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洞察
icon
搜索文档
破防!结婚人数,再创新低了
商业洞察· 2024-11-05 16:59
结婚人数持续下降 -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对数474.7万对,较2023年同期569万对减少94.3万对[6][8] - 2024年上半年结婚人数343万对,仅为2014年同期694万对的一半左右[12] - 中国结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峰值1346.9万对后持续下滑,2022年跌至683.5万对[12][13] - 00后人口比90后少885万人,预示未来结婚人数将继续下降[25][26] 结婚率下降原因分析 - 经济因素:高昂彩礼、房价和生活成本制约年轻人结婚意愿[18][20][21] - 观念转变:教育水平提升导致更多人选择自主生活方式[23] - 人口结构:适婚年龄人口减少,90后比80后少5637万人[25] - 性别失衡:90后男性比女性多888.32万人[34] 人口结构变化影响 - 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1%,65岁以上占比15.4%[47][48] - 上海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占比高达28.8%[50] - 养老保险抚养比预计从2019年2.65:1降至2050年1.03:1[51] - 农村人口从1995年8.59亿降至2023年4.77亿[56] 教育领域影响 - 2022-2023年全国幼儿园减少2.04万所[61] - 东北三省过去12年小学生减少127.27万人[63][64] - 江西省幼儿园在园人数从2020年170万降至2023年132.4万[69] - 北上广深幼儿园在园人数2021-2023年减少5.2-7.6万人不等[88][89] 房地产市场影响 - 2022-2023年全国人口减少293万人[78] - 2023年20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人口减少[79] - 一线城市学区房需求下降,广州多区小学招生班数减少[91][92] - 北京海淀区和西城区2024年小学入学人数预计减少17%-20%[97]
姜萍作弊事件:绝非“全员恶人”那么简单
商业洞察· 2024-11-04 17:00
销售与管理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关注并留下您睿智犀利的评论吧 ----------------------------------------- - -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 xsha369 ) 5个月后,靴子还是落地了。 根本没有"数学天才"姜萍, 只有"竞赛作弊者"姜萍。 11月3日,2024阿里数学竞赛公布决赛成绩: 86名参赛者获奖。 没有姜萍和她老师王闰秋。 姜萍初试违反规则,"全球第12名的"成绩是在老师"帮助下所得"。 这和阿里竞赛赛制不完善、不严谨有关。 用词含蓄,寓意直白—— 姜萍,确实作弊了。 随后,曾经风头无量、如今沦为笑柄的江苏涟水中专,也发了情况通报: 取消王闰秋本年度评优资格。 消失的姜萍,被罚的王闰秋,低头的涟水中专,认错的阿里竞赛,尴尬的全国媒体,被骗的14亿 人…… 姜萍事件, 貌似"全员恶人"。 但它更像我们当下身处这个功利社会一个隐喻。 一个奔向流量狂欢的集体性作恶的隐喻。 一个公信力极度丧失的制度性谎言的隐喻。 既然是隐喻,那就需要看见。 只有彻彻底底地看见,大大方方地看见,清清楚楚地看见,才能避免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 发生。 本着"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的 ...
突发!王健林“流血式”割肉,亏上百亿!
