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一财经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公布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57
核心观点 - 全国碳市场建设目标明确 到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形成规则健全 价格合理的碳定价机制[1][5] - 政策工具定位清晰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最优化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3][4] 市场覆盖范围扩展 - 有序扩大行业覆盖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和碳排放特征 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6] - 统筹试点市场发展 现有地方试点市场需规范运行 鼓励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和发展碳金融方面先行先试 为全国市场探索经验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市场[2][7] 配额管理制度完善 - 建立透明配额管理制度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行业特点和低碳转型成本 明确中长期配额控制目标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6] - 优化分配方式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6] 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 加快方法学体系开发 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 社会期待高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 强化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全链条管理[8] - 推动核证减排量应用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和社会团体在绿色供应链管理 大型活动等方面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提高国际认可度[8][9] 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丰富交易产品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10]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自愿减排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10] 监管体系强化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开展价格跟踪评估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操纵市场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10] - 强化数据质量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算与报告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12] 能力建设部署 - 完善管理体制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强化服务功能保障数据安全[11] - 加强核算报告管理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11] 组织实施保障 - 加强部门协作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 生态环境部加强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管指导[13] - 完善法规支撑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完善裁判规则体系[13]
A股“千亿阵营”大变局:从“铁三角”盘踞到“新经济”扩容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57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市场千亿市值企业数量达168家 较年初135家增长33家 较2015年牛市顶峰96家增加72家 反映市场整体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深刻变迁 [3] - 电子行业千亿市值企业数量达21家 首次超过银行板块20家 体现新经济领域崛起和投资逻辑变化 [3][5] - 科技新兴领域推动千亿市值公司数量扩容 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成为行情领头羊 TMT领域涌现10家千亿新面孔 [6][8] 千亿市值企业结构变化 - 2015年6月千亿市值企业96家 银行14家 非银金融16家 交通运输8家 建筑装饰6家 公用事业 石油石化 食品饮料各5家 七大行业合计59家占比六成 [5] - 当前千亿市值企业168家 银行20家 电子21家 非银金融18家 生物医药9家 公用事业9家 食品饮料8家 行业分布更趋多元化 [5] - 32家年内新晋千亿市值企业主要来自电子 传媒 汽车 建筑装饰 计算机等行业 多为具备产业地位和持续盈利能力的龙头企业 [8] 电子行业千亿阵营分析 - 电子行业21家千亿市值企业总市值分布:工业富联9532.54亿元 中芯国际8239.49亿元 寒武纪5793.86亿元 海光信息4883.43亿元 立讯精密3114.74亿元 [10] - PCB和半导体芯片成为电子行业两大核心赛道 涉及胜宏科技 生益科技 兆易创新 沪电股份 华虹公司 澜起科技 鹏鼎控股 歌尔股份等8家企业 [9] - 胜宏科技市值从年初约360亿元增长至约1900亿元 增幅428% 生益科技 沪电股份 鹏鼎控股均在8月中旬冲破千亿市值 [11] 人工智能驱动效应 - AI带动高端PCB需求井喷 新易盛 浪潮信息 中科曙光等个股续创股价新高 新易盛市值达2950亿元 中科曙光市值达1333亿元 [11] - 澜起科技 歌尔股份 华虹公司 兆易创新四家半导体企业市值重回千亿阵营 歌尔股份和兆易创新在近几个交易日连续上涨后涨回千亿 [11] 传统行业表现亮点 - 世纪华通时隔五年重回千亿市值阵营 年内上涨170% 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4亿元至30亿元 同比增长107.20%-159.00% [13] - 小商品城2023年以来累计涨362% 年内涨74.73% 市值1262亿元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营收77.13亿元同比增长14% 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16.78% [13][14] - 中国能建 徐工机械 荣盛石化 中国电建 包钢股份等建筑 石化 机械设备行业龙头股在今年涨回千亿市值 [14]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正声明:呼吁当事人停止网暴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39
