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00020)
搜索文档
商汤与中国移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就视觉AI、大模型等领域达成合作
快讯· 2025-05-06 11:49
合作方与领域 - 商汤与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涉及视觉AI、大模型等领域[1] - 商汤与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涉及视觉AI、大模型等领域[1] 合作内容 - 合作聚焦于视觉AI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 合作涉及大模型技术的开发与落地[1] 合作时间 - 合作备忘录于近期签署[1]
商汤科技推动AI在香港多元化落地
快讯· 2025-05-06 11:36
合作备忘录签署 - 商汤科技与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涉及视觉AI、大模型等领域[1] - 商汤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涉及视觉AI、大模型等领域[1] 商汤科技在香港的发展历程 - 商汤科技在香港已落地10年,初期应用视觉AI技术于香港机场、地铁、海关口岸的安全防护[1] - 后续扩展至AR技术,助力香港文旅和教育领域[1] - 目前大模型技术已应用于香港政务、网络安全、法律等新领域[1]
转债周记(4月第5周):自主可控相关板块转债标的梳理-20250429
华安证券· 2025-04-29 19: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4月初中美关税事件持续升级,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推动全面国产化替代,增强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将外部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报告将阐述关税事件对国产化替代的影响,并对关键领域的转债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估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破局而立:关键领域自主可控加速落地 - 关税事件回顾:2025年4月初美国不断加征中国商品关税,中国从容采取反制措施,4月11日美国宣布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豁免“对等关税”,此次关税事件客观上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自主创新是破局关键 [15][16] - 半导体行业: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自主化进程,在成熟制程、关键材料和设备领域取得进展,光刻胶等核心材料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本土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构建“去美化”供应链体系;半导体材料方面,光刻胶、抛光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国产替代加速,部分企业已实现量产和国产化替代;半导体芯片方面,关税事件短期内冲击较大,但也加速了国产替代,中长期将推动中国半导体“去美化”供应链体系构建 [3][19][24] - 信创:关税压力下信创产业迎来发展拐点,市场空间扩大,自主创新加速;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实现技术自主与生态突破,覆盖10亿生态设备,成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国产工业软件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逐步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3][26][28] - 卫星互联网: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加速驶入“快车道”;中国版“星链”加速组网,星地融合趋势明显,标准化建设提速;在技术创新方面,火箭回收、星间激光通信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但行业也面临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标准体制不统一等挑战 [36][37][38] - 国产算力:国产算力产业呈现多维度突破发展态势,基础软硬件领域性能持续提升,光通信技术加速迭代,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成效显著;市场层面,国内互联网大厂及运营商持续加码算力基础设施投资,与AI应用端形成良性循环,国产算力产业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42][43] - 国防军工:国防军工产业链自主化程度高,在关税事件中具备“避险”属性,供应链稳定;军工电子与航空航天产业已形成体系化发展格局,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加速 [45][46] 2.