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用龙虾走私芯片?英伟达怒批:无稽之谈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2 11:58
英伟达与Anthropic关于AI芯片出口限制的公开冲突 - 英伟达罕见公开抨击Anthropic关于AI芯片出口限制的立场 称其编造离奇走私故事如"孕妇假肚子"和"活龙虾旁边"等案例 [1] - Anthropic主张加强监管和执法 建议降低对"第二类国家"的出口门槛 收紧规定以减少走私风险 并增加执法资金支持 [2] - 被称为"AI扩散规则"的芯片限制政策将于5月15日生效 对先进AI芯片和模型权重实施全球出口管控 [1] 双方立场与观点 - Anthropic认为算力获取是构建前沿AI的关键战略瓶颈 主张通过出口管制保持美国在算力方面的优势 [2] - 英伟达反驳称中国拥有全球一半的AI研究人员 在各个层面都具备高度能力的专家 美国不能靠操控监管机构来赢得AI竞赛 [2]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中国在AI领域"并不落后"美国 并称赞华为是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 [2] 相关背景与案例 - Anthropic引用2022年一名女性携带芯片入境中国被捕 以及2023年在香港从一批龙虾货物中查获"计算机显卡"的案例 [2] - 前总统特朗普正在着手更新这些限制 为本已存在争议的政策再添一层不确定性 [1] - 该政策源自前总统乔·拜登任期内 旨在防止中国等对手国家在AI军备竞赛中取得优势 [1]
三星内存,背水一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2 11:58
三星电子HBM业务策略 - 三星电子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为NVIDIA量产12层HBM产品,旨在通过提前供应让落后的HBM业务重回正轨[1] - 公司采取在获得客户批准前提前量产的策略,以抢占市场先机,内部对12层HBM的性能和稳定性有较强信心[1] - 若NVIDIA批准延迟,可能导致数百亿韩元库存积压,但公司认为最坏情况发生概率较低[3] 量产时间表与产能 - 三星电子自2024年2月起已转入12层HBM量产阶段,目前正与NVIDIA进行质量测试[2] - 原计划2023年下半年供应,因性能问题推迟,改进后产品预计2024年6-7月获NVIDIA批准[2] - 截至2024年初,公司HBM月产能为12-13万片,近期开工率已回升至接近满负荷水平[2] - 部分闲置设施自2月起经翻新后重新投入运营,计划准备数十万亿韩元规模的供应量[3] 市场竞争与技术路线 - 行业通常需要5-6个月完成HBM从DRAM制造到封装的量产流程,三星需在2024年中开始大规模供应才能取得销售效果[3] - 公司战略性地放弃8层HBM产品,集中资源开发12层产品,认为8层产品即使通过认证也缺乏市场意义[3] - NVIDIA自2024年Q1起对12层HBM需求大幅增加,计划下半年根据AI加速器路线图扩大HBM采用[2] 多元化客户布局 - 即使对NVIDIA供应受阻,产品还可供应给其他全球大型科技公司[4] - 全球云服务提供商(CSP)正通过开发自有AI加速器提升对先进HBM的需求[4] - AMD已将其订单从8层HBM改为改进型12层HBM[5]
苹果,要采购190亿美元美国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2 11:58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来自彭博,谢谢。 苹果公司计划今年从美国采购超过190亿美元的芯⽚,作为其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部分,逐步减少 对中国⼤陆的依赖,并提升印度在iPhone⽣产中的地位。 ⾸席执⾏官蒂姆·库克提到,苹果将更多依赖台积电,该公司正在亚利桑那州扩建⾄六座⼯⼚。他 还确认了苹果未来将把⼤部分⾯向美国市场的iPhone⽣产转向印度的预期⸺在唐纳德·特朗普 政府威胁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背景下,苹果将减少在中国⼤陆的产量。在周四的财报电话会议 上,"印度"被提及的次数⼏乎与"中国"相当,显⽰出印度地位的提升。 不过,库克对于潜在的消费电⼦关税将如何影响苹果业务的问题保持沉默,仅表⽰"6⽉之后的情 况很难预测"。⾸席财务官凯⽂·帕雷克表⽰,苹果在电话会议上的陈述是假设当前的全球关税政 策维持不变,且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不恶化。 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库⽐蒂诺的公司备受关注的季度财报未能缓解投资者对其主要挑战的担忧,包括 不断上升的关税成本和在中国⼤陆的销售放缓。在苹果发布第⼆季度业绩、其中中国⼤陆销售低于 预期后,该公司股价在周四盘后交易中⼀度下跌4.2%。 苹果已加快在印度的制造扩张 ...
