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川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摸清生态系统碳汇“家底”
四川日报· 2025-06-04 07:11
●甘孜、阿坝、凉山构成碳汇核心优势区,贡献全省 66.9%的碳汇量及76.3%的资产价值 ●"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碳汇评估平台上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俊伶 刘珩 四川2014年至2024年多年平均生态系统碳汇资源3.25亿吨CO2e(二氧化碳当量),平均林草碳汇 资产总估值为38.41亿元…… 6月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布《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资产评估报告》,全 面剖析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现状、增汇潜力和资产估值,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及助力"双 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精度超90% 过逐渐完善系统,能实时监测生态系统碳汇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生态系统退化、破坏等问题,优 化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稳定性。" 在罗彬看来,如果把四川的生态资源比作一个仓库,摸清碳汇底数还只是当好这个仓库管理员的 第一步,距离将商品变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包括,更加精细地提供商品成分、搭建商品 售卖平台等。下一步,还要根据国家机制进行样地调查,将样品带进实验室化验,得到具体的植 被属性,才能将商品摆上货架,并依托相关交易机制完成售卖。" "以往通过局部采样 ...
四川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市、区)启动种子认证工作一年 种子“持证上岗”制种企业咋“赶考”?
四川日报· 2025-06-03 14:59
种子认证制度建立 -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家统一推行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正式建立 [1] - 四川作为全国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2023年在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市、区)启动种子认证工作 [1] - 全国首批种子认证证书已颁发,涵盖32个企业的4类作物、40个品种,认证种子总量达1104.5万公斤 [4] 认证标准与流程 - 认证种子质量指标比国家标准高1到3个百分点,如水稻种子纯度从96%提高到98%,净度从98%提高到99% [2] - 认证过程由第三方机构全流程监控,包括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达标后发放认证证书和标识 [2] - 申请认证的所有种子批次都必须达到标准,如1000亩稻种需6个批次全部达标 [3] 认证实施挑战 - 气候因素对认证进度影响显著,2023年6个制种大县的水稻制种在扬花期遭遇连续降雨,影响企业认证进度 [3] - 认证要求严格,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管理成本 [4] 企业参与动力 - 认证可提高制种产量,每提高1%发芽率产量增加1%,每提升1%纯度杂交种产量增长0.5%至2% [4] - 认证种子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有助于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4] - 四川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规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用于认证补贴,并将认证制度写入2025年工作要点 [5] 行业推广情况 - 四川计划引导国家级基地和企业参加认证,力争2025年认证水稻、油菜制种面积1万亩以上 [5] - 种子认证被视为帮助企业打造大品种、名品种的重要抓手 [4]
内江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上积极探索 以更强的文化表达轰响发展引擎
四川日报· 2025-06-03 14:14
开幕式上,甜城湖"游"来千米龙灯。内江观察 唐广 摄 开幕式现场的舞龙表演。内江观察 唐广 摄 5月29日,内江甜城湖畔,内江市第十三届大千龙舟经贸文化博览会(下称龙舟节)开幕。开幕式既有华丽的 现代舞美效果,又融合了内江的传统非遗元素,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端午文化盛宴。 近年来,内江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上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更强的文化表达推动城市精神 文明建设,进而轰响城市发展"引擎"。 构建文化传承的"基因库" 5月18日,内江市市中区文博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的184件珍贵文物,涵盖字画、瓷器、青铜器、木雕 等类别,以"石语千年""陶醉人间""翰墨流芳""方寸天地"四大主题展厅为载体,呈现"甜城"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 内江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便是四川甘蔗种植与制糖业的核心区域,其"甜城"之名就发源于此。近年来,内 江通过修复糖业历史建筑、建设糖业文化主题展馆等方式,将糖业文明融入城市记忆。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糖业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文旅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与专题展览,并计划引入数字化修 复技术,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与创新利用。"内江市市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千文化"也是内江着力挖 ...
