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工锂电
icon
搜索文档
60+企业演讲及展示 | 2025高工锂电年会
高工锂电· 2025-10-09 19:23
行业宏观趋势 - 锂电产业进入需求爆发与技术革新同频共振的新周期 [2] - 上半年锂电池总出货量达776GWh,同比增长68% [2] - 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128%,远超动力电池49%的增速,成为行业新增长引擎 [2] - 2025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复合集流体进入量产窗口期,技术迭代重塑行业格局 [2] - 欧盟碳足迹法规、北美供应链本土化等政策推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 [2] - 中国锂电产业全球产能占比近七成,形成完整闭环,但面临技术路线分化和供应链韧性建设挑战 [2] 会议概况 - 2025年11月18-20日在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举办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暨十五周年庆典 [1][3] - 会议是行业深耕15年的里程碑庆典,旨在汇聚全产业链智慧共话新征程 [3] - 高工产研将发布《2025中国大圆柱锂电池行业发展蓝皮书》和《2025年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 [5] - 3天会议设置12大专场论坛,覆盖材料、回收等细分领域痛点 [5] - 高工金球奖将表彰年度技术创新与优秀企业 [5] - 会议开展3个月全周期传播,覆盖40万行业用户,预计吸引1000+企业、1500+高层莅临 [5] 参会企业阵容 - 电池领域龙头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欣旺达等 [4] - 材料领域核心企业包括容百科技、盟固利新材料、科达利、德福科技、诺德股份等 [4] - 设备及配套领域企业包括先导智能、大族锂电、海目星激光、利元亨、逸飞激光等 [5] - 赣锋锂业、蓝廷新能源等"材料+电池"跨界布局企业也将参与 [4] 赞助与合作 - 会议总冠名为海目星激光,年会特别赞助为大族锂电 [3][7] - 专场冠名包括英联复合集流体、逸飞激光、华视集团、欧科工业空调 [3] - 金球奖全程特约赞助为思客琦,协办单位为卡洛维德 [3][7]
国内固态电池关键突破:碘掺杂构筑动态界面,实现“无压力”运行
高工锂电· 2025-10-09 19:23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等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研究,提出“动态自适应界面(DAI)”全新设计策略,通过激活固态电解质中的阴离子迁移,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自发形成界面保护层,解决固态电池界面接触失效难题[3][4] - DAI策略核心机制是让阴离子(如I⁻)在电场驱动下具备可控迁移能力,在锂剥离过程中运动至界面与锂离子结合,原位形成动态、致密且稳定的界面层(如富LiI层)[4][5] - 该界面层被比喻为“章鱼触手”,能主动填充因锂体积变化产生的孔隙,实时维持紧密界面接触,使软包电池首次实现在“零外压”条件下稳定运行,摆脱对高外部压力的依赖[4][5] DAI策略验证与性能 -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计算筛选出碘离子(I⁻)为合适候选阴离子,选择Li₃.₂PS₄I₀.₂(碘掺杂硫化物电解质)作为验证DAI概念的模型体系[7] - 实验数据显示,使用Li₃.₂PS₄I₀.₂电解质的电池原位形成约5μm均匀富LiI界面层,接触完好无枝晶,而传统Li₃PS₄电解质界面出现微米级孔洞导致失效[8] - 基于DAI策略的全电池在1.25 mA·cm⁻²下循环2400次,容量保持率高达90.7%,软包电池在零外压下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仍达74.4%[8] 产业化前景与布局 - DAI策略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颠覆性新思路,未来固态电解质设计需同时关注锂离子导通优化和阴离子迁移能力对界面自修复的贡献[8] - DAI策略的成功为碘(卤素)掺杂/复合的硫化物电解质路线提供强大理论依据和实验验证,基于此思路的碘硫化物电解质有望成为极具潜力的产业化方向[8][9] - 产业链已有前瞻性布局,当升科技披露已建成数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小试产线,其研发的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据称已实现稳定制备,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11] 