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洞察
icon
搜索文档
40多万车主惨遭断网!又一国产车企凉凉?
商业洞察· 2025-10-03 17:24
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三分钟 ,作者杨瑞 财经三分钟 . 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在9月12日首次债权人大会上揭开了残酷家底:账面可动用资金仅 1500万元,却要面对51亿元已确认债权,另有 上千 家债权人申报了 约 260亿元欠款。 4 亿中产财经资讯平台,专注深度财经商业报道。由财经媒体人杨瑞团队执笔,出品《广州租售同 权》、《北京学区房多校划片》、《国家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等多篇千万级刷屏文章。 ---------------------------------- 作者:杨瑞 来源:财经三分钟 9月10日起,全国46万哪吒车主陆续发现车机断网: 导航成离线地图、倒车影像失灵,甚至有人因 蓝牙连不上只能爬天窗开门。 更荒诞的是,4S店早已人去楼空 。 这场"无妄之灾"的真相藏在一场罗生门里。哪吒汽车控诉联想懂的通信"单方面断供",后者却甩出 欠费清单:"数月催款无果,只能终止服务"。 最终买单的是车主——曾经承诺的"终身免费流量"成泡影,每月5.9元的流量包成了不得不交的"赎 身费"。 ▲ 图源:微博 其实, 断网只是资金链断裂的冰山一角。 欠薪更触目惊心。5000多名员工被拖欠工资、补偿金合计4.6亿元 ...
湖北首富的坠亡
商业洞察· 2025-10-02 17:23
公司突发事件 - 居然智家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于2025年7月27日在北京家中突然身故 [4][6] - 公司曾于2025年4月18日公告汪林朋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留置并立案调查,后于7月23日公告解除留置,措施变更为责令候查并已返岗正常履职 [8][9] - 汪林朋身故消息引发行业内外巨大震动,其本人在2025年3月曾公开表示要活到120到150岁,没有想退也没有想跑 [10][11] 创始人背景与早期经历 - 汪林朋196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罗田县普通乡村家庭,1986年考入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1990年被分配到原国家商业部财会司工作 [13][16][17] - 后续调入国内贸易部旗下中商企业集团公司及全国华联商厦联合公司,三年内从财务部经理升至副总经理,熟悉国企财务和连锁经营运作 [20][21][23] 企业创立与初期发展 - 1999年北京北四环居然之居家居卖场因火灾被毁,30岁的汪林朋临危受命出任总裁负责重组,当时商场仅一家店面,营业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 [27][28] - 2001年国企改制浪潮中,汪林朋投入个人积蓄455.89万元成为居然之家股东,持股8.99%,后续通过收购扩大持股成为实际控制人 [32][34][35] - 创新提出“先行赔付”机制,在2001年“福乐”牌暖气片质量危机中全额赔付消费者150万元,赢得市场信任 [36][37][38] 业务扩张与行业竞合 - 2002年制定全国连锁战略,2003年在北京开设第二家商场,至2024年底在全国30省市布局达407家家居卖场、4家购物中心和173家生活超市 [41][42][43] - 2021年7月与行业龙头红星美凯龙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同意杜绝“二选一”、抵制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互相开放供应链品牌资源 [47][48][49] - 面对行业下行压力,推出“销售分成”模式与商户共担风险收益,2020年双十一起汪林朋亲自直播带货,2024年其“汪老板不躺平”系列直播成为现象级IP [51][52][54] 资本运作与上市历程 - 2018年底引入阿里巴巴、泰康集团等机构投资者联合注资130亿元人民币,其中阿里巴巴注资54.53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 [58][59][60] - 2019年通过借壳武汉中商登陆A股,上市首日市值飙升至630亿元,汪林朋以持有61.94%股份身家估值约368亿元成为湖北首富 [63][64][65] - 上市后公司打造家居产业服务生态,2023年供应链平台“洞窝”交易额达974亿元,入驻商户超10万家,2024年底公司更名为居然智家 [71][72] 近期经营表现与战略转型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下滑,分别为16.48亿元、13.03亿元和7.69亿元,同比跌幅为28.45%、21.10%和40.83% [8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12亿元,同比增长5.58%,但净利润大幅下滑39.39%,整体净利率仅6.69% [84] - 公司战略全面转向“数智化平台+生态化服务”,汪林朋主导建设“洞窝”产业服务平台、“居然设计家”AI设计平台和“居然智慧家”智能生活平台三大数智平台 [83]
