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电力报
icon
搜索文档
一文读懂零碳园区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10:01
零碳园区基本概念与政策背景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2] - 零碳园区旨在通过规划、技术和管理使园区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 [2] - 国家已启动第一批和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建设为零碳园区提供实践经验 [1] - 2025年将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推动绿色转型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创新 [1] 零碳园区建设重点领域 - 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发展绿电直连和新能源就近接入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3] - 推动园区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并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及用能设备更新 [3] - 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3] - 完善升级电力、热力、氢能等基础设施并加强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建设 [3] - 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 [3] -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示范场景 [3] - 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能碳管理平台强化负荷监控与调配 [4] - 支持政府、企业、电网等多主体参与探索零碳园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 [4] 零碳园区评价标准与目标 - 核心指标要求单位能耗碳排放低于0.2-0.3吨/吨标准煤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超过90% [6] - 引导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0% [6] - 河北目标通过2-3年培育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零碳工厂和工业园区经验模式 [6] - 到2030年零碳矿山吨原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80%以上零碳开发区下降60%以上 [6] - 2025年启动零碳园区申报遴选2026至2028年全面开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建设 [7] - 到2027年多省目标培育50家以上零碳工厂打造5-15个省级零碳园区 [7][8][9] - 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20个以上零碳产业园区构建零碳发展长效机制 [8] - 到2027年绿色工厂累计达500个绿色园区达36个近零碳园区试点达24个 [8] 零碳园区示范案例 - 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用电自平衡供电可靠率高达99.999% [10] - 园区新能源消纳率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100%碳排放从2019年1.13万吨降至2024年零碳 [10] - 特来电总部基地大楼为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依托光伏和储能实现100%绿能替代 [11] - 大楼光伏玻璃幕墙日发电量达1500千瓦时可实现全楼最高25%的绿能替代 [11] - 新疆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光伏年发电量超300万千瓦时 [12] - 项目每年较柴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10吨实现抽水灌溉零碳排放 [12] - 乌东德水电站零碳智慧坝区规划建设10兆瓦分布式光伏年生产约1400万千瓦时绿电 [14] - 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北京市首个全域零碳公园通过绿电交易实现100%绿电供给 [14]
南方电网首席人工智能官李鹏解读《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8:59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提升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技术水平,加快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 [2] - 《实施意见》为能源行业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提供方向、蓝图和路径,对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 - 政策出台旨在加强战略引导,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凝聚行业共识,释放AI赋能效能,以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4] 政策核心内容与目标 - 《实施意见》系统谋划了"AI+能源"行动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关键举措及保障措施,形成以高价值应用场景为依托的行动路线 [5] - 政策突出应用导向,系统布局了AI+电网、AI+新能源等8大领域高价值场景,以破解高价值场景不足、关键资源共享度不高等行业共性瓶颈 [6] - 行动路线以提升创新应用技术水平为主攻方向,并以电算协同发展为支撑 [5] 公司实践与应用成果 - 公司建成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发布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并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能源领域电力方向) [7] - 公司规划建设营销、输配电、调度等各业务域场景超350个,业务赋能成效显著 [8] - 研发自主可控电力定制求解器"大瓦特·天权",攻克超大规模优化计算世界难题,赋能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8] - 创新研发智能仿真大模型"大瓦特·驭电",荣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项SAIL奖,并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8] 关键技术要素与生态建设 - 公司建成全自主可控算力集群,打造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大瓦特"模型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要素供给 [9] - 上线我国首套电碳算协同运营系统,推动"电-碳-算"协同发展 [9] - 建成南方能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引入130余家生态主体,与11个行业数据空间互联互通 [9] - 牵头成立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举办多场AI大赛,开展算力、算法赛马,带动生态共同发展 [9]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以高价值场景为靶心,持续夯实算力、模型、数据等要素供给,完善人工智能运营机制 [10] - 目标打造"全息感知、数字孪生、智慧决策和人机协同"的"数字电网智能体",推动生产、经营和管理全方位变革 [10] - 旨在为行业打造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范式,并抢占电力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解读《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8:57