行业活动信息 -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暨十五周年庆典&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将于2025年11月18-20日在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举行[3][18] - 活动由高工锂电、高工产研(GGII)主办,海目星激光总冠名,大族锂电为年会特别赞助商[3][19]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中国锂电如何避免海外价格战陷阱
高工锂电· 2025-10-08 17:04
行业出口表现 - 2025年1-8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量突破30.03亿个,同比增长18.66% [1] - 2025年1-8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482.96亿美元,同比提升25.79% [1] - 行业凭借电动汽车与储能两大核心应用的强劲需求加速驶向全球舞台 [1] 价格战风险与历史教训 - 国内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有在海外蔓延之势,威胁行业长远发展 [1] - 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四万余元起售的车型,将低价作为抢占份额筹码 [2] - 近三年储能系统价格降幅超八成,某集采项目中标价甚至低于0.4元/Wh,远低于合理成本区间 [3]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因东南亚恶性价格战导致品质失控,最终失去市场 [4] - 新能源行业低价竞争导致上游材料企业利润被挤压,中游制造企业被迫压缩研发投入,下游产品陷入品质缩水怪圈 [4] - 储能设备若因成本压缩出现质量问题,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 [4] 反内卷政策体系 - 国家层面从2024年起逐步构建反内卷政策体系,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5] -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将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纳入议程 [5]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治理方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5] - 八部门联合发文管控锂电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盲目投资 [5]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 [5] 市场积极信号 - 某新能源车厂率先调整策略,下调年度销售目标,标志行业转向品质优先发展路径 [7] - 锂电材料六氟磷酸锂结束下行周期进入涨价通道,隔膜价格也出现明显反弹迹象 [7] - 产业链利润分配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8] 全产业链良性协同 - 行业需要全产业链良性协同,而非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来支撑全球化布局 [9] - 部分企业挤压上下游利润、延长供应商账期的扩张方式破坏了产业链协同生态 [9] - 9月15日发出《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17家主流车企表态落实账款支付倡议 [9] - 出海应是技术与品质的输出,如新能源汽车通过智能化升级、储能产品凭借安全性优化建立壁垒 [10] - 需保障上游企业有资金投入研发、中游企业获得合理利润、下游企业保障产品品质,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11]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锂电设备出海潮加速
高工锂电· 2025-10-08 17:04
