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光抢安世半导体不够?冯德莱恩:欧洲机遇已到,首先从中国下手
搜狐财经· 2025-10-27 07:57
欧盟绿色豪赌撞上中国硬实力! 冯德莱恩三周认输背后 汽车芯片断供的警报响彻欧洲大陆,布鲁塞尔办公室里的政治家们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全球经济链上的"七寸"。 "我们绝不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月23日,欧盟秋季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成功说服各国领导人通过2040年减排目标时,发出这样的警告。 她雄心勃勃地提出欧洲重塑工业竞争力的计划,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削减90%,确保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但在她的信函中,这绝非单纯的气候承诺,而是欧洲与中国在电池、风电、电动汽车等清洁技术领域全面对抗的宣言。 然而,距离这场高调宣言不到三周前,欧盟刚刚在另一场与中国的经济博弈中被迫低头。 从强硬对抗到紧急求和,布鲁塞尔只用了短短21天。 欧洲出手抢芯片,反被打中"七寸" 荷兰政府今年9月底突然搬出尘封60多年的《物资供应法》,以近乎"管理政变"的方式冻结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100%控制权。 他们不仅罢免了中方CEO,还试图安插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 安世半导体不是普通企业,它手握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近40%的份额,是宝马、大众、奔驰等欧洲车企的"生命线"。 荷兰政府的行动看似突然,实则与美国商务部发布的 ...
富邦科技前三季度营收增9.19%,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证券时报网· 2025-10-26 21:40
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9% [1] - 实现归母净利润8064.94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648.04万元 [1] - 主营业务保持稳定发展,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各项财务指标均呈现健康态势 [1] 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 [1] - 围绕农化助剂与特种肥料业务,持续推进"精准化、绿色化、高效化、营养化"的战略转型,优化产品结构 [1] - 现代农业业务板块深化"水肥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的融合模式,已与北大荒集团八五三农场、鹤城农投等建立合作 [1] 研发与创新 - 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785.07万元,重点投向新型绿色农化助剂、禾本科固氮菌肥、根结线虫防治、数字农业等核心技术领域 [2]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 2025年7月公司成功入选"湖北省绿色制造名单(绿色工厂)",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升级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2] - 以番茄公社为载体构建集"零碳能源供给、低碳农业生产、生态循环发展、认证体系建设"于一体的零碳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2] - 2025年7月番茄公社获得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颁发的"零碳农业园区"和"碳中和园区证书",标志着公司在农业碳中和技术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3]
信息量很大!最新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0-26 21:00
全会释放的积极信号与宏观指引 - 全会释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的积极信号,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11] - 全会传递出政策定力和方向连续性,发展逻辑从应对不确定转向塑造新确定,宏观政策以稳为主、以质取胜,为市场预期提供清晰锚点 [11] - 全会擘画未来5年和10年发展蓝图,明确战略方向,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凸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主线 [12]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与经验 - “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5年增量超35万亿元,研发投入增长近50%,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13] -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十三五”末增长五倍多,绿色低碳成为新增长引擎 [15] - 可延续的发展经验包括稳中求进的政策框架、创新驱动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方向、高水平开放与国内大循环互促的战略 [14][15] 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能 - 经济韧性源于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充足政策调控空间,能有效吸收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压力 [16][17] - 发展潜能蕴藏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和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16][17] - 预计“十五五”期间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 [17] “十五五”时期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 主要机遇包括新科技革命驱动新产业周期、绿色转型创造新市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结构性红利 [18][20][21] - 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全球地缘政治波动、贸易保护主义、人口老龄化加速、地方债与房地产调整拖累财政空间等 [18][21][23] - 