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
搜索文档
安捷伦“老员工”,要IPO了
仪器信息网· 2025-10-17 17:10
公司IPO信息 - 苏州联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会计师事务所为容诚会计师事务所 [2] - 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7700万元,主营业务为电子测量仪器和半导体测试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 [2] 创始人背景与职业经历 - 创始人胡海洋出生于197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是德科技工作15年 [3] - 是德科技前身为惠普电子测量事业部,后经分拆成为安捷伦科技,2014年再次分拆成立是德科技 [3] - 胡海洋在是德科技历任应用工程师、实验室主任、资深技术顾问,积累了电子测量仪器与半导体测试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经验 [3] - 2016年8月胡海洋离开是德科技,加入上海乘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市场总监,2017年3月联讯仪器成立 [3] 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公司成立时胡海洋委托朋友潘易鹏代持55%股权,杨建持有45%股权,2018年1月通过股权转让解除代持,胡海洋与杨建分别持股55%和45% [3][4] - 截至IPO递表前,实控人为胡海洋、杨建、黄建军,三人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公司54.79%的股份 [5] - 三人直接持股比例分别为20.55%、7.19%、5.83%,合计直接持股33.5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21.23%股份 [5] - 2019年5月三人签订《一致行动人协议》,在董事会和股东会中采取一致行动,意见分歧时以胡海洋表决意见为准 [5] 员工股权激励与代持情况 - 2020年11月公司开展股权激励,员工唐仁伟因未正式入职且出于家庭安排,由其配偶朱红代持股权激励份额 [6] - 2022年2月林甲威、李甲福拟加入公司并参与股权激励,因未正式入职,由林甲威配偶江芳代持股权激励份额 [6] - 截至递表前上述代持关系已解除,但未披露具体解除时间,且三人非公司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 [7]
曾卷入财务造假风波,艾为电气行业老大地位存疑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0-16 08:07
公司IPO与业务概况 - 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冲刺创业板IPO,拟募资9.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等项目[3] - 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直接客户为整车厂的电动压缩机及PTC一级供应商,产品最终应用于吉利、理想、奇瑞、广汽等新能源车企[3] 行业地位与市场质疑 - 公司自称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第三方供应商,2024年其电动压缩机控制器以约13.35%的市占率位列第一,PTC控制器以约5.23%的市占率排名第二[6][7] - 但其行业领先地位的可比性存疑,公司列出的同行可比公司(如儒竞科技、联合动力等)在产品类型、下游应用、产业链地位方面存在差异,且儒竞科技并未将公司列为可比公司[6][8] - 公司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报告期内贡献收入占比均超99%,而同行儒竞科技还涉及暖通空调等领域,联合动力也有布局车载电源、电驱领域[8] - 公司营收规模远低于同行,报告期内营收为数亿元级别,而同行联合动力营收达上百亿元,富特科技、威迈斯等企业收入也在数十亿元级别[9] 产业链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二级供应商地位,主要客户为Tier 1,不直接与整车企业交易,而可比公司多为Tier 1,直接与整车企业交易[11] - 公司主要客户的信用周期为收到发票后60-90天,部分为120天,而Tier 1级别的同行(如威迈斯、富特科技)主要客户信用期一般为30天至90天,显示公司回款周期相对较长,在供应链中地位较低[12] -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合计占比分别达97.85%、93.31%及84.52%,客户集中度较高[14] 客户依赖与竞争风险 - 公司客户集中度高,主要依赖于下游Tier 1客户,若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调整采购策略,可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14] - 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包含竞争对手上海金脉电子,2023年向其贡献收入达2718.27万元,而上海金脉电子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PTC控制器市场占有率为16.10%,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15] - 公司面临被Tier 1整合或替代的风险,监管亦关注此风险并要求公司说明[15][17] - 