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热潮

搜索文档
“827新政”发布两周年,A股IPO“蜕变成蝶”,多少家公司主动撤单
华夏时报· 2025-08-29 19:00
政策影响与市场变化 - 证监会2023年8月27日发布"827新政",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深刻重塑IPO市场生态 [2] - 政策实施两年间A股拟上市企业约560家主动撤回IPO申请,形成显著"撤单潮" [2] - 2024年全年主动撤回企业数量400多家,2025年撤单节奏放缓,年内仅78家 [3] 监管措施与典型案例 - 现场检查作为监管利剑发挥关键作用,揭露拟上市企业硬伤 [3] - 新黎明未如实说明实际控制人与前员工利益安排,隐瞒在供应商处任职及参与募投项目建设事实,纸质公章用印记录后补且与系统记录不一致 [4] - 想念食品拒绝阻碍现场检查并销毁证据,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财务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被上交所予以5年内不接受发行上市申请的纪律处分 [4] - 国金证券作为保荐机构被公开谴责,上交所2年内不接受相关保荐代表人签字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 [4] 企业转向港股市场 - 部分A股撤单企业转战香港市场,2025年以来港股上市浪潮涌动 [5] - 老乡鸡2022年5月申请上交所上市,2023年8月撤回后转战港股,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5.28亿元、56.51亿元、62.8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2亿元、3.75亿元、4.09亿元 [5] - 双登股份2025年8月26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曾在2023年6月向深交所提交申请,2024年4月撤回,2024年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供应商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占率11% [5] 港股政策与挑战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2025年5月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专门便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保密形式提交申请 [6] - 政策与A股撤单企业行业分布高度契合,生物医药和电子技术企业在研发投入、盈利要求获更大包容度 [6] - 截至2025年8月27日港股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竞争激烈 [6] - 港股审核易发行难,除龙头公司外发行不易,更欢迎出海或引入国际资本的企业 [6] 券商投行业务影响 - 2024年头部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均出现下滑:中信证券40.33亿元(同比-35.43%)、国泰海通30.83亿元(同比-19.72%)、中金公司25.83亿元(同比-20.33%) [7][8] - 中信建投证券24.91亿元(同比-48.14%)、华泰证券21.44亿元(同比-33.39%)、申万宏源证券14.22亿元(同比-27.41%) [7][8] - 2024年3月底证监会针对投行业务乱象发布多份罚单,涉及五矿证券、长江证券、方正证券、华林证券、德邦证券和浙商证券6家券商,处罚原因包括保荐工作报告未完整披露质控内核问题等 [8] 未来监管趋势 - IPO监管将延续"质量优先"基调,更注重适配市场需求,严控"带病申报",强化财务真实性核查和信息披露 [9] - 通过"申报即担责"机制压实中介责任,在确保质量前提下适度加快审核效率 [9] - 预计2025年月均上市企业较2024年更稳定,可能为半导体、新能源等科技创新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9]
★变革、出海与政策红利叠加 港股IPO好戏连台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港股IPO市场爆发 - 港股IPO市场迎来爆发,宁德时代H股上市募资规模达410亿港元,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规模IPO [1] - 今年以来港股IPO募资总额突破77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逾7倍,接近2024年全年募资总额的90% [1] - 恒瑞医药、吉宏股份等龙头企业相继登陆港股,推动市场持续升温 [1] 驱动因素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资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港交所持续深化市场改革是主要驱动因素 [1] - 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市场反馈特别好,科技企业上市热潮将持续 [2] -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拟上市企业数量激增,后续融资项目储备坚实 [2] 硬科技企业崛起 - 港交所新增特专科技公司18C章节,允许尚无收入、无盈利的"专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3] - 2024年下半年以来,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机器人、佑驾创新、国富氢能、赛目科技等科技企业上市 [3] - 后备上市力量包括泽景电子、诺比侃科技、中鼎集成、英矽智能等,涵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热门赛道 [3] 内地企业全球化跳板 - 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3] - 港交所优化上市机制,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快速审批时间表缩短至30个工作日 [3]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建设,恒瑞医药明确表示赴港上市是其"出海"战略关键一步 [4] 上市企业储备与预期 -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海天味业、安井食品、三花智控等5家企业已通过备案准备赴港上市 [6] - 三一重工与赛力斯等18家公司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上市材料,韦尔股份与牧原股份等25家公司已公告H股上市计划 [6] - 德勤中国预计2025年港股上市新股或将达约80只,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 [6] 香港金融地位重塑 - 大量优质公司赴港上市将提升港股市场活力,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 - 香港作为国际资本与内地企业的桥梁,吸引更多对内地企业较为友好的投资者 [7] - 科技企业通过赴港上市能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和市场,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7]
港交所IPO再掀热潮,上半年募资额或超去年全年
环球网· 2025-06-27 11:0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香港资本市场近期活跃,6月26日周六福珠宝、圣贝拉月子中心和颖通控股三家公司同日上市,此前一天曹操出行与香江电器也已成功上市 [1] - 周六福珠宝上市首日收涨25%,圣贝拉月子中心收盘涨幅近34%,颖通控股首日股价破发但市场地位受关注 [1]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香港股票市场成交活跃,IPO集资额暂列全球第一,预计下半年表现更佳 [1] 公司上市表现 - 周六福珠宝凭借持续增长的业绩和庞大的加盟网络,上市首日表现亮眼 [1] - 圣贝拉月子中心以"月子界爱马仕"标签和连续盈利的业绩受到市场追捧 [1] - 颖通控股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市场的领先地位和多元化品牌组合备受关注 [1] 港股IPO市场趋势 -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指出目前香港排队IPO的企业已超160家 [3] - 德勤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已完成40宗IPO,募资额全球居首,预计全年募资额将超过去年同期 [3] - 安永数据预计上半年募资额已超2024年全年,"新消费+硬科技"成为主要驱动力 [3] 香港资本市场前景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正吸引全球资金重新配置,展示中国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 [3] - 随着更多企业登陆港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 [3]
港交所单日三鸣锣刷新IPO纪录,香港IPO市场重回巅峰时刻
新京报· 2025-06-26 20:58
港股IPO市场表现 - 6月26日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三家企业同日登陆港交所,刷新港股单日IPO纪录[3] - 2025年港交所IPO融资额引领全球资本市场,时隔6年重返全球募资金额第一[3] - 年初至今已有33只新股上市,共集资880亿港元,190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4] 大型IPO的贡献 - 宁德时代以超410亿港元募资额成为2025年港股"募资王",位列全球最大IPO[5] - 上半年全球IPO融资额前十中港交所独占四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5] - 龙头企业上市为港交所带来可观收入,并吸引新经济和科技企业加入赴港上市队列[5]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动因 -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受政策优化、资金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驱动,非单纯融资需求[6] - 港股平台可吸引欧美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并加速企业全球布局[6]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简化上市条件,国家政策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融资[6] 新股破发现象 - 颖通控股上市首日开盘破发,收盘跌幅达16.67%[7] - 曹操出行、香江电器等新股未能延续市场热度,传统消费领域破发频繁[7] - 2023年港股新股破发率超70%,导致后续IPO融资难度增加[8]
