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
搜索文档
重磅会议召开,“十五五”规划怎么看?(上篇)|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22 20:18
外部环境变化 - 新一轮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人工智能迅速迭代升级成为核心领域,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3][26]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从以成本效率为主导转向以安全稳定为主导,美西方国家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在岸化和友岸外包[3][28] - 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新兴多边机制如G20、APEC、金砖国家以及区域自贸协定如RCEP在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3][30]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万亿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6.78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6倍左右[7] - 超大规模市场带来五大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大、范围经济效益大、创新创造效应大、空间集聚效应大、发展外溢效应大[7]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左右,超大规模市场可以摊薄研发投资物流营销采购等成本,形成综合成本优势[7][8]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内需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需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5][9] - 现实中存在各种显性隐性市场准入壁垒,如地方在工程招投标、招商引资中设置不利于外地企业的条件[11][12] -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需要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16][17] 产业发展趋势 - 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推进,重化工业大规模扩张接近尾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将明显加快,人工智能+将孕育智能制造新场景[4][45] -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36][37] - 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期,2024年能源消费量59.7亿吨标煤,增长4%,预计2025年将超过60亿吨标煤,各类污染物排放叠加达峰增大环境压力[4][47] 科技创新挑战与机遇 - 中国科技创新存在短板,2024年研发经费支出3.6万亿元,投入强度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占6.91%,远低于OECD国家水平[40] - 中国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全球最大,人力资本加快积累,人口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35] -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58] 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 经济增长向中速收敛,劳动力数量贡献减弱,劳动力质量提升对冲,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上升[3][44] - 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房地产加上建筑业占GDP比重14%,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7万亿元,较2021年峰值收缩8.5万亿元[41] - 需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转向政府促进消费、消费引导投资的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42] 深化改革与开放 - 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38] -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深化国际产能合作[65] - 需要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数字智能技术积极作用,打破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类障碍和壁垒[22][23]
硬核“十四五”丨以速度改写距离 这五年“万物到家”成为日常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2 13:49
行业规模与效率 - 快递业务量达到年度1500亿件,五年间快递破千亿件所用时间逐年缩短 [3] - 当前每秒钟有超6000件快递寄递,每天超96万个标准集装箱往来港口,每年590多亿吨货物穿行 [3] - 全社会物流成本在五年间预计节省超11000亿元,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降至14元以下 [3] - 即时物流年订单量已突破480亿单 [7] - 物流业市场规模有望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9]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181个国家物流枢纽加速排布,串联重要交通动脉 [5] - 物流枢纽类型从港口型、陆港型为主,扩展到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数量持续走高 [5] - 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稳步构建,快递网点以平均每天新增100多个服务站的速度覆盖边远村庄 [7] - 建成全球最大的邮政快递网络 [9] 冷链物流发展 - 五年间鲜活农产品运输增加了2.3万条次日达路线 [3] - 布局10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覆盖31个省(区、市) [9] - 五年间新增冷库容量相当于27700万台家用冰箱,并拥有49.5万辆冷藏车 [9] 技术应用与创新 - 物流平台运用预演技术优化转运流程 [3] - 无人机突破地面交通限制,算法持续优化配送路径以提升效率 [7]
辽宁省国资国企阳光采购平台启动仪式在沈阳举行
辽宁日报· 2025-10-22 09:01
副省长王利波出席活动并讲话。 国资国企通过阳光采购平台进行相关业务,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全程留痕、永久可追溯,能有效 防范采购领域廉政风险、遏制"暗箱操作"等行为,切实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筑牢"不能腐"的制度防线, 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作贡献。 会议强调,制度建设是前提,平台建设是基础,规范运行是关键。要把阳光采购平台全方位建好、 全过程用好、全系统抓好,将平台打造成为辽宁国资国企改革的亮丽名片、监管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工 程、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采购平台,为辽宁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0月21日,辽宁省国资国企阳光采购平台启动仪式在沈阳举行。 建设全省国资国企系统统一的阳光采购平台,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公共资 源交易体系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 资监管效能、全周期赋能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推动国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