同行联合动力指出,部分主机厂为稳定供应链和控制成本,正通过自建产线或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布局动力系统,独立第三方供应商需打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壁垒以扩大市场份额[18][20] 财务数据与历史问题 - 公司曾因财务数据造假被财政部点名,其审计机构巨源立德会计所在审计公司2022年财务报表时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22] - 财政部处罚报告显示,公司2022年多项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包括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虚减比例89%)、虚减应收账款2024.70万元(虚假比例25%)、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虚假比例100%)等[22] - 尽管IPO审计机构已更换为信永中和,但公司招股书中2022年的部分财务数据仍与财政部披露版本存在百万元级别差异,例如应收账款财政部披露为8098.81万元,招股书为7870.47万元;研发费用财政部为1776.14万元,招股书为1151.24万元等[23] 股权结构与代持风波 - 公司实际控制人梁向辉与早期发起股东韩光因股权代持问题引发纠纷,公司设立时梁向辉为专注技术研发,委托韩光代持95%股权[24] - 相关代持纠纷已引发仲裁和诉讼,截至目前程序尚未完结,但公司声称未决诉讼及仲裁不影响当前公司的股权清晰及控制权稳定性[24][25]
华为系高管辞职去海外卖户储 公司毛利率超50%急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7:17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2年至2024年全球光伏与储能行业出现由华为数字能源体系内总裁级高管主导的“人才迁徙”潮,创业方向集中于光储融合领域 [1] - 代表性创业者包括2022年5月离职创立思格新能源的许映童、2024年1月创办摩瓦新能源的陈国光,以及创立极光云能、度能科技的史耀宏和陈永强 [1] 思格新能源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倍,2025年前4个月营收达12.06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2] - 核心产品SigenStor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平均售价从2024年1-4月的3.37元/Wh降至2025年同期的2.54元/Wh,但毛利率从47.0%升至51.2% [4] - 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31.3%跃升至2025年前4个月的50.9%,显著高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 [4] - 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储能电池利用率从2023年的68.2%升至2025年前4个月的92.8%,逆变器从70.8%升至83.8% [4] - 产量大幅增长,逆变器从2023年的超8400台增至2025年前4个月的超42000台,电池从超70MWh增至超700MWh,增幅达5至10倍 [4] 思格新能源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成立19个月内完成6轮融资,累计获7亿元资金支持,估值从种子轮的2.2亿元飙升至B1轮的44亿元,每股价格涨幅超19倍 [3] - 成立仅2个月即获得高瓴创投、华登国际数亿元天使轮投资,当时核心产品尚未量产 [3] - 公司正急于谋求港股上市,与投资机构签订对赌合约,若未在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完成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撤资条款 [6] 公司运营与财务状况 - 2025年前4个月库存从3.58亿元增至5.06亿元,存货总规模升至19.03亿元,超过过去几年总和 [5][6] - 总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6%,流动负债达33.14亿元,账面现金3.8亿元,即期贷款3.57亿元 [5][6] - 经营现金流从2024年的-9580万元转为2025年前4个月的2.99亿元,但三年累计亏损仍超4.5亿元 [5] - 销售费用率达15%,远高于同行固德威的7.89%和锦浪科技的6.57,显示公司处于高投入换市场阶段 [6]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成立初期存在大规模股权代持安排,初始1000万元注册资本对应的股权结构完全通过代持实现 [7] - 创始人许映童通过岳母、配偶及控股实体间接代持75%股权,总裁张先淼通过家庭成员代持15%权益,该代持于2023年7-10月期间陆续终止 [7] - 代持期间覆盖公司前四轮融资,证监会问询函要求彻查代持链条是否涉及对前雇主华为的竞业禁止条款 [7]
上会倒计时!蘅东光 IPO 藏“扩产迷局”
搜狐财经· 2025-09-24 14:35
募资规划与产能扩张 - 拟募资金额从6.51亿元缩水至4.94亿元,降幅达24% [2][3] - 越南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募资从2.58亿元腰斩至1亿元 [3] - 计划新增无源光器件产能2392.66万只,为现有1573.92万只产能的1.5倍 [3] - 2025年上半年无源内连光器件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3.33%,较2023年的94.06%大幅下滑 [3] 境外业务风险 - 报告期内境外收入占比从75.90%攀升至90.00%,主要集中于美国市场 [4] - 美元兑人民币贬值1%,公司扣非净利润将波动5.08% [4] - 2025年上半年汇兑损失达353.62万元 [4] - 新加坡、泰国子公司曾存在股权代持情况,关键细节披露模糊,北交所已就此发出问询函 [4] 客户集中度与单一客户依赖 - 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升至79.87%,其中第一大客户AFL占比高达58.22% [5] - AFL同时是公司重要供应商,2024年上半年采购金额达1.03亿元,形成"供销双依赖" [5] - 2024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达55.05%,其中AFL相关主体欠款占比36.25% [6] - 招股书与公开转让说明书披露的AFL销售金额存在约16万元的差异 [6]