行业核心趋势 - 中国锂电设备企业海外订单呈现“爆单”趋势,反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重构 [2] - 超过30家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锂电业务海外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已超过30% [6] - 全球电池市场形成中国、欧洲、美国三足鼎立格局,欧洲成为关键战场 [15] 公司海外业务进展 - 先惠技术收到全球电池龙头匈牙利工厂产线项目定点,2024年末在手海外订单金额20.6亿元人民币,占订单总额68%,海外业务毛利率30%显著高于国内市场的约25% [3] - 先惠技术预计到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75% [4] - 利元亨获得波兰商用车动力电池制造商订单,并向捷克成功出货储能模组PACK生产线 [4] - 纳科诺尔2025年年中在手订单总额20.1亿元,其中海外订单超6亿元,占比超过30% [4] - 誉辰智能多台等压式注液机顺利出货泰国,并承接宁德时代匈牙利及印尼厂区、欣旺达泰国厂区等多个海外电芯设备订单 [4][13] - 由金银河、诚捷智能、逸飞激光、光亚智能共同创立的福勒尔数智绿能与东南亚企业签订锂电池整线项目协议 [5] 海外订单与收入增长数据 - 海目星2025年上半年新签海外订单18.88亿元,同比增长192.5% [8] - 宏工科技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高达789.35%,上半年新签海外订单3亿元 [9] - 华自科技在蒙古获得超4亿元订单 [9] - 曼恩斯特上半年境外收入实现146.51%的同比增长 [10] - 奥特维2025年上半年海外订单占比已近40% [15] 海外需求驱动因素 - 高比能、快充、大圆柱等新型电池技术迭代催生设备更新需求,旧产线无法满足新要求 [11] - 头部电池厂商为保持竞争优势,持续进行效率提升、工艺升级和产能结构调整 [12] - 海外建厂的中国电池企业深化全球布局,规划将海外模组及PACK产线升级为技术更复杂的电芯产线 [12] - 海外客户对自动化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关注减少人工操作步骤以降低培训成本和良率波动 [14] - 客户需要设备能“一键切换”不同型号产品以实现产能最大化 [15] 设备出海新模式 - 中国最新锂电设备先在国内产线充分验证,待生产流程跑通后将整线方案复制或迁移至海外工厂,以降低风险和调试周期 [15]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加工费修复,六氟磷酸锂领涨
高工锂电· 2025-10-07 17:41
六氟磷酸锂(6F)价格走势 - 6F现货报价上涨至5.85万元/吨,较年中低点反弹超8500元/吨,头部企业已暂停报价 [2] - 8月以来6F价格从5万元/吨抬升至5.8万元/吨,涨幅超15%,本周仍有继续调价预期 [4] - 本轮价格反弹中6F实际涨幅已超碳酸锂带来的3000-5000元/吨成本增量,显示加工费上行逻辑开始兑现 [5] 6F供需格局分析 - 当前行业月度有效产能约2.45万吨,而9月需求预计已超过2.3万吨,供需紧平衡已初步显现,头部三家企业产量占比超70% [5] - 预计到2026Q4显现供给缺口,届时6F价格可能迎来更强弹性 [8] - 天赐材料、多氟多产能利用率超80%,天际股份满产,行业新增产能有限 [7] 需求端驱动因素 - 7月以来国内外储能电芯排产持续创历史新高,准一线厂商满产,部分甚至托管或租赁同行产能仍无法满足订单 [6] - 四季度临近,海外与国内车企进入年末抢装节奏,带动锂电材料及6F需求持续走高 [6] - 2025年储能和动力电池需求仍将保持20%以上增速,对6F形成长期支撑 [6] 供给端与成本结构 - 行业在深度调整期以产能出清为主,部分二三线企业因高成本产能亏损严重,开工意愿低 [7] - 龙头与二三线企业之间存在超3万元/吨全成本差距,若尾部高成本产能不重启,6F加工费仍有5000元/吨上行空间 [7] - 预计2025Q4起加工费有望上涨2000元/吨,2026年或再上涨5000-20000元/吨,带来业绩修复与弹性释放 [7]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第四代高压实铁锂集中上新
高工锂电· 2025-10-07 17:41
高压实磷酸铁锂市场供需状况 - 高压实磷酸铁锂供不应求,需求受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性能提升(大容量、高比能、快充)推动而增长 [1][2] - 高压实磷酸铁锂技术壁垒高,需二次或三次烧结及特殊工艺,对原料纯度和颗粒级配要求严格,目前仅少数企业掌握量产技术 [2] - 2025年上半年高压实(≥2.6g/cm³)LFP材料月出货量已超4万吨 [3] 高压实磷酸铁锂的盈利模式与竞争格局 - 高压实磷酸铁锂定价以“原材料市价+加工费”模式为主,其利润主要来源于加工费,加工费通常比普通产品高出2000-5000元/吨 [3] - 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2.6g/cm³)产能集中在富临精工、湖南裕能、龙蟠科技、德方纳米等头部企业,压缩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3] - 