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

搜索文档
锂电巨头欣旺达赴港IPO有“隐忧”最近两年净利率不足1%
新浪财经· 2025-09-15 12:41
公司上市计划 - 欣旺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正式冲刺"A+H"股上市 [1] 业务结构 - 消费类电池是主要收入来源 2024年营收占比54.27% [3] - 电动汽车电池业务营收占比27.02% 储能系统电池占比3.37% [3] - 海外收入达234.31亿元 占总收入41.8% [9]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入560.21亿元 同比增长17.0% [3] - 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持续承压 2024年仅8.8% 2025年第一季度改善至12.9% [3] - 公司净利率连续两年不足1% [2][4] - 动力电池子公司欣旺达动力连续三年亏损 2022-2024年亏损额分别为12.6亿元、15.68亿元、18.55亿元 [6] 动力电池业务 - 2025年第一季度动力电池营收30.48亿元 同比增长14.4% [4] - 销量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3.4GWh增长至6.1GWh [4] - 单位售价从2022年1.1元/Wh持续下降至2024年0.6元/Wh 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降至0.5元/Wh [4] 资本运作 - 2018年至今完成多轮融资 包括2018年25.5亿元定增、2020年11.2亿元可转债、2021年39.2亿元定增 [6] - 2023年曾撤回48亿元定增申请 计划重新申报 [6] - 账面现金低于有息负债 财务状况趋紧 [7] 发展战略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全球化战略、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 [8] - 在越南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总投资不超过20亿元 预计2026年开始试生产 [8] - 已在海外设立6个生产基地 分布在印度、越南、泰国及匈牙利 [9] - 研发重点包括新电池产品开发、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提升和新一代电池技术开发 [9]
深圳上市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 比亚迪蝉联A股“研发王”
格隆汇APP· 2025-09-12 12:50
深圳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表现 研发投入规模 - 深圳424家上市公司中有402家披露研发投入指标 上半年总研发投入达1082.2亿元[1] - 比亚迪以308亿元研发投入蝉联A股"研发王"[1] - 中兴通讯以135.4亿元研发投入位列第二位[1] - 工业富联研发投入近51亿元位居第三[1] - 立讯精密 汇川技术 欣旺达 迈瑞医疗等10家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元[1] 研发强度指标 - 深圳上市公司整体研发强度达到4.39%[1] - 该数值是A股上市公司整体研发强度2.13%的两倍有余[1] 市场拓展成效 - 深圳企业通过技术研发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1]
深圳上市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 比亚迪、中兴通讯、工业富联研发投入位居前三
新浪财经· 2025-09-12 12:44
深圳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 - 深圳424家上市公司中有402家披露研发投入指标 上半年总研发投入达1082.2亿元[1] - 比亚迪以308亿元研发投入蝉联A股"研发王" 中兴通讯以135.4亿元位列第二 工业富联以近51亿元位居第三[1] - 立讯精密、汇川技术、欣旺达、迈瑞医疗等10家企业上半年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元[1] 研发强度与行业竞争力 - 深圳上市公司整体研发强度达4.39% 是A股上市公司整体水平2.13%的两倍有余[1] - 高技术研发投入助力深圳企业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1]
凌云光(688400)披露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报告,9月11日股价上涨5.42%
搜狐财经· 2025-09-11 22:25
股价表现 - 2025年9月11日收盘价40.87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5.42%,总市值188.4亿元 [1] - 当日开盘价38.82元,最高价41.45元,最低价38.18元,成交额10.47亿元,换手率5.63%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68亿元,同比增长25.73% [1]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9607.55万元,同比增长10.10% [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5.96% [1] 技术实力 - 累计拥有专利827项 [1] 公司治理 - 公司治理、内控及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执行,未发生违法违规或需保荐机构发表声明事项 [1] - 募集资金使用合规 [1] - 控股股东及相关人员持股无质押冻结 [1] - 部分高管因自身资金需要减持股份 [1] 业务发展 - 已完成对JAI的收购 [1] 风险因素 - 存在商誉减值风险 [1] - 技术开发滞后、人才流失和技术泄密等核心竞争力风险 [1] - 市场竞争加剧、管理难度提升及并购整合等经营风险 [1] - 应收账款、存货、汇率及商誉减值等财务风险 [1]
宏德股份:公司在铸铁及铸铝产品生产技术及工艺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20:43
