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300207)

搜索文档
评论 || 警惕“出海”专利“暗礁”: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软实力突围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2 11:40
专利诉讼动态 - 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追加第三份针对欣旺达的电池专利侵权禁令 郁金香专利池管理公司连续发起诉讼表明其强硬维权立场 [1] - 巴西法院责令某中国车企5日内停止销售采用未授权4G技术的电动汽车 日本专利运营公司IP Bridge及Sol IP在德国和欧洲统一专利法院同步提起SEP侵权诉讼 [1] 专利池战略架构 - 郁金香专利池由韩国LG与日本松下共同组建 整合锂电领域高价值、高壁垒关键技术形成系统性专利组合 构建"技术保险箱"式垄断架构 [1] - 专利池通过标准化专利捆绑许可模式向车企收取高额许可费 企业需支付许可费用获取市场准入资格 [1][3] 中国车企专利困境 - 2022-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从311.1万辆增至585.9万辆 但海外专利申请仅占总量30% 其中有效专利占比47% [2] - 50%海外专利尚未进入目标国市场 专利布局以PCT申请为主 存在"数量先行、质量滞后"问题 缺乏防御性专利储备 [2] - 海外专利储备集中于传统技术领域 车载通信和车联网等前沿赛道的SEP被欧美企业垄断 导致中国车企成为专利消费者而非规则制定者 [3] 诉讼风险与影响 - SEP技术具有强制实施性 涉及电极与电池隔膜组合专利直接关系汽车电池安全性能 [2] - 侵权企业面临产品召回、赔偿和市场禁入三重风险 可能短期丧失海外市场先机 [2] - 欣旺达为Dacia Spring车型提供电池采用类似LG设计未获授权 珠海冠宇与比克电池选择支付许可费 欣旺达则提出专利无效请求 [3] 破局策略与建议 - 中国车企需抱团形成集体谈判优势 降低单边许可成本并增强议价能力 [3] - 在蜂窝无线通信、动力电池和自动驾驶等优势领域整合专利资源 建立自主专利池并制定FRAND许可规则 [3] - 建立技术与标准同步的合规框架 通过专利预警地图识别风险 利用保险和第三方机构降低维权成本 [4] - 推动政策协同 在市场准入、供应链管理和生态圈层面构建制度性话语权 [4] 产业战略转型 - 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份额达60%以上 需从"产品输出"转向"规则输出"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 [4] - 通过主导专利池谈判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实现从汽车出口大国到体系输出者的身份转变 [4]
欣旺达赴港IPO前净利率0.24%,王威年薪涨到400万
搜狐财经· 2025-08-12 08:56
公司概况 - 欣旺达是国内第三家谋求"A H"两地上市的锂电池公司,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之后[1] - 截至8月11日收盘,公司A股股价21.99元/股,总市值约405.89亿元[2] - 公司是全球最大手机锂电池制造商,市占率高达34.3%[2]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创新高达到560.2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亿元[2] - 2025年Q1净利率仅有0.24%,自2023年跌至1%以下后未恢复[2]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在手现金不到108亿元,短债超134亿元,存在27亿元短债缺口[2] 业务发展 - 公司锂电池业务覆盖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等五大领域[25] - 2024年消费类电池收入占比54.3%,动力电池占比27%,储能系统占比3.4%[26] - 2024年消费电池、动力电池销量分别达5.86亿只、25.3GWh,较2022年增长21.26%、121.93%[26] 客户与市场 - 客户包括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及理想、小鹏等车企[28] - 2024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44.3%,较2022年的58.1%有所下降[28]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达162.36亿元,占收入比例28.98%[28] 融资与资本运作 - 自2011年上市以来累计募集资金1066.86亿元,其中直接融资104.96亿元[10] - 2022年GDR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1.44亿股[10] - 2022-2024年分派股息合计6.46亿元,占同期净利润40.02%[14] 管理层与股东 - 创始人王明旺、王威合计持股26.78%,为实际控制人[13] - 2025年胡润富豪榜显示王明旺夫妇财富115亿元[14] - 副总梁锐2023年薪酬303.05万元,连续七年高于董事长[19][20] 产能与投资 - 2022-2025年Q1资本开支合计231.25亿元[32] - 2025年一季度末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达363.81亿元,占总资产40.23%[32] - 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4.39亿元增至29.92亿元[29]
MSCI最新ESG评级出炉,璞泰来、欣旺达等企业的跃升密码
新京报· 2025-08-11 22:52
