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信银行(601998)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渠道本周在售最低持有期产品榜单(10/13-10/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09:09
文章核心观点 -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发布银行理财市场代销产品业绩榜单,旨在帮助投资者在名称相近、特征模糊的众多产品中甄别选择,降低选择成本 [1] - 榜单重点关注最低持有期人民币公募产品,按7天、14天、30天、60天持有期限分类排名,业绩指标为与持有期限相同的计算区间的年化收益率 [1] - 统计涵盖28家主要代销银行机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城商行 [1] 7天持有期产品业绩表现 - 华夏银行代销的民生理财“盈7天持有期40号”以16.86%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位列榜首 [4] - 民生理财产品表现突出,在前三甲中占据两席,“富竹纯债7天持有期28号(A份额)”和“贵竹固收增利周周发7天持有期4号”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3.12%和12.94% [4] - 中银理财产品占据多个席位,其中“稳富高等级纯债7天持有期2号A份额”年化收益率为11.45%,“智富指数跟踪策略7天持有期A份额”为10.85% [4] - 7天持有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主要集中在1.20%-2.80%区间 [4] 14天持有期产品业绩表现 - 民生银行代销的民生理财“贵竹固收增利双周盈14天持有期12号(A份额)”以13.71%的近14天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一 [7] - 民生理财另一产品“富竹纯债14天持有期17号(A份额)”年化收益率为10.97% [7] - 中银理财产品在榜单中数量居多,“稳富固收增强信用精选14天持有期A份额”收益率为9.67% [7] - 14天持有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为1.40%-2.60% [7][8] 30天持有期产品业绩表现 - 民生银行代销的民生理财产品包揽前三名,“贵竹固收增利月月盈30天持有期16号”年化收益率为9.51%,“富竹纯债28天持有期21号”为8.99% [9][10] - 中银理财“稳富优嘉30天持有期”产品收益率为7.13% [10] - 30天持有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范围较宽,在1.45%-4.50%之间 [10] 60天持有期产品业绩表现 - 中银理财“智富指数跟踪策略60天持有期A份额”以23.99%的近两月年化收益率遥遥领先,该产品为混合类,业绩基准与科创创业50指数及中债指数挂钩 [12] - 民生理财“富竹纯债60天持有期5号(Q份额)”收益率为7.48% [12] - 中银理财多只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在5.70%-6.31%区间 [12][13] - 60天持有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为1.45%,上限可达3.25% [12][13]
薪火相传卅七载 金融报国“圳”当时
南方都市报· 2025-10-13 07:1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信银行深圳分行庆祝成立37周年,强调其秉持“金融报国、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融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 - 公司深入践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自身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 [1] - 站在新起点,公司将继续深耕五大金融领域,为深圳的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及大湾区建设注入发展动能 [6] 科技金融 - 公司通过金融支持精准滴灌科技企业,汇聚政府、园区、私募股权、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塑造科技企业新经营生态 [2] - 依托集团“金融全牌照+产业全覆盖”优势,推出“信·纵横”科技金融服务方案,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 [2] - 近两年支持超2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升级为国家级“小巨人”,助力18家深圳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 [2] - 截至2025年9月末,科技企业贷款户数近1300户,贷款余额近286亿元 [2] 绿色金融 - 公司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强化资源保障并创新产品服务,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落地 [3] - 绿色信贷增势良好,截至2025年9月末余额达269亿元,较年初增加95亿元,增速为54% [3] - 2025年累计承销绿色信用债11.22亿元,投资绿色信用债4.1亿元 [3] 普惠金融 - 公司深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贷款余额稳步增长,本年累计投放普惠法人贷款超120亿元 [4] - 普惠法人贷款投放量较2024年9月末同比增长超50% [4] - 通过“进万企-信服惠企”活动加强政企协作,并打造场景化信用贷款产品矩阵,如“订单e贷”、“经销e贷”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4] 养老金融 - 公司依托集团综合优势,打造“幸福+”养老金融品牌,构建有温度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5] - 已为近2万人制定养老规划方案,并通过提供授信支持、举办沙龙、网点适老化改造及试点养老特色支行来延伸服务半径 [5] - 探索跨境养老新模式,形成养老金融全链条协同生态 [5] 数字金融 - 公司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业务场景的应用 [6] - 将“小天元”企业生态服务平台作为数字金融战略核心载体,通过“金融服务+非金融工具”整合,为零成本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能力 [6]
多家银行落地首批跨境债券回购交易
上海证券报· 2025-10-13 01:14
