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300207)

搜索文档
枣庄|15分钟,走完一条产业链
大众日报· 2025-08-15 10:04
枣庄高新区锂电产业园产业链布局 - 园区形成15分钟车程内覆盖正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电芯、PACK组装、终端应用及检测检验的完整锂电产业链[2] - 龙头企业如天瀚新能源(电池电芯)、亿恩科天润(电解液)、科达利(电池壳)、欣旺达(电池生产)实现地理紧密协同[2] - 枣庄高新区作为核心引擎,构建"补链、延链、强链"招商策略,形成"链主企业+隐形冠军+新锐企业"梯度生态[3][4] 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 - 神州星恒电源推出235千瓦时工业储能柜,具备并网/离网双向功能,已出口新加坡、韩国市场[2] - 山东尧乾电子专注中小型动力锂电池及储能系统,通过"一企一策"服务拓展南非、西班牙市场[3] - 顶腾新能源攻克钠离子电池安全性(通过针刺测试)和低温性能(-40℃放电70%、-50℃放电50%),循环寿命达6000次,支持10C快充(6分钟充80%)[3] 产业服务与招商策略 - 园区提供从生产到出口的全流程绿色通道,包括报关、退税等专业团队支持[2] - 实施"链式招商":上游对接材料供应商,下游挖掘应用场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引进"隐形冠军"[4] - 为每家企业配备专属管家,覆盖技术研发、订单拓展、政策落地等一对一服务[4] 产能与规模 - 天瀚新能源年产值超10亿元,顶腾新能源一期规划产能0.3GWh(厂房面积10000平方米)[3]
欣旺达股价下跌2.02% 港交所上市申请引关注
金融界· 2025-08-14 21:56
股价表现 - 欣旺达股价报21 39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 44元 跌幅2 02% 盘中最高触及21 93元 最低下探21 21元 成交额达9 45亿元 [1] - 8月14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4411 46万元 占流通市值0 39%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19054 14万元 占流通市值0 52% [1] 行业地位 - 欣旺达属于锂电池行业 主要从事锂电池研发 设计 制造和销售业务 公司以消费类电池业务起步 逐步拓展到动力类电池 储能系统等领域 提供从电芯 模组到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 [1] - 2024年数据显示 欣旺达在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市占率为34 3% 位居全球第一 [1] 资本运作 - 欣旺达近期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计划通过香港上市平台获得国际资本支持 推进全球化布局 [1] 技术进展 - 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进展 6C超级快充电池Pack系统体积利用率达80% 下一代10C闪充电池已进入量产筹备阶段 [1] 项目调整 - 欣旺达终止了"欣智旺智能硬件宁乡综合生产基地项目"及"珠海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1]
500亿巨头也“缺钱”?茂名首富王明旺将赴港IPO
搜狐财经· 2025-08-14 09:37
公司赴港IPO计划 - 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1] - 赴港上市目的为加速全球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及综合竞争力 [1] - 计划将募资金额用于国际增长策略、研发与运营的数字化及智能化升级、潜在投资或收购上下游业务等 [7]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4年总营收560亿元,其中消费电池业务营收占比59%,动力电池业务营收151.39亿元占比27% [5][10] - 消费电池业务表现稳健,2024年净利润14.68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球市占率达34.3%,毛利率17.65% [10] - 动力电池业务持续亏损,2022-2024年累计亏损65.8亿元,2024年单年亏损18.55亿元 [5][11]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234.31亿元,占营收比41.83%,但海外毛利率仅10%,低于国内8个百分点 [3][1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应收账款达142.74亿元,负债总额583.4亿元,现金流承压明显 [3] 业务与市场表现 - 动力电池2024年总出货量25.29GWh,装机量18.8GWh,排名全球第十 [5] - 2025年1-6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9.07GWh,市占率3.03%,同比提升0.08个百分点 [11] - 动力电池产品单价降至0.6元/Wh,毛利率仅8.8%,激进扩张导致超500亿元投资项目停摆 [11] - 消费电池回款周期111天远超同行,应收账款达160.79亿元是净利润的11倍 [10]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 - 创始人王明旺1967年生于茂名贫困家庭,1997年与堂哥王威共同创立欣旺达 [14][28] - 公司从消费电池起家,逐步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头羊,拥有多个产业集群 [28][30] - 王明旺当前身家100亿人民币,较一年前缩水35亿元,全国富豪排名下滑128位至第585名 [31]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1-6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前三名为宁德时代(43.05%)、比亚迪(23.55%)、中创新航(6.52%) [11] - 欣旺达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六,市场份额3.03%,略高于蜂巢能源(2.81%)和瑞浦兰钧(2.21%) [11]
欣旺达递表港交所引关注锂电巨头全球化前景值得期待
新浪财经· 2025-08-14 05:12
