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
搜索文档
北非首单!中环新能源(01735)7.63MW组件启航摩洛哥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8:11
项目签约与市场拓展 - 公司旗下中环低碳新能源签约国轩高科摩洛哥20GWh动力电池工厂项目 首批7.63MW组件已发货 [1] - 公司首次进入北非摩洛哥市场 海外业务取得重要进展 [1][4] 产品与技术优势 - 项目所在地年日照超3000小时 夏季晴天率达94% 具备光伏发电天然优势 [4] - 组件采用大尺寸超高效电池技术 具备卓越转化效率与电量输出 [4] - 产品通过3倍IEC加严PID测试 3倍IEC加严冷热循环测试 4倍IEC加严湿冻测试 适应沿海湿润气候 [4] 战略与行业影响 - 摩洛哥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 光伏建设进程显著 [4] - 公司通过此次组件出海扩展国际化战略布局 彰显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绿色转型实力 [4] - 公司将持续推动光伏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 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4]
全球丙烯产业发展图景展望
期货日报网· 2025-08-19 09:04
基础特性与产业链架构 - 丙烯化学分子式为C3H6,是全球产量位居前列的化工品之一,属于不饱和烯烃,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双键碳原子共处于同一平面,单键碳原子能够自由旋转 [2] - 丙烯物理参数:熔点-185 2℃,沸点-47 7℃,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略具甜味,不溶于水但极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液体密度约0 5139g/cm3(20℃),空气中爆炸极限2%~11 1% [2] - 丙烯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加成、聚合、氧化等反应,属于二类危化品,运输储存需严格遵循《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操作环境需控制可燃气体浓度并配备防爆设备 [2] - 丙烯产业链构建"上游多元供给—中游全球流通—下游广泛应用"金字塔式生态体系,各环节紧密联动支撑全球产业网络 [3] - 上游生产四大工艺路径:蒸汽裂解以石脑油为主要原料,催化裂化依托炼油厂催化装置,丙烷脱氢(PDH)凭借丙烷原料成本优势,煤制烯烃以煤炭为原料,适应不同区域能源结构与资源分布 [3] - 中游流通构建多维度跨区域物流网络,管道运输承担区域内主要运输,公路罐车与铁路覆盖短途及陆地跨区域配送,远洋运输支撑洲际贸易,全球每年完成约1800万吨丙烯贸易量 [4] - 下游应用超过70%丙烯用于生产聚丙烯,其余流向环氧丙烷、丙烯腈、丁辛醇等精细化工领域,延伸至包装、汽车制造、医疗器械、建筑装饰、电子电器、日用化工等终端市场 [4] 生产格局与技术路径 - 2000—2024年全球丙烯产能从5600万吨/年增至1 68亿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4 5%,东北亚地区占比57%成为国际核心产区,中国贡献约80%增量 [6] - 中国形成华东(55%)、西北(12%)、华南(11%)三大产能区域,华东集聚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西北推动煤制烯烃产业,华南发力丙烷脱氢产业链 [6] - 中东地区2000—2024年产能增幅837%,沙特朱拜勒、阿联酋鲁韦斯等石化园区成为重要出口枢纽,规模化生产与先进炼化技术提升产能并便捷输送至欧洲等市场 [6] - 北美地区受页岩气革命推动,轻烃裂解工艺广泛应用,2024年产能达2100万吨,墨西哥湾沿岸构建生产出口一体化产业带 [7] - PDH工艺增长最快,单套100万吨装置投资约40亿元,建设周期18~24个月,中国PDH年产能2284万吨占全球42%,东华能源、卫星化学等企业通过长约采购中东和北美丙烷降低成本 [9] - 煤制烯烃是中国特色路径,单吨丙烯消耗约5吨煤炭,宁煤、陕煤等企业通过"光伏制氢+煤化工"耦合技术降低碳排放35% [9] - 蒸汽裂解是传统主流工艺,原料灵活性强但丙烯收率较低,日韩企业通过炼化一体化提升综合效益 [10] 消费与贸易格局 - 东北亚地区2023年丙烯消费量占比51 9%较2017年提升6 7个百分点,中国2024年表观消费量超5500万吨为2014年2 57倍,年均增长率约10 03%,华东地区贡献31 1%消费份额 [11] - 北美地区消费占比稳定在11 8%,高端聚丙烯(医疗级、汽车改性料等)占比达40%体现产业链升级趋势 [11] - 欧洲地区丙烯消费量约460万吨,电力和居民供暖领域占比超60%,2014—2023年消费年均下降0 8% [11] - 聚丙烯是主要应用领域占比68 5%但呈下降态势,环氧丙烷(7 0%)、丙烯腈(6 7%)等精细化工品需求增速高于平均水平,反映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11] - 中国丙烯进口量从2019年312 7万吨降至2024年201 8万吨,对外依存度从14%降至3 5%,韩国为主要供应来源占比73 7%并加速向东南亚转移过剩产能 [12] - 中东15%丙烯出口至欧洲和东南亚,北美向南美出口320万吨占其出口总量42%,短途贸易依靠1000~5000吨全压式船,跨洋运输依赖5万~10万吨级全冷式船,运输成本占进口到岸价8%~12% [12] - 荷兰鹿特丹、美国休斯顿及中国华东地区构成全球三大转运枢纽 [12] 中国丙烯产业 - 中国丙烯产业历经炼化一体化奠基期(2010年前)、煤制烯烃崛起期(2012—2019年)、轻烃与民企主导期(2020年至今)三个发展周期 [14] - 炼化一体化奠基期中石油、中石化主导,2010年产能突破2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超50% [14] - 煤制烯烃崛起期神华宁煤等项目带动,煤制丙烯占比提升至21%缓解油气资源紧张局面 [14] - 轻烃与民企主导期PDH产能增加1743万吨,民营企业占比达42%,华东形成"港口—储罐—PDH装置"一体化集群 [15] - 当前中国丙烯产业工艺形成PDH(35%)、蒸汽裂解(29%)、煤制(18%)、催化裂化(18%)多元格局,原料对外依存度30%主要为PDH所用丙烷 [15] - 煤制烯烃受"双碳"政策限制,企业尝试绿氢替代、提高能效应对低碳转型压力 [15] 未来趋势与挑战 - 全球丙烯产能预计2026年达1 8亿吨,中国占比超45%,中东与北美新增产能集中释放或导致全球开工率从85%降至80%以下 [17] - LNG运输船短缺问题缓解后跨洋丙烯贸易成本有望降低15%~20%,中东对欧洲、东南亚出口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17] - 2022年丙烷与石脑油价差一度达800美元/吨,直接影响PDH与蒸汽裂解经济性,长约采购和期货套保成为企业风险管理核心手段 [17] - 中国在全球丙烯市场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推动产业链向更高质量、更具可持续性方向迈进 [17] - 未来需平衡原料安全、成本控制与低碳转型,这一进程将持续重塑国际能源与化工市场竞争格局 [17]
