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002475)

搜索文档
消费电子进入新品发布旺季,板块估值重塑可期
国盛证券· 2025-08-24 14:57
好的,我将为您总结这份行业研报的关键要点。报告主要观点是消费电子进入新品发布旺季,板块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增持(维持)[5] 报告核心观点 - 消费电子进入传统旺季,各大终端将密集发布AI手机、AR眼镜等新品,产业链稼动率将迅速提升[1] - 关税引发的市场情绪已经反映到股价中,市场之前担心的短期风险点落地,有助于板块估值重塑[1] - 消费电子板块中长期成长逻辑依然稳固,AI创新产业趋势明确,端侧AI落地有望加速手机等终端换机周期[4] 苹果业绩与创新 - 苹果FY25Q3创下营收新高,达到94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 - iPhone收入达4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Mac收入为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2] - 大中华区收入为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4%,实现反弹[2] - 苹果大幅增加AI投资,承诺投资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2] - 苹果计划入局折叠屏手机,采用"动态张力系统"与填充聚合物工艺,有望把折痕问题降到最低[3] - 2024年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9%,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917万部,同比增长30.8%[13] AR/智能眼镜市场 - Meta首款面向消费市场的AR眼镜Celeste有望于今年9月发布,采用Lcos+全彩反射光波导技术[3]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增长高达110%,AI眼镜细分市场年增长超过250%[21] - AI智能眼镜出货量占总出货量78%,较去年同期增长32个百分点[21] - Meta在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至73%,Ray-Ban Meta AI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200%[22] - 小米AI眼镜成为全球第四大畅销机型和AI眼镜品类第三大畅销产品[23] 板块估值与前景 - 截至2025年8月21日,申万消费电子板块PE(TTM)为36.9倍,较2025年4月7日回升46.9%[1] - 相对全体A股的估值溢价率为71.2%[1] - 消费电子公司对应2025年的平均PE为27倍[52] - 端侧AI落地驱动消费电子板块估值提升,仍处于历史低位,有望迎来重塑机会[49]
下周重磅日程:“全市场最重要的财报”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8-24 11:49
核心经济数据 - 美国7月PCE物价指数同比预期2.6% 前值2.6% 6月实际值高于预期达2.6%且前值上修0.1个百分点至2.3% [6][7] - 美国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修正值预期3.1% 前值3% 初值显示剔除通胀后GDP以年化3%速度增长但进口萎缩人为抬高数据 [4][7] - 美国7月耐用品订单环比初值预期-3.4% 前值-9.4% 6月环比骤降9.3%为2020年以来最差表现 但剔除航空订单后核心数据环比增长0.25% [2][9] - 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前值49.3 7月制造业PMI降至49.3% 新订单指数49.4%显示需求放缓 [10] - 中国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前值-4.3% 6月利润降幅收窄4.8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利润增长96.8%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利润增长160% [3][11] 重要财经事件 - 美国于8月28日对印度额外加征25%关税 总关税税率达50% 印度企业盈利预测被下调1.2% 为亚洲最严重下调幅度 [12] - 印度拟进行商品及服务税改革 计划将四档税率简化为两档5%和18% 渣打银行预计此项改革将在2027财年为GDP贡献0.35-0.45个百分点 [13] - 欧洲央行将于8月28日公布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4] - 美联储官员威廉姆斯和沃勒将分别于8月26日和29日发表讲话 [2][4] 重点公司财报 - 英伟达预计三季度营收459.2亿美元 每股收益1.01美元 但可能暂时排除中国市场收入 该市场原本可贡献20-30亿美元增量收入 [14][16] - 阿里巴巴2026财年Q1预计营收2490亿元同比增长2% 但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15%至382亿元 因淘宝闪购500亿补贴计划导致利润承压 [18] - 美团Q2预计营收924-957亿元同比增长12.3%-16.3% 但净利润预计同比下滑29.3%-50.6% 因外卖业务补贴竞争激烈 [19] - 立讯精密2024年营收2688亿元净利润146亿元 2025年Q1营收618亿元同比增长17.9% 消费电子业务占比86.7% [21][22] - 蜜雪集团将于8月27日公布中期业绩 [23] 行业动态与趋势 - 美国通胀出现"第二波"担忧 M2货币供应量重回5%峰值 PPI升至高位 花旗预计PCE价格指数2025年Q4可能达3.2% [7] - 瑞银预测美国GDP将从二季度2.0%年增长率放缓至四季度0.9% 因关税前需求透支、超额储蓄耗尽及移民放缓等因素 [8] - 生成式AI相关资本支出增长强劲 瑞银预测超大规模公司今年资本支出将增长60% [15] - 服务器ODM厂商GB200机架制造良率接近85% 年底机架出货量有望达15000-17000架 KeyBanc将全年预测从25000架上调至30000架 [16]
