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芯微(688052)
搜索文档
模拟厂商集体奔赴港交所:资金“解渴”缓近忧、全球战略打前站
巨潮资讯· 2025-10-17 20:40
行业趋势与市场背景 - 模拟芯片行业在经历数年低迷后迎来复苏信号,2024年上半年全球市场规模温和增长4% [2] - 汽车电子和AI算力等新兴场景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 - 中国模拟芯片市场竞争格局高度集中,2024年行业前10名厂商市场占有率达38.1%,其中海外厂商占比33% [2] - 在汽车模拟芯片细分领域,行业集中度更高,前10名厂商市场占有率达86.1%,其中海外厂商占比84.3% [2] - 国内企业面临德州仪器、ADI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和价格战冲击,同时承受模拟芯片行业“高研发、慢回报”的特性压力 [2] 公司赴港上市动因 - 纳芯微、杰华特、圣邦股份等头部模拟芯片厂商于2024年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形成“南下潮” [1][3] - 港股市场具备全球投资者资源和灵活的再融资机制,2024年证监会推出“惠港5条”政策提升上市便利性 [3] - 香港联交所优化上市审批机制,对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企业开通快速通道,并将股权占比要求由15%下调至10% [3] - 赴港上市可引入国际长线资本,借助资本市场背书叩开国际供应链大门,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 [3] 公司产品策略与财务表现 - 圣邦股份以“全品类平台”构建竞争壁垒,覆盖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两大领域,拥有34大类5900余款可供销售产品 [4] - 圣邦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8.19亿元,同比增长15.37% [4][6] - 纳芯微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方向,提供3600余款产品型号,在车规领域具备领跑优势 [5] - 纳芯微来自汽车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3.1%提升至2024年的36.7% [5] - 杰华特实施“一站式全产品线”策略,电源管理芯片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46亿元,同比增长28.84% [5] - 2025年上半年,圣邦股份、纳芯微、杰华特研发投入分别为5.08亿元、3.61亿元和4.2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分别达27.88%、23.71%和35.45% [6] 行业增长前景与融资需求 - 电源管理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2234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1% [8] - 信号链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43亿元增至2024年的7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4%,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112亿元 [8] - 企业通过港股融资可获得支持长期研发、开拓市场的充裕资金,缓解现金流压力,紧握产业窗口期 [8] - 圣邦股份和纳芯微在国产模拟芯片厂商中的营收规模位列第一第二,港股上市潮或将加速行业整合与升级 [9]
纳芯微股价跌5.01%,中银证券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600股浮亏损失5898元
新浪财经· 2025-10-17 14:42
公司股价表现 - 10月17日公司股价下跌5.01%至186.47元/股,成交额3.38亿元,换手率1.25%,总市值265.77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于2022年4月22日上市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信号链产品38.45%,电源管理产品34.09%,传感器产品27.11%,其他0.35% [1] 基金持仓情况 - 中银证券聚瑞混合A(004913)二季度持有公司股票600股,占基金净值比例0.84%,为公司第十大重仓股 [2] - 10月17日该基金持仓公司股票浮亏约5898元 [2] - 中银证券聚瑞混合A基金最新规模920.49万元,今年以来收益6.12%,成立以来收益52.1% [2] - 该基金经理为吕文晔,累计任职时间9年248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116.86亿元 [3]
纳芯微股价跌5.01%,创金合信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6.45万股浮亏损失63.41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7 14:36
公司股价表现 - 10月17日股价下跌5.01%至186.47元/股,成交额3.38亿元,换手率1.24%,总市值265.77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于2022年4月22日上市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信号链产品38.45%,电源管理产品34.09%,传感器产品27.11%,其他0.35% [1] 基金持仓情况 - 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A(011229)二季度持有纳芯微6.45万股,占基金净值比例2.85%,为第十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因股价下跌估算浮亏约63.41万元 [2] - 该基金最新规模2.34亿元,今年以来收益33.57%,近一年收益39.02%,成立以来收益79.91% [2] 基金经理信息 - 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股票A基金经理为王鑫,累计任职时间4年292天 [3] - 王鑫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4.54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24.1%,最差基金回报-16.16% [3]