事件背景 - 近期有网民在抖音等平台发布涉及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不实信息视频 引发网络关注[3] - 医院声明称视频内容存在严重歪曲事实 虚构情节 肆意诽谤和误导公众等情况[3] - 不实信息对医院声誉及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3] 患者诊疗情况 - 患者钟某为46岁女性 曾于2020年5月27日因宫颈鳞状细胞癌IB1期入院治疗[4] - 医院于2020年6月1日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等手术[4] - 术后病理确认为宫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后续按《宫颈癌诊疗指南》行放化疗[4] - 患者后期出现身体不适和局部疼痛 对诊疗提出异议[5] 司法鉴定与调查结果 - 2024年3月5日医患双方共同委托江西开元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5] - 鉴定意见显示患者宫颈癌为自身疾病 术后并发症属治疗常见后果 非医方诊疗所致[5] - 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5] - 2025年7月上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调查组认定医院诊断明确 手术指征明确 治疗措施得当[5] - 未发现违反诊疗规范的情形[5] 医院立场与措施 - 坚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医疗争议 已多次主动与当事人沟通但遭拒绝[6] - 开放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损害鉴定和司法诉讼等合法争议解决渠道[6] - 坚决反对网络暴力 将采取法律措施维护医护人员权益与尊严[6] - 澄清关键事实 避免不必要的网络炒作[7] - 呼吁立即停止散布不实信息和煽动对立情绪的行为[8] 社会影响与结语 - 不实信息已对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6] - 医院对患者并发症表示同情 但反对将情绪转化为网络攻击[10] - 强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秉持"立德立行 仁心仁术"的院训精神[11] - 呼吁公众明辨是非 不信谣不传谣[12] - 保留追究继续传播不实信息者法律责任的权利[12]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杨超:A股投资性价比仍相对较高 市场风格出现了向大盘股倾斜迹象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39
市场整体观点 - 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中等略微偏上位置 投资性价比相对较高 [3] - 市场情绪升温但非理性繁荣尚未显现 资金更偏向大盘股及稳健类资产 [3][10] - 维持A股下半年震荡向上判断 全A市盈率略高于过往十年中位数 外部流动性环境利好 [10] 芯片行业估值分析 - 芯片行业龙头企业呈现极高估值溢价 寒武纪市值达5500亿 动态市盈率约340倍 港股同类标的估值仅为A股1/5 [4] - 估值差异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短期业绩边际改善支撑 技术代差客观存在 市场情绪与政策驱动 [5] - 科创50ETF成交额爆发显示市场高度关注 业绩改善正逐步缩小估值与基本面差距 [5] 芯片产业链分化特征 - 设计端受AI算力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催化 市场关注度高股价表现强劲 [6] - 制造端受益于国产替代与行业周期复苏 但受产能利用率波动影响表现稳健 [6] - 设备端因技术壁垒和国产化率差异呈现分化 刻蚀/薄膜沉积/清洗环节受政策驱动明显 [6] 资金流向分析 - 八月前两周北向资金净买入芯片股29.32亿元 重点加仓寒武纪和中芯国际 [8] -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 但占A股总市值比例仅为2015年一半 风险可控 [8] - 北向资金持续流入趋势延续 国际资金对A股芯片龙头认可度提升 [9] 技术壁垒企业鉴别标准 - 技术维度关注研发投入与专利储备 核心技术自主性 产业链控制能力 [10] - 财务维度关注毛利率/净利率持续性 市盈率与实际盈利匹配度 [10] - 行业地位维度关注龙头地位确立 国家重大项目参与能力 [10] 市场支撑因素 - 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 市场对九月降息预期增强 美元指数与美债收益率走弱 [10] - 国内经济在"两新一重"政策推动下结构优化 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趋势明显 [10] - 央行货币政策偏宽松 十四五规划关键年政策支撑持续 [10]
A股投资者十年变迁:股民“炒消息”热情不再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20
市场情绪与交易活跃度 - 2025年8月25日两市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 创年内新高[3] - 沪指时隔十年再次站上3800点 A股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3] 投资者结构变化 - A股投资者数量从2015年底的9910.53万户增长至2025年的2.4亿户 增幅约1.4倍[7] - 流通市值口径下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从2015年的29.82%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1.24%[7] - 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从2015年的14.26%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18.46%[7] - 外资持股市值占比从2016年末的1.66%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76% 持股市值从0.65万亿元增至2.97万亿元[8] 机构投资者细分结构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持股占比7.44% 较2016年末增加3.64个百分点[7] - 私募基金持股占比2.36% 较2016年末增加1.16个百分点[7] - 养老金持股占比1.80% 较2016年末增加0.6个百分点[7] - 保险持股占比3.57% 与2016年末基本持平[7] 行业投资偏好演变 - 2015年成交额前十行业包括证券/房地产开发/化学制品/专用设备/电力/IT服务/软件开发/银行/基础建设/通用设备[5] - 2015年涨幅居前行业包括动物保健/电子化学品/影视院线/广告营销/游戏/IT服务[5] - 2025年成交额前十行业转变为半导体/软件开发/IT服务/通信设备/通用设备/消费电子/证券/化学制药[5] - 2025年涨幅居前行业包括地面兵装/小金属/元件/通信设备[5] 投资逻辑与市场风格转变 - 投资者从依赖"内部消息"和"炒小盘股"转向注重绩优股/红利股与成长股组合的价值投资[4] - 注册制和科创板改革导致"壳资源"价值削减 科技创新行业快速发展[5] - 机构投资者(公募/量化私募/外资)交易活跃度提升 显著影响市场交易风格[8] - 信息透明度提高和投资者教育完善促使投资决策更理性[6]
