][5] - 坚持"做真东西"的务实态度,认为小突破经过3年积累也能形成显著成果 [5] 应用前景 - 技术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为电子装备机电集成制造提供新方案 [1] - 负责人保持航模爱好,将科研创新比作"亲手组装想法",体现技术转化落地的实践导向 [5]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在京开幕 各国人士共议化学工程范式变革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20:01
行业动态 -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50年来首次在中国联袂召开,吸引了来自66个国家的近5000位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和企业精英参与[1] - 大会主题聚焦化学工程的范式变革,为期5天的会议将探讨化工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1] - 中国化工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门类最为齐全,本届大会汇集了诸多前沿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化工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3] 行业趋势 - 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需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开放的国际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协同攻关[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的"蝶变"期,需要着力突破技术瓶颈[3] - 中欧、中德化工合作将迎来更紧密发展,在可持续生产与氢能技术领域孕育重大新机遇[5] 企业展示 - 央企展区重点展示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能源化工骨干企业在基础化工、石油炼化、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核心技术与创新突破[4] - 地方产业集群联合亮相,展现各地特色产业在化工领域的卓越成就[4] - 华为、昆仑大模型等创新企业带来前沿技术突破,凸显传统产业的智慧未来[4] 展会活动 - 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同期举行,特设"传承""变革""共生"主题化工展区,呈现世界及中国化工的文明脉络与未来图景[4] - "传承"板块介绍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背后的艰难申办历程,"变革"板块通过"化工长廊"展现中外化工变迁,"共生"板块展示中国化工园区发展成果[4] - 国际力量深度参与,多国权威机构及知名企业纷纷亮相,共谱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工新篇[4][5]
“短剧热”后,年轻人为何又迷上“团播”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11:09
行业趋势 - "团播"成为继短剧之后年轻人追捧的新兴直播形式,由4-8名主播共同参与才艺表演并配有控场主持人[1] - 2022年兴起时场景设置简单,现已发展为灯光、舞美、布景、运镜等全方位精致的表演形式[1] - 行业呈现风格多元化趋势,涵盖国风、奇幻、酷炫等多种风格,满足不同观众审美需求[3] 商业模式 - 观众通过刷弹幕、送礼等方式可"指挥"主播表演,打赏金额直接影响主播表现机会和收入分配[1] - 采用"去中心化"造星模式,主播成名路径依赖观众直接支持而非传统经纪公司资源垄断[3] - 提供轻量化追星体验,大部分观众打赏数额较小,心理负担较轻[3] 用户行为 - 观众获得强烈权力感,可通过打赏即时影响表演内容和主播去留,形成双向互动关系[2] - 相比选秀节目,参与门槛更低,观众能实时看到自己的投入对主播成长的影响[2][3] - 主播人设标签广泛覆盖各类审美偏好,容易吸引不同喜好观众"入股"[3] 运营特点 - 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主播面临昼夜颠倒、身体损耗等职业压力[4] - 分成机制存在不公现象,职业周期短暂,主播易陷入情感依赖与职业迷茫[4] - 行业依赖持续创新,需不断更新舞台创意和主播吸引力以维持用户粘性[5] 市场定位 - 主打提供即时情绪价值,满足年轻人在虚拟空间获得掌控感的需求[2] - 相比短剧需要更长时间获取"爽感","团播"能提供随时可得的即时满足[2] - 定位为压力较小的娱乐方式,强调参与感和贡献可见性[3]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希望提升研发技术减少“AI幻觉”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10:29
当AI释放"信息烟雾弹"——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希望提升研发技术减少"AI幻觉" "AI在文献检索上的效率确实无可替代,能快速聚合相关研究,但当AI撰写新闻稿时,偶尔会对信 息进行错误拼接,甚至虚构信息来填补报道空白。"作为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学生,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 的瞿锐捷对AI的使用始终保持警惕,这种警惕源于对新闻真实原则的坚守:"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而 AI生成的内容往往游走在'看似合理'与'事实错误'的灰色地带,稍不注意就会触碰新闻失实的红线。" 所谓"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看似合理实际却错误的信息,常见的表现是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 或细节。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针对"AI幻觉"话题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 有效问卷1461份。调查显示,97.%受访大学遇到过AI提供错误或虚假信息的情况。 AI给出的就是"完美答案"?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历史学专业的戴瑞对AI并不陌生。戴瑞第一次领教AI幻觉,是在写论文找文献 时。"把主题'喂'给AI,它会编出不存在的学者、论文,还像模像样的,但去知网一搜,根本查不到相 关信息。"如果不加核查,那些虚构的作者和论文都能被老师一眼识破。 除了编造文献 ...