公司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持续投入技术和研发 在铸铁及铸铝产品生产技术及工艺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1] - 公司通过自动化推行和工艺流程改善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水平 [1] - 公司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1]
建科智能:将继续通过加大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力度等方式 努力提升公司经营业绩
全景网· 2025-09-11 16:57
公司发展愿景与战略 - 公司秉承中国智造筑梦全球的发展愿景 [1] - 公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增强 [1] - 公司产品和技术不断发展 [1] 未来经营计划 - 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力度 [1] - 公司将优化产品矩阵 [1] - 公司将强化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1] - 公司不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1] - 公司努力提升经营业绩 [1]
泉果基金调研晶丰明源,自研的第一代40VBCD工艺平台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已稳定量产
新浪财经· 2025-09-11 14:29
泉果基金调研晶丰明源核心内容总结 - 泉果基金于2025年9月1日至3日对晶丰明源进行调研 该基金成立于2022年 管理规模163.96亿元 旗下6只基金由5位基金经理管理 近一年最佳基金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收益57.90% [1] 2025年半年度财务表现 - 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31亿元 同比微降0.4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6.20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151.67% 增加4,626.96万元 [1] - 扣非净利润1,256.39万元 同比上升170.44% 增加3,039.92万元 [1] - 主营产品综合毛利率39.60% 同比提升4.18个百分点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1.47亿元 较上年期末减少8.88%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578.56万元 同比下降53.97% [5] 业务板块表现 - LED照明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02% 因市场竞争导致销量与单价下滑 但通过智能产品布局实现北美0-10V调光大功率照明和DALI调光业务显著增长 [6] - 电机控制驱动芯片收入1.92亿元 同比增长24.30% 汽车电子业务推出智能车规级MCU 空调出风口产品销量超百万颗 [7] - 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19.81% 因DrMos产品革新突破 [4] 技术与研发进展 - 第六代高压BCD-700V工艺平台已量产 覆盖LED照明驱动、AC/DC电源和部分电机控制驱动芯片 [6] - 自研第一代40VBCD工艺平台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稳定量产 第二代40VBCD工艺平台DrMos产品进入量产 第三代工艺预计2026年量产 [7] - 独占封装EHSOP12进入量产阶段 EMSOP封装技术持续研发 [7] 重大资产重组进展 - 收购易冲科技交易处于交易所审核阶段 尚需满足上交所审核通过及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等条件 [3] - 2025年8月20日公司已披露审核问询函回复及相关公告 [3] 子公司运营情况 - 完成对凌鸥创芯剩余19.19%股权收购 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 [7] - 子公司凌鸥创芯因预付条款供应商采购需求上升 导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5]
安利股份(300218) - 2025年9月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06 16:54
业务表现与客户合作 - 耐克是公司在中国大陆唯一中资鞋用聚氨酯合成革供应商 2025年上半年合作呈现低基数高增长态势 当前在耐克PU材料采购总额中占比仍较小[3] - 阿迪达斯2025年已有部分订单量产 目前业绩贡献处于打基础蓄势积能阶段[3] - 汽车内饰品类在比亚迪丰田大众鸿蒙智行小鹏长城江淮奇瑞等主流汽车品牌实现定点应用 部分定点项目预计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进入量产[6] 财务与营收结构 - 2025年上半年功能鞋材和沙发家居两大优势品类合计营收占比接近70% 功能鞋材占比总体稳定 沙发家居有所下降[3] - 汽车内饰品类营收快速增长占比提升 电子产品稳定 体育装备略有下降 三大品类合计营收占比约30%[3] 行业市场与竞争地位 - 国内人造革合成革市场规模约900亿元 PU合成革占比约40%[5] - 公司在部分中高端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超20% 但综合市场占有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5] - 公司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正逐步抢占国际竞争对手市场份额[5] 技术研发优势 - 公司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 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7] - 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全球行业领先[7] 