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产汽车(NSANY)
icon
搜索文档
日产放弃日本九州EV电池工厂计划
日经中文网· 2025-05-09 16:06
日产放弃建设EV电池工厂计划 - 公司决定放弃在北九州市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该工厂原本是成长投资的支柱之一,预计投资金额约为1533亿日元 [1] - 取消原因包括北美和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导致经营困境,需缩减成长型投资以实现重建 [1] - 公司原计划2025年度动工生产磷酸铁锂(LFP)电池,并计划在2028年度前应用于轻型电动汽车等车型 [1] 项目取消的影响 - 日本经济产业省将撤回原本最高约557亿日元的补助 [1] - 该决定距离与福冈县和北九州市签署选址协议仅三个月,引发地方政府遗憾 [1] - 公司执行董事平田贞治致歉称这是重新评估经营环境后的慎重决定 [1] 日产面临的经营挑战 - 公司EV市场份额被特斯拉和比亚迪等新兴势力蚕食,曾凭借"聆风(Leaf)"领先市场 [2] - 在美国市场面临新车销售不振,业绩持续低迷 [2] - 2024年11月公布重组计划,包括裁员约9000人(占全球员工7%)和削减产能两成 [2] 公司财务与战略调整 - 新总裁埃斯皮诺萨加速重建,大幅下调资产价值 [2] - 预计2025年3月期合并最终损益将转为最大7500亿日元亏损(上一财年为4266亿日元盈余) [2] - LFP电池可降低成本约三成,比亚迪也在使用该技术,取消国产计划将对EV事业造成重大影响 [2]
对话日产汽车马智欣:革新合资模式 赋予中国研发团队主导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5-08 22:47
公司战略转型 -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强调公司已改变传统合资模式,赋予本地研发团队高度决策权,包括产品性能和动力配置等关键领域[2] - 公司启动新全球战略,计划到2027年夏季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较原计划增加2款,其中9款为日产品牌车型[2][4] - 公司实施"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将中国市场定位为研发、生产和出口综合性基地,计划年内实现新能源车型出口突破[7][8] 研发能力提升 - 通过本地化决策机制将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3] - 中国研发团队已具备全流程研发实力,涵盖整车设计、核心零部件、软件算法和智能网联系统开发[3] - 计划到2026年底追加超100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中心扩建,将容纳4000名员工[4] 产品布局规划 - 在上海车展推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和纯电轿车N7,展示电驱化转型成果[4] - 坚持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并行的产品策略,持续优化燃油车技术同时加速新能源车型投放[4] - 中长期规划以新能源车型(纯电EV和插混PHEV)为主流,但认为燃油车不会完全退出市场[5] 市场竞争策略 - 强调保持"中国速度"同时不降低日产质量安全标准[4] - 计划强化紧凑型轿车和SUV等传统优势领域,同时拓展高端和新能源细分市场[6] - 注重产品差异化设计,从外观风格到内饰体验打造独特品牌识别度[6] 全球化协同 - 与中国科技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获取前沿技术,应用于全球产品升级[8] - N7和Frontier Pro PHEV两款车型将在一年内启动出口,实现"在中国研发、为全球市场"的战略目标[8] - 所有车型开发均考虑国内外双版本,依托全球销售网络制定差异化出口策略[8] 行业趋势应对 - 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变化速度快,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系统的需求迭代远超其他市场[3] - 观察到中国本土品牌快速迭代的特点,公司加速转型以保持"中国节奏"[4] - 利用中国市场需求共性,通过最新技术创新满足全球用户需求[6]
日系合资品牌再“入华”:依靠本土团队 恢复市场份额
36氪· 2025-05-07 20:17
市场份额变化 - 2024年第一季度自主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上升至62.9%,创历史新高,合资和独资品牌份额下降至37.1%,2022年底比例为52.7% [2] - 日系合资品牌2024年市场份额降至11.2%,其中日产销量同比减少12.2%,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减少27.5% [2] - 法系品牌几乎退出中国市场,韩系品牌份额可忽略不计 [2] 合资品牌价格策略 - 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和日产天籁等日系B级轿车起售价大幅降至12万元左右,入门级车型降至8万元 [2] - 价格透明措施和降价未能挽回消费者,日系品牌销量持续下滑 [2] 合资品牌转型与本土化 - 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代表日系品牌从价格战转向本土化产品定义、智能化供应链整合 [2] - 东风日产N7采用中国团队研发车机系统,标配冰箱、彩电、大沙发等中国消费者偏好配置 [5] - 