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自主可控板块或成主导 - 半导体行业进入上行周期,AI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智能化为行业注入活力,中芯国际、韦尔股份等企业业绩增长显著,AI芯片需求爆发成为推动行业复苏的重要力量,重点关注韦尔转债和兴发转债 [47] - 军工行业公司业绩呈现结构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如中航沈飞和航发动力业绩增长,中小厂商面临挑战 [50] - 计算机行业逐步回暖,头部企业如浪潮信息、道通科技等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实现业绩增长,行业整体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国家对新兴领域的支持将带来更多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重点关注道通转债 [56] - AI行业发展机遇增多,头部企业如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实现业绩增长,AI技术不断深化和应用场景拓展,行业整体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国家对新兴领域的支持将带来更多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重点关注科蓝转债 [58] 3. 相关转债较多,部分可重点关注 - 兴发转债:湖北兴发化工集团业务遍布海内外,净利润大幅增长,2024年年报营业总收入283.96亿元,归母净利润16.01亿元,同比增长14.33%;转债余额28.00亿元,目前价格为113.61元,转股溢价率为63.96%,剩余期限3.41年 [61][62] - 韦尔转债:上海韦尔半导体业绩增长显著,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256.70亿元,同比增长22.43%;转债余额24.33亿元,目前价格为118.97元,转股溢价率为58.55%,剩余期限1.68年 [65][66] - 道通转债:深圳市道通科技净利润稳步增长,境外业务收入占比高,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9.32亿元,同比增长20.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6.41亿元,同比增长257.59%;转债余额12.80亿元,目前价格为128.67元,转股溢价率为15.46%,剩余期限3.20年 [67][69] - 科蓝转债:北京科蓝软件业绩稳健增长,持续扩展业务领域,2024年三季报营业总收入7.27亿元,归母净利润-0.0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11%;转债余额5.18亿元,目前价格为131.00元,转股溢价率为34.34%,剩余期限3.35年 [70]
商汤、思谋,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4-28 19:52
香港创科产业生态圈发展现状 - 香港科技园汇聚约2200家科技企业 入驻科研人员约1.5万人 成为香港最大科创生态圈 [2] - 数码港作为人工智能加速器 汇集超过2200家企业 包括5家上市公司和7家独角兽企业 [2] - 思谋科技成立5年服务全球30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 通过深港协同实现技术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2][3] 深港协同创新模式 - 香港科研团队与深圳产线形成"上午调试-下午部署-当晚出样"的极速协同机制 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3] - 思谋科技深港办公室1小时互通 员工管理制度统一 体现两地"同城化"趋势 [3] - 华为香港研发中心规模达600-700人 显示香港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4] 企业全球化战略与实践 - 商汤科技出海业务量级及占比提升 坚持原创技术输出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5][6] - 商汤采用"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 成为算力与大模型双向服务商 [6] - 商汤在中东通过AI课程培训3000名教师和3万学生 推动当地AI基础教育 [6]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应对 - 中国企业通过分散市场降低风险 如桥彼道客户3年前已布局多国销售渠道 [6] - 2017-2024年香港对美国出口降10% 但整体出口增17% 显示市场多元化成效 [7] - 2025香港春季电子展调查显示超90%参展商预期销售平稳或上升 [7]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务院总理及香港特首曾视察思谋科技 港投公司将其作为首个投资项目 [3] - 思谋与港投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强化资本与技术联动 [3]
商汤绝影发布生成式智驾R-UniAD,与东风、广汽等7款车型合作
雷峰网· 2025-04-27 17:02