公司上市动态 - 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高盛、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募资方向明确 主要用于全球化布局、研发投入、智能化改造及补充运营资金 [1] 市场份额与业务结构 - 2024年全球手机电池市占率34.3%居首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池市占率21.6%全球第二 [1] - 动力电池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九 消费电池业务贡献稳定增量 动力电池业务面临成本竞争压力但技术落地加速 [1] 全球化战略 - 越南锂威项目、匈牙利及泰国动力电池项目稳步推进 出海节奏加快 [1] - 香港上市有助于获取国际资本 支撑欧洲/东南亚产能建设及车企合作深化 [1] 技术研发进展 - 动力电池6C超级快充Pack系统体积利用率达80%行业领先 10C闪充电池进入量产筹备 [1] - 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 硅基负极材料研发持续投入 [1] 行业趋势 - 新能源企业通过多元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 加速技术研发与市场布局 [1]
欣旺达赴港上市,锂电池巨头加速全球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8-13 07:04
上市计划 - 公司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2] - 若成功登陆港交所,将成为国内第三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动力电池企业 [3] - 上市流程需满足多项条件,包括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香港证监会批准、港交所核准等 [4] - 赴港上市旨在推进全球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4] 业务概况 - 公司业务覆盖三大核心领域: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 [5] - 消费电池领域全球领先,2024年手机电池市占率达34.3%,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市占率21.6% [7] - 动力电池领域属于行业第二梯队,储能业务2024年销量达9.6GWh,同比增长108.7% [7] 募资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展海外新生产设施及全球销售服务网络 [9] - 计划在越南投资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建设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试生产 [9][10] - 海外生产基地还包括匈牙利(2026年下半年投产)和泰国(2025年内投产) [10]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21.62亿元、478.62亿元和560.21亿元 [12]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22.89亿元,同比增长11.97% [12]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7.63亿元、3.31亿元和5.34亿元 [13] - 毛利率持续改善,从2022年12.05%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15.36% [14] - 2024年储能系统收入18.89亿元,占总收入3.4%,毛利率20.4% [14] 市场与技术 - 2024年国内收入占比58.2%(325.89亿元),海外收入占比41.8%(234.31亿元) [15]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58.1%降至2025年一季度40.3% [15] - 发布闪充电池4.0产品矩阵,包括1400A闪充电池 [17] - 推出314Ah及625Ah大容量储能电芯,625Ah电芯能量密度达426Wh/L [17] - 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6年投入规模化生产 [18] 客户与竞争 - 国内客户包括吉利、东风、理想、零跑等车企 [20] - 国外客户有雷诺、日产,并已获得沃尔沃、德国大众等订单 [20] - 面临技术迭代风险,需持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20]
楚能新能源/天合储能/海辰储能/国轩高科中标7.2GWh储能电芯订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12 20:42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电池芯集采结果 - 总采购规模达7 248MWh(约7 2GWh),涉及50Ah 100Ah 280Ah 314Ah四种规格电池芯 [2][3] - 明确规模的6个标包中4个标包完成招标,楚能新能源 天合储能 海辰储能 国轩高科分别中标314Ah规格标包,中标规模合计7 200MWh(标包3-6) [2][5] - 50Ah(标包1)和100Ah(标包2)规格流标,涉及规模合计48MWh [2][5] 供应商入围情况 - 未明确规模的标包9入围4家头部电池企业:宁德时代 亿纬动力 中创新航 力神电池 [3][6] - 标包10入围11家供应商,覆盖主流储能电池厂商包括楚能新能源 宁德时代 海辰储能 国轩高科等 [3][6] - 标包7-8流标,显示部分规格或存在供应商匹配难度 [3][6] 技术规格与市场格局 - 314Ah大容量电芯成为本次集采主力,占比超99%(7 200MWh/7 248MWh) [2][3] - 楚能新能源斩获最大单标包(2 920MWh),天合储能 海辰储能分别获得2 180MWh和1 400MWh订单 [2][5] - 行业头部企业宁德时代 亿纬动力等入围未明确规模标包,显示技术储备优势 [3][6] 行业动态延伸 - 同期行业活动聚焦钠离子电池发展 储能政策研讨及安全技术会议 [7]
欣旺达“A+H”上市:手机电池行业“龙头”,长期成长潜力可期
智通财经· 2025-08-12 19:31
