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兴业证券王涵 | 对本轮市场行情的思考——怎么理解、如何演进、到哪儿了?
王涵论宏观· 2025-09-16 13:56
本文根据王涵博士 9 月 15 日下午电话会议内容整理。 年初我们的宏观年度报告以《燎原·重估》为题,取"星火燎原"之意,核心观点为市场估值向上"重 估"。从过去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市场的演化与我们之前的判断较为一致。 简单来说,本轮市场行情的逻辑可概括为 三大核心支柱——百年变局、金融改革、对美战略 。后期, 观察行情的演化、分析行情是否会逆转,核心在于这三大支柱是否发生实质性变化。 支柱一:中国经济基本面——百年变局下的全球化破局 关于中国经济,过去数年我的观点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在外不在内",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许 多挑战,破局关键在外部——具体来说,在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此前工业产能扩张,受到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推动。 中国有全球约 1/6 ( 17% ) 的人口,但有全球约 1/3 ( 34% )的工业产值。中国此前经济发展中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 化),是中国会形成如此规模的人均工业产能的核心原因。工业化,意味着企业要投资扩产;城镇化, 带动基建地产的需求;全球化,导致中国为全球生产了大量的产品。过去几十年,这些需求,推动了国 内工业产能的扩张。 但当前"三化"进程正 ...
本轮牛市的逻辑
2025-09-15 22:57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中国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房地产、汽车制造、金融及科技行业[2][3][4] * 公司涉及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如新能源车企)、军工及科技企业[17][18][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经济挑战与全球化必要性** - 中国人均工业产能为全球平均水平两倍(全球1/6人口对应1/3工业产能)[4] - 城镇化率放缓至66%-67%且人口总量下降,房地产需求增长乏力[7] - 刺激内需无法根本解决产能过剩,需通过全球化匹配外部需求(参考英美工业化后经验)[5][6] * **资本市场驱动逻辑** - 三大支柱:中国经济信心恢复(全球化推动供需再平衡)、金融改革红利(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部门)、中美战略调整提升风险偏好[13][14][29] - 行情分两阶段:估值驱动(关注硬实力、反卡脖子、全球化板块)→基本面驱动[17][30] - A股估值处历史中位数,市值占比(8%)低于GDP全球占比(16%-17%),无泡沫风险[22] * **行业机会与风险应对** - 投资主线:军工、科技(反卡脖子)、全球化制造龙头(如新能源车企)[18][20] - 汽车行业:欧美或通过关税限制中国车企,但合作合资(如技术+品牌渠道整合)为潜在出路[19][21] - 债券市场资金可能转向股市(国债期货持仓量波动反映低利率下收益需求转移)[25][26] * **汇率与资金流动**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约4000点(中期目标6.7),美联储降息预期或推动升值[27][28] - 美元指数从110降至97-98,人民币升值空间吸引境外增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27][28] **其他重要细节** * 投资者情绪稳定:50期权波动率显示无系统性风险,基金持仓结构分化避免踩踏[23][24] * 国际秩序话语权:中国作为第一大工业国推动全球化,可能重塑南方国家工业化进程[12] * 消费刺激路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依赖制造业全球化(如汽车品牌溢价带动服务业收入)[11] **数据与单位换算** * 人民币汇率波动:1000点=0.1元,4000点=0.4元[27] * 市值占比:A股占全球8%,A+港股占13%-14%,美国GDP占全球20%但股市市值占近50%[22]
深圳金融史,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奇迹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3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金融业从1979年GDP仅1.96亿元的边陲农业县崛起为2024年GDP超36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4700亿元的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的缩影[5][8][34] 初创与探索: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79-1990) - 1979年宝安县存款余额仅1.01亿元,贷款余额0.75亿元,金融机构数量寥寥[5] -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9] - 1987年招商银行成立,深圳发展银行上市并创股价从1元涨至180元(复权价)的资本市场神话[9] - 1988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最初仅有13名员工[9] - 1983年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筹资1300万元,深发展1987年公开发行普通股筹资793万元[9] 跨越与成长:资本市场擎旗,金融中心初现(1990-2004) -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成立,至2004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达536家,总市值1.1万亿元,年成交金额1.6万亿元[11] - 深成指、深综指成为中国经济重要"晴雨表",万科、招商银行、平安等通过深交所上市成长为行业巨头[11] - 1999年深创投成立,到2004年累计投资项目超100个,投资金额超20亿元[11] 调整与转型:中小板、创业板与金融创新(2004-2019) - 2004年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至2009年上市公司达327家,累计融资3000多亿元[13] - 2009年创业板启动,至2019年公司数量从首批28家增长至近800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2024年达1365家、12.45万亿元)[13] - 2010年前海合作区设立,截至2019年底注册金融企业5.2万家,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提款金额超400亿元[16] - 2014年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开业,至2019年末有效客户数突破1亿,管理贷款余额超4400亿元[16] 升华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2019年至今) - 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至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上市公司超400家,IPO融资总额超5000亿元,其中超90%为高新技术企业[18] - 2021年深市主板两板合并至2025年7月新增上市公司超160家,IPO融资额超3000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深市主板公司总数近1600家,总市值近40万亿元[18] - 2024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版本实施,至2024年4月末深圳地区67家银行参与试点,账户开立数超4.5万个,跨境汇划金额突破35亿元[19] - 2024年初深圳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超300万家,累计开立钱包超6000万个,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元[19] 成就和实力: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 