战略机遇期更具结构性,政策与资本将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 [5][19] 实体经济的关键作用与支撑行业 -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根基,能稳定就业、促进创新、保障产业链安全,未来将在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体系重构中发挥主导作用 [24] - 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储能与电网改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将成为支撑力量 [24] - 人工智能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催生的广泛产业机遇,以及保障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领域将成为新的经济支撑力量 [25] 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地位与基金参与 - 科技创新是“十五五”时期增长核心,科技发展从支持性角色转变为引领性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关键 [2][26][28] - 公募基金可通过深耕科技制造赛道、发展中长期资金产品、加强产业研究能力、投资硬科技企业、布局主题基金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周期 [26][27][28] - 以产业链视角和产业发展思维践行投资理念,将成为投研核心优势,帮助投资者分享科技红利 [27] 绿色转型对能源结构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 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转向清洁多元,新能源、储能、电动车、氢能、节能设备等领域将迎来持续投资期 [29][30][32] - 绿色产业链政策确定性强、投资周期长,绿色债券、碳交易、ESG基金等工具将快速扩容,绿色资产将成为新时期核心定价锚 [29][31] - 直接受益行业包括光伏、风电、新型储能、配套电网系统、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 [31][32] “十五五”重点发展产业机遇 - “科技+绿色+制造+民生”构成未来经济增长四大支柱,具体包括先进制造、新能源与储能、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建筑与循环经济、生命健康与养老服务业 [32][33] - AI算力及应用、半导体自主可控、固态电池、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等赛道是市场关注重点 [10][34] -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相关行业将迎来重大机遇 [33]
信息量很大!最新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0-26 20:57
全会释放的积极信号与宏观指引 - 全会释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的积极信号,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4][12] - 全会传递出政策“定力”和方向“连续性”的最强信号,表明中国的发展逻辑正从“应对不确定”转向“塑造新确定”[12] - 全会擘画未来5年和10年发展蓝图,明确战略方向,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点任务[13]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与经验 -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预计达到140万亿元,5年增量超35万亿元,研发投入增长近50%,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15]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十三五”末增长五倍多,绿色低碳成为新增长引擎[16] - 可延续的发展经验包括稳中求进的政策框架、创新驱动和实体经济结合的方向、高水平开放与国内大循环互促的战略[15] 中国经济的韧性、潜能与“十五五”展望 - 中国经济韧性源于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及充足政策调控空间,潜能则来自新质生产力发展、区域协同及绿色转型[16][17] - 预计“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质效将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有望较2020年翻一番[16] - 宏观经济发展将从“总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化”,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6][17] “十五五”时期的主要机遇与不确定因素 - 主要机遇包括新科技革命驱动新产业周期、绿色转型创造新市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结构性红利[19][20] - 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全球地缘政治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壁垒升级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短期阵痛[19][20][22] - 战略机遇期仍在但更具“结构性”,政策与资本都将聚焦于质量优化而非总量扩张[6][19] 实体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力量 -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未来五年将在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智能化、能源体系重构中发挥主导作用[23][24] - 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储能与电网改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将成为关键支撑力量[24] - 人工智能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催生的广泛产业机遇,以及保障能源与产业安全的领域将成为新的经济推动力量[25] 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地位与投资参与 - 科技创新是“十五五”时期的增长核心,科技发展将从支持性角色转变为引领性力量,成为核心驱动力[7][26][27][29] - 公募基金可通过投资“硬科技”企业、布局主题基金、践行“耐心资本”、深化产业研究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周期[27][28][29] - 