立讯精密,拟赴港上市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8-23 17:5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精密智造创新科技公司,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等领域提供垂直一体化开发与智造解决方案 [4] - 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市场,2024年全球平均每两部智能手机、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设备、每五部智能汽车中即有一部使用公司产品 [4] - 业务覆盖全球29个国家及地区,拥有105个生产基地、28个自设研发中心、94个测试实验室及66个地方办事处 [4]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2140.28亿元、2023年2319.05亿元、2024年2687.95亿元 [4] - 毛利保持稳定:2022年254.86亿元、2023年257.38亿元、2024年270.7亿元 [4] - 净利润逐年提升:2022年104.91亿元、2023年122.43亿元、2024年145.79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达617.88亿元,较2024年同期524.07亿元显著增长 [5] 业务构成 - 消费电子业务为核心收入来源:2022年1909.47亿元(占比89.2%)、2023年2046.76亿元(占比88.3%)、2024年2330.96亿元(占比86.7%)[6] - 汽车电子业务快速增长:2022年61.49亿元(占比2.9%)、2023年92.52亿元(占比4.0%)、2024年137.58亿元(占比5.1%)[7] -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稳步扩张:2022年128.34亿元(占比6.0%)、2023年145.38亿元(占比6.3%)、2024年183.60亿元(占比6.8%)[7] 研发投入与客户结构 - 研发投入金额保持高位:2022年84.47亿元、2023年81.89亿元、2024年85.56亿元 [7] - 研发费用率有所下降:2022年3.9%、2023年3.5%、2024年3.2% [7] - 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83.1%、2023年82.4%、2024年78.5% [8] - 单一大客户依赖度显著:最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73.3%、2023年75.2%、2024年70.7% [8] 资本运作与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通过港股IPO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充、生产基地升级、技术研发投入及智能制造能力提升 [3] - 募集资金还将用于投资上下游优质标的、偿还银行借款及补充营运资本 [11]
立讯精密赴港IPO,王来春或成新女首富,果链一哥再掀造富浪潮
搜狐财经· 2025-08-23 08:07
港股IPO市场与"A+H"上市模式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共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 其中A股龙头企业通过"A+H"模式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 占港股半年度总募资额72% [1] - "A+H"上市模式在2025年蔚然成风 成为A股龙头企业再融资的重要舞台 [1] 立讯精密港股IPO计划 - 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有望成为下半年港股IPO最大赢家之一 [1] - 公司当前A股市值超过3000亿元 若港股IPO成功将获得更多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 [1][6]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表现 - 2010年登陆A股时市值69亿元 十多年间股价暴涨40多倍 [2] - 2024年营收达到2687.95亿元 市值重新站上3000亿元大关 [2] - 通过收购联滔电子切入全球智能终端产业链 与苹果形成相互依赖格局 [5] 创始人背景与财富状况 - 创始人王来春从富士康普通员工起步 1997年与哥哥王来胜共同创立公司 [4] - 王来春兄妹以1315.2亿元资产位列"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第13位 [4] - 港股IPO成功后王来春有望成为中国女首富 [4] 业务布局与技术优势 - 除消费电子业务外 积极拓展汽车电子与通信业务 [6] - 2025年一季度汽车电子业务同比增速达98.9% 切入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模组 [6] - 量产224G高速线缆和800G硅光模块 获得英伟达等企业关注 [6] - 致力于建立技术壁垒 摆脱普通代工模式 [4] 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前景 - 公司在业绩、技术、市场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被市场称为"果链一哥" [6] - 全球智能制造、新能源、AI等风口提振公司发展 [2] - 港股市场持续火爆为"A+H"上市提供有利环境 [1][6]
3000亿,女首富又要IPO了
搜狐财经· 2025-08-22 20:47
港股IPO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共有42家公司IPO 其中宁德时代和海天味业等A股龙头通过"A+H"模式合计募资超1000亿港元 占港股半年度总募资的72% [3] - "A+H"模式吸金力度领先首次IPO 港股成为A股龙头再募资主战场 [3] 立讯精密港股IPO计划 - 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若顺利将成为下半年港股IPO最大赢家之一 [3] - 公司当前市值超3000亿元 是A股"果链一哥" [3][4] 公司发展历程 - 2010年登陆A股时市值仅69亿元 十多年间股价暴涨超40倍 [4] - 2024年营收达2687.95亿元 2025年市值重新站上3000亿元 [4] - 创始人王来春从富士康打工妹起步 通过收购香港立讯公司并于2004年成立立讯精密 [5][6] 技术能力与客户关系 - 建立自动化制造体系 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将产品良率提升至接近100% [6][10] - 通过收购联滔电子切入苹果供应链 成为iPad连接线供应商 [9] - 获得AirPods等苹果产品线订单 组装误差缩小到微米级 [10] - 2020年市值触及4000亿元高点 一度超越富士康子公司工业富联 [11] 业务多元化进展 - 