一张大嘴,毁了三个草根顶流
商业洞察· 2025-10-02 17:23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户晨风、张雪峰、蓝战非三位草根顶流因争议性言论或行为遭遇全平台封禁或禁止关注[6][33][45] - 三位网红均以鲜明个性、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快速获取流量,但最终因过度依赖情绪化表达而引发反噬[11][50][51] - 互联网情绪价值是一把双刃剑,前期能放大流量,后期可能成为发展隐患,成也情绪,毁也情绪[51][52] 户晨风案例分析 - 户晨风于2022年进入短视频行业,早期以草根逆袭剧本创作底层关怀内容,如"百元购买力挑战""基层养老实录"等主题赢得观众好感[15] - 后期转向制造对立情绪,通过"安卓人""苹果人"标签建立鄙视链,宣称苹果代表精英、安卓代表底层,并称"安卓厂商应放弃2500元以上市场"[20][21] - 通过极端言论获取流量,直播收入占比极高,2023年5月收入达11.3万元,其中直播收入占9.4万元[24] - 2023年9月20日遭遇全平台封禁,抖音、微博、B站账号均被清空或禁言[12][26] 张雪峰案例分析 - 张雪峰以揭露现实起家,擅长为普通家庭考生提供就业导向的志愿填报建议,如推荐有专业壁垒的工科、计算机等专业[29] - 直播咨询费分为5499元至18999元不同档次,公司曾创下3小时售出2万个服务、收入2亿元的行业纪录[31] - 2023年因言论引发争议,如宣称"若q声打响,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随后各大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31][33] 蓝战非案例分析 - 蓝战非从游戏主播转型旅游博主,早期在艰苦环境下直播,每天生活费仅10元,后凭借真实旅行内容获大量关注[37][41] - 旅游视频以真实体验为特色,如揭露委内瑞拉"全是贼,区别是有的带编制,有的不带编制",并总结避坑指南[41][42] - 2023年9月账号被禁止关注,可能因"自曝收入"言论引发争议,如称"全身心商业化年收入九位数都小看"[9][48]
比茅台还赚钱的生意,“印钞机”转不动了
商业洞察· 2025-10-01 17:24
行业历史高盈利性 - 民办高校过去十年被视为资本市场的“利润之王”,部分企业净利率高达53% [6][7] - 中教控股自上市以来连续6年毛利率保持在50%以上,2024年毛利率为55.4% [7][8]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在2018年毛利率达到73%,显示出极高的盈利水平 [7] 高盈利商业模式分析 - 行业商业模式简单可靠,学生作为用户需稳定支付四年学费及其他费用,忠诚度高且流失率低 [15] - 通过大量开设文史、管理、商科等低成本专业,将教学成本压缩至极低水平 [16][17] - 中教控股2021年人均教学成本为5400元,希望教育同期人均成本为4900元,远低于人均1万至1.3万元的学费收入 [18][19][20] - 上市融资主要用于资本扩张,如上海建桥教育集团上市募资的34.8%用于收购学校,35%用于扩建 [25] 行业扩张与资本运作 - 政策红利是行业扩张关键,2016年《民促法》修订后民办高校成为合法生意,在审批、拿地、建校方面获得便利 [10] - 生源基础庞大,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016年的616.2万增长至2024年的1052万,增幅超过70% [11][14] - 中教控股在2018至2021年间斥资95.8亿元收购10家高校,旗下拥有14所学校及近28万学生,规模约为清华大学的5.3倍 [26] - 扩张带来业绩高增长,中教控股2021年净利润达14.72亿元,同比增长107.2%,高等职业教育分部收入在2021财年增长58.2%至27.60亿元 [28][29] 当前面临的行业困境 - 生源短缺问题凸显,广东23所民办本科中有14所未招满,上海有高校甚至出现“零报考”情况 [6][40][41] - 学生用脚投票现象加剧,例如广东白云学院有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 [42] - 本科学历贬值及就业市场压力导致家长不愿支付高额学费溢价,对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与投资回报产生质疑 [44][45][46] - 为维持运转,多所民办高校在2025年宣布学费上涨,普遍涨幅15%-30%,部分甚至高达50%,但高学费进一步抑制了需求 [49][50][51] - 部分高校出现严重财务危机,如大连一民办高校法人债务总额高达35亿元,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因1600万逾期导致校长被限制高消费 [34][35][37]
中年人最爱的豪车,也扛不住了!