头部企业实际投产及产能爬坡需时间,导致高压实磷酸铁锂短时期内需求缺口较大,为二三线企业提供了入局窗口期 [3][4] 下游应用市场需求驱动 - 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全线提升,一线企业平均水平达70%-80%,宁德时代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89.9%,接近历史峰值 [8]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累计装机23.03GW/56.12GWh,容量同比增长68%;1-8月国内储能累计中标80GW/272GWh,同比增长191% [9]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88.1GWh,同比增长44%,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占比超8成 [14] - 主流储能电池型号向314Ah、587Ah、600Ah+、1000Ah+等更大容量探索,并对循环寿命(10000-15000次)提出更高要求,推动高压实LFP需求 [10][12] - 动力电池快充技术迭代(如宁德时代神行电池、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提升了对高压实磷酸铁锂的需求 [14] 主要企业布局与产能规划 - 富临精工与宁德时代签订协议,未来高压实密度正极产能将提升至50万吨 [16] - 湖南裕能第四代产品YN-13系列已通过重要客户认证并批量供货,其高压实产品在2024年合计销售15.93万吨,占总销量约22% [18] - 龙蟠科技募资20亿建设第四代超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产品压实密度可达2.62g/cm³ [18] - 德方纳米第四代高压密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 [19] - 二三线企业如鹏博新材、川发龙蟒、万华化学、协鑫锂电等也在积极布局高压实磷酸铁锂产能 [19] 行业发展趋势与二三线企业策略 - 锂电行业反内卷风潮下,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议价能力,订单向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集中 [16] - 高压实磷酸铁锂工艺路线(如草酸亚铁路线、磷酸铁法等)尚未完全统一,为有技术特色的企业留下差异化创新空间 [19] - 二三线企业可面向腰部电池企业供货、绑定长订单,尤其是储能市场需求,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增速远超动力电池 [20]
储能缺芯潮:需求爆发与产业再平衡
高工锂电· 2025-10-06 18:20
储能需求爆发 - 国内储能需求超预期爆发,2025年1-8月中标规模超210GWh,同比增长1.5倍 [9] - 电力市场化改革提升储能经济性,当电站EPC成本1.05元/Wh、峰谷电价差0.6元/kWh时,项目投资回报率可达6.67%,独立储能IRR可达6%至10%以上 [8] - 海外市场如沙特提出2030年实现48GWh储能容量目标,2024至2025年间规划24GWh项目,中国企业在沙特累计中标容量已超24GWh [10] - 美国市场IRA补贴叠加关税延期引发“抢装潮”,2025年新增规划量比2024年底增加逾10GW(对应35GWh以上) [12] 电芯供应紧张 - 储能电芯陷入紧缺,宁德时代在手储能订单超48GWh排期至2026年一季度,海辰储能自3月起全面满产订单排到9-10月 [14] - 楚能新能源1-5月订单量超40GWh超去年全年,头部企业产能不足导致订单外溢至中腰部企业 [15] - 行业整体排产提升,Q3旺季排产环比增长6%至8%,储能企业Q3排产维持15%至20%同比增长 [16] - 龙头电池企业9月排产环比提升8%达到70GWh水平,连续两个月保持5%以上增速 [17] 价格与成本压力 - 储能供需紧张引发部分企业上调价格,近期有企业涨价0.01元/Wh [4] - 价格压力进一步利好具备成本优势的储能大电芯发展,但系统集成端价格压力依旧存在 [4] - 原材料价格反弹,六氟磷酸锂自8月以来上涨超15%,供需进入紧平衡 [20] 产业链影响与应对 - 设备企业新签和在手订单总额超300亿元,同比增长70%至80% [19] - 企业强化供应链安全,楚能新能源与核心材料企业签署长协覆盖55万吨电解液、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31万吨铜箔和2.5亿套结构件 [21] - 技术授权合作模式兴起,亿纬锂能CLS模式已携手5家系统集成商共建31GWh产能,与晶科储能的联合工厂每年供应5GWh电芯 [23] 技术竞争与行业趋势 - 技术门槛快速抬高,宁德时代已量产587Ah储能大电芯,而多数二线企业仍停留在314Ah阶段 [24] - 500Ah+大容量电芯下的6MWh+产品将成为企业扩产布局重点 [25] - 储能行业进入规模与技术双重竞赛新周期,具备技术领先、供应链绑定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淘汰赛中站稳 [26]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 | 订单总额300亿 2025H1锂电设备订单大增80%