今天,港交所被挤爆了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港股IPO市场火爆 - 港交所单日迎来3家公司集体上市(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创近年最热闹场景[1][4] - 周六福IPO获超700倍认购,发行市值超101亿港元,开盘涨18%[2] - 圣贝拉发行市值近40亿港元,开盘涨44%[2] - 颖通控股发行市值约37亿港元[2] 上市企业分析 周六福 - 2002年创立于深圳,以轻资产加盟模式扩张,截至2023年底门店总数4129家(自营店91家)[5] - 过去三年营收分别为31.02亿元、51.5亿元、57.18亿元,利润分别为5.75亿元、6.6亿元、7.06亿元[5] 圣贝拉 - 定位高端月子中心,28天套餐起步价13.8万元,最高达50万元[6] - 成立后累计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高榕创投、新鸿基等[6] 颖通控股 - 代理爱马仕、宝格丽等63个国际品牌,覆盖大中华区400+城市7500+销售点[6] - 创始人刘钜荣夫妇持股90%和10%,为典型家族企业[6] 港股IPO整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预计40家公司上市,募资1087亿港元,IPO数量和募资额同比上涨33%和711%[9] - 消费板块表现突出:蜜雪冰城市值超2000亿港元,古茗市值超500亿港元[10] - 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5月单月40+企业递表[11] - 再融资规模达1428.54亿港元(截至6月24日),已超去年全年875亿港元[11] 市场驱动因素 - 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股重估,头部消费公司受青睐(5亿利润起步,20-30亿利润更佳)[10][14] - 港交所政策放宽: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公司通过18C规则上市[15] - 中概股回流预期增强,小马智行、禾赛科技等拟赴港上市[15] - 基石投资人参与度提升,蜜雪冰城、宁德时代等IPO基石阵容豪华[14]
6.5犀牛财经早报:3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本周首发 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
犀牛财经· 2025-06-05 09:40
基金市场动态 - 本周共有36只新基金首发,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如工银泓裕回报、招商价值严选、兴证全球合熙A成为市场焦点 [1] - 今年以来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超4100亿份,股票型基金占比显著上升至39.93%(1663.41亿份),债券型基金占比下降 [1] - 公募基金年内累计分红889亿元,创近三年同期新高,权益类基金分红额达去年同期7倍,分红次数超2500次 [1] 私募行业变化 - 年内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520家,超50家私募收到罚单,行业加速洗牌 [2] - 险资私募基金扩容,多家险资成立私募基金以发挥长期资本优势 [2] - 私募债券产品收益率中枢下移,前五月平均收益率降至1.8%以下(去年全年7.91%),策略转向跨境复合产品和波段交易 [2] 企业重组与股权变动 - 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汽车业务分立为独立央企,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3] - *ST东晶控制权变更,无锡浩天一意合计控制29.99%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 [7] - 中青旅控股股东变更为光大集团,持股比例增至20.36% [9] 科技与能源进展 - 亚马逊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北卡罗来纳州建设数据中心,创造500个就业岗位 [4] - 德国W7-X仿星器创下43秒等离子体放电三重积新纪录,为聚变电站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 沙特科研团队开发"智能海绵"材料,可使太阳能电池板寿命延长2倍以上 [5] 资本市场与IPO - 港股IPO募资总额突破776亿港元,同比激增7倍,达2024年全年预期的90% [5] - 百度云启动组织调整:合并四大行业为业务拓展一部,政企事业部更名为业务拓展二部 [5] 半导体与AI合作 - 上海合晶推进12英寸55纳米CIS外延片量产,郑州工厂预计三季度末设备进场 [6] - 希荻微在AI眼镜领域与国内外多家品牌合作,已向亿境虚拟现实供货 [8] 美股与大宗商品 - 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道指跌0.22%,标普500涨0.01%,纳指涨0.32% [10]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超10个基点,美元回落至近两年低点,黄金震荡走高 [11] - 沙特推动OPEC+超大规模增产,油价一度回落2% [11]
华尔街到陆家嘴精选丨特朗普税改法案在众议院获批 美国债务风险几何?港股IPO缘何火热?苹果也要出智能眼镜了?
第一财经· 2025-05-23 09:09
苹果AI布局 - 苹果计划2026年底推出智能眼镜 配备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 支持Siri语音助手、电话通话、音乐播放、实时翻译及导航功能 [8] - 苹果已停止开发配备摄像头的智能手表 但继续研发带摄像头的AirPods [8] - 智能眼镜战略是从"屏幕中心"转向"感知中心" 试图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 需突破语音/视觉/空间感知融合及本地化AI模型两大技术关卡 [8]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 - 特朗普税改法案在众议院以215-214票通过 计划十年内减税4万亿美元 削减支出1.5万亿美元 债务上限提高4万亿美元 [2] - 美国债务占GDP比重接近100% 年利息支出超万亿美元 美债收益率飙升反映市场对长期信用的容忍度下降 [3] - 摩根大通CEO戴蒙支持美联储维持利率 认为降息不合适 达利欧警告美联储不应降息 因实体经济未现显著问题 [4] - 预计美联储7月启动降息 