核心技术发布 - 商汤绝影在上海车展发布生成式智驾R-UniAD、4D世界模型"绝影开悟2.0"和AI内核"绝影千机"三项核心技术 [2] - R-UniAD采用VLAR(视觉、语言、行动、强化学习)架构,支持仿真环境闭环训练,实现"试错—强化—泛化"的系统策略能力 [3] - "绝影千机"AI内核由MOE多模态模型、类人记忆框架和智能体框架组成,支持免唤醒多轮对话、个性化建议等智能座舱功能 [5] 技术优势与创新 - R-UniAD通过4D世界模型构建动态环境进行强化训练,在施工占道场景中实现精准避让并泛化到类似场景,降低数据成本同时提高模型上限 [4] - 公司强调从"功能模型"转向"系统AI",在数据、性能、安全门槛外构建AI基础设施层 [3] - 强化学习+世界模型组合要求仿真环境具备真实性、时空一致性和复杂度,需模拟碰撞及极端交通场景 [10] 商业化进展 - 生成式智驾系统已合作东风等4家车企,将量产7款车型 [6] - 2025年计划交付与广汽合作的征程®6M平台方案、与东风的端到端UniAD方案 [6] - 医疗AI模型"旅医"已在星途揽月量产落地 [6] 战略合作 - 东风与商汤绝影2021年开始合作,2023年初组建联合开发团队推进端到端方案量产 [7] - 双方优势互补:商汤提供AI算法和数据算力,东风负责产品工程化 [7][10] - 计划最快2023年底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应用 [9] 行业趋势 - 大模型在汽车应用快速发展,从端到端自动驾驶向世界模型、模拟仿真演进 [11] - 智能化进入深度融合阶段,AI成为人车交互核心,不同车型配置不同技术方案 [12] - 行业难点在于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未来竞争焦点是基础设施构建能力 [13] 产品定位 - 公司从"AI能力提供者"转型为"汽车系统参与者",构建模型、平台、接口、系统交互的闭环能力 [6] - 明确"车脑"系统定位,不替代整车厂商 [6] - 东风在10万元车型实现高速NOA,持续优化成本推动高阶智驾下沉 [12]
环球网专访|商汤绝影与东风汽车深化合作 生成式AI重构智能驾驶新范式
环球网· 2025-04-27 09:40
技术突破 - 商汤绝影展示基于VLAR架构的生成式智驾R-UniAD方案 通过"绝影开悟2 0"4D世界模型实现近实时交互仿真 可一键生成极端风险场景数据 将实采数据需求降低两个数量级 [3] - 系统在施工占道场景中通过强化学习自主生成最优避让策略 感知精度达真实数据98% 仿真效率较行业标杆提升5倍 [3] - 东风与商汤联合团队在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研发取得突破 采用"双保险"架构 上层为学习型智能决策系统 下层保留规则驱动系统作为安全冗余 计划2025年底量产 [3] 产业协同 - 商汤绝影已与4家车企合作覆盖7款车型 基于地平线征程®6平台的辅助驾驶方案通过中汽研认证 计划2025年Q4在东风实现基于英伟达Thor平台的端到端方案量产 [3] - 商汤智能座舱软件市场份额连续五年行业领先 累计交付突破360万辆 [3] - 商汤依托上海临港AIDC超算中心算力基础设施 与东风年销300万级场景数据形成互补 构建"算法+数据+算力"三角架构 [5] 智能座舱创新 - 商汤推出行业首个车载AIOS内核"绝影千机" MOE多模态大模型首字响应延迟小于300ms 支持100+智能体协同工作 [6] - "New Member"系统展现多模态识人、深度思考能力 可无缝介入多人对话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6] - 量产"旅医"系统引入医疗大模型 能进行医疗级健康监测并联动第三方医疗服务 基于3D视线追踪的主动预警系统实现舱内外环境联动风险预判 [8] 行业趋势 - 2024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达62% 但用户对功能安全的投诉量同比上升37% [8] - 东风与商汤合作体现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中"自主可控+开放协同"双轨策略 [8] - 智能汽车正突破"规则驱动"天花板 但需解决合规数据采集体系和统一安全评估标准等行业共性问题 [11]
王晓刚:物理世界模型用于驾驶辅助训练很重要
新浪财经· 2025-04-24 17:04
上海车展与行业趋势 - 上海车展于4月23日开幕 主题为"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 涵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和供应链技术等领域 高阶智驾、AI大模型和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 [1] 供应链成本控制策略 - 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是第一位 通过扩大智驾市场合作量产车辆分摊智能驾驶系统成本 [3] - 行业逐渐形成硬件配置共识 车厂注重传感器型号平台化 减少对特定车型的重复开发和适配工作 [3][4] 技术突破方向 - 生成式智驾是未来重要趋势 利用世界模型重建物理场景 通过仿真环境复现问题场景并生成大量危险场景数据 解决端到端模型的数据局限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5][6] - 多模态大模型改变智能座舱交互形态 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支持多轮多人对话和观点综合 打破传统一对一交互模式 [6][10] 数据有效性分析 - 99%的用户真实数据对训练模型没有帮助 因为90%的驾驶数据是匀速直线行驶 缺乏信息增量 只有踩刹车、避让或拐弯等场景的信号才有效 [7] - 复杂场景中80%的驾驶行为可能停止 仅少数高水平驾驶者能顺利通过 这些是高质量数据 类似GPT等大模型也需筛选互联网数据 删除90%以上低质量数据 [7] 模拟数据应用 - 模拟仿真解决驾驶行为生成问题 通过强化学习改进模型 但困难场景仍需寻找 类似DeepSeek面临难问题稀缺的挑战 [8] - 模拟数据需保持硬件系统时空一致性 例如11个摄像头生成的视频轨迹必须一致 避免训练问题 并可兼容设备故障 [8] 智能座舱产品进展 - 多模态识别功能已在某主机厂实现 更多新功能在上海车展展示 正在寻找量产机会 [9] - New Member产品支持多对多、多轮多人对话 能识别对话者身份并参与讨论 总结观点 实现根本性交互变革 [10] - 主动交互可应对长途驾驶犯困问题 如播放音乐或说话 但更需与驾驶结合确保安全 避免长时间聊天 [10][11] 行业变革节点 - 自动驾驶时代到来将根本改变座舱状态 解放人员自由度 [12] - New Member类聊天机器人可与手机等设备打通 实现无处不在的交互 [12] 软硬件开发生态 - 软硬一体可降低成本 但通用性更好的软件生态是关键 如英伟达GPU的强软件生态 [13] - 芯片厂商如英伟达、高通、MTK和英特尔均强调生态建设 软硬结合是趋势 但最优解仅在成本有优势 不影响纯软件开发公司 [13]
商汤(00020)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16:5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收入为人民币3772.1百万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3405.8百万元增加[7][8] - 公司2024年毛利为人民币1619.7百万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1500.8百万元增加[7][8] - 公司2024年年度亏损为人民币4306.6百万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6494.7百万元减少[8] - 公司2024年经调整EBITDA亏损为人民币3089.2百万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4369.0百万元减少[8] - 公司2024年经调整亏损净额为人民币4252.7百万元,较2023年的人民币5414.1百万元减少[8] - 2024年公司总体收入同比增长10.8%,达37.721亿元;生成式AI收入突破24.04亿元,同比增长103.1%,占集团收入比例从2023年的34.8%提升至63.7%[13] - 2024年公司毛利为16.197亿元,毛利率为42.9%;管理与销售总费用按年下降9.1%;亏损净额为43.066亿元,按年缩窄33.7%[13] - 2024年公司应收贸易回款额达46.23亿元,同比增加19.0%;截至2024年12月31日,总现金储备为127.522亿元[13] - 2024年公司收入为37.72101亿元,2023年为34.05842亿元[40] - 2024年销售成本为21.52404亿元,2023年为19.05055亿元[40] - 2024年毛利为16.19697亿元,2023年为15.00787亿元[40] - 2024年经营亏损为45.29254亿元,2023年为66.46555亿元[40] - 2024年年度亏损为43.06584亿元,2023年为64.94670亿元[40] - 2024年经调整EBITDA为 - 30.89189亿元,2023年为 - 43.69023亿元[40] - 2024年经调整亏损净额为 - 42.52720亿元,2023年为 - 54.14139亿元[40] - 公司收入从2023年的34.058亿元增长10.8%至2024年的37.721亿元,主要受生成式AI推动[41] - 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19.051亿元增加13.0%至2024年的21.524亿元,主要因硬件成本及分包服务费增加[43] - 毛利从2023年的15.008亿元增加7.9%至2024年的16.197亿元,毛利率从44.1%降至42.9%,因硬件及AIDC成本上升[44] - 研发开支从2023年的34.658亿元增加19.2%至2024年的41.319亿元,因投资基模型训练和生成式AI应用[45] - 销售开支从2023年的8.187亿元下降20.0%至2024年的6.547亿元,因雇员福利、营销及差旅开支减少[47] - 2024年亏损43.066亿元,2023年亏损64.947亿元,专注提升运营效率减少了亏损[55] - 其他收益净额2024年为5.388亿元,2023年为亏损净额8.082亿元,2024年含出售附属公司等收益[51] - 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42.997亿元,2023年为65.042亿元;2024年EBITDA为 - 31.431亿元,2023年为 - 54.496亿元;2024年经调整EBITDA为 - 30.892亿元,2023年为 - 43.69亿元[57] - 2024年年度亏损净额43.066亿元,2023年为64.947亿元;2024年经调整亏损净额42.527亿元,2023年为54.141亿元[59] - 贸易、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从2023年的51.593亿元降至2024年的50.68亿元[60] - 贸易应收款项净额从2023年的37.