2024年非苹果收入占比提升至25% 2025年一季度苹果收入占比降至64.7% [13] - 汽车电子业务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达98.9% 切入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模组 [13] - 通信业务量产224G高速线缆和800G硅光模块 获英伟达瞩目 [1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91%至2687.95亿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22.03%至133.66亿元 [13] - 通过技术升级和供应链优化降低生产成本 [13] 创始人财富地位 - 王来春与王来胜以1315.2亿元资产位列"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第13位 [4][14] - 港股IPO成功后王来春有望超越宗馥莉成为中国女首富 [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降至13.9% 排名第五 落后于华为(18.1%)、vivo(17.3%)、OPPO(15.5%)和小米(15.2%) [12] - 中国高端制造爆发和年轻人消费选择改变对苹果造成冲击 [12]
立讯精密股价上涨1.21% 苹果新品周期带动果链热度回升
金融界· 2025-08-22 19:55
资金流向显示,立讯精密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842万元,但近五日累计净流入5.64亿元。尾盘时段出现 2.3亿元资金回流,显示部分资金逢低布局意愿。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需求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影响公司业绩。 截至8月22日15时,立讯精密股价报42.70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21%。当日成交额达59亿元,成交量 140万手,振幅3.67%。 立讯精密属于消费电子板块,主营业务涵盖连接器、声学器件、无线充电等产品的研发制造,是苹果供 应链核心供应商之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电子等领域。 消息面上,苹果计划于9月发布iPhone17系列新品,并加速推进折叠屏手机和AI眼镜等创新产品研发。 市场预期果链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设备采购与产能升级需求。 ...
并购重组跟踪半月报-20250822





中银国际· 2025-08-22 17:47
核心观点 - 本期中国A股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重大并购事件数量环比增加60%至80起,披露交易金额环比激增187.97%至6018.88亿元,呈现"频率高、主体多、领域广"特点 [1][2] - 房地产管理和开发、其他金属与采矿、半导体产品、电子设备、仪器和元件、电气设备Ⅲ、汽车零配件等行业成为并购热点领域 [1][2] - 民营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主导市场,横向整合、战略合作、多元化战略等并购动因多元化 [1][3][4][6] - 政策优化与经济修复驱动下,并购市场有望持续释放产业整合与价值重塑潜力 [1][2] 市场概况 - 重大并购事件数量达80起,环比增长60%,披露交易金额6018.88亿元,环比增长187.97% [2] - 44家上市公司停牌筹划/宣布重组预案,股价双周平均涨幅7.53%;22家预案后取得重大进展,股价双周平均涨幅3.76% [2] - 重组指数双周涨幅5.10%,投研热度环比提升11.54% [2] 行业分布与主体特征 - 热门行业包括:房地产管理和开发、其他金属与采矿、半导体产品、电子设备/仪器/元件、电气设备Ⅲ、汽车零配件 [1][2] - 民营企业为主要参与方(如欧菲光、琏升科技、慧博云通等),地方国有企业活跃(如渤海汽车、云维股份、四川路桥等) [3][4][6] - 中央国有企业参与案例包括电投能源(煤炭行业)和中科曙光(电子设备) [3][6] 并购类型与目的 - 横向整合占比最高(如电投能源收购白音华煤电、国城矿业收购国城实业) [3][4] - 战略合作案例突出(如欧菲光收购欧菲微电子股权、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3][6] - 多元化战略(如*ST宇顺收购数据科技公司、厦门港务收购集装箱码头) [3][6] - 垂直整合(如邦基科技收购农牧公司、阳光诺和收购朗研生命) [4][6] 上市公司表现 - 停牌筹划重组公司中,光库科技双周涨幅达48.90%,阳光诺和涨幅32.29%,美晨科技涨幅31.19% [7][8] - 市值超千亿公司包括中科曙光(1077.44亿元)和海光信息(3576.23亿元) [8] - 预案进展公司中,隆扬电子涨幅22.65%,立讯精密市值达2798.55亿元 [11] 监管与政策环境 - 本期无新增监管政策出台,但报告强调政策优化是驱动市场活跃的核心因素之一 [19]
高精尖人才最高1亿元项目综合资助,长三角城市加速来深揽才
南方都市报· 2025-08-22 17:07
大湾区和长三角跨圈联动加速,人才成为关键"变量"。8月21日,由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滁州市 委网信办主办的"网链湾区·'滁'新引力"主题招商推介活动在深圳前海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一批企业家和 专家学者成为"座上宾"。 面向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购房、租房和生活补贴等综合补贴,对创业人才,再给予最 高100万元创领办企业补贴。 对于高级管理人才,给予购房总额30%,最高30万元补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按产学研 合作项目金额的20%,最高200万元给予企业补贴。对于高校毕业生同样颇具吸引力,对其购房、租 房、生活等给予全方位补贴,其中最高20万元购房补贴。 当地投资促进局公布的"区位图" 记者也注意到,上述部分高端产业跟深圳有融合交集。去年3月,深圳"20+8"产业集群上线2.0版本,继 续向新兴产业拓增量,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深圳新增低空 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3 个产业集群合并为高端装备与仪器产业集群,瞄准高端高质高新。 实际上,两地企业已有深度联动,一批深圳知名企业已经落户 ...