台积电COO:打造每个人的晶圆厂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2 11:58
公司战略与行业趋势 - 台积电经营战略始终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并根据半导体格局变化进行转型,未来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尖端生产能力[1] - 半导体行业技术驱动因素从PC处理器→智能手机SoC→AI数据中心处理器演变,台积电需同步提供多种尖端工艺和先进封装技术[2] - 公司技术路线图聚焦三大方向:晶体管密度/性能优化、成本/能效平衡、多芯片封装解决方案,对应不同应用场景需求[3] 工艺技术发展 - 摩尔定律持续有效:从nm到A工艺每代能效提升约30%,晶体管密度提升20%,性能提升15%,预计A之后仍有创新突破[5] - A节点引入背面供电网络(BSPDN)技术,2026年推出超级电源轨版本,2028年实现量产并带来几何尺寸微缩优势[6][10] - 工艺技术分化:移动端采用N/NP/A等前端供电工艺,HPC/AI采用带BSPDN的A/AP工艺,成本敏感型应用使用NC等优化节点[7][17] 客户需求与解决方案 - AI驱动N节点流片量超N/N:数据中心电力成本压力促使客户更积极采用先进节点以降低功耗,NTO数量前两年分别增长2倍/4倍[13] - 多芯片设计趋势加速:客户可混合使用2nm/3nm/5nm等不同工艺芯片,通过CoWoS/InFO等封装技术实现系统级集成[14][15] - 晶圆级集成需求显现:Cerebras和特斯拉等客户已采用超9倍光罩尺寸的晶圆系统集成方案,预计未来几年将更普及[15] 技术路线图细节 - 工艺迭代策略:每个主要节点推出3-4个兼容衍生版本(如NE/NP/NC),客户可复用90%以上IP设计以降低迁移成本[9][11] - NC工艺带来约10%成本效益,未来A节点将继续沿用渐进式迭代模式推出AP/AX/AC等变体版本[11][12] - 封装技术组合扩展:包含CoWoS(HPC/AI)、InFO(移动端)、SoIC(客户端/数据中心)及SoW(晶圆系统)四大方向[18]
俄罗斯自研芯片,夹缝求生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2 11:58
公司发展概况 - Baikal Electronics自2012年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并销售8.5万颗处理器,其中大部分为2022年前获得的低端Baikal-T处理器[1] - 2019年公司交付1.7万颗处理器,当时仅1个办公室和81名员工[1] - 到2024年底芯片产量增长5倍达8.5万台,办公室扩展至4个,员工人数翻倍至200人[1] - 尽管2023年年中破产,但仍保持显著增长[1] 产品与技术参数 - 处理器涵盖三个系列:Baikal-T(双核32位MIPS 1.2GHz/5W/28nm)、Baikal-M(八核Arm 1.5GHz/35W/28nm)、Baikal-S(48核Arm 2.5GHz)[2] - Baikal-T主要面向嵌入式应用,占据大部分出货量[2] - 所有芯片在2022年前由台积电生产并通过中国大陆进口[2] 市场环境与挑战 - 2022年俄乌冲突后,中国台湾/美国/欧洲对俄实施制裁,限制处理器出口[3] - 台湾地区仅允许出口最高25MHz/5GFLOPS的32位CPU,远低于Baikal-T的9.6 FP GFLOPS性能[3] - 15万颗Baikal-M处理器在台湾被查获,1.5万台Baikal-S订单被取消[3] - Baikal-T芯片从拉脱维亚进入白俄罗斯时被没收[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生产用于移动设备的Baikal-L处理器和用于数据中心的Baikal-S CPU[4] - 新产品将由中国大陆生产[4] - 2023年4月开始大规模生产自研微控制器,但未披露技术细节[3] 行业对比数据 - 2024年全球PC处理器出货量2.627亿颗(AMD/苹果/英特尔/高通)[2] - 同期平板电脑处理器出货1.44亿颗(苹果/联发科/高通/紫光展锐/三星/华为)[2] - 智能手机处理器出货12.39亿部[2]