纳芯微跌2.01%,成交额2.41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773.2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4 11:21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14日盘中股价下跌2.01%至198.25元/股,成交额2.41亿元,换手率0.84%,总市值282.56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773.24万元,特大单净卖出1242.19万元,大单净买入468.94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52.15%,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1.51%、12.65%和23.50% [1] - 今年以来两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4月11日,当日龙虎榜净卖出8032.31万元,买入总额3.43亿元(占比25.36%),卖出总额4.23亿元(占比31.30%) [1]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数据 - 公司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5.24亿元,同比增长79.49%,归母净利润为-7801万元,亏损同比收窄70.59% [2]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6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8085.12万元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8026户,较上期增加5.25%,人均流通股17758股,较上期增加45.09% [2] 业务构成与行业属性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收入构成为信号链产品38.45%、电源管理产品34.09%、传感器产品27.11%、其他0.35% [2]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子-半导体-模拟芯片设计,概念板块包括模拟芯片、集成电路、芯片概念、传感器、半导体等 [2] 机构持仓变动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兴全合润混合A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353.34万股,较上期减少4.80万股 [3] - 银河创新混合A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265.98万股,较上期增加127.98万股 [3] - 兴全商业模式混合(LOF)A为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238.21万股,较上期减少65.95万股;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为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236.22万股,较上期增加21.92万股 [3] - 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兴全新视野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兴全合宜混合A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纳芯微10月13日获融资买入6603.15万元,融资余额8.18亿元
新浪财经· 2025-10-14 09:30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13日公司股价上涨3.88%,成交额为7.47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额为6603.15万元,融资偿还额为7825.24万元,融资净买入为-1222.10万元 [1] - 截至10月13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合计为8.30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8.18亿元,占流通市值的2.84%,该融资余额水平超过近一年90%分位,处于高位 [1] 融券活动 - 10月13日公司融券偿还2213股,融券卖出200股,卖出金额为4.05万元 [1] - 当日融券余量为5.73万股,融券余额为1159.48万元,该融券余额水平超过近一年90%分位,处于高位 [1] 公司基本信息与业务构成 - 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于2022年4月22日上市,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 [1]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信号链产品占38.45%,电源管理产品占34.09%,传感器产品占27.11%,其他产品占0.35% [1] 股东结构与变化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8026户,较上期增加5.25%;人均流通股为17758股,较上期增加45.09% [2] - 同期,兴全合润混合A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353.34万股,较上期减少4.80万股;银河创新混合A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265.98万股,较上期增加127.98万股 [2] - 兴全商业模式混合(LOF)A为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238.21万股,较上期减少65.95万股;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为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236.22万股,较上期增加21.92万股 [2] - 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兴全新视野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兴全合宜混合A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2] 财务业绩与分红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4亿元,同比增长79.49%;归母净利润为-7801.00万元,同比增长70.59% [2]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6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8085.12万元 [2]
纳芯微股价涨5.02%,银河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265.98万股浮盈赚取2601.2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3 10:59
公司股价表现 - 10月13日公司股价上涨5.02%,报收204.55元/股,成交额达4.73亿元,换手率为1.67%,总市值为291.54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于2022年4月22日上市 [1] - 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 [1]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信号链产品38.45%,电源管理产品34.09%,传感器产品27.11%,其他产品0.35% [1] 主要流通股东动态 - 银河基金旗下银河创新混合A(519674)位列公司十大流通股东,该基金在二季度增持127.98万股 [2] - 截至二季度末,银河创新混合A持有公司265.98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87% [2] - 基于10月13日股价表现,测算该基金当日浮盈约2601.28万元 [2] 相关基金产品表现 - 银河创新混合A基金最新规模为132.93亿元,今年以来收益率为51.41%,近一年收益率为76.79%,成立以来收益率为848.89% [2] - 该基金基金经理郑巍山累计任职时间6年158天,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为174.69亿元 [3]
