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8点1氪:黄杨某甜“天价耳环”再通报:系仿制玻璃;盼盼洽洽改用英文名上架山姆;钟薛高被申请破产
36氪· 2025-07-17 08:00
人工智能行业 - 人工智能公司MiniMax已秘密提交在港IPO申请 [2] -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华为AI芯片在训练中取代英伟达只是时间问题 并提及11家中国AI相关公司包括腾讯 网易 米哈游 字节跳动 DeepSeek 阿里巴巴 美团 MiniMax 百度 小米 [5] - OpenAI前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的AI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完成20亿美元融资 由a16z领投 英伟达 AMD参投 [22] - 背靠亚马逊的AI初创公司Anthropic推出面向金融行业的AI分析解决方案 投后估值达615亿美元 [21] - OpenAI将采用谷歌云服务支持ChatGPT 拓展算力资源 [20] - 软银计划年内部署10亿个AI Agent 孙正义与奥尔特曼讨论AI需求增长 [21] - "无界方舟"连续完成Pre-A Pre-A+轮亿元级别融资 推进多模态模型与Agent技术研发 [22] 新能源汽车与机器人 - 特斯拉宣布Model Y L秋季上市 预估售价40万元 为六座豪华纯电SUV [10]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获1.24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商业化加速 [14][15] - 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跃居全球第二 上半年增长61.5% 现存相关企业超45.2万家 [25] - 郑州航空港构建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半导体"全产业链 [6] 科技与互联网 - 字节跳动否认申请采购英伟达H20芯片 [16] - 苹果iOS 26将推出快速创建提醒事项功能 [23] - Meta从OpenAI挖走两名顶级研究人员 Jason Wei和Hyung Won Chung [20] - 台积电将于下半年在日本建第二家芯片厂 [17] 消费与零售 - 盼盼 洽洽改用英文名进驻山姆 部分专供款与市售版差异甚微 [4] - 钟薛高被申请破产 曾年销10亿元 目前仅剩3种口味在售 [4] - 张小泉集团被执行1.6亿元 累计被执行超39亿元 [13] 体育与娱乐 - 曼城与彪马签10年10亿英镑赞助合同 创世界足坛纪录 [16] 电力与能源 - 全国电力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 16个省级电网负荷36次创新高 [17] 半导体与硬件 - 保时捷召回1248辆Panamera和Taycan系列汽车 因减震支柱卡环问题 [4][5]
日本抹茶短缺,贵州小城能否成为下一个「宇治」?
36氪· 2025-07-17 08:00
全球抹茶供需格局 - 日本抹茶因旅游热潮和社交媒体追捧导致供不应求 2024年赴日游客达3687万(同比+47%) 抹茶搜索热度2025年较2019年峰值增长33% [5] - 日本2025年1-5月抹茶粉出口金额占比80% 同比+68% 供应缺口持续扩大 [11]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抹茶生产消费国 贵州铜仁贡献全国25%产量 2023年贵茶集团产销量超1000吨(占日本总产量25%) 其中400吨出口 [8] 贵州铜仁产业崛起 - 铜仁2025年上半年首次向日本出口4吨抹茶 预计追加6吨 成为国内外连锁餐饮巨头供应商 [9] - 2025年中国抹茶总产量预计超5000吨 通过新茶饮品牌(喜茶/奈雪/古茗等)快速渗透市场 [17] - 盒马与贵茶合作建立全国首个"抹茶盒马村" 推出6款衍生商品 借助430家门店加速全国分销 [18][19] 产业生态发展现状 - 铜仁培育本地品牌如廿柒°葉/抹山集(3年扩张3店) 但影响力有限 贵阳品牌"去茶山"全国60家门店助推地域知名度 [14][16] - 梵净山文旅IP与抹茶结合 开发研学路线/体验宋代点茶 入驻高端酒店民宿 建设文化体验中心 [32] - 对比宇治茶乡20年发展经验 铜仁在品牌符号/美学体验/文化连贯性方面存在差距 未形成系统化旅游感知 [31] 历史与产能基础 - 抹茶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 唐宋鼎盛后传入日本 贵州通过差异化路径复兴抹茶产业 [8] - 铜仁江口县2017年引进贵茶集团 建成全球最大抹茶单体精制车间 产能规模优势显著 [8] - 云贵高原高海拔低纬度地理条件 为茶叶营养物质积累提供天然优势 [13]