广汽丰田铂智3X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芯片,采用Momenta辅助驾驶方案 [8] 合资品牌战略调整 - 丰田提出"立全球,更中国",日产升级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 [12] - 日产计划未来3年投入100亿元扩建技术中心,授权本地团队主导开发 [12] - 宝马追加200亿元投资实现新世代车型本土化量产,软件架构参考中国用户习惯 [12] 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东风日产N7上市首日订单超1万辆,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交付1万辆,待交付订单1.2万辆 [8] - 2024年广汽丰田3-4月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6% [8] - 日产计划2027年前在中国投放10款新能源车,2024年推出4款新车型 [12] 行业认知与模式转变 - 合资品牌传统开发周期平均60个月,新势力缩短至36-48个月 [10] - 东风日产高管团队通过体验特斯拉Model 3转变新能源车营销思路 [3] - 合资品牌采用公开透明的用户沟通方式,如答用户问系列 [5]
曝日产汽车武汉工厂将停产 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
犀牛财经· 2025-05-01 10:19
日产汽车在华业务调整 - 日产汽车计划在2025财年内关停中国武汉工厂整车生产业务 [2] - 武汉工厂于2022年投产 设计年产能30万辆 主要生产电动车Ariya和SUV X-Trail [2] - 武汉工厂开工率已跌至不足10% 2024年起代工东风电动车型但未能扭转经营困境 [2] 日产汽车在华销量表现 -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69 7万辆 同比下滑12 2% 连续6年下滑 [2] - 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12 1万辆 同比下跌27 47% [2] 日产汽车在华产能问题 - 2023年日产在华产能利用率仅42 1% [2] - 武汉工厂2023年实际产量1 12万辆 产能利用率不足3 7% [2] 日产汽车在华生产布局调整 - 2023年6月已关停江苏常州厂 [3] - 武汉厂停产后 日产在华生产基地将从6个缩减至4个 [3]
日产汽车新能源战略“深改” 以“中国速度”向全球迸发
中国经营报· 2025-05-01 03:26
中国市场战略转型 - 公司启动新全球战略,制定区域市场策略并加强本土合作,中国市场被视为全球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 公司计划到2027年夏季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9款为日产品牌车型 [1][3] - 公司打破传统合资模式,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缩短研发周期至24个月 [1][2] 研发能力与产品创新 - 本地研发团队具备全流程研发实力,包括整车设计、核心零部件研发、软件算法优化和智能网联系统开发 [2] - 公司在上海车展展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和纯电轿车N7 [3] - 计划到2026年年底追加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中心扩建 [3] 市场竞争与品牌定位 - 公司强调覆盖全市场各细分领域,优先补齐关键细分市场如紧凑型轿车和SUV [5] - 注重产品独特特色,从外观设计到内饰材质打造差异化品牌感知 [5] - 计划年内实现出口突破,强化"尽兴由NI"品牌主张 [5] 全球化布局 - 中国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将面向全球市场出口,N7和Frontier Pro PHEV将在一年内开始出口 [6] - 车型开发同时考虑国内和国外版本,依托全球销售网络制定差异化出口策略 [6] - 中国市场转型为研发、生产和出口的综合性基地 [6]
科学量化AI对品牌产品印象 首个AI印象(AII)™指数发布
经济观察报· 2025-04-30 10:56
行业动态 - 四度传播研究院(SAC)™推出"AI印象"评分系统(AII™),用于量化AI大模型对产品的整体印象,并发布首个"汽车AI印象榜" [2] - AII™基于AI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习和处理,形成对特定对象的特定看法和印象 [2] - AII™摆脱单一模型调用,采用多模型协同,涵盖豆包、文心一言、腾讯元宝、DeepSeek、ChatGPT等9个国内外主流AI大模型数据平台 [2] AI对品牌的影响 - AI对品牌的感知对产品销售和品牌声誉的影响越来越大 [3] - AI生成的内容可能被认为是权威信息并影响公众认知,从而影响产品销售 [3] - AI印象(AII)™对品牌声誉具有放大效应,算法偏见或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导致AI对特定品牌的刻板印象 [3] - 品牌需要关注自身在AI"眼中"的形象,确保AI对品牌拥有正向认知将成为重要战略 [3] 汽车AI印象榜 - "汽车AI印象榜"是行业内首个针对热销乘用车车型的AI印象榜,包含40款热销MPV、100款热销轿车和100款热销SUV车型的2025年一季度AII™值 [4] - 榜单围绕操控、动力、服务、技术、空间等至少12个评价维度,实现AI对不同汽车产品综合印象的精准评分 [4] - 40款MPV在2025年一季度的AII™评分均值为76.21分,高于2024年的72.98分 [7] - 100款轿车2025年一季度的AII™评分均值为78.17分,略低于2024年的79.45分 [13] - 100款SUV在2025年一季度的AII™评分均值为78.85分,略高于2024年的78.16分 [18] 车型排名 - 2025年Q1 MPV AII™评分前十位:腾势D9、丰田赛那、别克世纪、岚图梦想家、理想MEGA、极氪009、红旗HQ9 PHEV、红旗HQ9、奔驰V级、小鹏X9 [7] - 2025年Q1轿车AII™评分前十位: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3、奥迪A6L、奔驰E级、奔驰C级、宝马3系、蔚来ET5、宝马5系、比亚迪海豹、比亚迪海豹06 DM-i [13] - 2025年Q1 SUV AII™评分前十位:问界M5、理想L9、宝马X5、比亚迪宋L DM-i、理想L8、比亚迪唐DM-i、理想L7、极氪7X、蔚来ES6、智己LS6 [19] 评分变化 - MPV前十名AII™评分相比2024年平均提升2.91分,提升最多的是丰田塞那、岚图梦想家和红旗HQ9 [8] - 轿车中有84款车型的AII™评分下降,16款提升,提升的车型中中国品牌占一半 [13] - SUV中68款车型AII™评分提升,平均提升1.42分,提升最多的是问界M5、零跑C10、东风风神L7新能源、奔驰GLB、极狐阿尔法T5 [18]
日产汽车发布日产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10:53
日产汽车电驱化战略 - 公司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展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和纯电轿车N7,全面展示电驱化、智能化转型成果 [1] - 公司以"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承诺,宣告技术日产在电驱化、智能化时代的新出发 [1] - 公司启动新全球战略,制定区域市场策略,加强与本土伙伴合作,两年前与东风集团启动"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 [3] 产品组合与研发规划 - 公司加速导入均衡产品组合,涵盖轿车、SUV、皮卡等多种车型,提供燃油、纯电、插混、增程等多元动力解决方案 [5] - 计划到2027年夏季投放10款新能源汽车,日产品牌从5款增加到9款 [6] - Frontier Pro PHEV是首款在中国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全球皮卡车型,由郑州日产中日团队打造,采用"全场景电混科技" [6] - 纯电轿车N7是东风日产在本地开发的全新新能源天演架构下的首款纯电车型 [8] 全球化布局 - Frontier Pro PHEV和N7都是从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将依托全球经销商网络在一年内走向世界 [8] - 公司强化研发能力,投放更多新能源车型,力求年内实现出口重大突破 [3] - Frontier Pro PHEV的推出将驱动郑州日产加快向"越野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迈进 [6]
合资新势力出牌:日产豁出去,丰田支棱起来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29 23:00
2025上海车展行业观察 新能源汽车主导趋势 - 2023上海车展新能源汽车首发76款首次超越燃油车(58款),标志行业电动化转折点[5] -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领域已建立领先优势,智能化成为新竞争焦点[6] - 合资车企加速转型,日产将2026年前新能源车型投放计划从8款增至10款,日产品牌占比提升至9款[28] 日系车企战略调整 日产汽车 - 东风日产N7以11.99-14.99万元定价颠覆中高端市场,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10,138台)[15][21] - 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追加100亿人民币投入新能源研发,技术中心扩招至4000人[24][27] - 采用Momenta智能驾驶方案和本土化NISSAN OS系统,整车本土化率达87%[19][46] 丰田汽车 - 铂智7搭载鸿蒙座舱,研发周期仅18个月,智能化系统成本降18%,电池成本降12%[43][46] - 实施"更中国"战略:雷克萨斯国产化(2027投产)、中国高管任命、ONE R&D研发体系[45] - 2024年在华销量177.6万辆(同比降6.9%),但bZ系列采用埃安平台实现14万元顶配定价[47][46] 本田与马自达 - 本田S7/P7降价6万元至19.99万元,仍采用自有云驰W架构,车机保留争议性竖屏设计[52][53] - 马自达EZ-6基于长安EPA平台开发,顶配价14.5万元,年推1款新能源车保持产品节奏[60][6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日系三强(丰田/日产/本田)在华总销量较2020年峰值下降30%,电动化滞后是主因[58] - 合资车企普遍采用中国供应链:Momenta智能驾驶、华为座舱、宁德时代电池成标配[9][46]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本土化研发速度(如日产24个月周期)和定价策略成关键胜负手[12][23] 产品创新方向 - 日产品牌强调"中国定义全球"战略,N7/Frontier PHEV将反向出口海外市场[33] - 智能座舱成为差异化重点:丰田鸿蒙系统、马自达26.45英寸5K屏、日产超级车机系统[35][65][19] - 设计更贴近中国偏好:横屏车机(丰田bZ4改进)、实体按键适度回归、科幻感灯语交互[19][52]
武汉工厂停产敲响警钟,日产“断臂求生”能否起效?