公司上市计划 - 欣旺达于2025年7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香港主板上市 高盛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1] - 公司2011年登陆深交所 截至2025年8月7日总市值近400亿元[1] - 有望成为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之后又一家"A+H"上市的锂电池巨头[1] 业务布局与市场地位 - 业务贯穿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三大领域 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回收的全面一体化布局[1] - 2024年出货量位列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厂商 手机电池市场排名第一且市占率达34.3%[2] - 笔记本及平板电脑电池市占率21.6%位列全球第二[2] - 动力电池客户包括理想、小鹏、零跑、广汽、上汽、雷诺及日产等车企[2] - 向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前十厂商中的八家供应动力电池[2] - 向2024年全球出货量前五的交流侧储能系统供货商供应产品[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521.62亿元、478.62亿元、560.21亿元 2024年同比增长17.05%[3]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63亿元、3.31亿元、5.34亿元 2024年同比增长61.33%[3] - 2025年前三月营收122.89亿元 净利润0.30亿元[3] - 2022年至2025年Q1研发开支分别为27.42亿元、27.11亿元、33.30亿元、9.32亿元[4] 收入结构 - 2024年消费类电池收入304.05亿元(占比54.27%)同比增长6.52%[5] - 电动汽车类电池收入151.39亿元(占比27.02%)同比增长40.24%[5] - 储能系统收入18.89亿元(占比3.37%)同比增长70.19%[5]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消费类电池出货量从2020年3,936百万个增至2024年4,159百万个 复合年增长率1.4%[6] - 预计2030年达5,968百万个 复合年增长率6.2%[6] - 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20年183GWh增至2024年1,002GWh 复合年增长率53.0%[7] - 预计2030年达3,237GWh 复合年增长率21.6%[7] -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从2020年29GWh增至2024年315GWh 复合年增长率82.3%[7] - 预计2030年达1,303GWh 复合年增长率26.7%[7] 战略定位 - 消费电子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和利润基础 支撑向动力和储能领域转型[8] - 动力电池业务是未来规模扩张和估值提升的核心[8] - 储能电池业务提供巨大增量市场和潜在更高盈利空间[8] - 义乌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13亿元 规划年产50亿瓦时动力电池[3]
新股前瞻|欣旺达“A+H”上市:手机电池行业“龙头”,长期成长潜力可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19:29
公司概况 -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2011年登陆深交所,是全球锂电池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业务涵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三大领域 [1] - 公司于2025年7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高盛、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有望成为"A+H"锂电池巨头 [1] - 截至2025年8月7日,公司总市值近400亿元 [1] 市场地位 - 2024年出货量计,欣旺达是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厂商,手机电池市占率34.3%,笔记本及平板电池市占率21.6% [2] - 动力电池领域已成为理想、小鹏、零跑等车企供应商,向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前十名中的八家供货 [2] - 储能系统领域向2024年全球前五交流侧储能系统供货商供应产品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21.62亿、478.62亿、560.21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17.05% [3]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7.63亿、3.31亿、5.34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61.33% [3] - 2025年前3月营收122.89亿元,净利润0.30亿元 [3] 业务结构 - 2024年消费类电池收入304.05亿元(占比54.27%),同比增长6.52% [4] - 电动汽车类电池收入151.39亿元(占比27.02%),同比增长40.24% [4] - 储能系统收入18.89亿元(占比3.37%),同比增长70.19% [4] 行业趋势 - 全球消费类电池出货量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1.4%,预计2030年达5,968百万个,复合增长率6.2% [5] - 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53.0%,预计2030年达3,237GWh,复合增长率21.6% [5] -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82.3%,预计2030年达1,303GWh,复合增长率26.7% [6] 战略布局 - 消费电子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和利润基础,支撑动力和储能领域转型 [6] - 动力电池业务是未来规模扩张和估值提升核心,需验证技术、成本和客户获取能力 [6] - 储能电池业务提供巨大增量市场和潜在更高盈利空间,是长期增长关键布局 [6] 产能投入 - 义乌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总投资213亿元,规划年产50亿瓦时新能源动力电池 [3] - 2022-2025年前3月研发开支分别为27.42亿、27.11亿、33.30亿、9.32亿元 [4]
2025年7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TOP15出炉!