建材业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经济日报· 2025-08-18 05:49
行业碳减排倡议 - 建材行业发起《全球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联合行动倡议》,旨在通过创新、协同和合作推动低碳转型 [1] - 行业已完成水泥、平板玻璃等6个重点产业的碳减排技术指南和节能降碳调研报告 [1] - 水泥熟料产能达到标杆水平以上占比较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1] - 20多个地区已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和建材产品"以旧换新"行动 [1] 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 - 行业推进"六零"示范工厂建设,30个研发项目中已有超过10个取得阶段性成果 [2] - 济宁海螺水泥建成零外购电工厂,实现新能源高效稳定利用 [3] - 重庆华新地维水泥将燃煤替代率由60%提升至65%以上 [3] - 中材国际实现钙质石灰石原料100%替代 [3] - 多家企业建成10-2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的CCUS工业化示范线 [3] - 蒙娜丽莎陶瓷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 [3] - 北新建材开发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多个环节无人化 [3] 标准体系与市场机制 - 建材行业"六零"工厂系列标准研制取得新突破 [3] - 水泥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3] CCUS技术发展 - 全球商业化CCUS项目约740个,其中70个在运行,年减排量约7000万吨 [4] - 我国对CCUS等碳减排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4]
承辉国际(01094.HK)8月15日收盘上涨12.5%,成交41.95万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8-15 16:27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15日股价收报0.54港元/股,单日上涨12.5%,成交量78万股,成交额41.95万港元,振幅10.42% [1] - 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0%,年初至今累计涨幅9.09%,跑输恒生指数同期27.22%的涨幅 [1] 财务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财年营业总收入9066.99万元,同比大幅减少87.44%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1.14亿元,同比恶化18984.91% [1] - 毛利率28.68%,资产负债率64.12% [1] 行业估值对比 - 软件服务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为-22.04倍,行业中值为-2.5倍 [1] - 公司市盈率-2.3倍,在行业中排名第136位 [1] - 同业公司市盈率对比:京投交通科技4.38倍、禅游科技5.49倍、自动系统5.69倍、驴迹科技5.81倍、思博系统6.68倍 [1] 业务定位与核心产品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一站式综合采购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推动采购业务电子化、无纸化 [2] - 自主研发的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获得财政部推荐,在全国政府、高校、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广泛应用,累计采购成交金额超千亿 [2] - 面向私营领域提供企业采购管理电子交易平台,涵盖平台运营、招投标、代理采购等服务 [2] 战略发展方向 - 2021年恢复能源管理承包服务业务,积极参与新能源领域业务拓展,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 [2] 重大财务事件 - 2025年8月8日发布2024财年年报,归属股东应占溢利-1.239亿港元,同比下降18984.91% [3] - 基本每股收益-0.2318港元 [3]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日报· 2025-08-15 09:45