华夏时报· 2025-04-29 17:12
日产汽车在华战略收缩 - 日产位于湖北武汉的整车生产基地将于2025财年内全面停产 该工厂耗资百亿 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 但仅运营三年 产能利用率不足10% [1] - 日产在华电动化转型失利 电动SUV Ariya与燃油车奇骏年产量长期徘徊在1万辆左右 [1] - 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降至69 7万辆 同比下滑12 2% 较2018年峰值156 4万辆腰斩 市占率从7 8%暴跌至4 1% [2] - 2025年一季度销量仅12 1万辆 同比暴跌27 47% 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15% [2] 日产技术路线与产品问题 - 日产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e-POWER增程式混动技术因无法接入中国新能源车充电网络 被排除在绿牌政策之外 导致2023年销量不足5万辆 [2] - 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智能化配置落后 未搭载高阶智驾系统 定价偏高 起售价19 99万元 2025年1月销量仅9辆 [2] - 日产在中国市场仅推出2款纯电车型 远落后于自主品牌年均10款新车的投放节奏 [3] -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 与中国车企已普及的磷酸铁锂、麒麟电池形成代际差距 [3] 日产燃油车市场失误 - 2021年奇骏换代时强行搭载三缸发动机 导致销量从月均1 5万辆暴跌至不足3000辆 [3] - 轩逸家族终端优惠超3万元 品牌溢价加速流失 2025年1月销量同比下滑21 2% 单车均价从2020年的16 8万元跌至12万元 [3] - 日产在华8款主销车型中 6款集中于10—15万元区间 缺乏高端化突破 [3] 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错配 - 截至2023年 日产在华6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160万辆 但实际产能利用率仅42 1% [5] - 武汉工厂2023年仅生产1 12万辆 日均产量30辆 产能利用率不足3 7% 即便通过代工岚图知音电动车 2024年利用率勉强提升至10% [5] 日系车企集体困境 - 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暴跌至2024年的10 3% 中国自主品牌份额从55%飙升至69 9% [6] - 本田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暴跌30 9%至85 2万辆 丰田销量同比下滑6 9%至177 6万辆 [6] - 本田相继关停广州和武汉工厂 产能从149万辆削减至120万辆 [6] - 丰田坚持"混动+纯电"双轨策略 纯电领域仅押注雷克萨斯品牌 本田核心三电技术依赖宁德时代和华为 [6] 行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全球车型+本土改良"模式在中国智能汽车时代失灵 中国车企实现"季度级"产品迭代 [7] -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需求快速升级 但日系车型普遍存在车机卡顿、辅助驾驶功能落后等问题 [7] - 麦肯锡预测 2025年外资车企在华份额可能跌破30% 部分品牌或将退出市场 [7] 日系车企自救措施 - 丰田在上海独资建厂生产雷克萨斯电动车 本田与华为达成智驾合作 日产加速固态电池研发 [8] - 日系车企需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 将本土化从"市场适配"升级为"技术共创" 并在固态电池、氢能等前瞻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8]
金十图示:2025年04月29日(周二)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快讯· 2025-04-29 11:08
汽车行业市值及股价表现 - 宝马汽车市值52804亿,股价上涨016% [2] - 保时捷市值48624亿,股价上涨102% [2] - 通用汽车市值45647亿,股价上涨127% [2] - 玛普蒂铃木市值4448亿,股价上涨558% [2] - 本田汽车市值44204亿,股价上涨433% [2] - 马恒达汽车市值41827亿,股价上涨948% [2] - 福特汽车市值39924亿,股价下跌08% [2] - 现代汽车市值32696亿,股价下跌654% [2] - 塔塔汽车市值29469亿,股价上涨569% [2] - 赛力斯市值28396亿,股价下跌157% [2] - 斯特兰蒂斯市值26961亿,股价下跌174% [2] - 起亚汽车市值24913亿,股价上涨496% [2] - 上汽集团市值24648亿,股价上涨015% [2] - 理想汽车市值24516亿,股价上涨827% [2] - 长城汽车市值22737亿,股价下跌393% [2] - 日本铃木汽车市值2266亿,股价下跌352% [2] - 吉利汽车市值21176亿,股价上涨649% [2] - 小鹏汽车市值19261亿,股价下跌146% [2] 其他汽车公司表现 - 雷比市值15316亿 [3] - Rivian市值14811亿,股价上涨641% [3] - 长安汽车市值14579亿,股价下跌037% [3] - 斯巴鲁市值1355亿,股价上涨135% [3] - 广汽集团市值11025亿,股价上涨14% [3] - 江淮汽车市值10777亿,股价上涨051% [3] - 和泰汽车市值10639亿,股价上涨052% [3] - 五十铃市值9683亿,股价上涨103% [3] - 蔚来汽车市值9442亿,股价上涨614% [3] - 福特奥托生市值8414亿,股价下跌064% [3] - 日产市值8407亿,股价上涨191% [3] - Leapmotor市值8232亿,股价上涨594% [3] - VinFast Auto市值8005亿,股价上涨24% [3] - 路西德汽车市值767亿,股价上涨091% [3] - 沃尔沃汽车市值5643亿,股价上涨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