商业洞察· 2025-10-01 17:24
保时捷的战略转向 - 保时捷宣布暂停纯电车型推出,重新转向内燃机及混合动力车型[15] - 公司战略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动力系统并行”,核心911车系将扩充内燃机车型,下一代卡宴保留内燃机版本[16] - 保时捷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16] 保时捷的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66.6%至7.18亿欧元,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5.7%骤降至5.5%[16] - 公司预计重组将带来约31亿欧元的特殊支出,并导致2025年销售回报率预期进一步下调至2%[16] - 2023年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下降15%至7.93万辆,中国市场由北美地区接棒成为最大单一市场[21] - 保时捷的转型导致其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面临51亿欧元(约合424.8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17] 全球传统车企的普遍困境与调整 - 奔驰、沃尔沃、奥迪、福特等传统油车巨头迫于现实压力,撤回全面电动化目标,重新加大对混合动力及高效内燃机的投入[23] - 宝马电动车销量增长28.5%却难抵中国颓势,大众ID系列欧洲畅销但中国纯电腰斩,奔驰利润缩水43%[23] - 欧洲车企在电动化领域以自身短板对比中国车企的长处,面临成本竞争劣势,技术储备落后于中美,且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8]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表现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3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90万辆,同比增长超40%[31] - 前8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创新高,首次双超2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近千万辆,渗透率超45%[31] - 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完成重大里程碑[32] 行业格局与未来趋势 - 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大变局,油车时代的“三大件”正逐渐被电车驱动系统所取代[12] - 未来的汽车市场将是“技术、品牌、客户体验”的多重博弈,而非简单的“燃油车 vs 电动车”对立[38] - 大众、丰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车巨头正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加速电动化[37] - 汽车工业靠内燃机专利“躺赚”百年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36]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个时代结束了
商业洞察· 2025-09-30 17:25
娃哈哈品牌更名事件概述 - 娃哈哈集团计划从2026销售年度起,由部分经销商开始使用新品牌“娃小宗”,以替代原有的“娃哈哈”商标 [3][9] - 新品牌“娃小宗”由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100%持有,而“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需获得包括杭州上城区国资(持股46%)在内的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国资股东拥有一票否决权 [12][14] - 此次更名被视为公司为绕过现有商标使用的法律障碍,实现对品牌的绝对控制权,从而推进自身战略重构的重要举措 [14] 品牌更名的背景与动因 - 公司股权结构特殊,宗馥莉此前曾尝试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至其个人控股公司,并试图以1亿元进行收购,但均告失败 [13] - 宗馥莉接班后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精简经销商至8000家、提高销售任务、回购股权以及注销部分旁系公司,意在为公司“瘦身”并整合资源 [17][21] - 2024年公司打破连续9年营收约500亿元的局面,重回700亿元规模,但面临增长缓慢的压力,更名被视作在业绩承压下寻求突破的“不破不立”之举 [27][29] 更名可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 根据GYBrand 2024年数据,娃哈哈品牌价值达911亿元,突然更名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或抵触,尤其在品牌忠诚度较高的三四线及乡镇市场,新名称接受度可能更低 [20] - 部分经销商对换标操作表示不解,若执行可能短期内影响销售;渠道调整已导致部分经销商净利润下滑,某区域市场已有三分之一经销商处于压力边缘 [21] - 参考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品牌之争,重塑品牌认知可能需要3-5年的持续投入;新品牌若无法在3-5年内实现盈利,可能拖累整体业绩 [22][24] 市场竞争与未来展望 - 2024年娃哈哈营收约为700亿元,农夫山泉营收约为428.96亿元,但农夫山泉增速更快,双方差距正在缩小 [31][33] - 根据《2024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农夫山泉企业总价值为3100亿元排名第3,娃哈哈企业总价值为480亿元排名第30 [33] - 在无糖茶等细分市场,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份额领先,宗馥莉推出的“娃小宗”无糖茶新品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产品力能否支撑品牌重塑仍是未知数 [24][34][35]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商业洞察· 2025-09-30 17:25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业务呈现“冰与火”的双重态势:财务表现强劲,收入和交付量高速增长且接近盈利,但同时也面临产能严重不足、交付周期过长及产品质量争议频发等严峻挑战 [8][15][23][33] 财务表现与业务热度 -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206亿元,同比增长230.3%,交付新车81302辆,同比增长197.7% [16] - 汽车业务毛利率持续上升至26.4%,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公司高层表示下半年汽车业务有望实现单季盈利 [15][20] - 新车型YU7上市后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辆,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跨过3万辆门槛,9月某一周销量达1.08万辆 [19][21] 产能与交付挑战 - 截至9月末,SU7标准版交付时间为35至38周,YU7标准版交付时间长达45至48周,远高于行业数周或10余周的水平 [23][25] - 产能受限被认为是交付周期过长的主因,6-7月YU7累计交付量仅8276辆,与超24万辆锁单量差距巨大 [25][26] - 竞争对手推出针对小米YU7用户的定金报销政策,试图争夺潜在客户,产能瓶颈可能导致用户退订转向其他品牌 [28] 产品质量与舆论争议 - 9月公司通过OTA方式召回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以升级辅助驾驶功能 [10][29] - 多位YU7车主反映提车后发现前挡风玻璃有“测试车”字样痕迹,引发对新车质量的质疑 [30] - 9月集中出现关于YU7车辆后排异响的投诉,结合早前的“碳纤维机盖风波”等事件,外界对小米汽车产品质量的质疑进入爆发期 [33][35][36][38]
隐瞒7亿收入,“中国鸭王”被盯上了
商业洞察· 2025-09-29 17:26
行政处罚与财务违规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湖南监管局处罚400万元 董事长及多人被合计处罚450万元 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A股简称变为"ST绝味" [5] - 2017-2021年未计入加盟店装修收入 金额占对应年度营收比例分别为5.48%、3.79%、2.2%、2.39%、1.64% 五年合计隐瞒约7.23亿元 [8] - 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管理费合计2107.07万元未存入公司账户 财务总监安排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处理装修业务 [13] 营收表现与财务数据 - 营收增速大幅波动:2019年同比暴增18.4% 2020年骤降至2% 2021年又飙升24.1% [8] - 2023年营收达72.6亿元峰值 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3.8%至62.6亿元 净利润同比暴跌35.7%至2.04亿元 较2021年9.67亿元缩水近八成 [1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再度下滑15.6% 净利润腰斩42% 卤制食品收入同比减少16.7% 鲜货类产品收入下滑19.15% [18][21] 加盟模式与门店扩张 - 2017-2023年七年新增超8000家门店 总数翻倍 2019年跨过万店门槛 2023年门店数逼近1.6万家 [15] - 2024年加盟店批发业务收入下滑15% 2025年上半年加盟商管理业务收入同比下滑20.3% 截至2025年9月在营门店缩减至1.07万家 较峰值收缩近三分之一 [18][19] - 超过七成收入来自加盟店批发业务 装修款通过"加盟商委员会"自治组织流转未进入公司账户 [11][12][15] 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反馈 - 2025年上半年煌上煌净利润同比增长27% 周黑鸭净利润暴增228% 公司领先优势迅速缩水 [29] - 消费者普遍反映产品性价比低 鸭脖24元/半斤 小翅中50元/斤 鸭胗80元/斤 [23][24] - 抖音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8万次 黑猫投诉平台有超1573条投诉 包括吃出蟑螂、变质发臭、有异物等问题 [23][26] 食品安全问题 - 生产基地存在员工徒手操作食品、隔夜卤菜再销售、鸭脚掉地上捡起继续卖等问题 熟食车间出现强腐蚀性化工原料 [26] - 加盟店员工将菜碟放厕所蹲便器上冲洗 工作服脏到看不下去才洗 [26] - 2024年香港食环署通报预包装冷冻藤椒风味鸭翅受李斯特菌污染 加拿大要求召回数十种产品 [26] 股价与市场反应 - 9月23日、24日连续跌停 收盘价13.77元/股 较历史高点98.29元/股跌去八成以上 [19] - 部分投资者认为存在"黄金坑"机会 预期一年后摘帽可能带来估值修复 [19]
让张艺谋认罚748万的律师,把西贝告了!
