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

搜索文档
“三投资”方法论 | 公募基金篇三 做好风险管理,破解“短钱困局”
第一财经· 2025-05-15 11:04
资产管理不在朝夕之盈,而在长远之兴。 公募基金的留客之道 近年来,A股市场结构化行情愈演愈烈,赚钱难度有所增加,投资者与机构均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投 资者在海量投资产品与复杂市场环境中,陷入"既怕踏空又恐踩雷"的焦虑,追涨杀跌成为常态;另一方 面,机构在投入大量资源"摇人"拓客后,如何将短期资金沉淀为长期投资,实现从"拉新"到"留客"的跨 越,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联手推出的"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 践"系列访谈中,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就如何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破解"短钱困局",给出了自己的答 案。 风险管理筑牢基石 随着A股市场结构化行情持续演绎,板块轮动速度显著加快,热点切换犹如"走马灯"。Wind数据显示, 今年1月,有色金属行业以4.47%的涨幅领涨申万一级行业;2月计算机板块接力冲高后,随即陷入长达 两个月的回调周期;3月家用电器行业单月涨幅超4%,却在4月迎来5.65%的回调。 这种高频次、大幅度的行业轮动,让普通投资者难以捕捉投资节奏,追涨杀跌现象屡见不鲜。每当市场 出现阶段性上涨,投资者情绪迅速升温,增量资金跑步入场,但急涨后的回调往 ...
“三投资”方法论 | 保险资管篇二 险资怎么投硬科技领域?
第一财经· 2025-05-15 10:58
核心观点 - "三投资"理念能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投向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企业[1] - 硬科技领域具有高成长潜力、高技术风险、高市场不确定性的"三高"特性,融资面临挑战[1] - 险资可通过PE、S基金、并购等方式构建"风险可控、期限适配、综合赋能、接力接续"的新型投资通路[1] 投资理念与实践 - 价值投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财务指标,更体现在未来供给迭代和需求创造上[2] - 科技策源地是投资热土,公司以上海为根据地,在硬科技、国产替代等方向进行全产业链布局[2] - 半导体产业链具有显著带动效应,公司近年来在该领域直接投资已超50亿元[3] 投资挑战与解决方案 - 硬科技企业技术迭代呈现"摩尔定律"特征,保险机构投研体系难以匹配[4] - S基金适合险资配置,底层资产清晰且能缩短投资期限,可能取得更高年化收益率[5] - REITs作为资产证券化工具,在新能源发电等领域规模超30万亿元,但证券化率不足0.6%[5] 新型投资工具布局 - 公司正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上布局REITs产品,如星链、IDC机房、GPU算力中心等[6] - 部分另类投资需5~10年培育周期,需重视宏观政策稳定性、产业研究前瞻性等因素[6] - 公司拥有17类工具,可在投资决策中建立多维匹配模型[6]
“三投资”方法论 | 公募基金篇一 破解信任危机,提升基民获得感
第一财经· 2025-05-15 10:58
公募基金行业信任危机与转型 -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从2021年历史高位6.16万亿元缩水至2024年底的3.43万亿元,降幅达44% [3] - 2024年一季度近七成正收益主动权益类基金遭遇净赎回,净赎回份额达693.04亿份,反映"微涨就走"现象 [1][4] - 行业正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需解决"高位发行""追求爆款"等历史遗留问题 [4]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行为 - 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53.57%,但2022-2023年连续两年亏损(-19.2%和-11.78%) [3] - 正收益基金占比从2020年99.65%(2285只)骤降至2022年3.42%(119只) [3] - 2024年一季度75%产品实现正回报,平均收益率3.86%,但未能扭转赎回趋势 [4] "三投资"理念的实践意义 - 理性投资是基础(减少非理性交易),价值投资是方法(关注企业内在价值),长期投资是目标 [4][5] - 该理念可降低市场波动性,促进资本有效配置,增强市场稳定性 [2][4] - 需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如将"客户持有期""复购率"纳入KPI,弱化短期规模考核 [7] 投资者信任重建路径 - 需解决时间/风格/业绩/持有期四类错配,例如通过逆周期服务和市场周期培训 [7] - 金融产品收益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要求建立合理预期管理 [6] - 监管部门拟将投资者获得感纳入分类评价体系,推动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7][8] 行业转型具体措施 - 推广定投工具、历史估值分位数据等辅助决策手段 [7] - 调整销售策略,在市场低迷时加强投资者教育而非追逐热点 [6][7] - 部分公司已实施考核变革,强调持有体验而非短期规模 [7]
聚合力做好投保工作 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证券日报· 2025-05-15 00:25
■择远 今天是第七个"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以此为契机,各方将陆续开展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唱响保护投资者合法 权益和倡导价值投资的主旋律。 我国资本市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投资者群体。保护好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让投资者更 加公平地参与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领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保护好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监管部门的本分和使命。多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深化投资者保护理 念,强化投资者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投资者保护工作没有终点,因此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夯实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基础, 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实质的公平保护,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获得感;要坚持问需于市场、问计于市场、问道于市场,牢牢把握 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基本市情,持续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要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坚持依法严惩、依责严防,快、 准、狠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保护,是投资者实现投资价值、分享经济成长红利和上市公司成果的关键。基于 此,上市公司要以提高自身投资价值为重要抓手,增强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和能力;要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彻到公司信息披露的 全 ...