业务启动与首日表现 - 跨境债券回购业务正式启动,首日成交规模达58亿元 [1][2] - 业务首日通过债券通“北向通”渠道达成44笔交易,规模为39.5亿元 [3] - 业务首日通过结算代理渠道达成12笔交易,规模为18.7亿元 [3] - 1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北向通”与多家境内回购做市商达成交易 [3] - 12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渠道与境内对手方达成交易 [3] 参与机构与市场角色 - 参与首批交易的境内银行及券商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银行、中信证券、兴业银行和中金公司等 [3] - 相关结算代理行包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等 [3] - 上海银行作为首家城商行跨境回购做市商,通过债券通与境外机构成交多笔挂钩利率债的买断式跨境回购交易 [3] - 银行在业务中扮演人民币流动性供给者,通过双向报价维持交易活跃度,将境内人民币资金提供至境外机构 [3] 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 新政策为持有人民币债券的境外投资者补充了流动性管理工具 [4] - 境外投资者可通过质押式或买断式回购灵活调配资金头寸,降低持债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4] - 业务拓展了境外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可放大投资收益并通过回购对冲市场波动 [4] - 境外投资者可将其持有的人民币债券作为抵押品进行融资,大幅提升资产利用效率 [4] - 业务拓宽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交易渠道,有助于优化其全球资产配置结构 [4] 对境内银行的影响 - 债券回购业务的推出为境内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蓝海 [1] - 参与该业务拓宽了银行流动性管理渠道,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4] - 业务参与有助于提升银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4] 市场开放意义与前景 - 跨境债券回购业务是中国债市继债券通、互换通后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 [1][5] - 新政策支持通过直接入市和债券通“北向通”渠道入市的全部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回购业务,实现了投资者类型和交易渠道的“双扩容” [5] - 政策采用国际市场通行做法,在回购交易中实现“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权责关系更清晰,违约处置更便利 [5] - 新政策衔接国际投资习惯,通过买断回购方式解决境外机构回购期间质押券冻结的习惯壁垒 [5] - 业务标志着中国债市开放从“管道式”开放迈向更深层次的“规则与制度”型开放 [1][5] - 市场机构对跨境人民币回购市场抱有积极预期,预计未来活跃度将持续提升 [1][5] - 业务使人民币债券从优质配置资产升级为高流动性的融资工具,有望吸引更多追求资产效率和灵活性的长期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6]
银行股的保险资金配置:有望持续提升
中泰证券· 2025-10-12 20: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增持(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规模稳步增长,股票投资占比提升明显,同比增速超过债券[3] - 险资重仓股票市值中,银行股占比始终位居首位,2023年后回暖提升,2025年举牌事件中银行股占比达41.9%[3] - 政策推动长期资金入市,通过修改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等措施鼓励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海外经验验证此路径可行[3] - 预计2025年、2026年新增保险投资资金分别达4.3万亿元、4.8万亿元,股票投资占比将持续提升[3] - 银行股因高股息特性受险资青睐,未来持仓比例有望进一步增加,投资主线包括区域优势城农商行和高股息大型银行[48] 按目录总结 一、险资投资:规模稳步提升,股票占比增加 - 截至1H2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同比增长17.4%至36.2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占比90.0%[6] - 股票投资增速显著提升,1H25同比增速达47.6%,超过债券增速(26.3%),占比升至8.8%[14] - 长端利率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0年底3.17%降至2025年三季度末1.86%)是险资加大股票投资的重要原因,以缓解利差损风险[26] 二、险资重仓股票市值中,银行股占比提升 - 银行股在险资重仓市值中占比最高,1H25达47.2%,显著高于第二名公用事业(7.2%),且2023年后占比回升[29] - 2025年截至三季度末,险资举牌31次,银行股次数占比41.9%,高于2023年(0%)和2024年(10.0%)[29] 三、政策出台加大险资权益投资力度,海外经验验证此路可行 - 2023年7月后多项政策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包括优化险企考核机制、上调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等[31][32] - 美国经验:1987-2020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期间,寿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从9.2%升至30.3%[33] - 日本经验:2012-2016年国债收益率下行期间,险资股票投资占比从4.5%升至6.1%[37] 四、预计2025、2026年新增保险投资资金分别为4.3万亿元、4.8万亿元 - 基于保费收入增速预测,2025E、2026E新增保险投资资金规模分别为4.3万亿、4.8万亿元[42] - 新增股票投资占比预计为22.8%,2025E、2026E股票整体投资占比将达9.3%、10.9%[42] 五、投资建议 - 银行股两条投资主线:一是区域优势城农商行(如江苏、上海、成渝等地),重点推荐江苏银行、齐鲁银行等;二是高股息大型银行,如六大行及招商、兴业等股份行[48]
多家银行上调基金风险评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8