饿了么联创的新项目「共比邻」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活力老年」正获资本青睐|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7-17 08:00
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 中国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突破20%,且每年新增2500万-3000万人[5] - 50-70岁活力退休人群是核心目标用户,他们经历改革开放红利,具备消费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5] - 银发经济被视为万亿级赛道,日本已发展出多家养老上市企业,但中国尚未出现明星公司[5] 公司商业模式 - 聚焦中老年人自主消费需求,差异化于传统"孝心经济"项目[4] - 以聚会旅游为高频切入点,逐步延伸至电商、社区服务等多场景[7][12] - 采用"高频带低频"策略,电商购物频次达每周一次,复购率超50%[9][12] 产品与服务特点 - 提供标准化O2O服务,改造非标产品如"一日聚"(1288元/套)和邮轮游(3099元/人)[7] - 建立人机协作服务体系,配备数十名"小管家"提供全天候咨询[8] - 线下社区布局数百人志愿者团队,会员年均消费超1万元[9] 运营与扩张策略 - 深度介入供应链,制定适老化服务标准并改造餐厅/旅游路线[8] - 通过社区小店串联场景,未来计划引入AR眼镜增强体验[13] - 已覆盖长三角,将基于标准化方案拓展其他区域[14] 资本与发展阶段 - 完成两轮融资:2021年天使轮数千万元(高榕/元璟资本),近期A轮过亿元(香港概念资本领投)[5] - 当前团队200余人,其中100+专做运营,仍处早期发展阶段[9][15]
为什么越丑的鞋越值钱?
36氪· 2025-07-16 21:37
核心观点 - 丑鞋品牌Crocs和Birkenstock通过独特的设计和营销策略实现商业成功,但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差异显著 [6][9][29] - Crocs采取轻资产、规模化策略,Birkenstock则走奢侈品路线控制稀缺性 [33][35][36] - 品牌价值构建关键在于与工业文明保持距离,强调手工、血统和故事性 [47][48][50] 行业发展 - 丑鞋从被时尚圈排斥到成为流行趋势,2024年被VOGUE称为"怪鞋之年" [5][6] - 丑鞋品牌股价表现优异:Crocs连续四年跑赢道琼斯美国球鞋公司指数,Birkenstock市值突破百亿美元 [6][11] - 联名策略成为重要破圈手段:Crocs与巴黎世家联名款售价达基础款22倍,Birkenstock与Dior联名款二级市场价格翻10倍 [24][41] 公司对比 Crocs - 主打洞洞鞋单一品类,2024年销售额超20亿美元,超过Adidas Yeezy全系列 [33] - 轻资产运营:关闭自有工厂全面代工,分销体系高度灵活(24双起订) [34] - 面临仿冒问题严重,年均仿冒搜索量达25200次 [35] Birkenstock - 营收连续九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毛利率近60%高于Nike和亚玛芬体育 [9][38] - 重资产模式:95%产品在德国五家直营工厂生产,强调"德意志制造" [36] - 严格控货:收回分销权直接对接零售商,主动打击仿冒 [37] - 全价销售率90%,平均售价持续增长 [41] 品牌策略 - Crocs利用争议营销:"黑红也是红",通过媒体争议创造话题和机会 [22] - Birkenstock构建奢侈品叙事:250年历史、50双手工组装、欧洲原料血统 [47][48] - 成功关键:与工业文明保持距离,强调手工价值和非规模复制的稀缺性 [48][50] 市场表现 - Birkenstock在《芭比》电影亮相后搜索量暴增110%,LVMH旗下基金以43亿美元收购70%股份 [11] - 2024年Birkenstock市值达Crocs的1.5倍,尽管营收仅为后者一半 [29] - Crocs 2003-2006年营收增长300倍,但2024年增速显著放缓 [18][29]