回望“十四五”| 扩内需增活力优环境 “十四五”深化改革结硕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2 08:28
内需市场 -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过去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8% [2] - 2024年和2025年实施的新一轮“两新”政策有效激发了国内消费潜力和投资动能 [2] - 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 [3] - 2021年至202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9.9%,比“十三五”期间提高11.1个百分点 [3] - 过去四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 [4] 消费领域 - 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型、改善型和新型服务消费均得到发展 [2] - 家政服务业扩容升级,演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加快应用 [2] - 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包括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文旅设施建设、加大消费信贷投放、设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出台贷款贴息政策 [2] 投资领域 - 投资向优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刷新进度条,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新动能 [3]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同比增长5.8%,投产新线968公里 [3] - 展望“十五五”时期,建议加大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建设 [4] 经营主体活力 - 市场准入制度持续优化,例如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为商业航天等产业带来机遇 [5][6]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民营经济发展局设立 [6] - 截至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 [6]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8.3% [6] - 展望“十五五”,国企改革将聚焦功能定位优化、强化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建设 [7]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支付平台互联互通等措施便利民众生活 [8] - 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的顶层设计健全,一揽子基础制度和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实施 [9] -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数据产品实现“一地上架、全国互认”,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9]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 [10] - 今年1至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10] - 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市场交易成本降低 [10]
扩内需增活力优环境 “十四五”深化改革结硕果
中国证券报· 2025-10-22 04:18
内需增长动力 - 过去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8% [1] - 2024年及2025年实施的新一轮“两新”政策有效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和投资动能 [1] - 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 [2] - 2021年至202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59.9%,较“十三五”期间提高11.1个百分点 [2] - 过去四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 [2] 消费市场发展 -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型、改善型和新型服务消费均加快培育壮大 [1] - 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包括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及出台贷款贴息政策 [2] - 家政服务业扩容升级,演出市场热度攀升,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加快应用 [1] 投资拉动作用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同比增长5.8%,投产新线968公里 [2] - 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新动能 [2] 民营经济发展 - 市场准入制度持续优化,如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特别措施为商业航天产业带来机遇 [3][4] - 截至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 [4] - 今年1至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6] 国有企业改革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年均增速7.3% [5] - 中央企业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8.3% [5] -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 [5]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106项 [6]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 [6] - 数据产品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实现“一地上架、全国互认” [6] - “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 [6] - 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 [7]