向“美”而行 成都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美丽建设路径
四川日报· 2025-06-03 11:39
成都城市风貌。蒋光丛 摄 从龙泉山巅到锦江之畔,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移步换景……初夏的成都,处处是美丽风景。 作为公园城市、千园之城,成都不仅追求公园的数量,更致力于消除城市空间界限,让整座城市成为一座大 公园,为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态体验。截至目前,天府绿道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天府蓝网达220公里、各类公 园超1500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达23个,高等野生植物资源达3139种,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 增至40.5%、44.7%。 "环城绿道骑行""龙泉山观日出""在成都遥望雪山"等场景成为生态惠民的生动例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丽画卷不断铺展。 5月初的一天,成都人的朋友圈再次被雪山与城市的同框照"刷屏"。西岭千秋雪穿越云层,与城市的天际线完 成年度"初逢",被众多市民称为2025年的成都"开山节"。 这些美景中,有自然的馈赠,更有城市的奋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成都市坚定落 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以美丽城市建设为牵引,对照国家美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 全健康、智慧高效"五个维度,着重从生产、生态、生活、和谐、治理"五美"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探索 ...
四川全力供水保“双抢” 水稻栽插已近八成
四川日报· 2025-06-03 10:55
农业灌溉用水情况 - 截至5月底四川省水稻保栽面积达2140万亩占计划2779万亩的近八成水利工程供水35亿立方米保栽面积1629万亩 [1] - 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石狮村通过管道输水系统与原有渠系形成双水源供给农业用水效率提升今年新增260亩水稻种植面积 [2] - 南充市南部县升钟灌区实行"先远后近先难后易集中水量分片轮灌"原则通过延长渠道新建供水管道解决"真空地带"用水问题 [3][4] 灌区工程与调度优化 - 武引二期灌区工程输送灌溉水源使盐亭梓潼等老旱区用水难题缓解盐亭蜀粮农业有限公司今年将水稻种植面积从50亩扩大至1100亩 [5] - 武引灌区面临武都水库低水位运行可调水量减少4000余万立方米通过"旬计划日通报月统计"精准调度实现80万亩灌面满栽满插 [5][6] - 武引灌区新建"西梓干渠—红岩分干渠充水渠"采用"跨渠直补"模式优化输水路径直接补充下游水源缓解用水难 [6] 区域旱情应对措施 - 川东北旱情主要分布在南充广元巴中达州及攀枝花南部局部地区升钟灌区通过分片轮灌保障种粮大户用水需求 [3][4] - 绵阳市盐亭县黄甸镇金益村在武引水充足条件下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去年仅50亩今年达1100亩 [5] - 升钟灌区部分地块面临"等水栽插"通过延长渠道新建管道持续供水南部县满囤合作社实现满栽满插 [4]
安逸之旅 全球旅游业嘉宾感受四川“巴适度”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34
行业活动 - 2025全球跨境旅游(四川)大会暨携程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成都举行,吸引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旅游业嘉宾参与[19] - 活动包括"成都之夜"川剧变脸表演、四川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沉浸式文化展示[4][5][7][16] 旅游资源 - 外国游客深度体验乐山大佛、九寨沟、峨眉山等四川标志性景区[10][14][19] - 四川美食文化(冒烤鸭、四川火锅、麻婆豆腐等)成为重要旅游吸引力[12][19] 国际传播 - 外国游客通过拍摄旅游视频、发布Vlog等方式向全球传播四川"巴适味"[20] - 英国游客评价四川为"跨越时空的传奇之旅",葡萄牙游客高度赞赏当地菜肴[19] 政策影响 - 中国入境便利政策持续推动"China Travel"热潮,海外游客数量显著增长[19][20]
提升拓市场抗风险能力,四川启动2025年度外贸企业“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培育工作 50场培训“扶桨”助外贸企业出海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34
外贸主体培育计划 - 四川省商务厅推出"破零一批、回归一批、壮大一批、护航一批"的雁阵培育格局,针对不同阶段外贸企业制定差异化策略 [1][6] - "破零一批"通过实操培训解决企业"不敢做、不会做"外贸业务的问题 [1][6] - "回归一批"采用"一企一策"方案激活休眠外贸企业 [1][6] - "壮大一批"对高潜力企业实行"联络员+直通车"服务,建立跨部门专班加速企业成长 [1][6] - "护航一批"提供全球贸易动态信息和AI大模型智能响应服务 [1][6] 培训体系特点 - 2025年度"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培育计划首期培训覆盖140家四川外贸企业 [2] - 培训内容强调实操性,包含国际市场开拓、贸易政策应对、AI应用等实战课题 [3] - 成都市萨尼医疗器械通过培训获得医药出海解决方案 [3] - 未来两个月将举办电子信息、食品农产品、机电装备等3场省级专场培训 [4] - 省市区三级年内计划开展50场分层培训 [4] 外贸发展现状 - 四川2024年外贸实绩企业达9106家,较2023年净增855家创历史新高 [5] - 民营外贸企业贡献超4400亿元,成为重要力量 [5] - 中小微企业存在外贸意识不足和缺乏"第一美元"获取能力的问题 [6] 创新服务模式 - 四川开展外贸主体培育购买服务试点,通过政府采购引入专业机构提供"一对一"辅导 [7] - 试点针对区县(园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以扩大外贸业务规模 [7]