隆源股份IPO前曾是中外合资企业,林国栋与胡永明股权代持遭问询
搜狐财经· 2025-09-22 16:26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为宁波隆源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6年 注册资本5100万元 从事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林国栋和唐美云夫妻 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98.5%的股份 [2] - 公司本次北交所IPO拟募资6.1亿元 用于新能源三电系统及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二期)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2] 历史沿革与股权结构 - 公司历史上曾为中外合资企业 于2020年9月变更为内资企业 [2] - 公司前身隆源有限系林国栋与胡永明(中国台湾省)于2006年2月共同投资设立 胡永明初始持有25%股权(对应出资额90万元) [2][3] - 胡永明持有的25%股权实为林国栋委托代持 代持股权对应的出资由胡永明以自有资金支付 后由林国栋向其偿还 [3] - 2008年7月 胡永明将其股权转让给林国栋设立的香港兴隆 但价款未实际支付 [2] - 林国栋设立香港兴隆并进行返程投资时未办理外汇登记 亦未及时进行补充登记 [2] 北交所问询与公司回复 - 北交所要求说明公司设立及历次股权变更是否履行外资管理相关审批备案手续 外商投资及所享税收优惠是否符合规定 [3] - 北交所关注林国栋未办理外汇登记行为是否违反外汇管理规定 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 [3] - 公司回复称林国栋与胡永明之间的股权代持已彻底解除 不存在特殊利益安排 公司历史上不存在其他股权代持和纠纷 [3] 公司治理与员工激励 - 宁波隆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系公司员工持股平台 其出资方存在借款出资的情况 [2]
蘅东光IPO暗雷:股权代持“罗生门”,与“空壳”供应商交易
搜狐财经· 2025-09-21 09:11
核心观点 - 蘅东光通讯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于2025年9月25日接受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IPO申请审议 但公司存在多重经营和合规隐患 包括境外子公司股权代持、客户集中度高、研发投入下降、对赌协议倒逼上市等问题 可能影响其上市进程和长期发展 [1][3] 境外子公司股权代持 - 公司共有10家境外子公司 其中新加坡衡东光和泰国衡东光曾存在股权代持现象 监管层要求说明代持解除的具体交易过程、资金来源及是否规避境外投资管理 [4][5] - 股权代持可能伴随合规隐患 监管连续追问暗示境外子公司安排并非简单商业考量 [7] 对赌协议与上市压力 - 2023年4月公司与投资机构签订补充协议 约定股权回购义务自IPO申请受理日中止执行 若上市失败条款即刻恢复效力 实际控制人面临巨大股份回购压力 [8][9] - 对赌协议倒逼下的上市冲动可能影响公司对未来发展的理性规划 [9] 客户集中度风险 - 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达79.87% 其中第一大客户AFL销售占比58.22% 金额594.6579百万元 [10][11] - 客户集中度持续加剧 AFL销售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50.01%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8.22% [12] - AFL同时为公司第一大供应商 2025年上半年采购金额183.6655百万元 占比25.36% 业务独立性存疑 [12][13] 收入增长真实性疑点 - 监管质疑公司收入增长真实性 2024年对AFL销售金额增长幅度远高于客户自身收入增长 [14] - AFL集团2022-2024财年销售收入分别为871.43亿日元、1496.57亿日元、1625.58亿日元 而公司对AFL销售额从2022年165.4351百万元增至2024年706.3656百万元 增幅远超客户自身业务增长 [15][16] 研发投入不足 - 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 从2022年7.26%降至2024年4%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44% [17][18] - 同行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2022-2024年分别为10.64%、10.08%、8.76% 公司投入强度远低于行业水平 [18][19] -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仅10.63% 中专及其他学历占比78.44% 人才结构制约创新能力 [19][20] 财务内控缺陷 - 2021-2023年度存在关联方代付费用情形 2023年代收租金10.63万元 