深圳90后大卖销售额破5亿后,挤入红海赛道,今年备货百万台|Insight全球
36氪· 2025-07-16 21:37
公司发展历程 - 几硕科技(JSAUX)2016年以Type-C数据线和转接头切入3C配件领域 抓住三星S7系列发布带来的接口红利 [4][9] - 2019年销售额达1 5亿元 通过补齐HDMI音视频产品线并拓展欧美市场 [4] - 2021年布局Steam Deck游戏配件 目前该板块营收超1亿元 占总营收超30% [7][14] - 2024年推出折叠显示屏FlipGo系列 众筹后登陆亚马逊 售价200-600美元 占营收约10% [23] - 2024年推出Aecooly无叶便携小风扇 半年销售数十万台 备货超百万台 目标全球市占率 [27] 核心战略与业务布局 - 从3C红海转向细分赛道 选择游戏配件 折叠屏 便携风扇等差异化品类 [5][7] - Steam Deck配件开发投入上百人 半年后盈利 北美单日峰值订单500+单 [10] - 产品均价数十至百美元 已开发上百款游戏配件 形成品牌壁垒 [14] - 便携小风扇对标行业龙头几素科技 定价15-50美元 东南亚线下代理已签约 [24][27] 市场洞察与运营策略 - 预判Type-C接口趋势 早期通过亚马逊快速铺货 利用SKU齐全性建立优势 [9] - 发现Steam Deck官方配件空缺 通过Reddit论坛用户自发推广实现冷启动 首单转化400-500单 [17] - 针对游戏用户痛点改进产品 如激光工艺提升壳套透气性 加厚设计增强耐用度 [19] - 折叠屏瞄准居家办公需求 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以22 1%年复合增长率增至20 8亿美元 [22] 营收结构与增长 - 2023年总营收5 5亿元 数据线仍为主力 Steam Deck配件贡献超1亿元 [7] - 游戏配件业务从现金牛支撑转向自主造血 3年稳定增长 [14][20] - 亚马逊渠道占比近80% 但通过独立站和细分品类分散风险 [28]
DeepSeek式的AI味,越来越让人受不了了
36氪· 2025-07-16 21:37
AI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 算法驱动时代下,语言成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共鸣器,词汇趋于标准化,语气更中性,情绪表达被规整[4] - 出现"AI味"现象,即语言风格过于整洁流畅,带有明显AI生成特征[5][6] - 人类开始质疑创作真实性,面临如何定义人类表达界限的深层问题[7] AI工具的语言风格特征 - DeepSeek形成赛博浪漫散文风格,高频使用拓扑、克莱因瓶、量子纠缠等特定词汇组合[10][13] - ChatGPT偏好结构完整、语气温和的表述,常用"探索""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等引导性短语[14] - 英文环境中"pracise""tapestry"等ChatGPT偏爱词汇使用频率上升51%,而"bolster"等词使用率下降[21] AI语言渗透的实证研究 - 德国研究发现学术视频中"meticulous""delve"等词汇使用率比三年前增长51%[21] - 康奈尔大学实验显示,当沟通方怀疑对方使用AI时,AI生成内容会产生反效果[25] - 语言标准化导致人类失去口误、俚语等真实人性表达信号[26] AI语言偏好的形成机制 - ChatGPT对"delve"等词汇的偏爱可能源于非洲人工标注员的语言习惯,该词在尼日利亚商务英语中常用[33][38] - 大模型训练依赖廉价地区劳动力,非洲外包人员无意中塑造了AI英语特征[36][37] - 语言模型通过监督学习微调时,人工标注员的评估标准会影响最终输出风格[35] 社会对AI语言的反应 - 社交媒体出现抵制"一眼DeepSeek"文案的呼声,批评其无病呻吟、缺乏人味[13] - 职场中出现"AI警察"现象,员工原创内容因含AI常见意象被误判为机器生成[14][15] - 部分创作者发现自身写作已不自觉带有AI特征,产生身份认同焦虑[17][20]
优衣库,被9块9平替「偷家」
36氪· 2025-07-16 21:37
