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锅圈(02517)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月连遭两起食安事件 门店增速放缓 锅圈食汇怎么了?
新京报· 2025-11-06 12:50
门店扩张与增长趋势 - 公司门店数量从2020年的1441家快速增长至2023年10月的超10000家,实现万店规模 [3] - 门店增速明显放缓,加盟商增长数量从2020-2023年的2859家下滑至2023年的1086家,2024年加盟店甚至净减少165家 [5]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全国门店总数为10400家,相较于2024年净新增740家,增长有所回升 [5] 商业模式与加盟体系 - 公司高度依赖加盟模式,截至2025年上半年,10400家门店中加盟门店为10386家,自营门店仅14家 [5] - 来自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90%左右 [5] - 早期以“0加盟费”和“1.5公里半径保护”策略吸引加盟商,尤其在下沉市场效果显著 [5] - 快速扩张导致门店密度过大,有加盟商反映“1.5公里半径保护”未完全遵守,直线距离500米内出现多家门店,日均营业额出现“腰斩” [5] 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问题 - 近期连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包括在毛肚中发现苍蝇、在“七珍菌菇荟”产品中发现烟头、在火锅底料中发现蛆虫 [2][4] -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多起消费者投诉,涉及食材中出现异物(如塑料袋、虫子)以及食材日期问题(如无生产信息、过期12天) [2][4] - 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的糖蒜已过期12天,购买的朝天椒长毛,购买的乌鸡卷无生产日期 [2][4] 行业竞争与市场挑战 - 火锅赛道竞争加剧,堂食火锅客单价屡创“新低”,公司需与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传统火锅企业及盒马、叮咚买菜等平台竞争 [1][7] - 冻品行业需求减弱,2024年前4个月速冻米面销售额同比下降12.3% [7] - 随着“在家吃饭”红利褪去,作为预制菜概念企业,公司面临消费者对“现炒”“锅气”需求增加的挑战 [8] 产品结构与未来发展 - 公司产品组合覆盖火锅、烧烤、饮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等八大类别 [3] - 专家指出,公司在内地市场的门店数量或已接近“天花板”,未来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海外市场或第二品牌来驱动业绩增长 [7] - 乡镇店成为增长新动力,2024年净新增287家乡镇门店,2025年上半年净新增270家,增速高于整体 [8] - 下沉市场客单价不高,且消费者对冷冻、预制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较低,公司需继续优化供应链和产品以加速发展 [8]
最快1分钟出餐 锅圈想“圈”住社区生意
北京商报· 2025-11-06 00:19
新业务模式:锅圈小炒 - 公司计划推出新店型“锅圈小炒”,首店将于2026年1月6日试营业,主要依托智能炒菜机,瞄准社区场景,不设堂食 [1][3] - 智能炒菜机最快2-3分钟完成一道菜,最快1分钟出餐,支持线上下单、到店即取,延续“社区央厨”战略定位 [1][3] - 菜单经过6轮筛选,基于消费数据分析,聚焦“高认知、高复购、高点单率”的国民菜品,形成覆盖八大菜系的百余款基础菜单池,主打解决“做饭难”问题 [3] - 未来运营模式包括消费者手机下单预订、门店快速取餐,以及销售由“净菜+食材+料包”组合的半预制菜品供家庭烹饪 [4] - 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保留现炒风味,提升居家用餐便利性,并依托供应链效率实现品质与价格的平衡 [6] 战略合作与投资 - 2025年,公司战略投资智慧厨房服务商熊喵大师,以S2B2C产业协作为基础,通过全链路整合启动锅圈小炒新店型 [5] - 目前产品团队正与熊喵技术团队协同推进食材与设备的适配优化 [6] 财务与运营状况 - 公司营收高度依赖加盟商,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达32.4亿元,其中销售餐食产品及相关产品收入为31.55亿元,占总营收97.4% [6] - 加盟商渠道贡献25.95亿元收入,占比约80.1% [6] - 根据上市材料,2020至2022年,来自加盟店的在家吃饭产品销售额分别占总收入的98.2%、94.2%、90.3% [6] 增长举措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不断寻找增长点,此前于2023年底在郑州开设首家黑珍珠直营店,增加火锅和铁板烧堂食服务,拓展餐厅业务 [6] - 新店型旨在从食材供应向餐饮服务延伸,与原有“在家吃饭”定位形成互补,强化社区战略 [6][7] 行业观点与潜在挑战 - 行业观点认为中式快餐市场潜力巨大,智能炒菜机模式符合餐饮数字化趋势,能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7][9] - 公司凭借供应链基础和加盟网络优势,能快速铺开新店型,但需解决消费者认知问题,因为大众对公司的认知仍停留在火锅品类 [8] - 新店型面临口味适配与消费者接受度挑战,需关注菜品口感接近现炒水平,并注意消费者在意的“锅气” [8][9] - 建议公司结合地域偏好推出多样化菜单,定期更新,并提供标准化运营培训,同时通过透明化制作过程提升消费者信任 [9] 食品安全问题 - 公司近期面临食品安全问题,社交平台上有话题称一个月内发生两起异物事件,包括毛肚中发现苍蝇和产品中发现烟头 [8] - 黑猫投诉官网共有600条包含“锅圈”的投诉,主要问题包括食品变质和吃出毛发等异物 [8] - 食品安全问题决定了新店型能否长远发展 [8]