商业洞察· 2025-09-29 17:26
核心观点 - 西贝餐饮因预制菜虚假宣传问题陷入严重信任危机,面临法律诉讼与公关翻车的双重打击,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受到严重损害 [4][9][23] 法律诉讼事件 - 西贝九年老顾客、执业律师郭乘希因质疑公司虚假宣传,于2025年9月26日以“侵权责任纠纷”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公开道歉、公示食材信息并索赔3.6万元 [4][7] - 原告2016年至今累计充值及消费超8600元,过去一年美团外卖消费达2386.9元,并提交六组关键证据支持诉讼 [7][9][10] - 诉讼核心指控包括:多数菜品实为上游供应商生产的冷冻半成品复热而成,长期使用转基因大豆油却未依法标示,以及宣传用语“有机”“现点现烤”与实际情况不符 [9] - 原告提出五项诉求,包括要求公司在主流平台连续一周公开致歉、公示预制食材信息、赔偿精神抚慰金1万元及三倍消费额惩罚性赔偿(暂计25917.12元) [9] 公关危机与应对失误 - 公司创始人贾国龙在争议初期态度强硬,宣称“不做生意也要告”罗永浩,但后续道歉信被指缺乏诚意,甚至暗含“顾客虐我千百遍”的暗讽 [18][20][22] - 公司试图通过“温情故事”公关策略挽回形象,如发布《7岁的毛毛》等文章,但情节被指脱离现实、剧本化痕迹过重,遭网友群嘲 [4][22][23] - 危机公关专家指出,公司公关策略存在“创始人IP失控”问题,将消费者合理质疑定义为“恶意攻击”,激化对立情绪 [13][23][26] - 公司《致歉信》发布后曾删除重发,唯一改动是为“虐”字加引号,进一步引发公众对品牌诚意的质疑 [20] 公司整改措施 - 公司发布九条整改措施,包括所有使用大豆油的菜品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多款儿童餐调整为门店现做、烤羊肉串改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等 [19][25] - 公司在线下门店推出“西贝请您吃饭”活动,向顾客发放100元堂食代金券,并移除了此前承诺25分钟内上齐菜品的“计时沙漏” [25] - 产品调整措施包括为有机西蓝花增加“一个月使用期标识”、草原嫩烤羊排每日现做不销售隔夜产品、在燕麦小米粥中加入新鲜金瓜片现熬等 [25]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专家认为公司危机暴露了餐饮行业在规模化扩张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平衡难题,警示品牌勿将公关视为“舆论操控”,需重视消费者对“真实情感”的需求 [23][26][27] - 行业观点指出,大型连锁饭店不可避免需对食材进行预处理,但当前舆论对预制菜存在“妖魔化”倾向,缺乏理性讨论空间 [24] - 危机表明在信息透明时代,消费者信任是企业最珍贵资产,品牌需将公众质疑转化为改进动力,展现“知错能改”的诚意 [26][27]
一只“臭虾王”炸出资本“天团”:50万学生午餐,成了谁的提款机?
商业洞察· 2025-09-28 17:25
上海绿捷食品安全事件 - 上海绿捷因向学生供应发臭虾仁引发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其长期存在的食材不新鲜、预制炸物占比超六成等问题[3][9] - 公司被发现瞒报食品安全问题,实际控制人指令将“虫虾”问题谎称为“虾肠外溢,有泥沙”,导致问题未能及时处理[9][14] - 事件引发家长强烈不满,舆论将矛头指向校园午餐长期存在的“难吃、不健康”积怨,而非单纯反对预制菜本身[3][9] 公司市场地位与运营数据 - 上海绿捷是上海校园配餐市场“隐形冠军”,日供餐量突破50万份,覆盖500多所学校及幼儿园,占据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份额[9] - 公司业务扩张迅速,2025年8月单月中标27个项目,2025年1月以来有超过80条中标记录,超过过往年份总和[9][28] - 公司2017年营收达5.6亿元,净利润率高达15.7%,采用预付费模式,50万学生餐费常年沉淀2亿元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26] 股权结构与资本背景 - 公司实际控制权通过复杂离岸架构归属于澳大利亚KGF集团,该集团由新希望刘永好家族通过Ananta信托持股45.44%,厚生投资持股38.95%,淡马锡等国际资本也在列[21][22] - 股权架构层层嵌套,从开曼的KGF Asia到香港的GreenExpress,再到BVI的控股公司,使得股权穿透和责任追溯困难[22] - 创始人张国华及其妹妹张美华曾存在关联交易嫌疑,张美华全资持有的品测检测公司主营校服、农产品等检测业务,与上海绿捷业务存在潜在利益冲突[17][19] 商业模式与成本利润分析 - 公司餐标为18元,但合同显示每餐成本仅6-8元,需覆盖冷链运输、人工等环节,利润空间巨大但存在压缩成本牺牲品质的倒逼机制[28][31] - 被指控采买过期食材,例如生产日期为2024年12月2日、保质期7天的蛋饺,在2025年3月12日仍被进货并制作给学生食用[32] - 供应链存在“家族联动”嫌疑,公司监事葛均锋同时参股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威海味岛主营速冻炸物,与孩子们午餐中充斥的炸鱼排、炸虾饼品类高度吻合[23] 资本运作与上市企图 - 收购上海绿捷为KGF集团带来显著业绩增长,2017-2018年集团总收入从8.497亿美元增至10.715亿美元,净利润从0.52亿美元飙升至1.16亿美元[26] - 增长趋势延续至2023-2024年,集团总收入从18.707亿美元增至21.95亿美元,净利润从3470万美元增加到6040万美元,增幅高达74.1%[27] - KGF集团曾试图从港股冲刺到美股,意在打造刘永好家族的第七家上市公司,但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为其上市之路蒙上阴影[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