商业洞察· 2024-11-04 17:00
万达集团海外资产处置 - 大连万达以1.6亿英镑(约15亿人民币)出售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国际给狮心资本,较2013年收购价3.2亿英镑腰斩,亏损约15亿人民币[5][11][23][24] - 圣汐国际为全球顶级游艇品牌,2013年收购时万达持股91.8%,管理层持股8.2%,收购后保留原团队及工厂[6][11][13] - 出售背景为珠海万达商管香港上市失败后战略投资者要求回购股份,包括永辉超市(45.3亿元)和苏宁易购(50.4亿元)的仲裁压力[19][20][22] 万达集团海外投资亏损案例 - AMC院线:2012年以31亿美元(收购价26亿+5亿运营资金)收购,2021年退出时仅收回14.76亿美元,亏损16.24亿美元(约113亿人民币)[14][26] - 洛杉矶比佛利豪宅项目:2014年12亿美元购入,2018年4.2亿美元出售,亏损7.8亿美元(约54.6亿人民币)[26][27] - 其他资产:芝加哥Vista Tower(2.7亿美元出售)、澳大利亚两项目(3.15亿澳元出售)、伦敦One项目(5900万英镑出售),均未披露购入价但推测亏损[27][29][30] 万达集团扩张与收缩周期 - 2012-2017年海外激进扩张:累计20余次收购,包括AMC院线、伦敦酒店(7亿英镑)、西班牙大厦(2.65亿欧元)等,总金额达数百亿人民币[14][15][16] - 2017年后银行信贷收紧导致资金链危机,转向资产处置:出售文旅项目给融创、72家酒店给富力、万达广场等国内资产,以及海外资产割肉回血[16][17][18] - 海外投资总亏损超100亿人民币,反映高杠杆扩张后被动去杠杆的财务风险[26][27][31] 行业与战略分析 - 收购圣汐国际的初衷为规避中国45%游艇奢侈品税,计划通过本土设厂开拓大陆富豪市场,但实际未能实现预期收益[9] - 海外资产高买低卖现象普遍,如AMC院线和比佛利项目亏损主因收购时估值过高叠加流动性压力下的折价处置[26][27] - 扩张模式依赖银行信贷驱动,信贷收缩后暴露流动性风险,与散户投资行为具有相似性(高位追涨、低位割肉)[32][33]
北上广豪宅抢疯了!00后富二代入场,与王思聪做邻居,一张门票上亿
商业洞察· 2024-11-03 16:15
奢侈品市场变化 - 2024年奢侈品市场遇冷,LV等品牌销售下滑,富人消费转向高性价比帆布包[3] - 富人消费趋势从"炫富风"转变为"极简风"[3] 豪宅市场现状 -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豪宅市场火爆,富人大规模抢购[5][6] - 豪宅买家年轻化趋势明显,00后富二代开始入场[6][13] 上海豪宅案例 - 翠湖天地六期开盘108套亿元豪宅,均价21万元/平方米,单日售罄收金119.79亿元,创国内纪录[10][11] - 翠湖六期套均面积528平米,总价区间7500万-3亿+,最高单价28.5万/平米[11][12] - 买家群体包括富二代、明星、企业家,注重圈层纯粹性[13][14] 其他一线城市豪宅动态 - 上海中海顺昌玖里套均4000万+,4小时售罄196.5亿[20] - 广州侨鑫汇悦台成交单价37万/平米,总价4.61亿刷新纪录[28] - 北京中建智地朝阳双盘单日热销83.5亿[28] 豪宅热销驱动因素 - 政策松绑释放富人购买力,限购放宽刺激需求[30] - 美联储降息推动国际资本流入,豪宅成为资产配置首选[32][33] - 一线城市核心地段豪宅稀缺性强化其投资价值[34] 市场分化特征 - 刚需房与豪宅市场冰火两重天,刚需去化困难而豪宅日光频现[8][9][35] - 核心城市优质资产成为全国富人配置重点,资源集聚效应显著[36]
又一个被美国成功收割的国家,倒下了
商业洞察· 2024-11-03 16:15
核心观点 - 国家发展依赖关键支柱的持续夯实 自毁支柱将导致国运崩塌 [6][7][15] - 当前国际博弈中 多数国家因忽视自身支柱建设而陷入困境 仅中国系统性强化产业升级与科技自主 [19][26][29] - 美国技术优势源于冷战时期举国体制 但冷战后研发体系瓦解导致当前只能依赖收割 [35][41][44] 德国案例 - **经济模式崩溃**:能源断供、企业外迁、东欧合作瓦解 形成"去工业化"趋势 [11][12][13] - **政治连锁反应**:经济困境引发政坛动荡 极右势力崛起挑战执政联盟 [14] - **警示意义**:展示支柱产业(能源、制造、贸易网络)被系统性破坏的后果 [15] 国际比较 - **错误策略**: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在贸易/投资上对抗中国 加剧失业与贫困 [19][20] - **中国路径**:通过新能源/军工/一带一路等组合拳突破技术封锁 2025计划持续推进 [25][26][30] - **美国困境**: - 技术断层:互联网革命红利耗尽 缺乏新基础研发投入 [41][43] - 制度僵化:无法重建举国研发体制 转向内部分肥与收割 [44][47] 历史经验 - **技术革命本质**:美国互联网/英国工业革命均依赖国家主导的前期基础投入 [35][48] - **当前矛盾**:美国既需遏制中国技术突破 又无力自身创新 陷入战略死循环 [44][47]
安徽,正在抬高长三角的下限
商业洞察· 2024-11-02 17:37
以下文章来源于秦朔朋友圈 ,作者土哥涅夫 秦朔朋友圈 .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一个新媒体与专业服务品牌,包括微信公 众号、微博、视频节目、音频节目等。内容聚焦于经济、金融和商业领域,关注重点为全球和中国财经 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创新与发明创造、商业文明探索等。 作者:土哥涅夫 来源: 秦朔朋友圈(ID: qspyq2015 ) 01 至于第五省之争,随着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富士康的"回归",填补上手机出口量下降产 生的缺口,河南经济也正在逐渐企稳。 别看前三季度河南GDP只增长了90多亿,这是因为今年初当地大幅下调了2022年的终核数据,导致 2023年的初核数据也跟着"挤水"。而去年三季度的数据因为公布在前,并没有跟着核减,存在虚高, 否则今年同期的增量肯定远不止90几亿。这点从河南前三季度的实际增速达到5%,高于全国平均值 就能得到印证。 当然,有"国家战略腹地""关键产业备份"等政策加持的四川,发展后劲更猛,但是近2500亿的差距也 不是一时半会可以立马赶超的。未来几年,豫川估计也会像粤苏那样一直缠斗下去。 反倒是作为前十强省份"守门员"的安徽,很有可能先江 ...