高工锂电· 2025-10-06 18:20
行业订单与景气度 - 2025年上半年多家头部锂电设备企业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70%~80% [2] - 行业Q3旺季整体排产实现环比6%~8%的增长,龙头电池企业9月排产环比提升8%,达到70GWh水平,已连续两个月保持5%以上增速 [4] - 电池龙头对2025年的增长指引普遍维持在20%以上,电解液厂商反馈下游订单增速接近30% [5] - 储能企业Q3排产维持了15%~20%的同比增长 [4] 龙头企业订单表现 - 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额达124亿元,同比增长近70% [4] - 海目星1-6月新增订单约44.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7.5%,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规模突破100亿元 [4] - 赢合科技截至一季度末订单合同负债金额达27.59亿元,创历史峰值,环比增长67% [4] - 利元亨截至5月末在手订单为49.21亿元 [4] 固态电池设备进展 - 固态电池设备成为订单增长重要新引擎,聚焦干法电极、叠片、等静压等新工艺 [6] - 璞泰来2025年1-5月固态电池设备订单达4-5亿元,其干法成膜、复合设备及叠片机已取得订单并部分交付 [6] - 海目星签下4亿元、2GWh固态电池整线订单,成为行业率先商业化锂金属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供应商 [6] - 先导智能预计全年固态设备订单将达8-10亿元,其复合转印设备效率达50m/min,量产型固态叠片机堆叠对齐度达±0.2mm [6] - 利元亨已于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硫化物、氧化物全体系设备交付,并成功获得头部车企的整线订单 [6] - 大族锂电于2025年3月中标东风鸿泰固态电池中试线测试段及组装段工艺设备项目 [7] 海外市场拓展 - 海目星上半年海外新签订单金额18.88亿元,同比增长192.5%,通过设立8家子公司及收购实现国际业务转型 [8] - 先导智能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40.27%,显著优于国内水平 [8] - 赢合科技多台高性能设备发运至客户匈牙利40GWh超级工厂,深度赋能欧洲战略布局 [8] 需求驱动因素 - 设备需求源于产能扩张、固态电池、海外建厂、产线升级等多重趋势叠加 [3] - 行业需求有望在单车带电量提升、电动重卡放量、欧洲新车型周期及新兴市场储能需求爆发支撑下保持20%左右增速 [5]
固态电池“上船”迈里程碑:卫蓝新能获首张船级社认证
高工锂电· 2025-10-05 18:20
文章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优异环境适应性等优势,正成为破解无人船动力瓶颈的关键技术,行业通过舷外机等细分零部件进行商业化卡位[4][5][21] - 尽管面临船级社认证标准限制和完整产业链缺失等挑战,但固态电池在无人船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初步突破,为未来市场增长奠定基础[17][18][23] 无人船市场现状与动力需求 - 2023年中国无人船市场规模达6.20亿元,同比增长12.89%,产量2520艘,销量2390艘[6][7] - 无人船已应用于环境检测、海洋科考和物流运输等领域,例如云洲智能的无人船用于盐城市河流水质监测和涠洲岛海域物资运输[8] - 行业早期尝试油电混合动力,如“天行一号”最高航速超50节,云洲智能L42调测无人船支持1500公里超长续航[10] - 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有限且存在低温性能衰减和安全风险,制约无人船续航及在恶劣海况下的应用[12][13]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与进展 -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理论能量密度可达现有顶级锂电池两倍以上,有望使无人船续航翻倍[14] - 