锅圈“无人厨房”将开到你家楼下,机械臂掌勺、3分钟出菜
北京商报· 2025-11-05 22:16
公司新业务布局 - 公司宣布推出锅圈小炒项目,首店计划于2026年1月6日试营业,筹备基地位于成都且正在装修中 [1] - 新店型采用炒菜机器人,不设堂食,定位为“社区央厨”,炒菜机最快2-3分钟完成一道菜,最快1分钟出餐,支持线上下单、到店即取 [3] - 菜单经过6轮筛选,基于消费数据分析,聚焦“高认知、高复购、高点单率”的国民菜品,形成覆盖八大菜系及地域菜系的百余款基础菜单池 [7] - 消费者可选择在门店取餐,或购买由“净菜+食材+料包”组合的半预制菜品回家烹饪 [7][8] - 2025年,公司战略投资智慧厨房服务商熊喵大师,以S2B2C产业协同为基础,通过全链路整合启动锅圈小炒新店型 [10] 公司战略与运营模式 - 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保留现炒风味,提升居家用餐便利性,并依托供应链效率实现品质与价格的平衡,强化“社区央厨”定位 [10] - 公司产品团队正与熊喵技术团队协同推进食材与设备的适配优化 [10] - 公司尝试从食材供应向餐饮服务延伸,新店型是拓展业务边界的关键一步,若能解决口味适配与消费者接受度问题,有望开辟新增长曲线 [13] - 专家建议新店型应结合地域偏好推出多样化菜单并定期更新,同时提供设备操作和运营培训以确保服务标准化 [13] 公司财务与渠道结构 - 公司加盟店占比高达99.9%,主要收入来自向加盟店销售产品 [11] - 2020年至2022年,来自加盟店的在家吃饭产品销售额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98.2%、94.2%、90.3% [1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32.4亿元,其中销售餐食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收入为31.55亿元,占总营收的97.4% [11] - 2025年上半年,加盟商渠道贡献收入25.95亿元,约占公司总营收的80.1% [11] 行业背景与竞争环境 - 中式快餐市场潜力巨大,社区场景需求持续增长,智能炒菜机模式符合餐饮数字化趋势,能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0] - 公司此举顺应“预制菜+智能设备”融合的行业方向,凭借供应链基础和加盟网络优势能快速铺开新店型 [10][13] - 中餐市场竞争激烈,社区场景引来众多参与者 [14] - 专家建议公司通过透明化制作过程、强化取餐便利性提升消费者信任,并利用供应链规模优势平衡投入以保障盈利空间 [14] 过往业务拓展尝试 - 2023年底,公司在郑州开出首家黑珍珠直营店,定位高端,增加火锅和铁板烧堂食服务,将餐厅业务融合其中 [13]
炒菜机最快1分钟出餐 锅圈能否圈住社区餐饮生意
北京商报· 2025-11-05 21:12
公司新业务模式 - 公司宣布推出“锅圈小炒”新店型,首店计划于2026年1月6日试营业 [1][2] - 新店型依托智能炒菜机,不设堂食,主打线上下单、到店即取模式,一台炒菜机最快2-3分钟做好一道菜,最快1分钟出餐 [1][4] - 新店型菜单基于消费数据分析,筛选出“高认知、高复购、高点单率”的国民菜品,形成覆盖八大菜系的百余款基础菜单池,旨在解决“做饭难”问题 [4] - 公司战略投资智慧厨房服务商熊喵大师,以S2B2C产业协同为基础,通过技术、供应链、渠道整合启动新店型 [5] - 公司产品团队正与熊喵技术团队协同优化食材与设备适配,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保留现炒风味并提升居家用餐便利性 [7] 公司战略定位与财务表现 - 新店型延续公司“社区央厨”的战略定位,旨在强化社区布局并与原有“在家吃饭”定位形成互补 [4][8] - 公司营收高度依赖加盟商,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达32.4亿元,其中销售餐食及相关产品收入为31.55亿元,占总营收97.4%,加盟商渠道贡献25.95亿元,占比约80.1% [7] - 公司加盟店占比高达99.9%,2020至2022年来自加盟店的在家吃饭产品销售额分别占总收入的98.2%、94.2%、90.3% [7] - 公司此前已尝试拓展业务边界,例如2023年底在郑州开设首家融合火锅和铁板烧堂食服务的高端直营店 [7] 行业趋势与竞争环境 - 中式快餐市场潜力巨大,社区场景需求持续增长,智能炒菜机模式符合餐饮数字化趋势,能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8] - 公司此举顺应“预制菜+智能设备”融合的行业方向,凭借供应链基础和加盟网络优势能快速铺开新店型 [8] - 中餐市场竞争激烈,社区场景吸引众多参与者,新店型需通过透明化制作过程、强化取餐便利性提升消费者信任 [10] - 建议公司结合地域偏好推出多样化菜单并定期更新,同时提供设备操作和运营培训以确保服务标准化 [10]
锅圈(2517.HK):三季度收入增长坚挺;下半年开店提速