国际大行继续“超配中国”,部分个股一度被外资“买爆”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2 00:01
外资机构对A股市场的观点 - 瑞银在新兴市场中给予中国超配评级 理由是中国企业营收增长和每股收益增长均比印度更快 且MSCI中国指数的资本回报率在改善 [2] - 联博基金认为A股具备较高配置价值 短期波动后投资者可加大对权益市场的关注 因市场对贸易摩擦敏感度下降 政策强调资本市场稳定 MSCI中国指数盈利预测修正广度已于2025年8月转正 [5][6] - 景顺认为中美经贸动态可能导致短期波动 但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潜在入场点 因中国对其他地区出口展现韧性和多元化 全球出货量强劲反弹支撑经济及市场情绪 [6] A股市场风格与驱动因素 - 瑞银证券分析师孟磊指出10月以来A股出现从科技成长向价值红利的风格切换 影响因素包括中美贸易摩擦 投资者组合再平衡 科技板块前期涨幅大导致获利了结 [2][5] - 孟磊认为A股中期表现依然向好 成长风格可能跑赢价值风格 若成长风格大幅回调将是逢低买入机会 投资创业板指的风险回报比较好 [2][10] - 联博基金认为更稳定的盈利增长是股市长期趋势向上的关键 能吸引长期投资者并为估值与市场稳定性提供支持 [10] 外资持仓与行业偏好 - 外资青睐A股行业龙头股 截至9月底贵州茅台 中国平安 五粮液最受外资青睐 持股外资机构数量分别达到85家 83家和81家 另有11只股票吸引超过70家外资机构持有 [7] - 银行股是外资重仓方向之一 外资持股数量前十的A股公司中上市银行占据7席 32家外资机构合计持有南京银行22.36亿股 75家外资持有工商银行15.65亿股 [7] - 外资持仓市值最高的A股是宁德时代 达到2656.59亿元 占总市值比例约14.49% 贵州茅台和美的集团持仓市值分别为881.42亿元和716.48亿元 [8] - 部分个股外资持股比例较高 思源电气 华明装备和宏发股份的境外投资者持有比例均超过24% 思源电气总境外持股比例在7月末达到28.07%触及暂停买入红线 [3][8] 外资具体操作与个股动向 - 外资在三季度瞄准A股龙头股跑步入场 美林国际第三季度新进海大集团前十大股东 持股1201.85万股 比例0.72% 而阿布扎比投资局退出该股前十大股东 [8][9] - 摩根士丹利子公司三季度大幅加仓思源电气 持股1161.87万股 环比大增43.32% 成为第五大股东 [9] 行业关注与投资策略 - 瑞银在行业偏好上维持杠铃策略 关注AI主题 A股券商和高股息股 并更看好A股因对地缘政治更具防御性 [10] - 摩根大通认为反内卷与服务消费有望成为十五五规划带来的潜在上行机会 可能是推动行业周期性好转及沪深300指数实现每股收益目标的关键 [11] - 瑞银投资银行预测新五年规划将聚焦高质量增长和新质生产力 主要由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 并可能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遏制地方政府无序投资 促进消费 向外商投资开放服务业 [11]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从“十四五”看中国力量
新华网· 2025-10-21 23:20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前4年平均增速达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经济总量逼近140万亿元,经济增量预计规模超35万亿元 [3]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接近60% [6] 产业发展与制造业 - 制造业增加值5年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领跑全球 [3]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 [5]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5] - 实现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飞行等多个"国产"和"第一"突破 [5] - 人工智能、5G、生物技术等领域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5] 国内市场建设与改革 -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提出"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 [6]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9]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300多项改革举措渐次推出 [8] 对外开放与贸易 - 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8.1%,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 [9] - 海南自由贸易港成型起势,全岛封关运作于12月18日启动 [9] - 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通过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深化合作 [9] 农业与粮食安全 - 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较2020年增产740亿斤 [3]
四中全会和十五五规划,我们要关注什么?
2025-10-21 23: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宏观经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特定成长板块(如AI、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等)[1][10][13] * 公司层面未具体提及,但分析涵盖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前景[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 当前经济呈现生产强劲(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内需疲弱(消费增速下滑,以旧换新补贴商品零售增速降至6.7%)、外需有韧性的格局[11][12] * 企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压力,出口依赖低价策略影响利润[11][12] *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四季度只需增长4.6%即可完成全年5%左右目标,因此四季度出台更多增量政策必要性不大[12] * 货币政策受银行息差限制,宽松空间有限,建议降低对政策刺激的预期[3][12] 十五五规划与四中全会影响 * 十五五规划经济增速目标可能设为4.5%或不低于4%,虽三季度GDP增长4.8%,但经济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1][2] * 规划将重点部署新质生产力,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3][10][13] * 同时关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人力资源流动优化、电力定价机制改革、财税体制与收入分配改革等议题[5][10] * 四中全会讨论十五规划对股市有积极影响,因涉及远期结构性安排[7] 债券市场与利率 * 利率波动关键因素包括财政刺激、基本面反弹、货币政策预期、市场行为及海外因素[6] * 当前弱基本面下,货币政策宽松是大概率事件,债券市场基本面因素包括总需求、央行与财政政策配合及中美监管[1][6][7] * 三季度扰动因素已充分发酵,建议坚定做多债券,抓住年内投资机会[1][7] 股票市场与板块展望 * 市场受中美博弈和成长预期波动影响,对AI和成长板块维持积极态度[8] * 成长向价值切换的条件不充足(缺乏强政策预期、PMI上行、外资持续流入等)[8] * 海外算力预期未下修,美国科技股估值相较2000年互联网泡沫次高点仍有30-40%空间,回调压力不大[8][9] * 