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经济

搜索文档
全球媒体聚焦 | 外媒:智能经济和新兴消费趋势点亮中国经济
搜狐财经· 2025-10-02 14:32
智能经济与先进制造业 - 支持人工智能、半导体和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自2024年初以来表现超越许多其他行业 [1] - 中国正大力投资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以提升生产力,过去三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工业机器人安装在中国 [1][4] -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安装比例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4] 政策支持与零售业 - 针对零售业的定向政策提供了支撑,特别是2024年底实施的以旧换新政策 [4] - 家用电器、家具、通讯和办公设备等零售领域从以旧换新政策中受益,成为增长最快的部分 [4] - 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零售业销售额实现小幅增长 [4] 新消费趋势 - 中国千禧一代和Z世代消费者偏好转向能够促进社会参与、融合传统与现代、并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型国内产品和服务 [4] - 泡泡玛特的拉布布娃娃和茶馆连锁店霸王茶姬的中国戏曲主题门店是“新消费”趋势推动销售提升的例证 [4] - 源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珠宝等新兴产品和服务类型具备突破现有类别的潜力 [4] 老龄化相关产业 - 人口老龄化催生了新的业务机会,包括智能家居技术、老年护理服务、金融养老金计划和专业医疗保健产品 [6] 经济转型基础 - 对先进产业的投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及灵活的政策制定为中国转向可持续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1][6]
稳中求进每月看 | 金秋启航势正劲——9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新华社· 2025-09-29 21:45
秋粮生产进入关键阶段、智能产业激发经济新活力、多项政策发力提振消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推进……9月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干字当头、奋 发进取,我国经济发展动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 秋高气爽,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的凤凰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时展示着每一个地块的玉米长势、土壤墒情、气温等信 息。 "今年用上智慧农业装备,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各个地块的情况。如果一个地块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报警,还能给出指导方案,帮助我们降低 损失。"合作社负责人王军说。 在金秋的田间地头,科技进入乡野,正不断赋能农业生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农机产业链加速智能化转型,"无人农场"开 启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藏粮于技"不断激发农业新潜能,也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路。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广袤的乡村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实现稳产丰收;秋 粮面积稳中有增,夺取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黑龙江聚焦粮食单产与品质提升,做好精细化田管及全过程防灾减灾;山东引导农户引进良种、落实良法,努力提升单产;湖南省流动供销服 ...
稳中求进每月看|金秋启航势正劲——9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新华社· 2025-09-29 21:19
9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秋收时节 各地共绘粮食丰收图景 密集展会 折射智能经济发展新趋势 政策合力 持续激发消费新动能 稳中求进每月看 金秋启航势正劲 快速发展 服务业呈现新活力 1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III / 2 秋粮生产进入关键阶段、智能产业激发经济新活力、多项政策发力提振消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推进……9月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干字当 头、奋发进取,我国经济发展动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 观察之一:秋收时节 各地共绘粮食丰收图景 秋高气爽,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的凤凰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时展示着每一个地块的玉米长势、土壤墒情、气 温等信息。 "今年用上智慧农业装备,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各个地块的情况。如果一个地块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报警,还能给出指导方案,帮助我 们降低损失。"合作社负责人王军说。 在金秋的田间地头,科技进入乡野,正不断赋能农业生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农机产业链加速智能化转型,"无人 农场"开启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藏粮于技"不断激发农业新潜能,也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路。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 ...
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凝聚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长江日报· 2025-09-28 09:17
9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盛阅春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 心组专题学习会,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中研讨。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联 系个人工作和思想实际作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 范。要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蕴含的思想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 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理念、找思路、找方法、找举措,进一步把准政治方向、扛牢使命 担当,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以实干实绩坚定拥护"两个确 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强调,要坚持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切实把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融入奋力谱写中 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的生动实践。要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定扛 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坚定不移推动转 型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和"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 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抢抓人工智能战略机遇,加快发 ...
感官结构化数据:构建人工智能的“生命实感”基座
人民网· 2025-09-27 14:01
在智能经济崛起、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感官结构化数据已成为堪比石油的"核心矿产"。文章不仅 揭示了其在自动驾驶、医疗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更指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当艺术 的"整体性思维"与科学的"规律性认知"碰撞,AI才能真正跨越"巴别塔"的隔阂,从"概率猜题的高手"蜕 变为"理解世界本质的思考者"。这既是技术的进化,更是人类认知方式的革新——正如舒勇以AI画作探 索创作边界,我们也在科学与艺术的交织中,重新定义"智能"的未来。 想象一个孩子光着脚站在海边的场景:海水漫过脚背时,又凉又痒的触感和沙子从脚趾间溜走的感 觉一起袭来;海风一吹,鼻子立刻闻到了大海独有的咸腥味;耳朵里能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还夹 杂着海鸥的叫声;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无数颗碎钻在闪烁——这不是简单的"冷""咸""响"之类单独的感 受,而是所有感官混在一起、互相呼应的完整体验。不用别人教,孩子凭着身体的感觉就懂了"大海是 什么样的"。可现在的人工智能,偏偏就缺了这种"用身体感知世界"的能力。 再看现在的AI技术,它对世界的认知就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比如看一张海边的照片,AI能算出 沙子有多少种颜色,却永远体会不到"沙子蹭脚 ...
多部门推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
第一财经· 2025-09-26 17:05
交通运输场景多元、数据丰富,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先行落地领域之一。 国家将在交通运输领域构建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普 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今天(9月26日)公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 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 落地部署,普及应用一批智能体,建成一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标志性创新工程,人工智能成为引领 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领域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较为完备的交通 领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2025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的意 ...