先知先觉李嘉诚,后知后觉王健林,不知不觉许家印
商业洞察· 2024-11-02 17:37
李嘉诚抛售房产事件分析 - 李嘉诚在北京朝阳区东四环以7.6万/㎡特价抛售房产,较备案价9万+/㎡打7.6折,推出50套特价房[3][4] - 2023年其在北京、香港、东莞分别以7.6折、7折、5折促销,部分项目表面亏损但实际利润率仍超40倍[5][8] - 香港项目通过"撤辣"政策加速去化,抓住房价下行前窗口期完成套现[7] 李嘉诚商业策略演变 - 1950年代以塑料花产业起家,1958年长江塑料厂营收超1000万港元,净利100万港元[12][15] -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物业面积5年内从35万平方呎扩张至1020万平方呎,完成向地产转型[17][18] - 改革开放后北上开发东方广场,内地资产占比达25%[19][20] 囤地开发模式揭秘 - 典型操作路径:低价拿地(部分项目楼面价仅1750元/㎡)→故意拖延开发(最长28年周期)→配套成熟后高价抛售[23][24][27] - 北京逸翠园项目一期9000元/㎡开盘,二期达10万/㎡,部分地块利润率高达57倍[29][30] - 通过控股公司股权转让替代直接土地交易,规避闲置土地回收风险[24] 资产配置战略调整 - 2013年起累计套现内地资产超2000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20%以下,净负债率不足2%[34][37] - 转战英国控制1/4电力分销、30%天然气供应、7%供水及40%电信市场[38] - 2020年启动英国资产出售,精准避开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的欧洲监管风险[40][41] 行业周期判断逻辑 - 2015年主动错过内地"涨价去库存"行情,避免后续房企高杠杆陷阱[35][36] - 预判金融地产模式见顶,半年减持邮储银行2.8亿股[9][10] - 当前转向科技领域布局,符合经济转型趋势[45][46]
吴艳妮的“无裤风”,代言女王又被审判了
商业洞察· 2024-11-01 16:57
吴艳妮的商业价值与品牌合作 - 中国跨栏奥运选手吴艳妮因登上时尚杂志《新视线》封面引发热议,迅速登上热搜 [3] - 吴艳妮2023年接了12个代言,包括雅迪、伊利、瑞幸等大品牌,代言收入近亿元 [11] - 品牌押注吴艳妮主要看中其话题性和品牌故事契合度,而非单纯依赖赛场成绩 [24] 运动员形象多元化趋势 - 吴艳妮通过紧身连体衣与运动鞋搭配打破传统刻板印象,展现运动员独特风采 [9] - 女运动员化妆、染发、美甲等现象在巴黎赛场引发讨论,显示运动员形象多元化 [27][28] - 运动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训练日常、时尚心得,与粉丝建立更深层次情感联系 [29] 品牌营销策略转变 - 娱乐明星号召力下降,体育明星成为品牌更稳妥的营销选择 [12] - 挪瓦咖啡与吴艳妮合作更看重共同成长过程,而非奥运奖牌结果 [24] - 运动员在品牌合作中扮演多元化角色,包括时尚先锋和年轻人榜样 [29] 公众对运动员形象的认知冲突 - 吴艳妮"无裤风"穿搭引发争议,被认为与田径运动员传统形象不符 [14] - 公众对明星形象有固定期待,一旦出现较大出入会引发不适感 [16] - 汪顺西装形象与泳池半裸照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网友调侃 [19] 体育明星的流量效应 - 吴艳妮虽未在巴黎奥运会取得佳绩,但凭借高人气成为"吸金女王" [11] - 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更倾向于流量因素,而非完全符合人设 [21] - 运动员的各种类型热度都能为品牌带来曝光,即使存在争议 [21]
双十一晚会停办,一个消费时代结束了
商业洞察· 2024-11-01 16:57