三季报业绩密集披露显示企业利润端有修复态势,将吸引场外资金进场[14] * 短期建议避免追涨成长板块,关注位置偏低的机会[1][9] 消费与内需驱动 * 转向消费和内需需财政货币配合,重点包括服务消费、新型消费、文旅消费等领域[5] * 需要总量政策支持消费,否则效果难保证,并通过民生保障措施(如生育补贴)促进消费增长[5][16] 其他重要领域与资产 * 十五规划重点领域还包括制造业提质增效(通过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低空商业航天、具身智能等新兴行业,以及跨省大型基建项目[13][16] * 长期看多黄金,但近期伦敦金出现超买信号,交易角度建议回调至接近4000时再做多[1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已有创新金融工具及财政空间应用,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支持以实现增长目标[3][4] * 国庆节前后中央出台两个5000亿增量政策(总计1万亿),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缺口[12] * 明年元旦后,地方政府可提前发行2万亿特种再融资债和8000亿新增专项债支持现金流[12]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4%,地产投资走弱,基建降幅收窄,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下滑[11]
展望“十五五” | 专访贺铿:必须改变以往将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倾向 更加突出民生领域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22:57
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 当前宏观调控的关键任务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变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倾向,更加突出民生领域的投入[2][3] - 需要摒弃GDP至上的政绩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以GDP增速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6] - 宏观调控应注重财政收支平衡,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具有法定约束力,必须严格执行[7] 财政支出与消费拉动 - 中国GDP中最终消费占比仅为55%左右,目标是将这一占比提高到65%以上以拉动消费[3][5] - 财政支出结构必须逐年向民生倾斜,这一调整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3] - 在民生投入方式上,必要时应直接发放消费券或现金,重点关注生活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8] 企业发展与市场环境 - 当前企业面临的关键困难是产品销路不畅,核心症结在于需求不足,中央已将扩大需求视为关键抓手[18] - 政策资源应聚焦于产品有市场的企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满足绝大多数民众的基础消费品需求[20] - 对于产品滞销、技术落后、丧失竞争力的企业,若因缺乏创新导致市场流失且不思改革,应允许其依法退出市场[21] 就业与社会保障 - 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促进就业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10][13] - 要补齐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资金缺口较大的短板,首先应严格缴纳五险一金,加强稽核实现应保尽保[16] - 任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不缴社保的约定均属无效,企业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经营[17] 市场体系建设与竞争政策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要素市场化的关键着力点是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厘清供应链各环节的过剩与短缺状况[19] - 反内卷政策应聚焦于反对不正当竞争,首先厘清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并予以打击,对正当竞争则依法保护[19] - ESG标准的构建需要有法律约束,可先由政府制定行政法规,经试行后正式上升为法律[18]
透过“三季报”看中国经济稳步前行
人民日报· 2025-10-21 14:28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8% [3] - 经季节调整后,三季度GDP环比增长1.1%,比二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 [3] - 经济增量达到39679亿元,同比多增1368亿元 [4] 消费表现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 [1][6] - 以旧换新政策涉及的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7] - 截至9月10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有超3万人申请换新车 [7] 投资表现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0个百分点 [1][7] - 与设备更新相关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4%、11.8% [7]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3% [7] 工业与新动能成长 -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 [5] - 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8% [1][8] - 规模以上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 [1][8] - 规模以上电机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 [1][8] - 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产量分别增长29.7%、27.1% [8] - 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 [10] 外贸与国际收支 - 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 [4] - 9月末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 [4] - 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0%,外汇储备连续2个月增加 [10] 服务业与数字经济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7%,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 [10] 政策支持 - 有关部门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6] - 在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相关政策作用下,前三季度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106.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