代付租金18.94万元 [21][23] - 存在通过员工个人账户代收租金、代付宿舍费用情况 以及现金交易、现金支付薪酬情形 [22] - 部分文件用印未经线上审批流程 仅在用章登记簿记录 反映内部控制缺陷 [23] 偿债能力恶化 - 流动比率从2022年1.98降至2024年1.17 速动比率从1.78降至0.85 [24][25]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42.55%攀升至2024年62.49% 远高于行业平均27.30% [25][26] -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流动负债比值从2022年0.20降至2024年0.12 主营业务现金流覆盖短期债务能力减弱 [27] 供应商交易疑点 - 主要供应商深圳华添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4年参保人数为0人 [28][29] - 公司解释该供应商自2023年6月不再开展实际业务 人员转移至控股子公司 但2022年采购金额仍达19.5989百万元 占比7.27% [29][30] 募资调整与资金运作 - 募资金额从6.5142亿元调降至4.9363亿元 缩水24% 越南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募资额从2.5779亿元调整为1亿元 [31][32] - 报告期内进行两次现金分红合计37.1301百万元 与募资中70百万元补充流动资金形成对比 [33]
股权代持藏腐迹:一起受贿案,牵出影速集成IPO资本迷局
上海证券报· 2025-09-21 08:37
案件核心事实 - 王某某通过安排同学陈某某以1000万元低价受让影速集成1%股权 变相收受贿赂694.92万元[1][3] - 该股权交易时公司估值约17-18亿元 对应1%股权合理价值为1694.92万元[3] - 2023年2月影速集成以1694.92万元回购该股权[4] - 江苏省高院终审裁定受贿罪成立 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00万元[1][6] 影速集成公司概况 - 公司主营激光直写光刻机设备 产品应用于PCB/FPC/HDI和集成电路掩膜板领域[7] - 注册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经济开发区 法定代表人傅志伟[7] - 2020年9月进行上市辅导备案 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7] 资本运作进展 - 2020年冲刺IPO因净利润未达要求失败[2] - 2024年3月宝馨科技公告拟以3.2亿元收购40%股权[7] - 2024年6月交易被影速集成单方面终止 原因包括未收到交易款项及协商未果[7]
IPO雷达 | 隆源股份回复首轮问询:毛利率连年下滑、客户高度集中存隐忧
搜狐财经· 2025-09-20 13:00
公司IPO审核进展 - 公司于9月19日回复北交所第一轮审核问询函,涉及股权代持、客户合作稳定性、销售收入真实性、毛利率下降原因及募投项目必要性等核心问题 [1] 股权结构与代持问题 - 公司前身为中外合资企业,创始人林国栋2008年通过香港兴隆收购股权时未实际支付对价且返程投资未办理外汇登记,但回复称与胡永明之间股权代持已彻底解除,不存在纠纷或特殊利益安排 [2] - 员工持股平台中13位合伙人曾借款出资,其中12位已全部偿还,未全部偿还者正按计划还款,公司称不存在股权代持和利益输送 [2] - 公司承认未及时进行外汇补充登记存在违规,但认为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 [2] 客户集中度与销售真实性 -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84.33%、84.72%、77.59%,对第一大客户博格华纳销售占比分别为36.83%、37.68%、33.76%,客户集中度较高但呈下降趋势 [3] - 公司与博格华纳合作近20年,通过其供应商认证体系,认为被替代风险较低,合作关系稳定 [3] - 外销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0.54%降至2024年的40.51%,外销收入与海关报关数据差异率低于1%,但第三方回款金额从2022年的123.73万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3715.05万元,公司解释为客户母公司代付,符合行业惯例 [4]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69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的1.0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29亿元 [4] - 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30.57%下降至2024年的24.17%,三年内下滑超过6个百分点 [4] - 主要产品铝合金零部件毛利率从2022年的29.72%下降至2024年的23.51%,其中汽车类零部件毛利率从29.71%降至23.34% [5] - 毛利率下降主因是原材料铝合金价格波动(占主营业务成本56%以上)及毛利率较低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收入占比上升 [5] 募投项目与产能消化 - 公司拟募集资金6.1亿元,用于新能源三电系统及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二期)和研发中心建设 [7] - 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6.22亿元,新增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产能1420万件 [7] - 2022年至2024年压铸环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3.05%、89.14%、83.61%,产销率分别为95.41%、97.24%和98.95% [7] - 公司披露在手订单约2.6亿元,认为有足够市场消化新增产能,产能过剩风险较小 [7]