核心观点 - 多家新能源企业ESG评级显著提升 体现行业从合规向战略融合转型趋势 推动国际竞争力增强和全球化发展 [1][5][6] 企业ESG评级提升情况 - 璞泰来评级从A级跃升至AA级 [1] - 欣旺达评级由BBB级跃升至A级 [1] - 金风科技评级由BBB级升至A级 [1] - 中伟股份评级从BBB级直接跳升至AA级 [1] 企业ESG提升关键举措 - 璞泰来构建闭环ESG数据管理系统 覆盖碳排放/化学品安全/水资源管理 推动关键绩效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 [2] - 欣旺达建立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体系 电池护照数字化平台含6大功能模块/15类数据体系/78项关键指标 承诺2029年运营碳达峰/2050年运营碳中和 [3] - 金风科技2024年生产单位MW风机危险废弃物产生量降低 绿电占总电力消耗61.8% 供应商社会责任审核率维持100% 供应商生产绿电比例达78% [3] - 中伟股份单位产品碳排两年下降23% 关键原料实现100%尽责管理 劳工管理/供应链透明度/董事会独立性表现突出 [4] ESG提升带来的商业价值 - 欣旺达与全球前五交流侧储能系统供应商建立业务关系 [4] - 评级降低企业资本成本 增强全球供应链竞争力 [4] - ESG优势转化为订单优势 形成ESG-技术-市场-资本正向循环 [4] 行业发展趋势 - ESG从风险管控工具升级为核心竞争力 推动国际市场拓展和供应链韧性增强 [5] - 未来呈现三大趋势:标准国际化/技术低碳化/管理数字化 [5] - 零碳工厂/循环经济/区块链溯源/碳数据平台成为创新标配 [5] - 双碳目标和绿色贸易规则驱动ESG优异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6]
每日速递| 电池级碳酸锂创逾4个月新高
高工锂电· 2025-08-11 20:09
锂电行业年会 - 2025年高工锂电年会暨十五周年庆典将于11月18-20日在深圳举办,由海目星激光总冠名,大族锂电特别赞助 [1] 南都电源半固态电池项目 - 南都电源签署全球最大半固态电池储能项目,总容量达2.8GWh,包括深圳1.2GWh和汕尾两个800MWh项目 [2] - 项目采用自主研发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超10亿千瓦时 [2] 动力电池运输新国标 - 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 [3] - 新国标首创ABC三级分类体系:A级适用常规运输规则,B级需强化防短路包装,C级要求强制防泄漏容器 [3] 锂材料价格走势 -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2560元至7.45万元/吨,创4个月新高,近30日累计涨13180元 [6] - 氢氧化锂价格涨1520元至6.75万元/吨,创3个月新高,近30日累计涨9730元 [6]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孚麓新材料完成天使轮融资,专注锂金属负极材料研发 [7][8] - 中核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突破全固态锂电池正极缺陷难题,实现锂浓度均匀分布 [8] 海外并购动态 - 美国Lyten公司收购Northvolt在瑞典和德国的剩余资产,包括多个电池工厂和研发中心 [9][10] - 被收购厂区产能可扩大至100吉瓦时以上 [11]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33.8GWh 同比增长44.3%
智通财经· 2025-08-11 17:04
行业产量 - 7月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133.8GWh,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44.3% [1][7] - 1-7月累计产量831.1GWh,累计同比增长57.5% [1][7] - 磷酸铁锂电池占比79.0%,三元材料占比22.1% [12] 行业销量 - 7月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127.2GWh,环比下降3.2%,同比增长47.8% [1][17] - 1-7月累计销量786.2GWh,累计同比增长60.6% [1][17] - 动力电池销量占比71.6%,其他电池销量占比28.4% [1][17] 出口表现 - 7月动力和其他电池出口23.2GWh,环比下降4.7%,同比增长35.4%,占当月销量18.3% [2][24] - 1-7月累计出口150.5GWh,累计同比增长53.1%,占累计销量19.1% [2][24] - 动力电池出口占比63.7%,其他电池出口占比36.3% [2][24] 装车量 - 7月动力电池装车量55.9GWh,环比下降4.0%,同比增长34.3% [2][47] - 1-7月累计装车量355.4GWh,累计同比增长45.1% [3][47] -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80.4%,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比19.6% [2][47] 企业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7月装车量23.11GWh,占比41.40%,比亚迪装车量11.83GWh,占比21.18% [65] - 前10家企业装车量占比94.3%,较去年同期减少1.3个百分点 [58][59] - 纯电动乘用车装车量占比63.4%,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占比18.5% [53] 材料需求 - 7月正极材料需求:三元材料5.9万吨,磷酸铁锂材料26.0万吨 [80][81] - 7月负极材料需求18.7万吨,隔膜需求26.7亿平方米 [80][81] - 7月电解液需求:三元电池用电解液2.7万吨,磷酸铁锂电池用电解液15.6万吨 [80][81]
全固态锂电池迎来重大突破,电池ETF嘉实(562880)盘中上涨1.70%
新浪财经· 2025-08-11 11:55