银行代销基金风险评级调整概况 - 中信银行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调整17只代销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评级,其中15只产品风险评级上调,2只产品风险评级下调,此为年内第四次调整 [1] - 除中信银行外,年内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相继对旗下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评级进行调整,且绝大部分为向上调整 [1][3] - 中信银行本次调整涉及汇添富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安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公司产品 [1] 具体产品评级调整案例 - 汇添富基金两款北交所主题偏股混合型基金风险评级从PR4上调至PR5(最高风险等级) [2] - 工银瑞信基金一款养老主题产品“工银养老2055五年持有混合发起(FOF)A”风险评级从PR3上调至PR4 [2] - 易方达基金管理的两只混合型FOF基金风险评级从PR3下调至PR2 [1] 银行调整评级的原因与原则 - 调整举措主要为落实监管要求,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遵循同类产品风险评级一致性、产品风险评级随市场和政策动态调整等原则 [2][3] - 由于今年股市指数上涨且波动加剧,银行通过动态调整风险评级以更真实反映代销基金风险情况,核心是满足适当性原则要求 [1][3] - 银行需确保代销产品风险等级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避免向不匹配的投资者推荐高风险产品 [5] 其他银行调整案例与监管背景 - 2025年5月初,中信银行曾单批上调158款代销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评级,创下业内数量之最 [3] - 2025年1月7日,民生银行决定自1月10日起调整部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评级;2月10日,建设银行调整21款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评级;5月23日,农业银行宣布对所有代销公募基金产品持续开展风险等级动态评估;8月20日,宁波银行将部分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从“中高风险”上调为“高风险” [3][4] - 2025年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首次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进行全面规定,强化银行在代销业务中的主体责任 [5][6]
重庆金融监管局核准廖淮中信银行重庆分行行长助理任职资格
金投网· 2025-10-11 11:49
人事任命 - 重庆金融监管局核准廖淮担任中信银行重庆分行行长助理的任职资格 [1] - 核准人员需自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 否则批复失效 [1] - 银行需督促核准人员持续学习法律法规 树立风险合规意识并忠实履职 [1]
多家银行上调基金风险评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1:25
银行调整代销基金风险评级概况 - 中信银行宣布自2025年10月15日起陆续调整17款代销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评级 其中15款产品风险评级上调 2款产品风险评级下调 [1] - 此次调整是中信银行年内的第四次调整 且单次调降两款产品评级的情况较为罕见 [1] - 除中信银行外 年内还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对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评级进行调整 且绝大部分为向上调整 [1][3] 中信银行具体调整细节 - 风险评级上调的产品包括汇添富基金的两款北交所主题偏股混合型基金 从PR4上调至PR5 以及工银瑞信基金的养老主题产品从PR3上调至PR4 [2] - 风险评级下调的产品为易方达基金管理的两只混合型FOF基金 均从PR3下调至PR2 [1] - 银行明确此次调整仅涉及产品风险评级 不改变投资者已购产品的类型、范围及策略等特征 但可能影响定投扣款 [2] - 此次调整前 中信银行曾在5月单批上调158款代销产品风险评级 创下业内数量之最 [2] 其他银行调整案例 - 民生银行于2025年1月10日起调整部分代销公募基金风险评级 [3] - 建设银行于2月10日调整了21款代销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评级 [3] - 农业银行于5月23日宣布对所有代销公募基金产品持续开展风险等级动态评估 [3] - 宁波银行于8月20日起将部分代销公募基金风险等级从“中高风险”上调为“高风险” [3] 调整背景与监管动因 - 调整的主要背景是今年股市指数上涨且波动加剧 银行需通过调整评级更真实地反映代销基金风险情况 以满足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1][3] - 此举主要是为了落实监管要求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明确银行应独立审慎地对代销产品进行风险评级 [3][4] - 监管办法强化了银行对合作机构和产品的准入管理责任 并规范了销售行为、适当性管理及存续期义务 [4] - 银行通过动态调整风险评级 旨在确保产品风险等级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避免向不匹配的投资者推荐高风险产品 [4]
股份制银行板块10月10日跌0.01%,招商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4.22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10 16:46
板块整体表现 - 10月10日股份制银行板块微跌0.01%,表现略强于上证指数(下跌0.94%)和深证成指(下跌2.7%)[1] - 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浙商银行领涨,涨幅为1.00%,招商银行领跌,跌幅为0.37%[1] - 从成交额看,招商银行成交38.53亿元,民生银行成交35.00亿元,兴业银行成交24.18亿元,为板块内成交最活跃的个股[1] 个股价格变动 - 浙商银行收盘价3.02元,上涨1.00%[1] - 华夏银行收盘价6.56元,上涨0.46%[1] - 浦发银行收盘价11.84元,上涨0.34%[1] - 平安银行收盘价11.43元,上涨0.26%[1] - 兴业银行收盘价19.69元,上涨0.10%[1] - 中信银行收盘价7.26元,涨跌幅为0.00%[1] - 民生银行收盘价3.95元,涨跌幅为0.00%[1] - 光大银行收盘价3.35元,下跌0.30%[1] - 招商银行收盘价40.18元,下跌0.37%[1] 板块资金流向 - 当日股份制银行板块整体主力资金净流出14.22亿元[1] - 游资资金净流入4.57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入9.64亿元[1] - 