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23.917亿元[61]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账龄恶化,2024年超3年的为38.211亿元,2023年为15.416亿元[62]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88.88亿元,定期存款29.705亿元;2023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94.235亿元,定期存款10.999亿元[63] - 2024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39.267亿元,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27.965亿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62.599亿元[64] - 2024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增加,因扩展生成式AI业务增加预付款项[65] - 2024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增加,因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和定期存款投资增加[66] - 2024年末总借款59.218亿元,2023年末为44.731亿元[6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为-2.0%,代表净现金状况[7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可分配儲備為人民幣76,433.9百萬元[16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生成式AI收入从2023年的11.837亿元增长103.1%至2024年的24.04亿元,源于市场需求爆发及产品商业化[41] - 智能汽车收入从2023年的3.837亿元下降33.2%至2024年的2.562亿元,因战略调整和合作方重点转移[42] - 视觉AI收入从2023年的18.384亿元下降39.5%至2024年的11.119亿元,因聚焦高质量客户并推广生成式AI[42] - 2024年视觉AI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29.5%,客户复购率比2023年提升31个百分点,长期客户达389家,占比约四成[27] - 2024年智能营销生成视频时长同比增长805%,带来的GMV同比增长94%[28] - 2024年智能汽车绝影新增交付超167万辆,同比增长29.2%,新增交付车型42个,累计交付超360万辆,覆盖超130个车型,新增定点车型41款,新增定点车辆超1100万辆[29] 算力规模相关 - 公司通过运营模式将算力规模提升至23000 PetaFlops[10] - 截至2025年3月,商汤大装置运营的总算力规模已超23000 Petaflops,同比增长92%[17] 大模型研发与推出 - 公司在2024年4月率先推出国内首个超越GPT 4 - Turbo性能的大模型[12] - 公司在2024年7月推出国内首个音视频流式交互的大模型[12] - 2024年4月日日新5.0版本率先整合多模态功能,性能超越GPT - 4 Turbo;7月迭代至日日新5.5,推出全国首个支持音视频流式交互的大模型[20] - 2024年发布的「开悟」世界模型支持150秒超長场景视频生成、1080P分辨率及11V视角,可构建千万级自动驾驶场景库[32] 应用业务数据表现 - 公司生产力工具应用客户付费意愿较2023年增长6倍[12] - 公司交互工具应用月均用户使用量较2023年增长8倍[12] - 2024年生产力工具客户付费意愿同比增长6倍[24] - 某头部拟人陪伴APP月调用量一年间增长833%,次日留存率达50%,日均使用时长130分钟[25] - 办公与代码助手产品用户数突破150万,日调用量达上百万次,每日处理Token数超35亿,触达1000万开发者[26] AI云服务技术能力 - AI云服务技术能力方面,创建和扩缩容虚拟AI集群速度是传统云厂商的6倍以上,节省虚拟集群管理成本90%以上[18] - 大装置对类似DeepSeek的第三方开源模型训练效率高于官方报告,以DeepSeek R1为例,推理吞吐性能比业界头部厂商高15%以上,推理成本压低一个数量级[18] 芯片集群商用 - 公司实现国产芯片集群的规模化商用,异构训练效率达同构训练的95%,大规模国产芯片集群的资源利用率可提升至80%[19] 公司业务布局与市场地位 - 公司构建以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石、以“生产力工具”与“交互工具”为垂直应用方向的“一基两翼”布局[23] - 在IDC《2024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中,公司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23] 智能汽车业务进展 - 商汤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基于国产化地平线J6平台的智驾方案,预计2025年内量产基于英伟达Thor平台的UniAD端到端智驾方案[30] - 2025年2月发布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路线R - UniAD,预期降低数据门槛,实现性能与场景泛化能力突破[30] - 2024年11月首发智能座舱产品,首包延迟60毫秒以内、推理速度40 Tokens/秒,首发达亿元级定点[31] - 绝影连续五年蝉联座舱视觉AI软件市场份额第一[31] 能源节约 - 2024年上海临港AIDC年节约用电量可达800兆瓦时,PUE优化至1.28 [34] 生态企业融资 - 自2024年底至2025年初,5个生态企业完成对外融资[37] 股份发售与款项使用 - 