2024年末深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778.02亿元,贷款余额94830.33亿元,银行业资产总额13.57万亿元[21] - 202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2852家,市价总值33.04万亿元,交易量全球第三、市值全球第六,IPO数量稳居全球第一[21][24] - 深圳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422家,总市值8.79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超160家,总市值超10万亿港元[23] - 2024年深圳保费收入1958.21亿元,保险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25] - 2024年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4710.5亿元,增长4.2%,占GDP比重约12.8%[25] - 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排名第9位,金融科技专项排名全球第三[27][30][31] - 截至2022年底深圳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6.6万亿元(2024年增长至29万亿元)[30] - 深圳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全球前5大机构中2家来自深圳,平安连续2年全球居首,腾讯位列全球前五[30] - 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超23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32]
原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对外开放是大湾区金融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5:18
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 黄洪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体量大、要素全、国际化程度高,已位居全球第一方阵。这一成绩得益于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制度优势,也让 大湾区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黄洪认为,当前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关键一招还是要深化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 对此,黄洪建议,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十五五"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大湾区三地总体金融发展规划,并作为 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和战略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大湾区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还要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一金融大市场,打破区内行政壁垒,保持金融政策的一致性,实现金融市场的相互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大扩容。 南方财经记者庞成广州报道 "对外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作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过去几十年持续在开放中发展,特别是大 湾区概念提出以后,发展明显提速。"8月30日,在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表示。 此外,还要着力补齐金融 ...
深圳金融史,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奇迹
格隆汇· 2025-08-26 21:20
深圳金融发展历程 - 从1979年宝安县存款余额1.01亿元、贷款余额0.75亿元的"金融荒漠"起步,到2024年GDP超36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4710.5亿元的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2][28][31] 初创与探索阶段(1979-1990) -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 [7][8] - 1987年招商银行成立,同年深交所上市首只股票深发展,股价从1元最高涨至180元(复权价) [8] - 1988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初期仅13名员工 [9] - 1983年深宝安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筹资1300万元,1987年深发展公开发行股票筹资793万元引发抢购潮 [10] 跨越与成长阶段(1990-2004) -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成立,2004年底上市公司达536家,总市值1.1万亿元,年成交金额1.6万亿元 [11][12][15] - 深创投1999年成立,至2004年累计投资项目超100个,投资金额超20亿元 [15][16] 调整与转型阶段(2004-2019) - 2004年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至2009年上市公司达327家,累计融资3000多亿元 [19][20] - 2009年创业板启动,2019年公司数量近800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2024年达1365家、12.45万亿元) [21] - 2010年前海合作区设立,2019年底注册金融企业5.2万家,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提款超400亿元 [23][24] - 2014年微众银行开业,2019年末客户数突破1亿,管理贷款余额超4400亿元 [26] 升华与引领阶段(2019年至今) -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至2025年Q1新增上市公司超400家,IPO融资超5000亿元,90%为高新技术企业 [26] - 2021年深市主板新增上市公司超160家,IPO融资超3000亿元,2025年7月末总市值近40万亿元 [26] - 2024年"跨境理财通"2.0实施,4月末深圳67家银行参与,账户开立超4.5万个,跨境汇划金额突破35亿元 [26] - 2024年初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超300万家,钱包开立超6000万个,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元 [27] 金融业综合实力 - 2024年末银行业存款余额135778.02亿元,贷款余额94830.33亿元,资产总额13.57万亿元 [29] - 202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2852家,市价总值33.04万亿元,交易量全球第三、市值全球第六,IPO数量全球第一 [29] - 深圳辖区A股上市公司422家,总市值8.79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超160家,总市值超10万亿港元 [31] - 2024年保费收入1958.21亿元,保险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 [31] - 财富管理规模2022年底26.6万亿元,2024年增长至29万亿元 [35] - 金融科技全球排名第三(747分),仅次于纽约(749分)和伦敦(748分) [36] - 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超23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37]
深圳金融史,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奇迹
格隆汇APP· 2025-08-26 20:30
