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搜索文档
二季度“互换通”运行稳健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互换通”业务发展态势 - 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互换通”已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利率衍生品市场、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 [1] - 2025年二季度,“互换通”清算量为1.15万亿元,同比上升26.37%,占同期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总清算量的11.65% [1] - 上线以来累计清算量达7.16万亿元,参与者已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2家金融机构 [1] 市场影响与成效 - “互换通”上线后,5年期FR007利率互换的在岸与离岸价格相关性从95%提升至99%,境内外价格联动效应增强 [2] - 境外投资者持续增持中国债券,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达4.23万亿元,较2023年5月大幅增加1.04万亿元 [2] - 境内报价商结构更趋均衡,外资报价商参与度显著提升,境外投资者覆盖范围扩大,新增多家国际机构参与,累计达82家 [2] 产品创新与机制完善 - 2025年6月30日,“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产品期限拓展至30年,上线首日有25家境内外机构参与,累计交易56笔,名义本金规模达15.3亿元 [3] - 长期限合约的推出填补了长期限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为超长期国债投资者提供精准对冲手段,契合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需求 [3] - 为降低机构参与成本,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上海清算所决定继续全额减免“北向互换通”交易及清算费一年 [4] 风险管理与基础设施 - “互换通”业务风险资源占用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风险资源池储备充足,通过中央对手清算机制有效管控交易双方风险敞口 [3] - 多边净额轧差显著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资金占用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完善的履约担保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信用保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做好拓展LPR标的利率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境外投资者提供精准对冲人民币贷款利率风险的工具 [4][5] - 将持续丰富产品品种,拓展增值服务,完善“全链条、多维度”的风险防控体系,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4][5] - LPR利率互换合约的扩容将进一步丰富境外投资者可参与的产品谱系,满足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5]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 畅通科技和产业循环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进展 -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目标 [1] - 6年来相继落地"大湾区金融30条""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南沙金融30条"等系列金融支持政策 [1] - 粤港澳三地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体制机制差异 金融合作难度较大 [2] 金融互联互通成效 - 支付方式互联互通提升居民支付体验 代理见证开户解决港澳居民异地开户痛点 [2] - 人民币个人资本项下开放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 [2] - "跨境理财通2.0"推出3个月新增个人投资者4.3万名 包括内地和港澳居民 [2] - 截至2025年3月末大湾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8.5万亿元 人民币占本外币结算比重超70% [5] 体制机制创新需求 - 当前制度型开放以单点单线改革为主 集成式创新较少 [3] - 广东金融国际化存在不足 香港金融机构规模偏小 [3] - 需探索将大湾区作为整体统一规划 通过顶层立法推动跨境市场融合与规则对接 [3] - 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与港澳监管机构密切沟通 采用"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渐进开放策略 [4]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 需加快形成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 构建跨境投融资机制 [6] - 依托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6] - 资本项下进一步开放是金融开放的核心 需构建高效安全的体系 [6] 科技赋能金融创新 - "跨境理财通"加入AI客服和智能投顾后客户转化率提升40% [7] - AI优化跨境保险理赔可使澳门单笔业务成本降低60% [7] - 未来国际金融枢纽将是数据、算法与场景深度融合的三维生态 [7] - 需探索跨境金融大数据池建设 实现三地数据安全流通与价值挖掘 [7]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大湾区产业链完备 资源禀赋突出 [8] - 科技金融和供应链金融领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8]
熊猫债累计发行破万亿元 “小众市场”缘何快速扩容?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9