纳芯微10月9日获融资买入6727.16万元,融资余额8.40亿元
新浪财经· 2025-10-10 09:42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9日公司股价下跌0.47%,成交额为5.65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额为6727.16万元,融资偿还额为4573.96万元,融资净买入2153.20万元 [1] - 截至10月9日,融资融券余额合计8.52亿元,其中融资余额8.40亿元,占流通市值的2.96%,融资余额水平超过近一年90%分位,处于高位 [1] 融资融券情况 - 10月9日融券偿还1000股,融券卖出400股,卖出金额7.96万元 [1] - 融券余量为5.90万股,融券余额为1174.71万元,超过近一年90%分位水平,处于高位 [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为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于2022年4月22日上市 [1] - 公司专注于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和销售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信号链产品占38.45%,电源管理产品占34.09%,传感器产品占27.11%,其他产品占0.35% [1] 股东与股本结构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为8026户,较上期增加5.25% [2] - 人均流通股为17758股,较上期增加45.09% [2]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6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8085.12万元 [2]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4亿元,同比增长79.49%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7801.00万元,但同比增长70.59% [2] 机构持仓变动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兴全合润混合A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353.34万股,较上期减少4.80万股 [2] - 银河创新混合A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265.98万股,较上期增加127.98万股 [2] - 兴全商业模式混合(LOF)A为第八大流通股东,持股238.21万股,较上期减少65.95万股 [2] - 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为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236.22万股,较上期增加21.92万股 [2] - 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兴全新视野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兴全合宜混合A已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2]
中国磁传感器,激荡三十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03 09: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磁传感器芯片行业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部分国产替代,目前正进入资本驱动的深度整合新阶段 [2][3] - 国内磁传感器市场规模从不足全球10%增长至30%以上,芯片国产化率从零起步超过25% [3] - 2023-2025年间一系列密集资本运作标志着行业从“百花齐放”的增量竞争转向“强者更强”的存量整合 [3][78][90] 磁传感器芯片技术路线与发展 - 磁传感器主要通过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实现磁电转换,磁阻传感器包括AMR、GMR和TMR [6] - 霍尔效应传感器技术商业化最早,1967年Honeywell制成首款单片集成磁传感器 [8] - AMR传感器是最早商业化的磁阻传感器,GMR效应由法国科学家于1988年发现并于1994年由NVE公司产业化,TMR效应于1975年被发现并于2014年由TDK推出首款产品 [8][9] - 1990年代中期,国外几十家大公司垄断磁传感器核心芯片市场,1992年日本一国磁传感器用量达11.08亿只 [10] 产业萌芽期:科研院所主导阶段(1990-1999年) - 国内研发以满足国家特定项目需求为主,形成沈阳仪表工艺所、上海冶金所、哈尔滨49所三个传感器研发中心 [13] - 到1995年,国内有41家企业生产磁传感器,总产量仅为2780万只,仅为日本AKM年InSb霍尔器件产量的5% [17] - 1994年南京中旭微电子成立,90年代末霍尔集成电路年产量约300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霍尔器件生产厂 [17] - 到1999年,国内磁传感器产业未形成规模,产品多停留在“样片/小批量”阶段 [15][19] 破冰探索期:改制院所与早期商业化(2000-2009年) - 1999年起科研院所大规模转制,南京中旭电子科技等一批改制企业成立 [21][23] - 早期商业化企业多由技术型海归或外资企业背景人才创立,如美新半导体(1999年)、华夏磁电子(2000年)、绍兴光大芯业(2002年) [29][31][33] - 灿瑞科技(2005年)借2009年家电下乡东风产品迅速放量,麦歌恩(2009年)由霍尼韦尔背景团队创立 [35][38] - 2010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规模11.8亿美元,中国市场年增长率达20%-30%,但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占比可忽略不计 [40] 黄金十年:海归创业与产业升级(2010-2019年) - 智能手机爆发、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兴起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42] - 希磁科技(2013年)通过整合无锡乐尔、收购德国Sensitec成为IDM公司,2024年收入达7.03亿元 [43][44] - 多维科技(2010年)建成中国首个TMR磁传感器量产线,赛卓电子(2011年)在国内汽车磁传感器芯片市场份额约3% [49][51] - 矽睿科技(2012年)由豪华团队创立,2023年收入6.47亿元,纳芯微(2013年)2022年科创板上市 [52][56] - 