生产与产能布局 - 安利股份本部现有40条生产线 设备工艺精湛 实现高效率柔性生产[8] - 对部分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 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扩大整体产能[8] - 逐步提高水性无溶剂产能占比[8] 生态环保成就 - 公司开发经营水性无溶剂TPU硅基生物基回收再生可降解等低碳环保工艺技术[9] - 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绿色工厂 全国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9] - 产品获国家绿色设计产品认证 六次获安徽省环保诚信企业 是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9] - 连续六年高分通过国际Higg FEM环境模块认证[9] 定价策略与竞争优势 - 公司采用灵活审慎的综合定价模式 考虑客户需求竞品情况应用领域目标毛利率等多重因素[4] - 对部分品牌客户中小客户及自主开发生态功能性差异化产品定价话语权日渐提高[5] - 具备稳定良好的供应渠道和议价能力[4]
林洋能源拓市场年内揽单8.66亿 加速全球化布局境外营收增速超六成
长江商报· 2025-09-04 10:48
近期订单中标情况 - 公司预中标南方电网2025年计量设备第一批框架招标项目 中标金额约2.44亿元 [1][2] - 2025年以来累计中标国内外订单金额达8.66亿元 包括南方电网2.78亿元、国家电网1.65亿元及毛里求斯储能项目1.79亿元 [1][3] 海外业务发展 - 境外业务增长迅猛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93亿元 同比增长61.73% 营收占比提升至27.93% [1][3] - 产品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国内最大智能电表出口企业之一 [1][3] - 2024年境外业务营收11.26亿元 同比增长34.22% 营收占比16.7%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4.81亿元 同比下降28.35% 净利润3.24亿元 同比下降45.88% [4] - 上市以来持续盈利 2011-2024年营收从16.96亿元增长至67.42亿元 增幅297.52% 净利润从1.88亿元增长至7.53亿元 增幅300.53% [4]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2020-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累计达10.14亿元 各年度分别为1.31亿元/1.39亿元/1.43亿元/2.23亿元/2.69亿元/1.09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授权专利31件(发明专利10件) 累计授权专利352件(发明专利146件) [7] 新能源业务布局 - 持有新能源电站超1.3GW 在建项目超1225MW [5] - 新增获取五河风电三期150MW指标 [6] - 新能源板块受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 上半年相关销售收入暂未确认 [4]
107GWh!LG新能源斩获电池大单!
起点锂电· 2025-09-03 17:56
文章核心观点 - LG新能源与梅赛德斯-奔驰签署107GWh动力电池供应协议 深化技术合作 加速全球市场布局 [3][10] - 韩系电池企业通过本土化产能和客户资源优势在欧美市场保持竞争力 但面临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挤压 [6][8] - LG新能源通过技术革新(如磷酸铁锂和46系大圆柱电池)和供应链布局 推动业绩改善并应对行业竞争 [8][16][18] 合作订单与规模 - LG新能源与梅赛德斯-奔驰签署107GWh供应协议 包括32GWh(2028-2035年)和75GWh(2029-2037年)两部分 [3] -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 LG新能源在动储市场累计获得近400GWh合作 其中动力电池订单超380GWh [8] - 主要订单包括:雷诺Ampere(39GWh LFP软包电池)、福特汽车(109GWh商用车电池)、Rivian(67GWh 4695圆柱电池)、奇瑞(8GWh 46系大圆柱电池)等 [9] 技术合作与创新 - LG新能源与梅赛德斯-奔驰共同开发新一代电池技术 聚焦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 [10] - 与通用汽车合作开发富锂锰基LMR方形电池 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电池提升33% 成本相当 计划2028年商业化生产 [10] - 技术绑定策略成为电池企业与客户深度合作的主要模式 通过定制开发提升竞争优势 [1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加快磷酸铁锂电池量产:美国密歇根工厂提前至2025年量产LFP软包储能电池 已获北美电网级储能订单 [14][15] - 46系大圆柱电池订单近100GWh 包括4680、4695、46120等型号 能量输出比传统2170电池提升5倍 [16] - 推进干电极技术、锂硫电池、全固态电池研发 并在美国、波兰、韩国扩充产能 [16] 供应链布局 - 与龙蟠科技签订2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购协议(2024-2028年) 并入股其印尼公司20%股权 [17] - 计划与中国材料商在摩洛哥、芬兰合作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供应欧洲市场 [18] 市场竞争与业绩 -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中国以外动力电池市场市占率约40% 挤压日韩企业份额 [8] - LG新能源2024年Q2营收同比下滑9.7%至5.565万亿韩元(约289亿元人民币) 但净利润扭亏为盈至910亿韩元(约4.7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52% [18] - 业绩改善受益于北美生产税收抵免和订单释放 海外电池企业竞争加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