和“潮汕女首富”合作4年,“让我亏了近2000万”
凤凰网财经· 2025-08-22 14:47
胡某从未想过,和"偶像"王来春相关公司的合作,几乎将他经营18年的公司推向破产边缘。 近期,"果链巨头"立讯精密(002475)宣布赴港上市,其董事长王来春的创业故事再次成为焦点——这 位初中辍学的富士康流水线女工,以1315亿身家跻身《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第13位,成为潮汕女首 富,被许多人视为励志传奇。 胡某也是其中之一。2018年到2022年,他陆续向公司新员工展示了王来春印在名片上的那句话:"如果 你现在觉得走的辛苦,那就证明你在走上坡路",作为激励。 作为小供应商,出于敬重,他不敢直呼其名,交谈时只以"立讯最高层"代称。但如今,回望自己的处 境,他心情复杂,相关项目展开4年,亏损近2000万。最后一次与凤凰网《风暴眼》通话时,他反复说 道:"我就像漂在海里十级大风下的一艘小船,不知道航向哪里,也不知道要怎么办。海太大了。" 01 一纸合同,为何让供应商陷入巨亏? 2020年时,胡某接到一笔极具吸引力的大单。 他是东莞丸红电子有限公司(下称"丸红电子")的老板。公司2007年成立,专做精密电子元件的研发、 设计与制造。听说立讯精密有对外合作项目,胡某主动迎了上去。 2020年9月,丸红电子与立 ...
和“潮汕女首富”合作4年,“让我亏了近2000万”
凤凰网财经· 2025-08-22 14:32
合作背景与项目启动 - 丸红电子与立讯精密关联公司立德精密于2020年9月签订《原物料采购合同》,邮件约定年订单量2000万件,预计净利润率20%,年利润贡献约400-500万元[3] - 供应商基于邮件承诺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模具研发和设备采购,测算量产后可实现稳定收益[3][7] 订单执行与实际履约差异 - 实际订单量严重缩水:三年累计需求量预估7094万件,实际出货仅1786万件,达成率仅25%[4] - 项目亏损近2000万元:截至2024年7月,项目收入3022万元,支出5390万元,库存383万元[4] - 订单呈现季节性波动:2022-2023年订单集中在5-12月,年中存在长达半年的空窗期,导致人员流失严重[19][22] 技术变更与生产条件约束 - 立德精密在2020年12月单方面变更产品规格,大幅提升技术难度,导致供应商需重新投入研发[11] - 要求生产线迁入立讯精密园区:先后搬迁至青皇园区和集团总部,涉及设备拆装、精度调校及高成本人员调配[15] - 生产团队组建成本高昂:技术员月薪溢价20%(1万元→1.2万元),组建30余人团队并承担额外运营成本[15] 资金压力与账期条款 - 采用"贴息"收款模式:签订供应链保理协议后账期从90天延长至150天,提前收款需支付年化12%利息[27] - 累计支付利息136万元:截至2025年4月,结算货款3700万元中扣除利息136万元,包括模具款延迟支付产生的22万元利息[29] - 付款周期人为延长:2024年10月底供货的账款因年终盘点调整,付款时间延至2025年7月,实际账期超8个月[28] 法律争议与商业关系 - 合同条款存在争议:原合同规定需求预估无约束力且可单方面变更订单,但邮件约定的具体数量可能构成补充协议[5][8] - 立讯精密否认直接责任:声称与立德精密为独立企业,未与丸红电子直接签约,但供应商指出项目人员均使用立讯邮箱及标识[31][34] - 潜在商业报复行为:2025年4月立讯精密被指要求共同客户终止与丸红电子的合作[35] 行业影响与人力成本 - 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项目从30余人团队缩减至2人,涉及研发和技术人员,凸显制造业专业人才储备困境[30] - 中国制造业优势受冲击:技术研发与操作人才集中在中国,但合作模式可能导致人力资源价值被低估[30] - 供应商生存压力加剧:现金流枯竭影响其他国际订单(日本、德国客户),反映中小制造企业对大客户依赖的系统性风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