熊猫债市场发展现状 -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发行主体包括外国主权政府和地方政府 国际开发机构 境外金融机构 境外非金融企业等四类 [1] - 2023年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544.5亿元 2024年突破1900亿元 2025年截至5月22日已发行38只 规模672亿元 全市场累计发行金额达10425.9亿元 [1][3] - 熊猫债在总规模逾180万亿元的中国债券市场中占比虽小 但在金融市场开放加速背景下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1] 历史发展转折点 - 2005-2015年初期仅发行10只熊猫债 累计发行额113亿元 因市场规模小 流动性差及监管框架不完善导致发展缓慢 [2] - 2015年"8·11"汇改后 人民币贬值预期推高离岸融资成本 促使发行主体回流在岸市场 2016年发行66只熊猫债 规模超1300亿元 达前10年累计额的11.5倍 [2] - 2023年成为第二个转折点 发行94笔熊猫债 规模1544.5亿元 因中美欧利差扩大及资金出境限制放开 [3] 市场扩容核心动力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在跨境收支 外汇储备 金融交易等维度使用显著增加 提升境外机构募集人民币资金兴趣 [4] - 中国债券市场利率中枢下移 熊猫债发行利率从2020年3.18%降至2024年2.51% 2025年进一步降至2.33% 融资成本优势显著 [3] - 监管政策优化 2022年末明确允许熊猫债募集资金汇往境外使用 提升外资企业发行动力 [3] - 全球分工格局变化下 境外发行人寻求多元化融资渠道以应对市场风险 [5] 市场多元化特征 - 发行人类型多元化 外资企业及国际机构占比从2016年约20%升至2024年39.17% 2025年达44.64% [6] - 新发行主体不断涌现 2023年新增17个发行人 2024年新增12个 包括大众集团 巴斯夫 拜耳等跨国企业 [6] - 发行人区域覆盖五大洲 2023年巴西企业书赞桉诺成为首个南美洲发行人 [6] - 投资人群体拓展 吸引海外央行等长期资金 2024年凯德公司熊猫债实现境内外投资者比例各占一半 [7] - 发行品种创新 出现可持续挂钩债券 国际开发机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债券等专项产品 [7] - 中长期债券发行规模增长 5年期及以上债券占比从2022年6%升至2023年14% 2024年达23% [7] 募集资金使用特点 - 资金使用境内外分流 中资企业超70%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外资企业更多用于境内外公司经营活动与一般用途 [8] - 纯外资机构倾向将资金汇出境外 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绿色产业业务发展或优化资产配置 在中国业务量大的企业则倾向境内使用 [9] - 超主权多边开发机构募资用于支持国家地区发展 主权国家发行人通常选择出境支持财政支出 中资非银机构由境内子公司用于偿还借款或补充运营资金 [10] 制度优化与创新机制 - 监管制度涵盖市场准入 发行定价 信息披露 资金使用等各方面 2023年跨国企业发行引入"边际区域灵活配售""时间优先配售原则"等创新机制 [11] - 创新机制实现发行人 投资人 主承销商共赢 丰富投资人结构 提升二级流动性 提高配售成功率 减少承销压力 [11] - 建议加强境外主体市场交易与培训 优化会计准则更换成本 提供外汇风险管理衍生品 [11] 未来发展建议 - 放宽级别和准入要求 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或企业进入市场 推动发行人多元化 [12] - 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整合 降低发行人前期成本 [12] - 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 扩大投资者基础 解决中小银行对境外客户投资偏好限制 [12] -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路演 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 提升产品吸引力 [12] - 期待绿色 可持续 科技创新等主题熊猫债得到更广泛推动 [13]
伦敦人民币业务年度报告发布会暨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在上海清算所举办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责任编辑:袁浩 伦敦金融城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欧洲代表处发布的最新一期人民币报告《释放人民币潜力:人民 币报告的关键发现》显示,2024年,伦敦在外汇、信贷、清算及跨境结算等领域的人民币业务持续增 长,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本报讯 记者张弛报道 近日,由伦敦金融城主办的伦敦人民币业务年度报告发布会暨人民币国际化 研讨会在上海清算所举办。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贺凯思,黄浦区区长徐惠丽、副区长 沈丹娜,上海清算所董事长马贱阳等出席会议。马贱阳以"建设境内外金融市场连接枢纽,夯实人民币 国际化发展之路"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
朱鹤新:积极推出多项支持性政策助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宣布一系列外汇便利化政策措施 旨在推进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 -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 对美元升值1.6% 跨境投资活跃 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处于较高水平 买入境内股票增多 [1] - 未来外汇市场将保持平稳运行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1] 外汇政策体系改革方向 - 更加便利 完善越诚信越便利政策体系 以科创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银行外汇展业改革 建立政策评估和生态评估机制 [2] - 更加开放 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统筹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 强化本外币一体化管理 [2] - 更加安全 加强宏观审慎加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 防范外部冲击风险 推动监管向主体监管转变 高压打击违法违规活动 [2] - 更加智慧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升管理数字化水平 加强智慧外管建设 提升风险识别和业务监管智能性精准性 [2] 贸易便利化政策 - 深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改革 实施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 鼓励银行将更多贸易新业态主体纳入便利化政策 [3] - 优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汇资金结算 便利诚信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 [3] 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 - 全国实施支持科研机构吸引利用外资 