2019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规模20.16亿美元,前五大厂商占比72%,美新半导体占比1%排名第11 [74] 格局重塑期:资本红利与并购整合(2020年-2025年) - 注册制改革、国产替代战略和缺芯潮推动纳芯微(2022年)、灿瑞科技(2022年)等企业上市 [79][81][84] - 2023年全球磁传感器芯片市场约203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占40%-50%,国产化率约25% [88][90] - 纳芯微以10亿元收购麦歌恩(2024年),圣邦股份收购感睿智能67%股权(2025年),必易微收购兴感半导体(2025年) [91][94][97] - 行业并购成为主要退出路径,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扩充产品线、提升技术实力 [99] 回顾与展望:整合、创新和趋势(2025及未来) - 行业未来将形成少数平台型巨头引领、若干“专精特新”企业补充的梯队化格局 [101] - 技术路线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找到最优解,竞争焦点转向“芯片+算法+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102] - 机器人、人工智能、高端工业自动化等前沿应用场景将驱动下一轮增长 [102] - 新进入者门槛变高,未来机会可能来自颠覆性技术或利基新应用场景 [103]
纳芯微股价涨5.15%,银华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35.34万股浮盈赚取355.1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30 11:50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30日公司股价上涨5.15%至205.36元/股,成交额4.32亿元,换手率1.50%,总市值292.70亿元 [1]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信号链产品38.45%,电源管理产品34.09%,传感器产品27.11%,其他0.35% [1] 基金持仓情况 - 银华基金旗下科创100(588190)二季度持有公司股票35.34万股,占基金净值比例1.95%,为第八大重仓股 [2] - 基于当日股价上涨,该基金持仓浮盈约355.17万元 [2] - 科创100基金最新规模31.55亿元,今年以来收益54.75%,近一年收益85.5%,成立以来收益38.07% [2] 基金经理信息 - 科创100基金经理马君累计任职时间13年30天,现任管理基金总规模333.04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44.61% [3] - 基金经理张亦驰累计任职时间4年130天,现任管理基金总规模77.81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53.59% [3]
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的“上车”回忆录
经济观察报· 2025-09-28 19:47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 - 芯片产业最困难的是从0到1的破局 一旦完成从0到1 中国企业就非常擅长完成从1到100的持续迭代 [1][2] - 十多年前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几乎被欧美巨头垄断 国产芯片在车企供应链中处于无人问津阶段 五年前情况依然如此 [2] - 2024年汽车模拟芯片CR10占比86.1% 其中海外厂商占比达84.3% 国产芯片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0] 纳芯微发展历程 - 2015年转向门槛更高的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 2016年推出首款汽车级芯片 [4] -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 叠加智能化浪潮和全球芯片供应短缺 改变了汽车价值构成 [4] - 2022年4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募得发展资金 2025年4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5][19] - 2024年10月完成对麦歌恩收购 并购后在中国磁传感器公司中排名第一 [17] 技术突破与产品布局 - 基于Adaptive OOK信号调制技术的隔离产品解决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痛点 [5] - 2023年数字隔离器 隔离采样芯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位居前列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达1.64亿颗 [5] - 推出国内首颗集成LIN总线物理层和小功率MOS管阵列的单芯片车用小电机驱动SoC NSUC1610 [5][11] - 2025年发布基于HSMT公有协议的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实现视频信号在车内高速无损传输 [6]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后缺芯潮退去 市场从供给为王切换回存量竞争 海外芯片巨头以威胁性价格冲击中国芯片 [8] - 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尤其是主驱逆变器等高压核心领域 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 [8] - 数字隔离器 隔离驱动等产品打入头部车企供应链 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接近一半市场份额 [8]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34.04%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3.12亿颗 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9.8亿颗 [9] 供应链关系变革 -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供应链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传统链式结构被高效扁平网状协同新模式取代 [13] - 主机厂为掌握定义产品和用户体验主动权 必须将触角直接伸向最底层芯片 [13] - 组建专门服务主机厂的销售团队 在新车型规划阶段就介入前期沟通 [14] - 建立极度紧密的沟通机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以车型为维度管理项目跟踪从设计导入到量产全程 [15] 企业发展策略 - 目标在一辆新能源汽车上提供价值超过2000元的芯片产品 [9] - 摆脱原位替代(me-too)产品困境 围绕应用创新进行针对性设计 [10][11] - 比拼平台化能力和组织能力 构建能让企业不断产生优秀产品的系统 [11] - 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约15% 通过港股上市加快国际化发展并储备资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