行业趋势 - "平替"成为年轻消费者主流选择,85%受访者在2024年购买过平替产品 [17] - 消费者偏好从品牌溢价转向"质价比",注重面料、做工和裁剪等实用价值 [26][27] - 1688平台年度活跃买家突破1亿,反映工厂直购模式兴起 [29] 优衣库市场表现 - 优衣库在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60亿,成为时尚领域长期热点 [13][15] - 公司大中华区CEO承认平替浪潮冲击,消费者更倾向价格实惠且质量接近品牌的产品 [17] - 母公司迅销集团定期公布合作工厂清单,但主要代工厂如申洲国际等未入驻零售平台 [51][53] 平替市场特征 - 消费者对平替容忍度高,接受"价格优先"带来的品控随机性 [19][21][23] - 部分商家利用"代工厂同源"概念营销,实际多为虚假宣传或劣质产品 [44][46][47] - 11.53%消费者遭遇过"同源服装"货不对板问题,如羽绒服填充物造假等 [43][46] 消费行为分化 - 学生群体对平替接受度最高,视其为低成本试错方式 [67] - 收入稳定人群倾向"长期主义",减少购买频次但提升单品质量 [67] - 三线城市因缺乏品牌参照系,对平替性价比感知更强 [67] 市场乱象 - 直播间存在低价劣质商品,如9.9元T恤实际价值不足3元 [37][40][41] -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警方曾查获涉案700万的零绒量假冒羽绒服 [46][47] - 部分测评博主与商家合作美化劣质产品,加剧信息不对称 [54][56]
中国新药「卖爆」海外!港股60%大涨,泡沫还是起点?
36氪· 2025-07-16 18:19
港股创新药板块行情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上涨,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公司股价涨幅超3倍,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港交所,其中2/3为创新药研发企业 [1] - 行情驱动因素包括外资回流、南下资金涌入,以及创新药海外授权(BD)交易频发,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70笔,首付款总额达33亿美元,总交易额480亿美元 [1][4] - 港股创新药ETF受投资者青睐,多家指数产品强调"创新药纯度",累计涨幅超60% [1] BD交易市场现状 - BD交易成为创新药企市值管理核心手段,首付款金额与临床阶段相关:一期临床小几千万美元,二期临床5000万-1亿美元,三期临床约1亿美元,超过1亿美元表明存在买方竞争 [5][16] - 2025年上半年部分重大BD交易包括: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首付12.5亿/总60.5亿)、联邦制药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首付2亿/总20亿)、恒瑞医药口服小分子抑制剂(首付2亿/总19.7亿) [6] - 跨国药企BD策略从"捡漏"转向战略布局,将中国资产纳入全球研发管线体系评估 [4][31] 行业发展趋势 -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异性皮炎、红斑狼疮等)、代谢病(减重、非酒精性脂肪肝)仍是BD热门方向,但肿瘤和自免领域成熟管线已基本被扫过一轮 [4][18] - 未来机会可能转向CNS(中枢神经系统)等冷门领域,早期项目交易量可能继续上升 [18][19]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价格已接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水平,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BD交易具有偶发性 [16][17]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创新药板块已从2021年高点恢复约40%,预计还有20%修复空间 [8][25] - 外资通过港股通净买入生物科技板块890亿港元,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外资持股比例提升至42% [33] - 若行情不被过度透支,港股创新药大概率在震荡中上行,刺激因素包括资产成熟、BD变现、资金回流等 [8][39] 交易评估与策略 - BD交易价值评估核心在于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远期销售分成参考价值有限 [5][24] - 交易结构反映买卖双方对资产价值的预期,常见NPV估值模型,但市场前景预测存在谈判空间 [16][24] - 早期项目多采用Option-based license模式,支付结构趋向"小首付+重里程碑+共同承担开发成本" [32]