双碳政策与绿色转型 - 双碳顶层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产业结构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1] - 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整体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1] - 下一步将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碳排放管理 - 将扎实做好"十五五"碳排放数据测算,科学设置碳排放强度降低约束性目标 [1] - 完善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举措和管理机制 [1] - 推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要举措落地见效 [1] 产业体系升级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培育未来产业 [1] -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体系融合 [1] -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能规模布局,强化标准约束 [1] 能源体系转型 - 实施风、光、地热、生物质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开发 [1] - 深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建设 [1] - 拓展外电外气入豫通道,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探索绿电直连新模式 [1]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 -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2] -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 - 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延伸资源循环产业链条 [2] 重点领域低碳转型 -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 [2] - 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河海直达运输,推进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2] -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突出公共机构示范引领 [2]
江苏南京:守护山水城林 喜看“绿”能生“金”
南京日报· 2025-08-15 07:36
生态修复与治理成效 - 浦口区长江岸线整治累计投入约24亿元,拆除建筑物13万平方米,复绿面积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11公里[5] - 南京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保持100%,PM2 5浓度从2019年4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 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85 8%[7] - 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从2017年35头增至65头,浦口段年均观测记录达2000头次[5][7] 乡村绿色经济转型 - 汤山龙尚村从采石加工业转型发展民宿经济,2024年村经营性收入6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 4万元,带动就业600人[8] - 江宁区黄龙岘茶旅融合使村民人均收入从1 8万元提升至11 1万元,六合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9] - 南京休闲农业2024年接待游客4454万人次,综合收入162 1亿元,培育绿色农产品701个,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5%[9][11] 工业绿色化升级 - 格力电器(南京)消纳绿电889 4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7148吨,获评江苏省绿色工厂[12] - 南京钢铁集团投入超130亿元用于环保改造,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500多万元[13] - 2024年南京新增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非电煤消费企业减少至10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2]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高淳区完成全国首笔水稻减排固碳有偿竞拍和全省首张碳票交易[10] - 莱斯乡村平台上线产品2300种,带动农民增收超5000万元,"共享小院"模式拓展乡村旅游市场[10][11] - 南京在全省率先启动GEP核算试点,建邺区楼宇光伏年减碳超万吨,玄武区试点氢能源公交[12][13]
“两山”理念20年|可以是怎样的一抹绿色?
中国能源网· 2025-08-14 15:44
以能源电力为例,过去二十年,国网浙江电力谋布局、促转型,让绿色能源流淌于山水之间,书写了支撑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的绿色答卷。那么,透过这张答卷,电力给我们渲染了怎样的一抹绿色? 这一抹绿色,可以是阳光耀眼海风轻柔 八月的浙江,阳光耀眼,海风轻柔。浙西山岭之间,光伏矩阵如蔚蓝湖泊浸润群峰;东海碧波之上,巨型风机叶片悠然划破海风。 如今这番景象,以二十年前的视角来看,无疑是梦幻中的一幕。 安吉电炒茶集中区。吴梦璐/摄 我们都在讲绿色,绿色究竟是什么? 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绿色是当下最时尚的热词之一。在这里,绿色并非是口号,也并非用来装装门面。过去二十年,浙江践 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绿色低碳转型成果丰硕,能源清洁程度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今的浙江,光伏矩阵在山海间铺展,风电集群于云端起舞。截至6月底,浙江光伏装机5947万千瓦,"逆袭"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 电源。风电装机达到650万千瓦。光伏和风电的托举之下,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8567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比历史性超过50%。 当浙江在电源结构上实现从煤电为主到新能源占 ...