【中国青年报】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揭开“月之暗面”神秘面纱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08:44
月球演化研究 -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由直径200公里天体撞击形成,直径2500公里,深度达百公里[1] - 岩浆池冷却后形成下月幔和月壳,产生特定岩石南极-艾特肯苏长岩[1] - 约28亿年前月球内部活力增强触发火山喷发,记录在熔岩中[1] 嫦娥六号研究成果 - 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样品取得4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1] - 研究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2] - 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解决月球科学一级问题[4] 月球样品分析 - 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为解码月球演化历史提供关键材料[3] - 对玄武岩屑进行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Sr-Nd同位素分析[3] - 发现形成玄武岩的初始原料状态"超亏损",为理解月球分层演化提供关键信息[4] 科研组织与进展 - 2023年5月成立专门工作组开展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准备[5] - 2024年5月成立嫦娥六号"突击队",设置四大研究课题和7个详细设计方案[6] - 9月10日已完成6篇研究论文投稿,涵盖玄武岩年代、岩石学等多领域[6] 青年科研贡献 - 00后博士生参与月幔水含量研究,发现月背内部"超干"特性数据[7] - 博士后团队对108颗玄武岩岩屑开展系统分析,发现42亿年前特殊岩屑[8][9] - 青年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六号研究中逐步独当一面,已发表29篇论文[8] 未来探月计划 - 计划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勘测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9] - 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验证月球资源利用技术,为科研站建设奠基[9]
人脑解码倒计时 中国团队正在绘制大脑“地图”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07:30
脑科学研究进展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国内外团队发布了包含2231个猕猴前额叶皮层投射神经元三维重构图像的脑图谱研究成果,揭示了神经元"精简高效"的模块化联接模式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团队开发的新成像系统可在40小时内完成成年小鼠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清晰呈现周围神经单纤维投射路径 [1] - 脑智卓越中心刘真团队突破转基因限制,开发出灵长类大脑神经细胞特异性靶向标记工具,使猕猴脑研究进入精准细胞类型解析新阶段 [1] 脑图谱研究计划 - 全球七八个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组成联盟,将结合光学成像和硬X光成像方法推进人脑介观图谱绘制 [2] - "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正在筹建国际灵长类脑图谱研究联盟,核心目标是绘制非人灵长类动物介观脑图谱 [2] - 研究团队持续优化猕猴脑屏状核注射手术,需避开血管及功能区,结合MRI扫描定位,单次手术耗时超过16小时 [2] 中国脑科学规划 - 中国脑计划采用"一体两翼"布局,基础研究为"一体",脑疾病诊疗和脑机接口/类脑人工智能为"两翼" [3] - 脑疾病治疗被列为社会重大需求,另一应用方向是推动脑机接口和类脑人工智能发展 [3] 技术应用前景 - 脑图谱技术突破将有助于理解脑结构,对类脑智能研究产生启发 [4] - 科研团队已建立全球开放共享的脑图谱数据库,整合跨物种细胞图谱、神经联接图谱及多模态动态数据 [4] - 基础研究成果将帮助理解人类大脑构建原理和神经网络形成机制,为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基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