公司B类股份2021年12月30日上市,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6351.0百万港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全部动用[72]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中,增强研发能力占比60.0%(3810.6百万港元),扩展业务占比15.0%(952.7百万港元),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占比15.0%(952.7百万港元),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占比10.0%(635.0百万港元)[73] - 2024年6月配售1673446000股新B类股份,每股1.20港元,相当于当时已发行B类股份数目约6.06%及扩大后现有已发行股份数目约4.76%[75] - 2024年6月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1995.1百万港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全部动用[76] - 2024年6月配售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中,提升AI基础设施规模占比35.0%(698.3百万港元),支持生成式AI发展占比30.0%(598.5百万港元),一般营运资金占比35.0%(698.3百万港元)[76] - 2024年12月配售1865000000股新B类股份,每股1.50港元,相当于当时已发行B类股份数目约5.12%及扩大后现有已发行股份数目约5.04%[77] - 2024年12月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2787.1百万港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尚未动用[78] - 2024年12月配售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中,提升AI基础设施规模(含打造AI云)占比35.0%(975.50百万港元),支持生成式AI发展占比30.0%(836.10百万港元),一般营运资金占比35.0%(975.50百万港元)[78] - 2024年12月配售所得款项净额预计2025年底前全部动用[78] 股份价格 - 2024年6月20日B类股份收市价为每股1.32港元,2024年12月10日收市价为每股1.60港元[75][77] 公司重大事项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于其他公司的股权中并无持有任何重大投资[8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并无有关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资企业的重大收购或出售[8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抵押账面价值为人民币42.048亿元的若干楼宇及土地使用权以及人民币1.615亿元的受限制担保存款以取得借款[8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并无有关资本资产的重大投资及收购的具体未来计划[84] 企业管治相关 - 公司B类股份于2021年12月30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报告期内除与守则条文C.2.1有偏差外,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项下所有适用的守则条文[85] - 于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董事会由4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厉伟先生于2025年3月15日起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公司暂时未能符合部分上市规则规定[89][90] - 公司已取得各独立非执行董事根据上市规则第3.13条所载的独立指引就其独立性发出的年度确认书,且无独立非执行董事自首次获委任日期起任职超过九年[92] - 公司已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以评估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性并确保考虑各种标准[93] - 公司董事会每年至少举行四次会议,约每季一次,全体董事获发不少于十四天通知[98] - 报告期内公司举行7次董事会会议、5次审计委员会会议、2次薪酬委员会会议、1次提名委员会会议、3次企业管治委员会会议及1次股东大会[99] - 报告期内董事会主席徐立博士与独立非执行董事举行一次无其他董事出席的会议[100] - 公司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当时三分之一的董事须轮流告退,每名董事至少每三年卸任一次[101] - 各董事任期为三年,须根据规定轮值退任并可重选连任[101] - 报告期内公司安排香港法律顾问对全体董事进行上市相关培训[102] - 董事须提供各财政年度接受培训详情以保存记录[103] - 报告期内徐立博士、王晓刚博士等董事接受A及B类持续专业发展培训[10
香港主要通信运营商发力创科 助推行业升级
中国新闻网· 2025-04-22 21:11
