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601989)

搜索文档
中国重工(601989)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关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会的法律意见书
2025-05-28 18:15
股东会召开信息 - 公司于2025年4月28日决定5月28日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会[6] - 2025年4月30日刊登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会的通知[3] - 现场会议于2025年5月28日10:00在北京市海淀区召开,由董事姚祖辉主持[7] 参会股东数据 - 现场出席股东会股东及代理人13人,代表股份11,589,402,804股,占比50.8262%[8] - 参与网络投票股东3,541人,代表股份2,628,437,348股,占比11.5272%[8] - 中小投资者3,551人,代表股份3,026,635,514股,占比13.2735%[9] - 出席股东会股东共3,554人,代表股份14,217,840,152股,占比62.3533%[9] 议案表决情况 - 《关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同意占比99.7761%[13] - 《关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同意占比99.7752%[14] -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及摘要议案同意占比99.7787%[15] -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财务决算报告》议案同意占比99.7780%[16] -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议案同意占比99.7757%[17][18]
中国重工(601989) - 中国重工2024年年度股东会决议公告
2025-05-28 18:15
会议出席情况 - 出席会议的股东和代理人人数为3,554人[3] - 出席会议股东所持表决权股份总数为14,217,840,152股,占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62.3533%[3] 议案表决情况 -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等多项议案A股同意票数占比超99.7%[6][7][8] - 各持股比例股东对现金分红议案同意票数占比高,1%以下股东占比96.5831%[9]
沪深300机械制造指数报5816.79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徐工机械等
金融界· 2025-05-27 15:59
指数表现 - 沪深300机械制造指数报5816 79点 [1] - 近一个月下跌0 21% 近三个月下跌5 59% 年至今上涨1 11% [1] 指数编制规则 - 沪深300指数样本分为11个一级行业 35个二级行业 90余个三级行业及200余个四级行业 [1] - 沪深300行业指数系列以进入各层级行业的全部证券作为样本编制 [1] - 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 基点为1000 0点 [1] 权重股分布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89 15% 其中汇川技术(18 05%) 三一重工(13 92%) 中国中车(11 06%) 潍柴动力(10 23%) 中国船舶(8 73%) [1] - 徐工机械(8 66%) 中国重工(6 25%) 恒立液压(4 67%) 中联重科(4 48%) 宇通客车(4 1%) [1] 市场板块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54 88% 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45 12% [1] 行业构成 - 工程机械占比27 07% 电动机与工控自动化占比18 05% 船舶及其他航运设备占比18 04% [2] - 商用车占比15 21% 城轨铁路占比14 16% 气液机械占比4 67% 其他专用机械占比2 80% [2] 样本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遇沪深300指数调整或公司行业变更时同步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收购合并等情形参照细则处理 [2]
【财经分析】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沪市并购重组呈现新格局
新华财经· 2025-05-23 22:16
政策驱动与市场变革 - "并购六条"政策推动沪市并购重组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产业整合和升级成为主导逻辑,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 [1] - 沪市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78单,注册生效8单,交易金额达1466亿元,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同比增长3.2倍 [1][3] - 制度优化包括简化审核程序、创新交易工具、提升监管包容度,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分期支付机制等 [2] 审核效率与交易创新 - 审核通过率接近90%,审核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简易程序压缩至半个月以内 [4] - 华电国际资产重组案例从受理到通过仅用3个月,成为首个无现场问询案例 [4] - 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等工具提升交易灵活性,如思瑞浦收购创芯微案例 [4][5] 高质量并购重组特征 - 产业整合并购占比近七成,科技行业并购活跃,战略性新兴行业重大资产重组增长400% [6] - 境外并购案例增多,如华新水泥收购尼日利亚Lafarge Africa、梅花生物收购日本协和发酵业务 [7] - 大市值公司主导重组活跃,央国企交易达22单,如中国船舶合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 [7] 行业与案例亮点 - 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并购活跃,推动产业升级 [6] - 允许收购亏损资产但需符合产业逻辑,如海天股份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业务 [8] - 跨界并购需符合商业逻辑,监管强调区分交易性质,严把资产质量关 [9][10]