深圳金融发展历程 - 从1979年GDP仅1.96亿元的边陲农业县崛起为2024年GDP超36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4700亿元的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5][47][55] - 1979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仅1.01亿元,2024年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3.57万亿元,实现指数级增长 [4][48][66] - 创造中国金融史上多个"第一":首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1982)、首批股份制银行与上市公司(1987)、首张股票发行(1983) [12][13][16] 资本市场建设 - 深交所1990年成立,2004年上市公司达536家,总市值1.1万亿元,2025年7月深市主板总市值近40万亿元 [20][24][42] - 创业板2009年启动,2019年公司数量近800家(总市值6万亿元),2024年增至1365家(总市值12.45万亿元) [33][34] - 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超400家,IPO融资超5000亿元,超90%为高新技术企业 [40] 金融创新与开放 - 前海合作区2010年设立,2019年注册金融企业5.2万家,跨境人民币贷款提款超400亿元 [36][37] - 跨境理财通2024年2.0版本实施,深圳67家银行参与,账户超4.5万个,跨境汇划金额突破35亿元 [43][44] - 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开立钱包超6000万个,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元,受理商户超300万家 [45] 行业实力与地位 - 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4710.5亿元(占GDP12.8%),存款余额13.58万亿元,贷款余额9.48万亿元 [48][52] - 深交所全球市值第六、交易量第三,IPO数量多年全球第一;深圳辖区A股上市公司422家,总市值8.79万亿元 [48][50] - 保险业年保费收入1958.21亿元,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财富管理规模2024年达29万亿元 [51][61] 细分领域优势 - 风投创投领域深创投累计投资项目超100个(投资额20亿元),多家本土机构跻身全国前20 [26][58] - 金融科技全球领先:平安、腾讯专利申请量居全球前五,深圳金融科技专项排名全球第三 [62] - 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超230亿元(全国第一),科技成果交易金额11.54亿元 [63]
奋进45载 金融筑梦人
南方都市报· 2025-08-26 07:14
而这份"从无到有"的跨越,正是由一系列改写中国金融史的"全国第一"所铸就。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 田",深圳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些破冰之举不仅为深圳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更以"先行先试"的实 践,为中国金融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卢亮 罗曼瑜 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梦想的城市,在45年的风雨征程中, 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将金融业从"几乎一张白纸"的初创状态,精心雕琢成支撑经济腾飞的"金色引 擎",书写了中国金融改革史上的壮丽篇章。 ...
存款搬家是好事
北京商报· 2025-08-25 00:29
住户存款向非银存款迁移趋势 - 7月住户存款同比减少7800亿元 非银存款同比增加1.39万亿元 [1] - 资金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渠道流向资本市场 [1] - 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 10万元年利息不足千元 [1] 资本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A股三大指数7月全线上涨 两市成交额创年内新高 [1] - 银行理财规模环比有望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 [1] - 资金主要通过"固收+"等稳健型产品间接入市 [1] 对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 直接融资渠道拓宽 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2] - 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2] - 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方向 [2] 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 资金从静态存款变为动态投资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2] -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注入流动性用于投资和消费 [2] - 激活经济增长 [2] 未来趋势驱动因素 - 超额存款形成速度放缓 [2] - 居民经济预期好转及房产投资属性弱化 [2] - 广谱利率下行推动储蓄向权益市场迁移 [2] 金融机构应对策略 - 需创新优化财富管理产品提升服务吸引力 [3] - 加强风险评估与投资者教育 [3] - 确保产品与客户风险偏好匹配 [3]
深圳为跨境资金开通“高速路”
深圳商报· 2025-08-20 14:23
从10天到10分钟,这家跨国公司跨境资金归集效率跃升背后,是一座城市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作为先 行先试的领头羊,深圳金融创新屡屡走在全国前列,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深圳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池试点涵盖智能制造、通讯设备等行业,为人民币国际化和粤港澳 大湾区金融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深圳某跨国企业,一笔从境外子公司汇出的款项,仅用10分钟便完成收款、归集、调拨至深圳总部账 户的全过程。而在过去,同样的流程需要数天时间。 记者了解到,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实现币种自选、划转 自由、资金混用,截至今年7月底,55家跨国公司参与了试点,惠及跨国公司境内外成员企业近2000 家,业务额达到了3500亿美元,展现了跨境金融创新的巨大活力。 改革契机 从天然试验场到制度创新 深圳拥有高度活跃的外向型经济和密集的跨国公司总部集群,成为试点的天然试验场。 而深圳试点的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池业务并非简单拼接,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其核心设计 聚焦三大突破——账户整合、额度提升与流程简化,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惠及了跨国企业。 全国示范 从深圳试验田到复制推广 深圳试 ...
美股异动丨Bit Origin盘前涨超3% 比特币突破12.4万美元/枚再创历史新高
格隆汇· 2025-08-14 16:33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昨日大幅收涨12.58%至0.488美元,今日盘前续涨3.75%至0.57美元 [1] - 盘中最高价达0.6385美元,最低价为0.5200美元,振幅达24.28% [1] - 成交量达4492.73万股,成交额2579.88万美元,换手率达77.18% [1] 市场环境 - 比特币价格周四盘中升至124474美元,突破7月峰值创历史新高 [1] - 上涨动力来自市场对美联储更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及美国金融改革利好 [1] 公司基本面 - 公司总市值3240.31万美元,流通市值3198.12万美元 [1] - 市盈率处于亏损状态,市净率为-28.915 [1] - 总股本5897.91万股,流通股5821.11万股 [1] 历史表现 - 52周最高价3.09美元,最低价0.1184美元 [1] - 历史最高价达180美元,最低价0.1184美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