精彩抢先看|秒懂金融·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5.15投保日特别节目
第一财经· 2025-05-14 15:42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国九条"部署要求,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树立理性投资、价 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202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指导 单位,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中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了首届资产管理行业践行"三投资"理 念优秀实践展示活动。 节目中,三位嘉宾将分享"2024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展示活动"的评审流程与评价标 准。推动投资者了解基金评级机构的产品,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产品选择符合"三投资"理念的管理 人。 完整节目将于5月15日15:00在第一财经官网/APP"秒懂金融"专题上线,并在5月17日17:00于第一财 经电视"秒懂金融"栏目播出,敬请关注。 为倡导"三投资"理念,帮助广大投资者加深对资管行业和管理人的理解,上交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 和第一财经组织首届优秀实践资管机构接受访谈,共同打造了《秒懂金融·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 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专题节目,来自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公司、券商资管等资管 领域优秀实践展示机构的相关人士分享"三投资"理念、实践经验以及所思所想。 为了帮助投资者了解"三投资"理念的 ...
精彩抢先看|秒懂金融·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5.15投保日特别节目
第一财经· 2025-05-14 15:07
政策背景与活动目的 -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国九条"部署要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并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三投资"理念 [1] - 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指导单位,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开展首届资产管理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展示活动 [1] 活动内容与形式 - 上交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联合打造《秒懂金融·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专题节目 [1] - 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公司、券商资管等领域的机构代表分享"三投资"理念与实践经验 [1] - 5月15日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播出特别节目,邀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及量化分析师解读评审流程与评价标准 [2] 节目播出安排 - 首播时间:5月15日15:00通过第一财经官网/APP"秒懂金融"专题上线 [2][4] - 电视重播:5月17日17:00在第一财经电视"秒懂金融"栏目播出 [2][5] 参与机构与平台 - 主办单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第一财经 [5] - 播出平台:第一财经客户端(线上)、第一财经电视(线下) [5]
深度绑定投资者利益公募新品已在路上
上海证券报· 2025-05-13 02:53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 强调"以投资者为本"核心价值观 新一批浮动管理费基金即将上报 [1] - 方案是近年来最具系统性、前瞻性的监管创新 引导行业回归"受人之托 代客理财"本源 [2] - 方案从考核评价体系、业绩比较基准、权益产品创新三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2] 浮动管理费基金创新模式 - 新批浮动管理费基金采用三档费率 根据业绩比较基准表现调整管理费率 实现利益深度绑定 [3] - 示例显示管理费可在0.6%-1.2%+区间浮动 业绩超基准可获奖励 低于基准则降低收费 [3] - 截至2024年底全市场75只浮动费率产品 管理规模783.29亿元 其中业绩挂钩型占比84% [5] 行业发展趋势 - 2019-2021年重量轻质扩张拖累主动权益基金业绩 需重建投资者信任体系 [2] - 2023年20只浮动费率基金试点发行 形成清晰有效的运作模式 [4] - 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将重新成为重点 各方利益通过新机制趋于一致 [5] 投资者利益保护 - 浮动费率机制使基金公司与投资者风险共担 提高投资者获得感 [3] - 嘉实基金表示投资者获得感是吸引资金入市的关键 [3] - 兴证全球基金认为新机制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实际回报 [2]
公募基金新规出炉,基金经理考核权重调整,对投资者有什么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5-12 07:33
看到一组公开数据,截至25年1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有163家,公募基金的资产净值达到31.93万亿 元。30万亿以上的公募基金规模,如何进行规范运作,将会对整个A股市场的运行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炉,意味着我国公募基金将面临着重要性的改革。与以往相 比,这一次公募行业的改革力度很大,特别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薪酬待遇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以外,还会考虑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等,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公募基金往往过分追求基金管理规模的增长,因为基金管理规模的大小,与基金经理、基金 管理团队的薪酬待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然而,在基金过分追求管理规模的同时,却疏忽了投资者的盈亏问 题,导致不少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并不佳。 针对公募基金而言,随着管理规模的不断变化,基金的投资风格、资产配置方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举一个例子,过去某基金的管理规模只有20亿元,基金经理可以灵活配置大盘股、中小盘股等资产。考虑到基金 管理规模不大,所以基金经理在持仓上有着明显的变化,也不会对相关的股票价格造成较大的影响。 随着基金管理规模的大幅 ...