南非努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29
南非气候变化沿海适应政策 - 南非推出首个综合性沿海气候变化政策《气候变化沿海适应响应计划》 将分散海岸管理升级为统一国家战略 [1] - 南非拥有近3000公里海岸线 沿海地区集中全国约22%人口 超95%对外贸易依赖德班、开普敦等核心港口 [1] - 气候变化导致海水升温、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及基础设施损毁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冲击海洋生态 [1] 政策核心举措与法律框架 - 政策核心举措包括政府官员培训、海岸气候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数据共享和气候适应专项资金 [2] - 2024年4月议会通过首部气候变化专门立法 要求实施统一政策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复原力 [3] - 构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轨迹追踪系统 整合卫星监测与地面数据动态评估减排进展 [3] 减排机制与能源创新 - 推行"碳预算"机制 强制高排放企业使用数字化工具核算碳足迹并制定减排路线图 [3] - 国家电力公司在约翰内斯堡试点"虚拟电厂"项目 整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优化电力分配 [3] - 通过需求响应系统平衡电网负荷 推动节能减排 [3] 中南气候合作项目 - 中国龙源电力运营的德阿风电场年供电量7.6亿千瓦时 满足30万户家庭需求 年减排二氧化碳62万吨 [4] - 中国电建承建的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年发电量预计4.8亿千瓦时 采用熔盐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发电 [4] - 2023年7月举办首期气候变化培训班 聚焦气候投融资和碳市场建设领域政策经验共享 [4] 国际合作与发展方向 - 南非作为《巴黎协定》和《仙台框架》签署国 展现减排和低碳转型决心 [2] - 两国计划开展海洋和气候联合研究 促进科研数据共享 为全球南方环境保护注入力量 [4]
关键矿物短缺或成全球气候行动新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12 19:11
研究核心观点 - 关键矿产资源约束可能颠覆能源转型预期 若忽视矿产约束 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至2060年或下降超50% 影响《巴黎协定》1.5°C温控目标[1] - 研究首次系统量化关键矿物短缺对全球气候战略的影响 表明低碳转型需应对资源供给的物理限制[6] - 碳中和不仅是能源革命 更是资源管理革命 将矿产约束纳入气候模型是完成温控目标的重要一环[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研究团队整合了AIM/CGE、IMAGE等5种国际权威综合评估模型提出的能源转型路径 构建了首个耦合矿产约束的路径评估框架[4] - 该框架将资源勘探、回收技术、贸易风险等变量纳入气候情景分析 揭示了传统模型忽视的"资源-气候"联动效应[4] - 研究量化了17种能源技术对40种关键矿物的需求及短缺风险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减缓路径[5] 研究发现与风险 - 在中等技术进步情景下 至2100年所有557条减缓路径均将面临矿物短缺问题 部分路径的短缺种类可能多达12种 涉及铟、铱、锡、锂、银等战略资源[5] - 矿物短缺分布呈现显著地域性 中东、非洲及南亚地区可能面临多达24种矿物的供应缺口 直接影响太阳能、风能、核能及储能电池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5] - 锂和钴短缺可能延缓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 碲、镓等稀有金属供应不足可能制约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扩张[5] 应对策略与建议 - 建议全球国家间开展更密切的贸易合作 提升回收效率 积极开发替代材料 并推动相较于风、光发电更为多元的低碳技术组合[5] - 需构建"技术-政策-市场"联动机制以平衡减排目标与资源安全 单一措施可能引发新问题 例如磷酸铁锂电池虽缓解钴短缺却增加对磷、铁等资源的压力[5] - 呼吁政策制定者大力发展第四代核能、强化关键矿产储备、构建韧性供应链 以技术创新对冲资源瓶颈[6]
加力突破 提档进阶丨水发绿能中船“蓝帆工程”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容量突破100MW
齐鲁晚报· 2025-08-12 17:41
项目进展 - 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1.6167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逆变器成功合闸 清洁电力平稳汇入电网 [1] - 中船"蓝帆工程"分布式光伏项目累计并网容量突破100MW [3] 项目细节 - 大连船用柴油机光伏项目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总装机容量达1.6167MW [3] - 项目为公司提供稳定清洁电力支持 显著降低生产碳排放和能源成本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3] 团队执行 - 水发绿能团队从前期厂房结构勘测 光照数据建模到定制化光伏方案设计全程参与 [3] - 团队应对复杂天气影响 协调多方并网流程 以毫米级精细标准把控工程质量 以倒计时紧迫感推进项目落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