电池ETF嘉实流动性及表现 - 盘中换手率2.03% 成交额626.96万元[3] - 近1周日均成交额1005.03万元[3] - 近1周份额增长450.00万份[3] 电池ETF嘉实历史收益 - 近1年净值上涨29.29%[3] - 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31.11%[3] - 最长连涨3个月 累计涨幅16.57%[3] -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7.44%[3] 中证电池主题指数持仓结构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1.66%[4] - 阳光电源权重10.28% 宁德时代权重9.64%[4][6] - 亿纬锂能涨4.26% 天赐材料涨4.11%[6] 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揭示传统正极关键缺陷[3] -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锂电池水平[3] - 2027年预计小批量生产 2030年大规模量产[3] 全固态电池应用前景 - 2026年起车企逐步实现装车应用[3] - eVTOL和机器人领域带来增量需求[3] - 研发已从中试线向装车阶段推进[3]
新股消息 | 丹诺医药、欣旺达(300207.SZ)拟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
智通财经网· 2025-08-11 09:57
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 - 中国证监会发布截至2025年8月8日的备案情况表 新增丹诺医药和欣旺达拟香港IPO获接收材料 [1] 丹诺医药 - 公司成立于2013年 是一家临近商业化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 专注于细菌感染及细菌代谢相关疾病领域的创新药开发 [1] - 拥有自主研发的多靶点偶联分子技术 致力于克服传统治疗局限性并改善患者预后 [1] - 已建立由七项创新资产组成的差异化管线 包括三项核心产品 [1] - 利福特尼唑(TNP-2198) 全球首个且唯一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分子实体候选药物 [1] - 利福喹酮(TNP-2092)注射剂 潜在首创三靶点治疗植入体相关细菌感染的候选药物 [1] - TNP-2092口服制剂 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疾病的多靶点候选药物 [1] 欣旺达 - 全球锂电池科技企业 提供绿色及高效的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 [2] - 业务涵盖锂电池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 产品包括消费类电池、动力类电池及储能系统 [2] - 提供从电芯、模组到系统以及电池检测及回收的全面解决方案 [2] - 客户包括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公司及小米、联想、OPPO、vivo、荣耀、传音等 2024年销量前十名的全球手机厂商均为其客户 [2]
乘联会小幅上调全年预期
东证期货· 2025-08-10 15: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第31周(7月28日至8月3日)国内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环比上升,乘用车零售46.5万辆,同比增长2.8%,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4.7万辆,同比增长10.4%,新能源渗透率为53.1%;今年以来,乘用车累计零售1256.3万辆,同比增长7.0%,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640.7万辆,同比增长26.9%,累计新能源渗透率为51.0% [2][110][111][118] - 乘联会小幅上调2025年全年预期,乘用车零售2435万辆,增长6%,预测总量较6月增加30万辆;乘用车出口546万辆,增长14%,较年初提升16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548万辆,增长27%,预测总量较6月微降,新能源批发渗透率达56%;汽车批发3404万辆,增长8%,较年初提高5个百分点 [2][108][1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重点标的跟踪 - 展示相关板块一周涨跌幅情况和上市公司一周涨跌幅情况,如比亚迪收盘价103.93元,一周涨跌幅-1.77%,宁德时代收盘价263.48元,一周涨跌幅0.16%等 [13][16] 产业链数据跟踪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跟踪 - 涉及中国市场销量及出口量、库存变动、新能源车企交付量等数据,并通过图表展示,如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季节性)、渗透率等 [17][25][28] 全球及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跟踪 - 包含全球、欧洲、北美、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涵盖销量、渗透率等数据,如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地区)、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等 [40][45][58][61] 动力电池产业链 - 展示动力电池装车量、出口量、电芯周度平均价、材料成本等数据,以及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开工率和价格情况 [76][82][83] 其他上游原材料 - 展示橡胶、玻璃、钢材、铝等日度价格数据 [101][102][104] 热点资讯汇总 中国:政策动态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30年围绕重点行业和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碳计量需求,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 [108] 中国:行业动态 - 乘联会小幅上调2025年全年预期,7月新能源批发销量118万辆,同比增长25%等;1 - 6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2万个,同比增长99.2%;6月中国国内换电站数量为4856座,同比增长28.7% [108][109][111][113] 中国:企业动态 - 欣旺达计划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国际增长策略;零跑汽车首批电动SUV抵达巴西 [113][114] 海外:政策动态 - 俄罗斯政府将在2025 - 2027年拨款57亿卢布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到2030年将有2.8万座大功率直流充电站投入运营 [114] 海外:行业动态 - 英国7月乘用车销量下降5.0%至14.0万辆,纯电、插混增速9.1%、33.0%;德国7月乘用车销量增长11.1%达26.5万辆,纯电、插混增速58.0%、83.6%;巴西7月新车销量同比增长0.8%达24.3万辆,纯电、插混增速48.2%、22.3% [115][116][117] 行业观点 - 2025年第31周国内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环比上升,乘联会小幅上调2025年全年预期,具体数据同前文所述 [118] 投资建议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关键节点,2025年高竞争力新车持续推出,价格战渐停;海外关注一带一路国家、中东等新增长点;关注产品力强、出海顺利、供应稳定的自主品牌企业 [3][119]
欣旺达取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专利,提高电池包容量
金融界· 2025-08-09 12:52
公司专利技术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专利授权,专利号CN223206412U,申请日期为2024年09月 [1] - 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包结构设计,包括箱体、多个电池组及第一连接件,通过相交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布电池单体,并采用连接部与缓冲部组合提升结构稳定性 [1] - 专利技术特点包括缓冲部设置在电池组一侧,相邻连接部与缓冲部联动,优化了电池组在第二方向的连接效率 [1] 公司背景与经营数据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市,主营业务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 - 公司注册资本达9524157251万人民币,对外投资16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38次 [2] - 公司拥有商标信息57条,专利信息3406条,行政许可39个,显示较强的知识产权储备和合规经营能力 [2]
拆分动力电池子公司上市未果,欣旺达“举家”赴港屯粮
华夏时报· 2025-08-09 06:48
公司概况 - 欣旺达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厂商,2024年手机电池出货量达4.6亿个,市占率34.3% [3] - 公司同时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厂商,2024年出货量7千万个,市占率21.6% [3] - 公司成立于1997年,最初为康佳集团供应手机电池,后进入苹果、小米、华为等供应链 [2][3] 业务结构 - 消费电池仍是最大收入来源,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20.15亿元、285.43亿元、304.05亿元 [3] - 2025年一季度消费电池收入占比53.8%,动力电池24.8%,储能系统2.9% [5] - 消费电池毛利率相对稳定,2025年一季度为20.2%,储能电池25.5%,动力电池12.9% [6] 国际扩张 - 公司计划在越南建设消费电池工厂,年产能5600万个电池,总投资不超过20亿元 [4] - 匈牙利工厂一期投资不超过19.6亿元,规划动力和储能生产线,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 [8] - 截至2025年3月末,海外市场占比达40.4%,但海外毛利率10.31%低于国内的18.67% [9] 动力电池业务 - 2024年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22吉瓦时,全球排名第十,市占率2% [5] - 动力电池子公司2024年亏损15.87亿元,2022-2024年累计亏损65.8亿元 [6] - 动力电池平均售价从2024年一季度的0.8元/瓦时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0.5元/瓦时 [6] 行业竞争 - 2024年中国企业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69%,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7] - 欣旺达2024年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47%,低于亿纬锂能等竞争对手的50%+增速 [7] - 公司终止了总投资140亿元的动力电池项目,包括120亿元的30吉瓦时生产基地 [7] 欧洲市场机遇 - 欧盟2030年储能装机目标为500-780吉瓦时,是当前61吉瓦时的10倍增长 [9] - 欧洲本土产能供给不足,为中国企业提供出海机遇,但政策波动性显著 [2][9] - 中国企业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产能足以覆盖欧洲市场需求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