30多万买玛莎拉蒂,3亿中产沸腾了
36氪· 2025-07-16 18:19
玛莎拉蒂市场表现 - 玛莎拉蒂Grecale SUV原价65万元起,上海经销商最低报价降至36.96万元,降价幅度超28万元[6][8] - 2024年玛莎拉蒂在华销量仅1228辆,同比下滑71%,前五个月累计销量384辆,同比下滑44%[17] - 2024年全球销量11300辆,同比下跌57%,亏损势头持续[19] 品牌历史与定位 - 玛莎拉蒂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2016年全球销量4.2万辆,中国市场占比28.6%(1.2万辆)[13] - 2017年全球销量4.9万辆(同比增长21%),中国市场1.4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14] - 品牌曾因微商营销破圈,但后期与微商标签绑定导致高端形象受损[15][25][26] 豪华车行业趋势 - 2024年1-5月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进口销量均下滑(宾利-20%、劳斯莱斯-23%、兰博基尼-39%)[30] - BBA在华销量集体下滑:奔驰-7%、宝马-13.4%、奥迪-10.9%[30] - 行业面临电动化转型困境,传统豪华标签成为转型包袱[30][31] 国产新能源崛起 - 比亚迪仰望系列价格覆盖62.8万-168万元,累计销量突破10000台[33] - 江淮与华为尊界S800(70.8万-101.8万元)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35] - 小米SU7 Ultra(52.99万-81.49万元)开售2小时订单超10000台[37] - 国产新能源品牌正重新定义高端市场,消费者认知发生转变[38][41]
「中期大考」下的低碳突围:中国式绿色转型要解的三道题
36氪· 2025-07-16 18:19
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转型进入实质性压力测试阶段,2030年碳达峰目标倒逼企业将绿色能力转化为结构性优势 [2][3] - 低碳转型从"合规负担"转向"效率红利",技术重构与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变量 [7][8] - 绿色能力正成为企业链主地位的隐性标准,需通过系统协同实现产业内生力 [8][25] 未来汽车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底层逻辑,材料厂商从"成本段"进化为"效率伙伴",如载驰科技协同上下游定义产品边界 [7][19] - 郑州航空港区形成"整车+电池+半导体"全产业链,集聚比亚迪等十余家车企及200余家零部件厂商,配套产能超260万辆 [32] 未来能源 - 液冷技术从节能选项变为热管理系统核心,兰洋科技案例覆盖算力中心、储能等全场景,但规模化验证面临标准缺位挑战 [7][20][22] - 风光氢储产业需突破系统集成降本与标准成熟度,技术力与标准化能力成企业生存分水岭 [20][22] 未来城市 - eVTOL等电动航空技术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深圳、杭州等地试点将其纳入城市更新蓝图 [13][15] - 低碳经济驱动城市操作系统更新,需政府与产业链联合构建新范式,如分布式能源、无人物流等技术重新定义城市流动 [12][13] 产业分化逻辑 - 汽车领域:竞争力转向链路主导,材料厂商需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19] - 能源领域:液冷技术成为刚需,但产业化受制于标准滞后 [20][22] - 低空经济:国产供应链合规体系缺失是主要瓶颈,需制度与技术同步迭代 [9][23] 链主企业角色 - 东证资本指出链主企业需在供应链重构、能源优化上提前下注,绿色能力成为护城河 [8] - "碳索计划"聚焦链主企业绿色转型深度,验证其能否通过产品、组织、制度形成系统协同力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