四川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项久久为功的任务
四川日报· 2025-06-03 08:3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四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达23项,包括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 [2][6] - 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0余处,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主体的保护传承体系 [2][6]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已完成近4000件文物修复 [4] 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 设立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5家古文字研究中心,初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格局 [2][7] - 三星堆发布重点课题20余个,多学科融合研究古蜀文明 [4] - 《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出台,推进《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审议,强化法治保障 [5] 技术创新与展示 - 三星堆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模拟考古方舱,AI数字修复技术复原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7] -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动态光影技术展示紫竹观音等石刻瑰宝 [7] - 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展示 [7]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三星堆文物希腊展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亮相 [2] - 自贡彩灯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古蜀文明特展在希腊雅典获高度评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四川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5] - 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雕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6]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通过互动活动推广非遗文化 [8]
西南财经大学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百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校长齐聚成都 共议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未来
四川日报· 2025-06-02 09:21
观点分享 ●要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和开放合作,建设"大有可为""引领时代""多元包容"的高等财经教育 ●师生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和知识更新,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更加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推进人才培养 模式深度变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利普·迪布韦克认为,目前大语言模型(ChatGPT、DeepSeek等)极大地改 变了人类工作、学习方式。"AI把结果无过滤地告诉人类,它的内容并非完全有效,人类要能发现它的 弱点,并学会使用它,这就需要背景知识、批判性思维和使用实践。"菲利普·迪布韦克说,只有兼具知 识与思辨能力,师生才能更好理解和运用新技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英国剑桥大学原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大卫·卡德维尔说,大 学必须发挥领导作用,也必须相互交流、学习。 "人工智能实现知识实时传播、快速零成本复制,以及现有知识最优组合随手可得,但没有改变我 们对知识的应用、理解和创新。"在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看来,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个性化、高质量、大 规模"三元悖论,数智化技术以精准适配推动个性化教育,以智慧延伸推动高质量教育,以生态共享推 动规模化教育,正在重构高等教育底层逻辑,但必须警惕创新思 ...
参与古风巡游、观赏沉浸式情景剧 到博物馆过文化端午
四川日报· 2025-06-02 09:21
文化活动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以"诗润童心诗画端午"为主题举办活动,包括儿童诗乐演出 [2] - 成都博物馆举办皮影戏表演和操作体验活动吸引儿童参与 [4] - 武侯祠博物馆开展"粽情端午 共话三国"系列活动,包含古风舞蹈、三国人物表演及传统杂技展示 [4] - 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情景剧,呈现屈原与杜甫跨时空对话的诗歌文化场景 [4] - 金沙遗址博物馆安排金钱板、方言诗小品、相声、川剧变脸等传统曲艺表演 [4] 民俗体验 - 四川博物院邀请花艺师解读挂艾枝、悬菖蒲习俗,并指导观众制作艾草菖蒲花艺 [5] - 各大博物馆景区组织缝制艾草香囊、编织端午彩绳等民俗手工活动 [5] - 武侯祠博物馆开展沉浸式民俗巡游,游客可身着传统服饰参与互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