中国造船业“超级周期”启幕:全球69%订单背后的技术突围与重组革命
华夏时报· 2025-05-23 15:06
行业表现 - 2024年4月中国船企新承接51艘、251万修正总吨新船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69% [1] -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49.7% [2] - 2025年1-4月中国船企新船订单全球占比54%,手持订单量9467万修正总吨,全球占比59% [7] 技术突破 - 沪东中华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承接卡塔尔"百船计划"24艘超大型LNG船订单 [2] - 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78.5%,覆盖LNG双燃料、氨燃料预留等主流船型 [2] - 中船防务自主设计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标志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3] 企业动态 - 中国船舶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入关键阶段 [1] - 中国船舶2024年末累计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2170亿元,中高端船型占比88% [4]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为A股市场最大规模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 [4] 市场数据 - 2025年4月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187.11点,同比上涨1.7% [8] - 17.4万立方米级LNG运输船平均单船价格2.55亿美元,VLCC平均1.25亿美元,超大型集装箱船平均2.735亿美元 [8]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船厂新签订单1980万载重吨/895万修正总吨,金额29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6%/46%/35% [8] 战略布局 - 中船集团围绕"高端、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五个维度加快科技创新布局 [3] - 中国船舶工业需加速推进硬件软件化、软件智能化进程以适应全球新需求 [9] - 中国船舶工业连续15年稳居三个世界第一,造船能力超越全球第二至第十名国家之和 [7]
研判2025!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相关政策、行业现状及重点企业分析:首艘大型LNG船交付打破垄断,智能绿色技术推动中国船舶业跃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2 09:35
行业概述 - 高技术船舶是采用高技术、特种技术和尖端技术设计制造的新型船舶,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特殊技术性能和高附加值,属于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2] - 高技术船舶融合新型材料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在性能、环保、安全及经济性方面表现优越 [2] -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运输类、工程类、科考与特殊用途类、客运类等高技术船舶 [2] 行业发展历程 - 1949-1960年为奠基阶段,在苏联技术援助下奠定现代化基础,1953年签订"六四协定"引进军用舰艇技术 [4] - 1961-1978年为体系完善阶段,自力更生研制出核动力潜艇等第一代战斗舰艇,1966年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4] - 1979-1999年为技术引进阶段,1980年出口船舶2.34万吨,199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5] - 2000-201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交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2008年交付14.7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 [6] - 2010年至今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成功设计建造40万吨级矿砂船、10000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6]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销售收入710.09亿元,同比增长14.53% [1][14] -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占全球55.7%),新接订单11305万载重吨(占全球74.1%),手持订单20872万载重吨(占全球63.1%) [11] - 上海三大船企2024年交付69艘船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达98% [11] - 成功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打破韩国垄断 [1][12]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中国船舶集团2024年手持订单排至2028年,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承接卡塔尔18艘LNG船订单(总价400亿元) [16][18] - 江苏扬子江船业2024年营收265亿元,净利润66亿元,手持订单排至2030年,清洁能源船订单占比74% [20] - 沪东中华造船手持订单量排名第一,江南造船建造中国首艘LPG运输船,外高桥造船交付国产首制大型邮轮 [16][18] 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LNG运输船氮氧化物排放减少85% [22] - 智能化发展显著,智能能效平台使超大型集装箱船单航次油耗降低15%,5G通信与AI系统实现自主避碰 [23] - 高端制造突破,2024年承接全球74.1%高技术船舶订单,长三角建立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支持出口 [24] 产业链与政策 - 产业链上游包括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中游为生产制造,下游应用航运、国防军工等领域 [8] - 2025年政策推动绿色低碳船舶发展,支持LNG、生物柴油、绿氢等清洁能源应用 [9][10]