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泄漏,从根本上杜绝起火爆炸风险,且循环寿命更长,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更佳[14] - 固态电池对温度变化敏感性低,合源锂创产品可在-40℃超低温条件下保持稳定充放电性能[14][15][16] - 合源锂创针对无人船开发出能量密度覆盖350Wh/kg-600Wh/kg的固态电芯,并计划在江苏淮安建设10GWh量产产能[16] 固态电池在无人船领域的商业化路径 - 受当前船级社认证限制(超过5米船只只能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电池企业选择舷外机作为切入路径[4][19] - 舷外机需轻量化设计,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高,半固态电池成为解决方案之一,例如逸动科技Falcon130电动舷外机提供半固态电池选项[20][21] - 飞舶科技和擎波探索公司推出用于电动舷外机的半固态电池组,推动中长距离船艇电气化[22] - 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包于2024年9月获中国船级社首张型式认可证书,为行业提供技术参考和认证模板[23]
高工锂电年会前瞻 | 2025千吨级放量,富锂锰基的“上探”与“下沉”
高工锂电· 2025-10-05 18:20
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进展 - 2025年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进展显著,材料端出货已初具规模 [1][5] - 宁夏汉尧作为重要供应商,拥有万吨级产线,年出货量已达三千吨规模 [5] - 容百科技高能量密度富锂锰基材料在全固态领域已有吨级出货,当升科技在关键客户持续放量,格林美有吨级以上产品出货 [6][17][18] 技术发展双路径:高能量密度与低成本 - 材料正沿高电压高比能(主要基于固态电池体系)与低成本动力应用两个方向并行发展,以4.5V为界 [2] - 高能量密度方向,孚能科技、中汽新能、卫蓝新能源、万向一二三等电池企业均在开发导入 [3] - 低成本路径上,海外企业如通用汽车与LG新能源合作的富锰锂电池计划2028年量产,成本瞄准LFP电池;优美科计划在下一代入门级市场引入 [4][14] 高电压路径与固态电池应用 - 工作电压超过4.5V的富锂锰基材料是全固态电池的确定性选择,也是非固态体系中的理想高比能正极 [7][8] - 孚能科技计划2026年推出第二代全固态电池,采用富锂锰基/高镍正极+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8] - 万向一二三的860Wh/kg天距电池、盟维科技760Wh/kg锂金属航空电池均采用富锂锰基正极 [8] - 高电压下材料存在阴离子氧化反应和界面氧逃逸等问题,影响规模化应用 [8] 技术攻关与性能突破 - 产学研正进行技术攻关,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设计新型电解质,使无负极软包电池实现604Wh/kg能量密度并通过钉刺测试 [9] - 宁波富理通过构造氧缺陷区将首次库伦效率从低于85%提升至90%以上,比容量稳定在300mAh/g [9] - 宁波富理实现全球首台百公斤级ALD设备应用,使材料1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达95% [9] - 宁夏汉尧应用于固态电池的多晶型材料克容量达290mAh/g,单晶型达294mAh/g,在测试中做到1050周无衰减 [10] 低成本路径与应用多元化 - 在4.5V以下电压平台,富锂锰基材料被寄予成本控制期待,海外企业试图在入门级动力上推行 [11][12] - LG新能源的材料供应商POSCO Future M称LMR电池可以与中国LFP电池在价格上竞争 [13] - 富锂锰基材料克容量做到250mAh/g以上时,其瓦时成本将与磷酸铁锂电池接近 [14] - 通过与锰酸锂、三元材料等复合使用,富锂锰基可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提升电芯性能,应用更为多元 [14] 产业化关键节点与未来展望 - 2025年以来产业化步伐加快,近五年将成为关键节点,预计2026年末至2027年初将有多个工程化样品推出 [16][22] - 低压动力市场因成本敏感和短期量产可行性高,成为首批应用场景 [19] - 真正的挑战在于固态电池体系的工程化难度,正极、固态电解质及整电池的界面处理仍是主要技术瓶颈 [20] - 协同开发模式正成为推动产业化的重要路径,在2027年初步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共识下,富锂锰基材料预计将取得实质性跨越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