双十一发展历程 - 2009年首届双十一仅27个品牌参与,成交额5200万元,次年增长近18倍[6] - 2014年双十一参与品牌达2.7万家,成交额571亿元,较首届增长超1000倍[7] - 2020年双十一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行业预期未来将达万亿规模[3] - 2023年全网双十一GMV达1.14万亿元,增速仅2%,低于社零总额7.2%的增速[20] 猫晚发展历程 - 2015年首届猫晚由冯小刚执导,临时更换湖南卫视平台制作,筹备期不足50天[11] - 2017年猫晚促成易烊千玺成为天猫代言人,其参与次数为明星之最[12] - 2019年泰勒·斯威夫特参演成为猫晚最后高光,此后因疫情再无国际巨星现场演出[15] - 2023年猫晚停办,8年历史终结,节省预算转投商家补贴[19] 电商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19年拼多多GMV突破万亿,通过百亿补贴抢占低线市场[18] - 2020年抖音成立电商部门,采用直播带货模式争夺份额[18] - 2021年阿里推出淘特、点淘等独立App应对竞争[18] - 2023年电商平台大促周期延长至30天以上,天猫被京东、抖音、拼多多围剿[20] 消费行为变化 - 2021年消费者双十一兴奋度75%,2023年降至53%[20] - 2021年计划增加支出消费者占比51%,2023年降至23%[20] - 集中式大促被日常低价替代,直播电商推动消费场景碎片化[20] 阿里战略调整 - 2021年推行经营责任制,2023年实施"1+6+N"组织改革[19] - 2023年确定"五大战役"战略,聚焦价格力与直播业务[18] - 2023年双十一投入300亿消费券、30亿商家补贴、超百亿流量[20] - 重启预售机制并新增第二波预售,但保留"Value Beyond Price"品质标签[20]
闭店,撤场,降价......最赚钱豪车品牌为何卖不动了?
商业洞察· 2024-10-31 17:03
保时捷在华市场调整与挑战 核心观点 - 保时捷在华面临销量下滑、经销商经营压力及电动化转型挑战,部分城市展厅关闭,售价虽未跌破40万但优惠力度加大[1][12] - 电动化转型缓慢导致竞争力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销量同比大跌29%,全球销量下降7%[14] - 经销商策略调整(如展厅转租新能源品牌)反映资金压力,部分门店服务降级或关闭[5][7][9] 门店调整与经销商压力 - **闭店现象**:鄂尔多斯保时捷中心10月31日关闭,广州天环广场e享空间年初撤场,西安丰庆店展厅被方程豹替换[3][5][7] - **运营调整**:关闭多为城市展厅(非4S店),直营大店暂未受影响,经销商因盈利问题或继续收缩[9][11] - **官方回应**:保时捷中国称闭店不影响提车,全国138家指定中心中一线城市门店最密集[11] 价格策略与销售现状 - **售价争议**:深圳经销商被曝Macan裸车价35.8万元(6折),但多地门店否认,最低指导价仍为57.8万,落地价约54万-60万[12] - **促销活动**:2023年Panamera优惠达12个点(较2022年降十几万),Taycan曾推出送小米SU7活动[12] - **销售压力**:部分保时捷销售转投新能源品牌,经销商称“年底优惠减少因库存有限”[12] 电动化转型与市场挑战 - **销量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销量4.3万辆(同比-29%),Taycan销量腰斩(-50%),Panamera降20%[14] - **竞争劣势**:国产新能源品牌(如蔚来、问界)高端化侵蚀市场,保时捷智能化技术未达中国主流水平[14] - **战略调整**:计划2030年80%新车为纯电,投资200亿欧元数字化,扩建中国研发中心(新增智驾部门)[14] 行业背景与母公司动态 - **大众集团影响**:大众中国前9月销量同比-10.2%,进口车业务裁员近100人[14] - **经销商困境**:2023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达43.5%,库存预警指数62.3%(同比+8.3pct)[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