活动预告|中瑞建交75周年庆典暨2025中瑞商业大奖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20
中瑞建交75周年庆典活动 - 2025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重要里程碑 瑞士驻华大使馆与中国瑞士商会于8月27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办庆典活动暨商业大奖颁奖典礼[4] - 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将出席活动 共同见证中瑞经贸合作卓越成果[4][9] 中瑞商业大奖概况 - 中瑞商业大奖自2013年创办 每两年举办一次 是表彰中瑞企业卓越成就的重要盛会[4] - 颁奖典礼汇聚两国政府高层 行业领导者及商界精英 表彰企业在创新 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 人才培养和中瑞合作方面的突出表现[4][8] - 评审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和商界高层代表组成 旨在表彰为中瑞关系做出优异贡献的公司和组织[4] 特别奖项设置 - 本届设立"传承奖"特别奖项 嘉奖在中国运营超过20年且具有鲜明瑞士品牌特质的企业 致敬企业对中瑞长期合作的持续贡献[5] 入围企业名单 - 创新先锋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彼岸 义获嘉 维拟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ABB 布勒 日立能源[7][8] - 可持续发展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北尔旗 瑞妍 康唯特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雀巢 迅达 西卡[8] - 数字化转型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大昌洋行 萃瑞宝 缔瑞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布勒 罗氏诊断 瑞士再保险[8] - 人才发展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格尼斯 艾可爱尔 瑞斯丽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日立能源 徕卡测量系统 苏尔寿[8] - 中瑞合作伙伴大奖入围者包括中国银行和ITI[8] 瑞士投资价值 - 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 与中国保持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关系 中瑞贸易持续繁荣[14] - 瑞士作为全球创新领导者和欧洲最先进经济体 为寻求国际化服务 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中国企业提供丰富投资机遇[14]
总市值超3000亿!这五家企业半年亏超170亿
第一财经· 2025-08-25 17:58
核心观点 - 五家主要光伏企业2025年上半年合计净亏损172.64亿元,行业因供需失衡陷入系统性亏损,但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措施可能推动后续价格修复和困境反转 [3][5][6][11][12] 企业财务表现 - 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TCL中环总市值合计约3359亿元,分别为1264亿元、970亿元、415亿元、366亿元、344亿元 [5] - 五家企业上半年净亏损合计172.64亿元,其中通威股份亏损49.55亿元、TCL中环亏损42.42亿元、天合光能亏损29.18亿元、晶澳科技亏损25.8亿元、隆基绿能亏损25.69亿元 [5] - 仅隆基绿能同比减亏26.61亿元,其他企业均同比增亏或转亏:通威股份同比增亏、天合光能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半年度亏损、晶澳科技同比大幅增亏、TCL中环同比增亏 [6] 行业供需与价格 - 光伏产业链因前期产能无序扩张导致供需严重失衡,产品价格较2020年最高点下跌66.4%-89.6% [6][7] - 多晶硅和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增速降至15%以下 [7] - 2024年以来超40家企业退市、破产或重组,31家A股光伏主产业链企业一季度净亏损125.8亿元,同比增亏274.3% [7] 政策与行业调整 - 国家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行业协会发布自律倡议,推动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 [11] - 政策变动(如136号文)可能导致并网消纳、储能配置、电价市场化等不确定性,影响项目收益和需求波动 [8][9][10] - 行业自律措施已初步推动晶体、晶片及多晶环节价格有序上涨,组件价格本周开始回升,预计将恢复至成本价以上 [11][12] 企业风险应对 - 企业普遍提示政策风险可能导致用地保障难度加大、投资收益率下降及需求波动 [8][9][10] - 天合光能指出若供需矛盾持续或产能调整不及预期,可能继续导致价格不合理下跌和盈利下降 [10] - 隆基绿能强调反内卷共识已形成但具体方案未出台,企业短期仍面临经营压力 [11]
香港资本市场凭啥一夜翻红重夺全球募资王?第一财经今晚揭晓答案
第一财经· 2025-08-25 17:58
2025 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火爆态势。在上半年,香港资本市场共迎来了 43 只 新股 IPO 上市,港交所一举登顶全球 IPO 募资榜首。与此同时,恒生指数累计上升超过 20%, 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涨幅位居第一。从一度面临挑战与转型,到如今重夺"全球募资之王"的桂冠, 香港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华丽转身,破茧成蝶,再次屹立于世界资本舞台的中央。 究竟是什么推动了这场令人瞩目的"香港奇迹"?为了深入探究蜕变背后的原因与机遇,第一财经奔赴香 港,通过实地调研、权威访谈与数据分析,全面解读香港近年来在宏观环境、IPO市场、新经济与科 技、财富管理、创新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香港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重回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的地位?香港凭借什么优势成为财富管理的"避风 港"和"增值器"?泡泡玛特等新消费港股的火热态势还能持续多久? 香港正在如何落子,打造全球数字 资产中心 ?诸多答案都将在第一财经电视即将播出的五集专题片《东方之珠再起航:解码香港资本市 场新机遇》中为您一一揭晓。 《东方之珠再起航:解码香港资本市场新机遇》将于8月25日-29日,每晚21:40在第一财经电视首播, 第一财经旗舰APP和官网、第一 ...