中信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6415.40万元,主力净占比14.26%,为板块内唯一主力资金净流入的个股[1] - 浙商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入1437.04万元,主力净占比2.54%[1] - 民生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4.93亿元,主力净占比-14.09%,为板块内主力资金净流出最多的个股[1] - 光大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3.84亿元,主力净占比-16.20%[1] - 华夏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2.93亿元,主力净占比-19.31%[1] 相关ETF动态 - A50ETF(159601)跟踪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3] - 该ETF最新份额为24.4亿份,较此前减少2080.0万份[3] - 近五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363.2万元[3]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近一年:规模突破1500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10-10 16:13
政策实施概况与市场影响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实施近一周年,市场带动效应明显 [1] - 截至2025年10月9日,共有747家A股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再贷款,总金额约1506.43亿元 [1] - 2025年以来,495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再贷款,总金额约1013.59亿元 [1] 银行业务开展情况 - 以国有大行为首的银行积极行动,为央国企及优质民企提供授信保障和金融服务 [2]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125笔,涉及122家上市公司,为试点银行中笔数最多 [3] - 中国银行涉及回购增持再贷款118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238.34亿元 [3]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103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148.81亿元 [3] - 银行通过走访对接企业、制定针对性融资方案等方式推动业务落地 [2] 政策优化与调整 -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优化政策,将申请贷款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 [4] - 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 [4] - 2025年5月,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合并,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 [4] - 额度合并旨在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灵活性,提高政策资金利用效率 [4] - 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探索常态化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4] 当前市场动态与客户需求 - 随着A股市场回稳向好,部分客户考虑出售已增值股票来偿还贷款 [5] - 近期回购增速放缓,主要因股市表现较好,客户对当前价位有所顾虑 [6] - 客户希望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部分1年期贷款到期后可能选择展期 [5]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专家建议推动再贷款从“阶段性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 [1][6] - 未来需着力“三扩三提”:扩大覆盖范围至更多优质企业,拓展资金用途支持并购重组,扩展参与主体引导保险公司等机构参与 [6] - 同时提升政策精准度、服务效率和风险管控,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6] - 需解决结构不均衡、部分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 [1][3]
中信银行再度出手,罕见调降两款代销基金风险评级,有北交所主题基金被调至“高风险”
新浪财经· 2025-10-10 14:33
中信银行调整代销产品风险评级 - 中信银行宣布自2025年10月15日起陆续调整17款代销资产管理产品的风险评级 [1] - 这是该行年内第四次调整代销基金产品评级且罕见地调降了两款产品风险评级 [3] - 调整涉及的产品中两款易方达管理的混合型FOF基金风险评级从PR3下调至PR2其余15款产品风险评级均为上升 [4] 具体产品调整详情 - 汇添富基金的两款北交所主题偏股混合型基金风险评级从PR4上调至PR5为最高风险等级 [5] - 工银瑞信基金的养老主题产品“工银养老2055五年持有混合发起(FOF)A”风险评级从PR3上调至PR4 [5] - 华安新恒利混合A/C、建信双息红利债券A/C等多只基金的风险评级均由PR3上调至PR4或PR2上调至PR3 [7] 行业动态与背景 - 除中信银行外年内还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对旗下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评级进行调整 [3][8] - 绝大部分银行对基金的风险评级调整方向为向上调整仅有中信银行本次调降了两款产品评级 [3][8] - 建设银行在2月10日调整了21款代销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评级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也分别在1月和8月发布了调整公告 [8][9] 调整原因与行业观点 - 银行适时调整优化代销公募基金风险评级有助于更真实反映基金风险情况核心是满足适当性原则的要求 [3] - 调整行为与监管强化银行“卖者尽责”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有关上调评级是为更好提示投资者谨慎决策做到风险自负 [9] - 偏股型混合基金被调整至最高风险等级是因股市本身属高风险投资在A股震荡走高背景下“提级”是为更好提示风险保护投资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