3D打印革新芯片 “纳米血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2 11:58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全球芯⽚⾏业或迎来⾰命性突破!上海科技⼤学冯继成课题组(AIL)成功开发出全球⾸套"芯⽚纳⽶⾎管3D打 印机",突破下⼀代互连⾦属材料难以加⼯的瓶颈⸺⽤铱、钌等下⼀代互连材料替代传统的铜互连,并实现最 ⼩17 nm特征尺⼨的三维桥连结构加⼯以及晶圆级的加⼯通量(图1)。这项名为"法拉第3D打印"的国产技 术,将制造能耗砍⾄传统⼯艺的百万分之⼀,为未来国产⾼端芯⽚量产,打破⾼端芯⽚对进⼝设备和材料的依赖 提供了有⼒保障。 为什么需要"纳⽶⾎管⾰命"? 揭秘下⼀代互连⾦属材料 芯⽚内部数亿条"⾦属⾎管"正⾯临⼀场⽣死危机!当前⾼端芯⽚依赖的铜互连,⼀旦线宽缩⾄10 nm以下,就 会像"⽣锈的⽔管"⼀样⸺电阻率暴增300%、发热严重甚⾄失效,直接卡死⽽⽆法提升算⼒。铱、钌等材料由 于电阻尺⼨效应弱,⽽被认为是可以替代铜的"下⼀代互连⾦属材料"(图2)。 然⽽由于下⼀代互连材料多为 贵⾦属,且⽬前主流的⼤⻢⼠⾰⼯艺⽆法完全适配,因此下⼀代互连⾦属材料未能在真正的芯⽚中亮相。 图4.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脉冲电场的晶圆级⾼通量法拉第3D打印,1⼩时内即可打印晶圆级纳⽶结构阵列。 上 ...
台湾半导体材料,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202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收入预计增长3.8%至675亿美元,主要受整体市场复苏及高性能计算、高带宽存储器对先进材料需求增长的驱动 [3] - 晶圆制造材料收入增长3.3%至429亿美元,封装材料收入增长4.7%至246亿美元,反映行业向先进封装技术转变的趋势 [3][9] - CMP、光刻胶及辅助设备细分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长,受益于先进DRAM、3D NAND闪存及前沿逻辑IC的工艺复杂性提升 [3] - 硅需求因库存过剩下降7.1%,其他材料细分市场均实现同比增长 [3] 区域市场格局 - 中国台湾以201亿美元半导体材料消费额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的30% [6][8] - 中国大陆以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3%)位列第二,韩国以105亿美元(同比增长0.8%)位列第三,前三大地区合计占全球市场的65% [6][10] - 日本是唯一出现下滑的地区(-3.2%),北美和欧洲分别仅增长0.2%和1.6% [7][10] - 亚洲主导地位持续强化,反映半导体制造能力分布与供应链转移的挑战 [10] 行业技术趋势 - 封装材料增速(4.7%)高于晶圆制造材料(3.3%),显示先进封装技术成为应对芯片缩放成本上升的关键路径 [9] - 先进DRAM、3D NAND及逻辑材料价格两位数增长,表明行业资源向AI/数据中心相关高性能计算应用倾斜 [9] - 硅消费量下降与先进材料增长的分化,显示制造商在材料选择上更聚焦技术附加值高的领域 [9] 中国台湾的产业地位 - 201亿美元材料支出与其制造业优势直接相关,尤其是台积电在先进制程的领先地位 [8] - 长期主导地位源于数十年产业政策与生态系统建设,包括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整合 [8] - 尽管全球经济波动,台湾仍持续扩大材料采购以维持技术优势 [8]
全国产供应链、完成HSMT芯片互联互通测试,纳芯微推出车载视频SerDes芯片组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产品发布 - 公司推出基于全国产供应链、采用HSMT公有协议的车规级SerDes芯片组,包括单通道加串器芯片NLS9116和四通道解串器芯片NLS9246 [1] - 该芯片组专为ADAS和智能座舱系统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场景设计,支持摄像头、显示屏、域控制器等设备 [1] 市场需求 - 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车载摄像头、显示屏、激光雷达等设备数量剧增,数据传输量呈指数级上升 [2] - L2/L3级智能汽车平均每车搭载8-16颗加串器和2-4颗解串器,高阶车型需求更高 [2] - 目前单车搭载SerDes芯片价值约几十美元,未来有望继续增加 [2] 技术优势 - 芯片组采用HSMT公有协议,实现加串器与解串器的解耦,客户可灵活选择不同供应商的芯片组合 [4] - 接收机容限相比主流国际厂商产品提升100%,具备更强的AEQ能力,可降低线缆布线成本 [7] - 内置接插件瞬断监测功能,实时检测微秒级故障,并支持TDR技术实现高精度线缆故障定位 [7] - 在带电8kV的ESD测试中图像传输无误码,EMI/EMC性能对标国际头部厂商 [7] 供应链与兼容性 - 芯片设计、晶圆生产、封装测试实现全链路国产化,打造弹性多元的供应链体系 [4] - 加串器采用TQFN32封装,解串器采用TQFN64封装,与市场主流产品P2P兼容 [9] 产品规格 - 满足AEC-Q100 Grade 2要求,功能安全达到ASIL B等级 [9] - 传输速率为2~6.4Gbps,适配车载系统高速数据传输需求 [9] 公司背景 - 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芯片解决方案 [11] - 公司使命为"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 [11]