合作框架 - 中国移动香港与商汤科技签署合作备忘录 共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1] - 合作聚焦AI+智能视频分析与垂直行业大模型两大方向 [3] - 双方将依托中国移动香港自研平台"数智联创平台HK-SHINE"加速技术部署 [3] 技术合作内容 - 联合推出AI+智能视频分析行业解决方案 实现即时行为识别与多场景智能监测 [3] - 开发行业定制化AI视频分析系统 启动垂直行业大模型训练计划 [3] - 联合优化AI算法 整合产业伙伴领域专业数据打造合规预训练模型 [3] - 支持私有化部署的轻量化模型方案 商汤科技提供视觉AI及大模型技术能力 [4] 战略目标 - 推动即时行为识别 多场景智慧监测与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 [3] - 加快技术能力复制与灵活部署 拓展创新成果至多个重点行业 [3] - 推动香港智慧城市建设与国际创科中心发展 [3] - 探索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融合可能性 加强AI技术与各行业融合 [4]
中金公司 AI产业动态更新:Agent密集发布、MCP生态快速繁荣
中金· 2025-04-22 12: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期主要厂商在AI模型和应用方面多次更新,MCP可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视频理解和推理技术取得进展,AI代理竞争集中在基础模型和工具调用能力 [1][2][4] - 投资者可关注MCP或AI代理的调用方和技术供应商领域,MCP架构对企业级平台选型重要,未来AI应用需支持该架构 [47][51] 各部分总结 主要厂商模型和应用更新 - OpenAI发布4.5版本、O3和O4 mini系列模型,Sora更新文生图功能,结合图片推理能力,内置联网搜索等功能 [1][2][7] - 谷歌在Google Cloud Next大会推出Gemini 2.5系列推理模型,有Hybrid reasoning能力,推出agent - to - agent协议,更新视频等生成及图片编辑功能,与Google Workspace深度集成 [1][2][8] - Meta发布LLAMA4,有三个版本,Maverick版本表现不错但有争议,具强大工具调用能力、高速度及性价比 [1][3][10] - 商汤科技发布SenseNova V6系列模型,有超长思维链,支持图文多模态推理能力,与多家公司形成竞争 [1][3][11] - 字节跳动低调发布V1.5模型,补齐长推理模型短板,开源agent类模型,有自动化操作网页任务能力 [13] - 智谱科技产品GL牛牛融合代码执行与网页操作能力,与三星、OPPO合作 [14] - 百度更新云擎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发布新推理模型,计划下半年加强;接阅科技全面升级多个模型;Minimax开源Minimax 01模型,采用现代化架构 [15] - 快手更新多模态模型权限;腾讯发布Hybrid Llama亚洲语言模型会员Turbo S模型和常思考的T1模型,推出知识广场IMA [18] MCP相关情况 - MCP是多代理协作平台,强调代理间高效合作与信息共享,可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2][4] - MCP产业链包含客户端、服务器端和Marketplace聚合平台,Marketplace有商业化潜力 [21] - MCP协议是大模型与外部应用桥梁,降低开发成本,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通过MCP Server开发 [19][20][23] - MCP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流程为客户端请求工具列表,服务器端返回信息,客户端匹配需求并让服务器执行命令,最终结果返回给用户 [25] - MCP未来格局:客户端是流量入口;服务器端短期内百花齐放,长期可能集中;Marketplace商业化潜力高,会衍生更多商业化思路 [27][28] Agent相关情况 - 主要Agent产品有Menas、Jinspark、Oracle Flowis等,可完成复杂任务,GUI Agent在企业级客户场景准确率高,阿里巴巴计划推出Visual Agent [32] - Agent技术有潜力但距广泛可用有距离,结合多模态模型与GUI agent有望有更好效果,大厂开发面向C端通用agent [33] - AI agent发展历程可追溯到cloud,现阶段模型产品形态趋同,未来沿用类似思路 [35] - 字节跳动技术路线依赖代码,对CPU使用不多,与Manas有区别 [36] - AI agent支持调用私域和公域工具,探索模式比规划模式更适合使用 [37][38] - AI agent制作PPT流程包括找材料等,但排版和美观度不如专业应用,且有幻觉问题;通过调用代码生成Markdown文件展示研究结果 [39][40] - AI代理核心组成部分有基础模型、记忆、规划能力和工具,未来竞争集中在基础模型和工具调用能力 [44][46] 应用场景及效果 - 视频理解和推理技术实现10分钟超长视频理解和推理,预计未来6 - 12个月能处理一小时视频,应用于电竞、体育等多领域 [12] - MCP工具可安排行程,平台在任务规划和执行方面表现出色,但代码类任务表现不佳 [41][42][43] - 初创公司Kyligence展示数据分析应用案例,逐层分析销售数据可定位问题并采取措施 [53][54] - 某上市公司用AI助手提升合规税优服务效率,完成服务时长降低72%,业务几何级增长 [55][56] - AI技术在跨境物流定价、法律文件发送、劳务仲裁等细分场景有商业价值 [57] 其他情况 - ToC的agent通常指大型企业,ToB的agent包括鼎捷等公司,未来会调用其他公司能力 [48] - 被调用方将公有API能力分装,短期内难通过MCP盈利,未来变现方式待讨论 [50] - 通用agent可自主拆解任务但稳定性差,workflow agent按预定步骤执行任务,稳定性高,2025 - 2026年应关注workflow agent [52] - MCP平台ranking机制通过手动操作实现,已形成商业化路径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