全年降息75基点 因20年期美债收益率超5% 通胀就业数据放缓 实质利率2%挤压私人投资 [5] 港股IPO市场 - 近一年港股IPO募资1450亿港元 同比增2.7倍 内地企业贡献75%融资额 宁德时代、美的集团募资领跑 [6] - A+H上市成企业优化融资来源策略 港股成国际资本"二次锚" 南向资金与主权基金加速布局中国资产 [7] - 港交所制度优势吸引科创企业 预计下半年A+H上市潮加速 推动资本市场双循环 [7] 企业财报与行业动态 - Autodesk Q1营收同比增15%至16.3亿美元 订阅收入占15.32亿美元 上调全年营收指引至69.3-70亿美元 [10] - 公司推进云战略与AI工具转型 需验证从"卖工具"到"卖效率+智能决策"的平台升级可行性 [11] - 亚德诺Q2营收同比增22%至26.4亿美元 汽车/工业芯片需求旺盛 预计Q3营收26.5-28.5亿美元 [12] - 工业/汽车智能化推动结构性需求 高端模拟芯片具备平台黏性 但面临地缘政治与成本上升压力 [13]
每经热评︱中企扎堆上市外资疯狂“扫货” 港股募资额登顶重塑全球资本图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21:37
港股IPO市场表现 - 宁德时代登陆港交所募资净额达353亿港元 创年内全球最大IPO纪录 [1] - 一季度港股IPO募资额177亿港元 同比激增超过270% 超越新加坡股市跃居全球第四 [1] - 截至5月20日年内港股IPO募资总额超650亿港元 位居全球第一 151家企业排队上市 预计全年募资规模突破1500亿港元 [1] 港股IPO结构性特征 - A股龙头企业成为主力军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近20家行业龙头启动"A+H"双平台战略 [1] - 内地公司港股上市主要驱动因素为出海资金需求 宁德时代募资投入匈牙利工厂建设 恒瑞医药用于创新药研发及海外市场拓展 [1] - 香港国际化法律体系与自由兑换货币制度便利企业跨境并购和海外设厂 港股信披有效传达至国际投资者 [1] 港股二级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7.37% H股新股折价明显降低 宁德时代H股发行价较A股仅折价6.5% 为10年最低A/H折扣率 [2] - 宁德时代H股首日收盘较A股溢价7% 次日继续大涨10.19% 带动A股跟涨4.21% [2] - 2024年H股较A股平均折扣率从40%降至30% 比亚迪、招商银行等H股价格出现较A股溢价情况 [2] 港股市场走强驱动因素 - 制度性开放深化互联互通 2024年证监会推出对港合作措施 南向资金成为港股定价关键力量 [2] - 全球资本再配置趋势 美国政府政策多变及债务问题削弱美元资产吸引力 外资机构增配人民币资产 [2] - 国际长线投资者大规模回归 每个IPO项目吸引约30家国际长线投资者 [2] 国际贸易格局影响 - 中国企业出海需求旺盛与国际资本多元化配置需求"双向奔赴" 催生港股IPO繁荣 [3] - 全球资本流动图谱重构 中国资产从"价格洼地"向"价值高地"跃迁 [3]
A股龙头掀H股上市潮,港股IPO近一年募资1450亿港元|市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5-22 19:14
A股龙头H股上市潮 - 过去10个月内A股龙头企业掀起H股上市热潮 美的集团、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不同行业龙头相继登陆港股 [1] - 港股当前IPO热潮与2019-2021年中概股回归潮形成对比 前者是A股公司主动赴港 后者是中概股被动回归 [1] -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重新定价推动香港市场走热 A股公司赴港旨在抓住海外资金涌入机会 [1] 港股IPO募资数据 - 近一年港股IPO募资总额达1450亿港元 同比激增270% [2] - 宁德时代和美的集团募资额领跑 内地企业贡献总融资规模的75% [2] - 2019-2021年港交所IPO融资规模超万亿港元 其中2019年3127亿港元居全球之首 2020年3960亿港元 2021年3313亿港元 [2] 市场表现与预期 - 港股自4月9日以来累计上涨近5000点 短期或有震荡但中长期仍将受益资金涌入 [1] - 标杆企业"赚钱效应"形成示范 预计更多优秀企业将加入港股市场 [1]
港股IPO近一年募资1450亿港元,融资前十大公司吸金超千亿
第一财经· 2025-05-21 21:10
港股IPO市场概况 - 近一年港股IPO募资总额达1450亿港元 同比激增2.7倍 [1][2] - 2025年前5个月已有23家公司赴港上市 募资653亿港元 超过2024年前三季度总额 [2] - 首发募资前十名中内地企业占比75% 合计募资1086亿港元 [2] 头部IPO项目表现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募资额居首 上市首日上涨16.43% [4] - 美的集团募资356.66亿港元 首日涨幅7.85% [4] - 第二梯队企业地平线机器人-W(60.87亿港元)、顺丰控股(58.31亿港元)、华润饮料(57.74亿港元)首日均收涨 [4] - 消费类企业蜜雪集团(39.73亿港元)和毛戈平(26.88亿港元)首日分别大涨43.21%和76.51% [4] 产业链龙头企业上市动态 - 恒瑞医药以44.05港元定价上限募资98.9亿港元 5月23日挂牌 [6] - 三花智控拟赴港募资用于全球研发及海外工厂建设 [6] - 蓝思科技提交申请 计划扩大越南/泰国/墨西哥生产基地 [7] - 歌尔股份分拆歌尔微电子赴港上市 持股比例83.4% [7] - 赛力斯和奇瑞汽车分别公告拟赴港上市 用于全球化布局 [8] 资金流向与市场环境 - 香港金管局5月累计注资1166.14亿港元应对港元需求 [9] - 南下资金加速流入 宁德时代等标杆企业形成示范效应 [10]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 降低A+H股上市门槛至10%或30亿港元市值 [12] 行业趋势分析 - "A+H"双平台成为企业全球化战略标配 [1][5] - 港股被视作中国资产价值发现的核心平台 接轨国际估值体系 [10] - 美元弱势周期下 港股作为美元计价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