“靠谱三连”!吴清: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国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5-11 23:26
资本市场政策支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中国资本市场具备靠谱的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和制度保障,为市场注入确定性 [1][9][10] - 四月初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国际经贸秩序,国内资本市场面临压力,但通过政策、资金、预期对冲组合拳,市场展现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2] - 中央汇金公司果断出手,全国社保、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机构积极投入,上市公司采取回购增持维护股价稳定 [2] - 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央行健全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 [6] 公募基金改革 - 将尽快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4] - 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少收管理费,扭转"旱涝保收"现象 [4] - 将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等指标纳入考核,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4] - 为每只基金设立清晰业绩比较基准,建立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的机制 [5] 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 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7][8] - 抓紧发布新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更好发挥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 [7][8][19] - 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优化发行注册流程,完善增信支持 [7][8] - 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鼓励境外投资机构设立人民币基金 [15][16] 市场估值与吸引力 - 沪深300市盈率12.3,明显低于标普500等全球主要指数 [12][13] - 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清晰,集聚效应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巨大 [11][13] - 在全球市场不稳定环境下,中国资产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12][13] 上市公司支持措施 - 2024年至2025年3月底累计走访2352家上市公司,解决3300多项问题 [19] - 对受关税影响大的上市公司增强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监管包容度 [19] - 2024年"并购6条"发布后沪深两市披露重组项目近1400单,同比增长40% [19] - 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股、债、REITs等多种工具开展直接融资 [20] 投资理念与机构发展 - 强调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努力回报投资者的理念不会退休 [21] - 中国市场将产生一批优秀投资机构和百年老店,需要规则催生优秀投资家 [21]
总规模、非货规模排名持续下滑 这家基金公司怎么了?
中国经营报· 2025-05-11 23:24
基金公司规模变化 - 2025年一季度交银施罗德基金资产总规模下滑687.58亿元,为全行业下滑幅度最大 [1] - 公司非货币基金规模从2023年中3144.03亿元下滑至2025年一季末2377.86亿元,降幅24.4% [3] - 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单季度下滑516.9亿元,从2825.69亿元降至2308.79亿元 [4] 业绩表现与产品结构 - 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3年中1408.89亿元下滑至2025年一季末872.98亿元 [5] - 87只主动权益基金中44只最近三年收益率为负,占比50.6% [8] - 交银内核驱动基金最近三年收益率-25.48%,交银持续成长A份额收益率-24.54% [8] - 指数基金规模从202.17亿元上升至346.02亿元 [7] 投资策略与行业配置 - 主动权益产品持仓集中于大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调整幅度较大行业 [6] - 交银内核驱动基金2022年持仓中电力设备占比17.01%,消费行业占比20.4% [9] - 交银持续成长基金2022年医药行业持仓占比60.72%,电力设备占比19.45% [10] 专家建议与发展方向 - 需加强投研一体化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避免依赖少数基金经理 [12] - 建议增加被动指数产品布局,定期审视产品业绩 [13] - 应建立更严格风险评估和监控系统,定期进行压力测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