格隆汇· 2025-11-05 13:03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为18.5亿至2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至25.8% [1] - 2025年前三季度总收入为50.9亿至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8.5%至23.2% [1] - 第三季度核心经营利润为6500万至750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提升44.4%至66.7% [1] - 第三季度核心经营利润率约3.5%至3.7%,同比提升0.7至0.9个百分点 [1] - 预计2025财年收入增长22.7%,2026财年收入增长20.3% [2] - 预计2025财年净利润增速为85.6%,2026财年净利润增速为26.3% [2] 门店扩张与运营 - 第三季度新增门店361家,截至9月底门店总数达10,761家,较2024年底增加611家 [1] - 预计全年新增门店将超过1,000家的目标 [1] - 通过创新店型加速下沉市场渗透,2025年上半年新增270家乡镇店 [1] - 公司通过会员活动与IP运营提升客户粘性与客单价,预计下半年会员数突破6,000万 [1] 业务战略与增长曲线 - 公司以火锅为核心,烧烤已成为第二增长品类,其收入占比在4年内从不足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 [2] - 围绕"火锅+"和"烧烤+"场景拓展出饮料、一人食等共8大产品类别 [2] - 产品SKU数量自2020年的66种增至2024年的412种,其中95%为自研产品 [2] - 深化中餐布局,依托"肴肴领鲜"预制菜和"锅圈小炒"现炒机器人业务,打造继火锅和烧烤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1] 供应链与盈利能力 - 通过布局7个自有工厂及"单品单厂"策略,强化供应链控制与成本优化 [2] - 供应链整合带动毛利率提升,规模效应显现,费率整体下降 [2] 公司信心与资本运作 - 公司自2024年以来持续三次发布回购公告,每次回购金额均不超过1亿港元 [2] - 2024年全年派发股息2.0亿元,2025年上半年派发股息1.9亿元,同时公司仍能保持充裕现金流 [2]
一个月连遭两起食安事件,门店增速放缓,锅圈食汇怎么了?
贝壳财经· 2025-11-04 14:41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 近期连续出现多起食品安全投诉,包括在“七珍菌菇荟”干菌菇套装中发现烟头、毛肚中发现苍蝇、火锅底料中出现蛆虫等 [1][2] - 黑猫投诉平台上存在大量关于食材异物的投诉,具体问题包括松茸拌饭酱中吃出塑料袋、朝天椒长毛、糖蒜过期12天、乌鸡卷无生产日期等 [1][2] - 公司对部分事件回应称已与消费者和解,但就菌菇产品中烟头事件表示因消费者拆包后发现,具体情况仍在调查 [2] 门店扩张与加盟模式分析 - 公司门店数量从2020年的1441家快速增长至2023年10月的超10000家,仅用约6年时间实现营收目标,被喻为火锅食材界“蜜雪冰城” [3] - 扩张关键因素为加盟模式,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共有10400家门店,其中加盟门店高达10386家,自营门店仅14家,来自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90%左右 [4] - 早期通过“0加盟费”和“1.5公里半径保护”策略吸引加盟商,尤其在下沉市场效果显著 [4] 增长放缓与加盟管理挑战 - 加盟商增长数量从2020-2023年的2859家下滑至1086家,增速逐步放缓,2024年加盟店甚至净减少165家,直至2025年上半年才净新增740家 [4] - 门店密度加大导致内部竞争加剧,有加盟商反映“1.5公里半径保护”未完全执行,直线距离500米内出现多家门店,日均营业额出现“腰斩” [4] - 业内人士指出,在万店规模下管理难度剧增,若不能有效控制加盟商质量,将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形象 [5] 行业竞争与市场挑战 - 火锅行业竞争加剧,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头部企业连续数年降低客单价,公司需同时应对传统火锅企业与盒马、叮咚买菜等平台的竞争 [6] - 冻品行业需求减弱,2024年前4个月速冻米面销售额同比下降12.3%,对公司发展形成压力 [6] - 随着“在家吃饭”红利褪去,消费者对“现炒”“锅气”需求上升,作为预制菜概念企业,公司面临消费者对口感、安全标准和性价比更高要求的挑战 [7] 增长策略与市场布局 - 专家认为公司内地门店数量或已接近“天花板”,未来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海外市场或第二品牌来驱动业绩增长 [6] - 近两年乡镇店成为门店增长主要动力,2024年整体门店净减少情况下净新增287家乡镇店,2025年上半年净新增270家乡镇店,增速高于整体 [7][8] - 下沉市场面临客单价不高、消费者对冷冻及预制菜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的挑战,公司需继续优化供应链和产品以加速发展 [8]
锅圈用科技煮透“中国味道” 重塑在家吃饭的新生活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18:45