中国重工计划今年营收超600亿 在手民船订单1400亿中高端占75%
长江商报· 2025-05-22 07:49
公司业绩与目标 - 公司计划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若达成将创历史新高 [1][2] - 2025年一季度末手持民船订单超3000万载重吨,金额超1400亿元,中高端船型占比超75% [1][3]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554.36亿元,同比增长18.7%,归母净利润13.11亿元,实现扭亏 [2] - 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22.16亿元,同比增长20.12%,归母净利润5.19亿元,同比增长281.99% [1][2] - 一季度民船交付量同比增长20%以上,毛利率提升超5个百分点 [2] 行业动态 - 2024年全球造船业上行,我国造船完工量5025.33万载重吨(占全球57.01%),新接订单12903.36万载重吨(占全球76.96%),手持订单24251.32万载重吨(占全球66.54%) [3] - 公司手持订单生产排期已至2028年底,新接订单中主建船型批量订单占比达90%,绿色船型占比近60% [3] 并购与整合 - 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公司以消除同业竞争,存续公司总资产将突破4000亿元,成为全球造船业"巨无霸" [4][5] - 合并后将促进专业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竞争力 [5]
中国船舶: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 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正在推进中
快讯· 2025-05-21 18:36
公司业务与订单情况 -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船舶及海工建造收入 [1] - 船舶及海工均为订单建造模式 [1] - 公司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 [1] 重大资产重组进展 - 公司正在开展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大资产重组 [1] - 重组完成后将提升市场优势 [1] - 重组后将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 [1] - 重组后将释放产能优势 [1]
上证中国制造主题指数上涨0.1%,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重工等
金融界· 2025-05-21 17:31
指数表现 - 上证中国制造主题指数报1417.05点,单日上涨0.1%,成交额403.78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2.74%,近三个月下跌6.30%,年内累计下跌3.76% [1] - 指数基日为2012年06月29日,基点为1000.0点 [1] 指数构成 - 样本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 [1] - 十大权重股包括万华化学(4.13%)、国电南瑞(3.56%)、隆基绿能(3.54%)、中国中车(3.43%)、中国船舶(2.72%)、金山办公(2.55%)、特变电工(2.32%)、联影医疗(2.2%)、中航沈飞(2.03%)、中国重工(1.95%) [1] - 全部样本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 [1] 行业分布 - 工业占比55.63%,信息技术占比16.96%,原材料占比14.03%,医药卫生占比11.77%,可选消费占比1.62% [2] 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参照细则处理 [2]
中船集团旗下公司开集体业绩会 业内看好中国造船市场前景
证券时报网· 2025-05-21 09:30
行业现状与前景 - 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球领先: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55.7%,新接订单量占74.1%,手持订单量占63.1%,连续15年全球第一 [1] - 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1] - 全球造船市场处于发展新周期,中国船舶工业展现出充分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韧性 [1] - 绿色船型订单需求推动船舶工业加快绿色转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2] - 深海科技政策激发深海技术装备需求,有望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2] 公司合并与整合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方案已获上交所受理,合并后将消除同业竞争,巩固船海主业 [3] - 合并后公司定位为中国船舶集团船舶总装上市平台,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4] - 合并将实现核心资源协调,发挥协同效应,提升核心功能和竞争力 [4] - 中国重工表示合并将促进专业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4] 订单与生产情况 - 中船防务手持订单稳步增长,最远交船期已排至2029年,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提高效率 [6] - 中国船舶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将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争取早交船、多交船 [6] - 中国海防2025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多项产品按计划完成交付 [7] 发展战略与目标 - 中国船舶将紧抓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4] - 中国海防2025年计划聚焦防务类产品交付,瞄准深海作战、智能装备、无人平台等新领域开拓市场 [7] - 中船特气以建设世界电子特种气体主导力量为愿景,提升公司投资价值 [7] - 中船防务通过兼并整合实现核心军工资产上市,成为综合性海洋与防务装备企业集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