扩大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 缩减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 [3] - 全国推广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 便利资金归集使用 [3] - 开展绿色外债政策试点 鼓励企业借用外债用于绿色项目 [3] - 完善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 统一本外币政策 便利募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 [3] - 新发放一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 满足境内主体境外投资合理需求 [3] 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 - 实施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 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等10项便利化政策 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持续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高质量政策和服务供给 支持各类主体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央行继续买买买,黄金新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8-08 15:56
外汇储备规模 - 截至2025年7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922亿美元,较6月末下降252亿美元,降幅为0.76% [1] - 外汇储备结束了此前连续6个月的环比回升态势,但已连续20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1] - 2025年前6个月外汇储备余额连续增长,7月首次出现下降 [2] 外汇储备变动原因 - 7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 [3] - 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 [3] 黄金储备情况 - 央行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7月末黄金储备报7396万盎司(约2300.41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约1.86吨) [3] - 截至7月末,黄金储备余额为2439.8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余额的7.41%,环比上升0.09个百分点 [3] - 中国黄金储备占比仍明显低于1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 [3] 央行增持黄金动因 -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使国际金价可能长期易涨难跌,央行从控制成本角度暂停增持的必要性下降 [3] - 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角度出发,增持黄金的需求上升 [3] - 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及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未来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 [8] 黄金市场表现与机构观点 - 现货黄金价格在8月7日触及3390美元/盎司,日内一度涨0.64%,近一周累计上涨3% [4] - 今年以来现货黄金价格已累计上涨超28%,4月曾创下350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 [6] - 渣打银行预计未来3个月金价有望触及3400美元/盎司,未来12个月预估值维持在3500美元/盎司 [4] - 花旗预计第三季度金价将在3100至3500美元/盎司区间盘整 [4] 全球黄金需求趋势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含场外交易)达1249吨,同比增长3% [4] - 全球央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共增储166吨,购金态势延续但节奏有所放缓 [4] - 世界黄金协会调查显示,95%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将进一步增加 [4] 黄金市场展望 - 下半年金饰消费或继续面临金价高企的压力,行业整合趋势可能抑制上游需求 [7] - 季节性改善及潜在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支持有望为金饰消费提供一定支撑 [7] - 下半年黄金投资或保持强劲,地缘政治与经济风险催生的避险需求将继续利好金条与金币投资 [7]
黄金储备九连涨,全球央行购金态势延续,金价或易涨难跌
华夏时报· 2025-08-08 15:45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明会 北京报道 8月7日,央行官网披露,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黄金储备为7396万盎司,环比增加6万盎司。 这也是官方黄金储备连续第9个月增加,不过从环比增量来看,已连续第5个月处于低位。 "符合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5月以来国际经贸摩擦态势 有所降温,避险需求弱化导致国际金价出现小幅调整,但仍处高位。7月央行继续增持黄金,主要原因 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易涨难 跌。"这意味着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暂停增持黄金的必要性下降,而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角度增持黄金 的需求上升。展望未来,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 央行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 8月7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黄金储备报7396万盎司,环比增加6万盎司。这也是央 行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第9个月增持黄金,但增持步伐相对放缓。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央行黄金储备环比增加33万盎司,2025年1月至6月,这一数字分别为16万、16 万、9万、7万、6万、7万盎司。 购金态势延续但节奏有所放缓,这也与全球 ...