公司战略与项目规划 - 公司宣布基于智能炒菜机和标准化供应链的锅圈小炒项目将于2026年初落地[1] - 该项目是公司社区央厨战略的重要落地成果,旨在通过智能设备与数字化食材供应链打造可复制、可扩展的中餐标准化体系[1] - 项目将公司原有的在家吃饭场景拓展至家庭现炒场景,强调在家门口快速出餐,为社区家庭提供即点即炒即取的服务[2] 项目核心系统与技术 - 锅圈小炒是一个完整系统,前端是智能设备与算法模型,中端是食材包、调味包与冷链仓储体系,后端是公司自建的数字化供应链与会员运营体系[1] - 通过算法控制火候与翻炒节奏,智能炒菜机可在标准化条件下复刻厨师级口味,实现不同地区同样的锅气[1] - 公司方案通过算法、温控与供应链结合,建立兼顾味道与效率的中餐标准,以解决中餐标准化中菜系复杂、烹饪差异大、火候不可控等行业难题[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公司认为智能烹饪设备将成为未来三到五年中餐零售化的新基建,如同十年前的冷链让食材到家成为可能,锅圈小炒能让中餐到家变成现实[2] - 中餐标准化的突破口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重构,目标是让人间烟火与工业精度共存,通过智能技术让家庭餐桌重新拥有温度[2] - 公司计划用科技让中国人重新拥有在家吃饭的幸福感,并打算花十年时间认真去做这件事[2]
锅圈(02517):三季度收入增长坚挺,下半年开店提速
中泰国际· 2025-11-03 17:20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锅圈(2517 HK)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5.17港元 [4][6][12] - 当前股价为3.85港元,目标价隐含约34%的上涨空间 [6] 核心观点总结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表现坚挺,录得约18.5亿-2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6%-25.8% [1] - 前三季度总收入达50.9亿-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8.5%-23.2% [1] - 第三季度核心经营利润为6,500万-7,50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提升44.4%-66.7%,核心经营利润率约3.5%-3.7%,同比提升0.7-0.9个百分点 [1] - 公司门店扩张速度加快,第三季度新增门店361家,截至9月底门店总数达10,761家,预计全年新增门店可超过1,000家的目标 [2] - 通过创新店型加速下沉市场渗透,并深化中餐布局,打造继火锅和烧烤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2] - 会员体系持续优化,预计下半年会员数突破6,000万,有助于提升客户粘性与客单价 [2] - 公司产品品类持续深化,烧烤品类收入占比在4年内从不足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 [3] - SKU数量自2020年的66种大幅增至2024年的412种,其中95%为自研,通过自有工厂和“单品单厂”策略强化供应链控制与成本优化 [3] - 公司持续进行股份回购并慷慨派息,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派发股息2.0亿和1.9亿元人民币,显示管理层信心 [4] 财务预测与估值 - 报告维持盈利预测,预计FY25E/26E收入分别增长22.7%/20.3% [4] - 预计FY25E/26E净利润增速为85.6%/26.3% [4] - 估值采用DCF模型,使用1.3倍贝塔系数与11%的WACC,得出目标价 [4][9] - 根据预测,FY25E净利润为4.28亿元人民币,FY26E为5.40亿元人民币 [5][10] - 预计每股盈利将从FY24的0.084元人民币增至FY25E的0.156元人民币和FY26E的0.197元人民币 [5][10] - 净资产回报率预计从FY24的7.2%提升至FY25E的13.5%和FY26E的16.1% [5][10] - 股息率预计从FY24的2.1%升至FY25E的4.0%和FY26E的5.0% [5][10]
锅圈(02517) - 截至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11-03 17:01
股本与股份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人民币2,747,360,400元,本月无增减[1] - 10月底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结存2,638,579,600,较上月减少12,862,000[2] - 10月底库存股份结存108,780,800,较上月增加12,862,000[2] 股份购回情况 - 2025年10月2 - 13日多次购回股份,涉及数量和价格不等[4]
锅圈(02517.HK)再涨超8%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3 12:13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单日上涨8.05%,报收4.16港元 [1] - 成交金额达到9630.49万港元 [1] - 公司股票代码为02517 HK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