"人工智能+"能源战略迈向纵深期 煤炭行业把握创新应用脉搏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能源变局交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 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吹响了能源行业向智能经济跃迁的 号角。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实施意见》的出台为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方向 指引,推动煤炭更好地发挥我国能源安全"压舱石"保障作用,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关键动能。 一、把握机遇,推动煤炭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当前,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煤炭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 能源转型中确保主体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一)打造产业升级样板 《实施意见》中明确"培育壮大智能产业",煤炭行业正是检验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载体。 2021-2024年,全国煤炭总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总量的66.6%、55%,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 仍将发挥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人工智能大规模赋能实体经济的"超级试验场", 煤炭智能化转型的范式,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示范的样本。 (二)抢抓融合战略窗口 《实 ...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解读《关于推动“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8:57
核心观点 - 国家层面系统谋划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发展路径 提出2027年和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明确关键技术布局和应用场景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 [2][4] 发展背景与需求 - 人工智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技术引擎 对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产生长期影响 [3] - 国内能源企业已发布十余个企业专用大模型 但存在各自为战开发现状 导致资源冗余和系统壁垒 制约长远发展 [3] - 亟需引导发展方向 降低人工智能使用成本 提升场景落地效果 [3] 阶段发展目标 - 2027年目标侧重打基础树标杆探路径 开展能源全领域行业级专业大模型应用和典型场景挖掘 通过示范项目平台建设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推进技术验证与模式探索 [4] - 2030年目标侧重全面赋能生态构建 推动能源人工智能技术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形成全球领先研发创新基地 实现跨领域跨业务场景赋能 [4] 关键技术布局 - 夯实数据基础 构建能源行业级高质量数据资源体系 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6] - 强化算力支撑 推动算力布局与电力资源协同规划 实现算力资源高效协同与低碳运行 [6] -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突破多智能体协同和可解释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打造贴合能源供需特点的精准算法 [6] 专业大模型建设 - 构筑5个以上专业大模型 重点围绕电力煤矿油气等能源业务特点 [7][8] - 推动大模型与专业软件融合 大小模型协同及智能体等研发模式创新 强化专业认知与决策支持能力 [7][8] 应用场景规划 - 重点围绕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等方向 [9] - 推动人工智能在预测分析规划设计调度运行市场交易设备运维等典型场景规模化应用 [9] - 增强人工智能在能源供需平衡安全监控预警内部协同优化跨域融合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9] 创新生态建设 - 推进试点示范 遴选可复制易推广的场景和企业标杆应用 支持地区和企业开展应用试点 [11] - 完善标准规范 建立健全覆盖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制定能源数据治理算力融合等基础规范 [12] - 强化协同创新 设立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联盟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体系 [13]
又一家央企成立设计院!
中国电力报· 2025-09-22 06:13
行业新闻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 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风电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增长44.4% 新能源汽车项目环评数量同比增长31.3% [4]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6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包含直流电能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 [4] - 国家能源局2025年8月核发绿证2.71亿个 涉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30.65万个 其中可交易绿证1.52亿个占比55.99% [5] - 2025年1-8月累计核发绿证18.78亿个 其中可交易绿证12.77亿个 [5] - 全国首个国标零碳园区在雄安新区授牌 授予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 [5] 企业动态 - 中国海油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投产一年 累计产油突破70万吨 [6] - 中电建甘肃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瓜州县揭牌成立 由上海院控股 [6]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达成全球专利诉讼和解 通过交叉授权共享核心专利技术 [7] 地方发展 - 安徽淮南潘三煤矿新探明煤炭资源7.6亿吨 规模达大型煤炭井田储量 [8] - 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 年发电量超18亿度 可满足6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8] - 江苏投运240兆瓦时用户侧储能电站 为省内最大规模用户侧储能项目 [8] 国际事件 - 伊朗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因欧洲国家推动恢复对伊制裁 [10] - 扎波罗热核电站遭无人机袭击 辐射水平正常且未影响机组安全运行 [10] - 韩国核电站发生265千克重水泄漏事故 未发现辐射异常及外泄情况 [11]
国内首创,填补市场空白,中国石化发布!
中国电力报· 2025-09-19 20:04