财政部“点名”处罚原年报审计机构,艾为电气PO之路遇麻烦
第一财经· 2025-09-19 11:14
公司财务数据问题 - 财政部处罚决定书披露公司2022年财务数据存在多项虚减和虚增情况 包括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比例89%) 虚减应收账款2024.7万元(比例25%) 虚减存货3626.77万元(比例55%) 虚减应付账款4749.76万元(比例66%) 虚减其他应付款760.99万元(比例83%) 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比例100%) 虚增未分配利润3336.32万元(比例111%) 虚减盈余公积604.1万元(比例100%) 虚增研发费用586.13万元(比例33%) [1][3][7] - 会计师事务所巨源立德所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 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1][3][7] 公司经营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2.15亿元 3.41亿元 4.42亿元 [7] - 同期净利润保持增长 分别为5737万元 8641.71万元 1.06亿元 [7] - 主营产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收入占比超99%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1亿元 3.37亿元 4.4亿元 [8] - 产品销售单价持续下滑 2022-2024年单价分别为255.48元/套 246.33元/套 208.74元/套 2023年降3.58% 2024年降15.26% [9] 公司融资与分红情况 - IPO募集资金拟投向四大项目:智能制造基地 研发中心 信息化系统建设 补充流动资金7000万元 [9]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现金分红 总额达5888万元 其中2022年分红3800万元 2023年分红990万元 2024年拟分红1098万元 [9][10] 公司股权结构与历史问题 - 实际控制人梁向辉曾任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据中心能源开发部高级工程师 2017年10月创办公司 [11] - 历史存在股权代持情形 韩光曾代梁向辉持有95%股权 曹伟华曾代持15%股权 [13] - 因股权代持还原引发诉讼仲裁 梁向辉与韩光之间存在未决仲裁及诉讼案件 [13][14] - 另存在与李某等人的股份代持协议 涉及32.5%股份 后转化为97.5万元借款 已于2022年1月前还清 [14]
财政部“点名”处罚原年报审计机构 艾为电气IPO之路遇麻烦
搜狐财经· 2025-09-19 00:47
财务数据问题 - 公司2022年财务报表存在多项虚减和虚增 货币资金虚减1375.96万元(89%) 应收账款虚减2024.7万元(25%) 存货虚减3626.77万元(55%) 应付账款虚减4749.76万元(66%) 其他应付款虚减760.99万元(83%) 应付股利虚减3800万元(100%) 未分配利润虚增3336.32万元(111%) 盈余公积虚减604.1万元(100%) 研发费用虚增586.13万元(33%) [2] - 会计师事务所巨源立德所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存在明显矛盾或重大不一致 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1][2] 经营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2.15亿元、3.41亿元、4.42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737万元、8641.71万元、1.06亿元 [3] - 主营产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收入占比超99%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1亿元、3.37亿元、4.4亿元 [3] - 产品单价持续下滑 2022-2024年单价分别为255.48元/套、246.33元/套、208.74元/套 2023年降3.58% 2024年降15.26% 因汽车行业惯例性年降及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压力传导 [4] 募资与分红情况 - IPO募集资金投向四个项目 包括智能制造基地、研发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7000万元 [5]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现金分红 总额5888万元 其中2022年分红3800万元 2023年分红990万元 2024年拟分红1098万元(IPO受理前2天通过) [5] 股权结构与代持纠纷 - 实际控制人梁向辉曾任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7年10月创办公司 [5] - 历史存在股权代持情形 韩光曾代梁向辉持有95%股权 曹伟华曾代持15%股权 未签订书面代持协议 [6] - 因韩光拒绝接受中介机构访谈 梁向辉已提起诉讼和仲裁请求确认代持关系 案件已受理未开庭 [7] - 2017年梁向辉与李某等人签署股份代持协议约定代持32.5%股份 后李某等人未履行出资义务 提供97.5万元借款予梁向辉 2021-2022年已陆续归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