G7中唯一!加拿大为何还未与特朗普政府谈妥关税协议?
第一财经· 2025-08-25 17:58
贸易政策调整 - 加拿大自9月1日起取消对符合USMCA的美国商品25%报复性关税 对应美国降低加拿大商品关税措施[3] - 政策影响美国对加拿大约210亿美元出口 涵盖橙汁 花生酱 葡萄酒 烈酒 啤酒 家电和摩托车等商品[7] - 当前加美贸易中超过85%商品享受关税豁免待遇[7] 中小企业困境 - 38%加拿大小企业表示若现行关税规则持续可能无法再支撑一年[7] - 58%小企业受报复性关税影响 67%需自行支付美国进口商品全部关税[7] - 望远镜制造商Starfield Optics因转向国内制造增加成本1.2万加元 占去年15万加元利润的8%[7] 行业认证挑战 - 小企业申请USMCA产品认证面临重大流程障碍 成本高昂且工作量庞大[8] - 符合USMCA要求企业仍需重新提交文件 例如家具公司Chapman & Bose需为错误征收关税提出异议[9] - 1月仅34%加拿大输美商品符合USMCA 6月升至57% 但企业仍面临生产调整和文书申报成本[7] 关键行业关税现状 - 加拿大维持对美国汽车 钢铁和铝的关税[11] - 美国将钢铁铝进口关税提高至50% 加拿大作为最大供应国受冲击最大[11] - 2024年加拿大出口121亿加元钢铁产品 91%销往美国 进口155亿加元钢铁产品 45%来自美国[11] - 2024年加拿大出口141亿加元铝产品 94%销往美国[11] 国际协议压力 - 加拿大是G7中唯一未在特朗普期限前达成关税协议的经济体[11] - 欧盟 日本和韩国与美国达成协议后 加拿大面临孤立风险[11] - 墨西哥未对美征收报复性关税 并获得90天延期 进一步凸显加拿大处境[11]
报告:AI人才成高科技行业刚性需求,算法类岗位薪酬看涨
第一财经· 2025-08-25 17:36
AI人才招聘市场概况 - 近60%高科技企业将AI人才纳入核心招聘目标 远超金融业40.1%和专业服务业26.7% [3] - 餐饮/酒店/旅游业对AI人才吸纳能力有限 多数企业维持现有服务模式 [3] - 65.8%企业招聘AI相关应届生5人以内 27.1%企业招聘5-20人 7.1%企业招聘超过20人 [3] 岗位需求结构变化 - 近六成企业对AI技术研发类岗位应届生需求增长 [4] - 35.6%企业对技术支持类岗位应届生需求上升 [4] - 20.3%企业缩减基础客服等标准化或重复性岗位应届生编制 [4] 薪酬水平分化特征 - 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月薪中位值24760元领跑 深度学习工程师24466元和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24378元紧随其后 [5] - 多模态算法工程师23914元 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23773元 机器学习工程师23515元 推荐算法工程师23150元均超23000元 [5][6] - AI测试工程师13621元与AI数据训练师8513元月薪显著低于核心技术岗位 [5][6] 校招市场三大特征 - 需求稳增:企业对高素质高潜力AI应届生需求持续增长 [6] - 结构优化:企业AI人才需求处于培育和试点阶段 头部企业开始规模化布局 [3][6] - 薪酬分化:核心技术岗位与支持性岗位薪资差距显著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