产品发布 -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正式亮相第28届中国国际复材展 为国内首创 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1] - 公司已拥有24K 48K 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 形成通用型+高性能和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 [1] 技术突破 - 成功突破60K以上大容量单喷头工业制备技术难点 完成从原丝制备到氧化炭化全流程通关 实现工业化试生产 成为国内首家能生产60K大丝束碳纤维的企业 [3] - 与48K大丝束碳纤维相比 60K大丝束碳纤维强度更高 抗变形能力更强 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下游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 [3] 性能参数 - 60K碳纤维丝束拉伸强度比48K提高23% 单股丝束可吊起1吨重物 [5] - 弹性模量比48K提高5% 可应用于功率更大 叶片更大的深远海风电叶片等场景 [5] 应用领域 - 产品将主要运用于深海风电等领域 [3] - 碳纤维性能优越 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 强度是钢的7至9倍 具有耐腐蚀特性 广泛应用于风能 太阳能 高铁动车 飞机部件等领域 [3]
解读1192号文的制度创新与价值展现
中国电力报· 2025-09-19 16:48
核心观点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1192号文 明确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项目的价格机制 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资 项目定位为生产型消费者 需在储能配置和系统调控方面自主平衡 [1] 安全责任机制 - 文件首要破解就近消纳项目的责任界定难题 围绕安全 系统 社会三大责任展开设计 安全责任是首要基石 [2] - 项目需以电源 负荷 储能为整体与公共电网连接 形成清晰物理界面与安全责任界面 从源头上厘清权责划分 [2] - 设置刚性技术标准: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比不低于总可用发电量60% 不低于总用电量30% 2030年起新增项目提升至35% [2] - 要求项目具备分表计量条件 电网企业在发电 储能等关键关口安装计量装置 实现电量数据精准溯源 [2] - 设计将部分安全保障责任从公共电网转移至项目自身 倒逼项目提升规划建设与运营调控能力 需通过适配储能技术强化灵活调节能力 [2] 成本分摊机制 - 创新构建稳定供应保障费用体系 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 避免电网投资运行成本向其他用户转嫁 [3] - 输配电费推行单一容量制电价:月度容(需)量电费=按现行政策缴纳的容(需)量电费+所在电压等级现行电量电价标准×平均负荷率×730小时×接入公共电网容量 [3] - 设计形成有效激励:项目变压器利用率越高 度电输配电成本越低 避免资源浪费 引导企业通过配置储能和优化负荷提升自平衡能力 [3] - 系统运行费暂按下网电量缴纳 暂免自发自用电量的政策性交叉补贴新增损益 衔接现有机制并减轻项目负担 [4] - 对大数据 化工等高可靠性需求行业允许保留两部制电价选择 兼顾安全需求与政策弹性 [4] - 单一容量制输配电价机制是对现有输配电价制度的重大创新 推动我国输配电价体系完善 [4] 市场化机制 - 明确项目的市场主体地位与参与规则 填补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的身份界定空白 围绕边界清晰+责任对等建章立制 [5] - 项目与其他市场主体地位平等 原则上作为统一整体参与电力市场 实行差异化市场管理 [5] - 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上网电量交易按市场规则执行 未连续运行地区原则上不向公共电网反向送电 [5] - 要求项目直接参与市场交易 不得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 上网电量不纳入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 [5][6] - 安排倒逼企业提升市场博弈能力 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赢得竞争优势 避免政策补贴扭曲市场价格 [6] - 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从政策试点转向市场常态 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注入强劲动力 [6]
国内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示范工程首台换流变进场
中国电力报· 2025-09-19 16:31
项目进展 - 重约201吨的换流变压器于9月16日顺利抵达江苏淮安邵庄±200千伏换流站现场,标志着工程全面进入电气安装高峰期 [1] - 此次运输为扬州—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二期工程首台到场的换流变压器,历时17天,经过近700千米的陆水联合运输 [1] - 邵庄换流站已正式进入换流变、换流阀等主设备安装阶段 [1] 工程概况 - 江苏扬州—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二期工程是国内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示范工程,线路全长约228千米 [1] - 工程送受两端分别新建邵庄、陵口±200千伏换流站,建成后线路输电容量可提升至240万千瓦 [1] - 工程将有效缓解北电南送输电压力,提高电网运行灵活性 [1] 技术与管理细节 - 此次运输的换流变压器额定容量234.9兆伏安,长7.3米、高4.9米,体形庞大,运输难度极大 [1] - 项目采用创新的"公路—水路—公路"组合运输方案,并提前制定运输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1] - 项目创新实行施工工种"分色分类"管理,实现对超800名作业人员的精细化、全覆盖管控 [1]
南方电网先进环氧树脂绝缘件中试平台投产
中国电力报· 2025-09-19 16:26
技术平台建设 - 先进环氧树脂及高端绝缘件研制中试平台正式投运及试产 实现"研发—设计—试产—验证"一体化核心能力 [1] - 平台由环氧树脂高通量合成装置 自动化浇注固化生产线 全参数检测系统组成 可实现110—500千伏高性能环氧树脂绝缘件生产试制 [1] - 平台大幅缩短新型环氧树脂配方研发周期 为产品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1] 研发体系地位 - 平台依托特高压电力技术与新型电工装备基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昆明基地)建设 [1] - 成为南方电网公司唯一进入国资委首批《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目录(2025年版)》的中试平台 [1] - 中试环节是新产品从试制迈向生产的过渡性试验 连接技术链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核心纽带 [1] 产业化价值 - 中试平台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1] - 平台助力技术迭代 工艺优化以及产品创新 [1] - 平台服务于特高压电力技术与新型电工装备领域 [1]
南方电网首台量子电压互感器挂网运行
中国电力报· 2025-09-19 15:29
技术突破 - 南方电网首台宽频交流量子电压互感器在贵州遵义供电局110千伏仁江变电站成功挂网运行[1] - 该量子电压互感器采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电场测量技术突破传统互感器频带限制[1] - 可在0-20千赫兹宽频带条件下实现0.2级计量精度解决2.5千赫兹及以上宽频电压"测不准"难题[1] 技术特性 - 量子电压互感器能够兼顾测量频带及精度[1] - 该技术为电力计量领域的首次工程应用[1] 项目实施 - 遵义供电局"常强创新工作室"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科研人员共同设计产品结构和测试方案[1] - 历时一个半月完成安装运行工作协同调度生技计量变电等多个专业部门[1] - 完成现场勘查与方案论证针对量子设备特性制定专项安装技术措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