10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6万亿美元,黄金储备连续6个月保持不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8 15:31
外汇储备规模变化 - 截至2024年10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为3.26万亿美元 较上月末下降553亿美元 环比下降1.7% [1][7] - 规模下降主因是美元指数上行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共振 带动外储估值下行 [7] - 美元指数10月大幅上涨3.1% 导致非美元资产以美元计价相应缩水 估计直接带动外储规模估值下降约400亿美元 [7] 黄金储备状况 - 10月末黄金储备为7280万盎司 与上个月持平 连续6个月保持不变 [3] - 央行暂停增持因黄金价格处于历史高位 适当调整增持节奏有助于控制成本 [3][14] - 短期内央行恢复增持黄金的可能性不大 因价格预计持续在2000美元/盎司以上高位运行 [14] 全球资产价格表现 - 10月份美元指数环比上涨3.2% 主要非美元货币集体贬值 其中日元兑美元下跌5.5% 欧元下跌2.3% 英镑下跌3.6% [4] - 债券市场方面 10年期美债收益率环比上升47个基点至4.28% 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1.4% [4] - 全球股市表现分化 标普500指数下跌1.0% 欧洲斯托克50指数下跌3.1% 日经225指数上涨3.1% [7]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 人民币资产对外资吸引力显著提升 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对股市产生明显提振 [8] - 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 但CFETS等三大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稳中有升 [10] -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跨境电商等新动能增长较快 为外储规模提供重要支撑 [12] 外汇储备前景展望 - 当前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储规模处于适度充裕水平 预计未来将持续稳定在略高于3万亿美元规模 [10][12] - 美联储持续降息背景下 美元指数上升空间有限 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大幅下跌风险较小 [10] - 出口保持强势 跨境资金流动整体稳定 将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 [7][8]
熊猫债走俏助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日报· 2025-08-08 15:31
境外机构在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被称为"熊猫债"。继去年发行量创历史新高后,今年一季度,熊猫债 又迎来开门红,在全球债券市场中不断刷新热度,引发广泛关注。 熊猫债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却一点都不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 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熊猫债作为境内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一环,在引入国际发行人及投资人、 丰富债券市场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熊猫债全年发行量首次突破1500亿元 大关,发行主体家数、发行期数和发行规模同比增幅均超80%,纷纷创下历年最高水平。 创历史新高,折射出境内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与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相较于美元债券市场,人民币债 券市场的融资成本有着显著的优势。在过去美元的低利率背景下,大部分国际公司一般倾向于在美元债 券市场完成债券发行,之后再将资金转为人民币为其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注资。现在,由于美元利率高 企,这些国际公司倾向于直接发行人民币债券完成融资需求。熊猫债也由此成为海外发行人"降成本"的 重要手段。 除成本优势之外,制度配套是另一大吸引力。202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 《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 ...
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债市 加仓步伐稳健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31
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毛艺融 外资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4月份境外投资者净买入境内债 券、股票分别为1247亿元和451亿元人民币。至此,境外机构投资者已连续8个月增持中国债券。 外资机构"买买买"的同时,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也在扩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 4月末,共有1129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由此可见,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中国债市展现较强的"磁吸力"。 境外投资者 持续加仓中国债市 近期,互换通迎来进一步升级。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宣布支 持"互换通"机制安排进一步优化,包括新增"互换通"合约压缩功能、新增历史起息合约和IMM(国际货 币市场)合约、延长交易手续费全额减免执行期限等。 "这将更好地满足境外资产管理机构的入市交易需求,方便境外投资者参与内地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 提升市场活力;助力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的长远发 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香港交易所表示。 未来,外资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仍有较大空间。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