鑫椤锂电· 2025-08-12 16:05
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 - 7月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133.8GWh,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44.3% [6] - 1-7月累计产量831.1GWh,累计同比增长57.5% [6] - 磷酸铁锂电池占比77.8%,产量104.1GWh,同比增长50.5% [8] - 三元材料电池占比22.1%,产量29.5GWh,同比增长26.4% [8] 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 - 7月销量127.2GWh,环比下降3.2%,同比增长47.8% [15] - 动力电池销量91.1GWh,占比71.6%,同比增长45.8% [14][16] - 其他电池销量36.1GWh,占比28.4%,同比增长52.9% [22] - 1-7月累计销量786.2GWh,累计同比增长60.6% [15] 动力电池装车量 - 7月装车量55.9GWh,环比下降4.0%,同比增长34.3% [46] -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44.9GWh,占比80.4%,同比增长49.0% [46] - 三元电池装车量10.9GWh,占比19.6%,同比下降3.8% [46] - 1-7月累计装车量355.4GWh,累计同比增长45.1% [46] 企业表现 - 宁德时代7月装车量23.11GWh,占比41.40%,市场份额领先 [66] - 比亚迪7月装车量11.83GWh,占比21.18% [66] - 中创新航7月装车量4.69GWh,占比8.40% [66] - 国轩高科7月装车量2.70GWh,占比4.83% [66] 关键材料需求 - 7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26.0万吨,1-7月累计164.11万吨 [81] - 7月三元正极材料需求5.9万吨,1-7月累计34.7万吨 [81] - 7月负极材料需求18.7万吨,1-7月累计116.2万吨 [81] - 7月隔膜需求26.7亿平方米,1-7月累计166.0亿平方米 [81]
评论 || 警惕“出海”专利“暗礁”: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软实力突围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2 11:40
专利诉讼动态 - 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追加第三份针对欣旺达的电池专利侵权禁令 郁金香专利池管理公司连续发起诉讼表明其强硬维权立场 [1] - 巴西法院责令某中国车企5日内停止销售采用未授权4G技术的电动汽车 日本专利运营公司IP Bridge及Sol IP在德国和欧洲统一专利法院同步提起SEP侵权诉讼 [1] 专利池战略架构 - 郁金香专利池由韩国LG与日本松下共同组建 整合锂电领域高价值、高壁垒关键技术形成系统性专利组合 构建"技术保险箱"式垄断架构 [1] - 专利池通过标准化专利捆绑许可模式向车企收取高额许可费 企业需支付许可费用获取市场准入资格 [1][3] 中国车企专利困境 - 2022-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从311.1万辆增至585.9万辆 但海外专利申请仅占总量30% 其中有效专利占比47% [2] - 50%海外专利尚未进入目标国市场 专利布局以PCT申请为主 存在"数量先行、质量滞后"问题 缺乏防御性专利储备 [2] - 海外专利储备集中于传统技术领域 车载通信和车联网等前沿赛道的SEP被欧美企业垄断 导致中国车企成为专利消费者而非规则制定者 [3] 诉讼风险与影响 - SEP技术具有强制实施性 涉及电极与电池隔膜组合专利直接关系汽车电池安全性能 [2] - 侵权企业面临产品召回、赔偿和市场禁入三重风险 可能短期丧失海外市场先机 [2] - 欣旺达为Dacia Spring车型提供电池采用类似LG设计未获授权 珠海冠宇与比克电池选择支付许可费 欣旺达则提出专利无效请求 [3] 破局策略与建议 - 中国车企需抱团形成集体谈判优势 降低单边许可成本并增强议价能力 [3] - 在蜂窝无线通信、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等优势领域整合专利资源 建立自主专利池并制定FRAND许可规则 [3] - 建立技术与标准同步的合规框架 通过专利预警地图识别风险 利用保险和第三方机构降低维权成本 [4] - 推动政策协同 在市场准入、供应链管理和生态圈层面构建制度性话语权 [4] 产业战略转型 - 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份额达60%以上 需从"产品输出"转向"规则输出"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 [4] - 通过主导专利池谈判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实现从汽车出口大国到体系输出者的身份转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