化合物半导体, 3470 亿美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化合物半导体市场概况 - 2019年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规模为907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3470亿美元,2022-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11.6% [2] - IV-I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碳化硅、硅锗)主导市场增长,功率半导体领域为2021年收入贡献最大板块 [8][9] - 亚太和北美地区合计占据74.2%市场份额,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占比51.37% [9] 技术特性与驱动因素 - 化合物半导体热导率为硅器件的3倍,击穿电场强度达10倍,适用于高压场景如太阳能逆变器、风力涡轮机 [4] - LED技术需求增长、汽车行业应用趋势及电力电子需求扩张为核心驱动因素 [4][5] - GaN-on-SiC技术在5G基站中性能显著优于LDMOS,具备高频效率和小型化优势 [5] 市场细分结构 按类型 - III-V族(氮化镓、砷化镓等)、II-VI族(硒化镉、碲化镉等)、IV-IV族(碳化硅、硅锗)及其他(如砷化铝镓) [6] 按产品 - 功率半导体、晶体管(HEMT/MOSFET/MESFET)、集成电路(MMIC/RFIC)、二极管(PIN/肖特基/LED) [7] 按沉积技术 - 化学气相沉积(CVD)占23.5%,与分子束外延(MBE)合计占42.7%市场份额 [9] 按应用 - IT与电信(信号放大器/射频)为最大收入领域,其次为工业能源(风电系统)、汽车(电动汽车驱动)、消费电子(LED照明) [8] 主要参与者与竞争策略 - 关键企业包括英飞凌、三星电子、台积电、德州仪器等,通过产品发布、并购合作等方式扩张 [10]
这一新兴 NVM 技术,备受瞩目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行业调查概况 - 2024年底对120多名半导体专业人士进行匿名调查,覆盖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工程师、架构师和决策者,聚焦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评估及发展方向 [2][3] - 受访者来自半导体供应商、IP公司和系统开发商,包括大型跨国企业和特定设计团队,职位涵盖工程师至首席技术官(CTO) [5] NVM技术采用现状 - 81%的受访者正在评估或已使用NVM IP,表明行业正积极推动实际设计决策 [3][5] - 嵌入式闪存仍占主导地位,但ReRAM(电阻式RAM)获得超60%受访者认可,成为其显著替代方案,略高于MRAM的认知度 [3][5] - 相当多受访者计划在未来6-12个月内选择NVM IP,部分同时评估多个选项,反映市场格局动态变化 [7] NVM技术选择标准 - 核心评估指标包括功率效率、可靠性、集成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其中可靠性(42%)和高温性能(37%)最受关注 [8] - 现有解决方案主要痛点:续航时间有限、功耗高、集成流程复杂,推动行业探索新型NVM技术 [8] - 新兴技术障碍包括可扩展性不足、生态系统成熟度低及总拥有成本问题 [8] 应用场景与市场驱动 - 物联网(IoT)领域注重功率效率和尺寸,汽车行业要求内存耐高温高压,AI/ML依赖快速可靠的数据访问性能 [10] - 信息获取渠道以供应商技术内容、同行推荐及行业会议为主,决策依赖深度技术分析而非表面信息 [10] 行业转型趋势 - 传统NVM(如闪存)仍存续,但ReRAM等新技术获台积电等代工厂纳入IP组合,加速行业评估进程 [10] - 市场正突破现状,因成本、功耗和耐用性需求推动创新,ReRAM逐渐成为内存方案关键组成部分 [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