彭绪庶:“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与推进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9-23 08:04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 新引擎。作为引领未来的基础性、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远超任何其他单一技术的战略价值已经在实践 中显现,并且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此,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 新焦点,"人工智能+"已成为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 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 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 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这为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牢牢掌 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提供了遵循。202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 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 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形势下,必须 ...
专访知名投资人拉斯·特维德:中国将在AI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20:41
人工智能发展态势 - 2024年是AI应用落地元年 2025年是智能体元年 人工智能正从辅助走向自主 [1] -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正推动社会进入全新经济形态 人类将成为智能生命体中的少数群体 [1][3] - 到2050年全球智能机器人数量预计达40亿个 部分领域达到或超越人类智能水平 [3] 经济影响与生产力变革 - 人工智能预计在未来十年每年为GDP贡献0.6%至1%增长 实际影响可能高于统计值 [4] - 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有望回升至3%以上 单位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 [4] - 推理模型技术突破(如Deepseek、ChatGPT-5)推动机器自主完成任务 预计7-8年内实现完全自主协作 [4][5] - 人工智能将压低大批量商品价格 央行需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应对通缩压力 [6] - 资金将涌向情感类投资品、高端房产、收藏品等难以规模化的资产类别 [6] 全球竞争格局 - 人工智能竞争取决于四大要素:人才、能源、技术、立法 [7][8] - 中国在人才储备方面全球领先 拥有大量软硬件开发者 美国超半数AI开发者是华人 [8] - 中国能源供应独特 既可靠又价格合适 海湾国家算力即将超越欧洲 [8] - 美国在芯片硬件领域绝对领先 中国追赶需要时间 [9] - 立法需建立清晰版权法规和数据共享法规 目前各地区存在差异 [9] 投资与市场前景 - 当前经济环境与互联网泡沫期类似 存在局部泡沫迹象(如Palantir、特斯拉估值过高) [6] - 人工智能使个人效率提升约30% 企业通过AI每天处理1500万次数据检查 [12] - 单位劳动力GDP未来4-5年内至少增长两倍 创造极佳投资环境 [13] - 中国科技企业估值仅为西方同类企业一半 房地产周期扭转后经济将快速增长 [14] - 美国经济未来三年半有望实现3%年增长率 欧洲经济处于周期中段 [14] 技术演进方向 - 超智能定义标准:知识储备、解读能力、伦理判断超越人类 能解决博士级复杂问题 [2] - 智能体集群将成为发展趋势 模型组合运用形成良性循环 [10][11] - huggingface网站提供500-600万个可组合模型 明年数量将大幅增加 [11] - 应用重点从基础模型转向场景落地 涵盖金融、生命科学、教育等具体领域 [10]
“申”度解盘 | AI、机器人与固态电池板块热点轮动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9-16 13:36
机器人板块表现与动态 - 本周A股市场机器人板块表现活跃 主要受宇树科技披露上市计划及营收结构与未来业务展望消息刺激 [1][7] - 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如智元加速资本化进程 小米 赛力斯等主机厂可能发布人形机器人新品 [1][7] - 特斯拉开通官方微博展示人形机器人图文 发布"宏图计划第四篇章" 市场预计特斯拉将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 维持人形机器人量产预期 [7]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固态电池行业海内外多家巨头技术路线逐渐清晰 在政策利好与企业产品成功下线推动下 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7] - 海外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 市场对新能源关注度提高提振板块人气 制造设备 固态电解质材料 新型正负极材料个股出现分化走势但人气依旧较高 [7] AI板块反弹与政策支持 - AI板块本周三迎来大幅反弹 因甲骨文公司美股夜盘交易时段大涨近30% 受人工智能驱动云收入将大幅飙升预期影响 [8] - 英伟达推出专为长上下文工作负载设计的专用GPU Rubin CPX 用于翻倍提升当前AI推理运算工作效率 [8] - 国内AI领域又有一批支持政策出台 预计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将快速增长 对板块走强形成支撑 [8] 市场整体展望 - 沪深两市指数自8月底调整以来成交量有所缩减 预计AI产业 半导体芯片与固态电池为代表的科技股在调整后中长期仍有较大机会 [10] - 调整相对充分的消费与红利板块也将迎来一定机会 建议投资者均衡配置相关优质公司 [10]
中国经济微观察 “人工智能+”双向赋能引领新质生产力提升
人民网· 2025-09-16 13:30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现状 - 人工智能进入产业应用关键阶段 需将技术进步增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1]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形成覆盖基础层 框架层 模型层 应用层的技术产业体系[1] - 算力基础设施性能提升 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算法创新加快迭代 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基础[1] 政策推动方向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分三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2] - 系统布局6大重点行动和8大基础支撑能力 明确2027年 2030年 2035年三阶段目标[2] - 构建中国特色"AI4S"体系 提出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3] 技术发展路径 - 推动算法 数据 算力三大要素紧密耦合 形成技术应用内生性正反馈循环的"飞轮效应"[4] - 通过重点领域突破及规模化应用 为人工智能技术持续优化提供需求牵引力和市场空间[4] - 加快基础理论研究 提高模型推理精度 强化技术协同创新 缓解行业应用"不能用""不好用"问题[6] 产业融合策略 - 鼓励数字化基础好 智能升级需求大的场景先行先试 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后扩大场景范围[7] - 推动供需深度对接 调研场景诉求 优化产品能力 避免企业盲目跟风智能化转型[6][7] - 因业施策制定转型路线 结合场景价值 模型生态等因素 坚持市场驱动原则[7] 经济发展影响 - 人工智能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驱动物理世界 数字空间和知识体系优化创新[5] - 推进科技范式变革 生产要素重组 产业体系升级 治理模式优化[5] - 大幅提升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实现生产力突破和社会福祉增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