重点聚焦的科技领域包括AI、半导体、新能源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战略性前沿领域[27][28][29] 绿色转型对能源结构及资本市场的影响 - 绿色转型将推动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转向“清洁多元”,新能源、储能、电动车、氢能等领域将迎来持续投资期[30][31][32] - 绿色产业链政策确定性强、投资周期长,绿色债券、碳交易、ESG基金等工具将快速扩容,绿色资产成为核心定价锚[31] - 直接受益行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储能、循环经济等,光伏、风电、新型储能及配套电网系统将获持续发展机遇[32][33] “十五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机遇 - “科技+绿色+制造+民生”将构成未来中国经济的四大增长支柱,具备持续成长空间的产业包括先进制造、新能源与储能、数字基础设施等[34][35] - 五大重点产业机遇包括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36] - AI算力及应用、半导体自主可控、固态电池、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等赛道是市场关注重点,军贸出口、机器人等细分产业也孕育广阔机遇[11][36]
展望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渐明晰
华泰证券· 2025-10-26 14:38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4] - 能源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4] 核心观点 -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关键词包括“碳达峰”、“碳中和”、“扩绿”,并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1] -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加快推进四大举措: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1] - “能耗双控”全面转向“碳排放双控”,碳市场管控与强制绿电消费政策同步扩围,双管齐下引导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或将进一步扩大绿电需求[2]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3] - 绿电直连的推广有望深度激活用户侧灵活性资源,为虚拟电厂发展提供沃土[2]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举措 - 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7] - 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我国自2024年1月起建立了煤电容量电价机制[7] -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新能源有望通过风光储一体化模式提升为高质量电源[7] 风电行业发展 - 《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目标“十五五”、“十六五”国内风电年均新增装机不低于120/140GW[7] - 看好陆风和海风招标双高增、一体化平价的到来或撬动分散式风电需求正式起航[7] 电网投资与设备需求 - 2025年1-8月中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3796亿元,同比增长14.0%,且特高压建设与规划持续推进[7] - 从国内“三大电气”2025年上半年业绩来看,水、核等电源设备需求持续上行,看好抽蓄项目有序推进、大型水电项目加快落地、以及国内核电核准节奏维持常态化[7] - 西北大基地的建设或将拉动国内输变电设备需求[7] 重点公司业绩与展望 - 宁德时代2025年三季度收入1041.86亿元,同比增加12.90%,归母净利润185.49亿元,同比增加41.21%[9];公司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等多领域出货量快增,加速开发新产品与海外市场[9] - 平高电气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4.36亿元(同比增加6.98%),归母净利9.82亿元(同比增加14.62%)[10];国内输变电设备招标强劲,特高压储备线路充足[10] - 国能日新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43.15%,实现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32.48%[11];2025年上半年功率预测净增1116家,服务电站达5461家,较2024年底增速26%[11] - 三一重能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5.94亿元,同比增加62.75%[14];公司看点包括国内风机主业盈利向上拐点明确、“双海”战略成效显著、风电场业务通过滚动开发模式稳步推进[14] - 思源电气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38.27亿元(同比增加32.86%),归母净利21.91亿元(同比增加46.94%)[14];公司作为电力设备民营企业龙头具备强阿尔法属性,海外突破多个高端市场,优质数据中心领域订单快速增长[14] - 阳光电源被定位为电力电子龙头,储能+出海逻辑延续,AIDC有望打开增长新空间[14];预测2025/2026/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55.4/186.2/216.7亿元[14]
冯德莱恩硬刚中国背后:欧盟减排内斗与美式能源绑架
搜狐财经· 2025-10-25 23:56
冯德莱恩硬刚中国背后:欧盟减排内斗与美式能源绑架 可欧洲企业压根儿不买账。去年中欧贸易额8471亿欧元,比美欧贸易多1200多亿。中国是欧盟绿色转型的"关键供应商",今年前9个月锂离子电池对欧出口 涨12%,高效钙钛矿光伏板成本比欧洲同类产品低30%。德国、西班牙的光伏电站,靠的就是这些中国产品才建起来。大众今年在华投200亿建6个新能源基 地,宝马沈阳工厂升级后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中心。就连被欧盟列入"规避俄制裁"清单的中国石油企业,之前还在给德国炼厂稳定供原油,制裁一出 来,"不能断了能源供应链"的呼声此起彼伏——政客喊"对抗",企业忙"牵手",谁更懂欧洲的真实利益? 冯德莱恩的"狠话"更像政治表演。欧盟绿色技术投资跟不上,2024年才投4200亿欧元,离每年7500亿的需求差40%。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北方伏特,2024 年底直接破产,不少车企推迟电动化目标。这些自身的短板,靠"死磕"中国根本补不上——欧盟要是真想买"绿色商机",该找的是合作空间,不是对手。 结语: 靠转移矛盾撑起来的"对抗",填不上技术缺口,也解不了内部分歧。最后只会让欧洲消费者多掏能源账单,让2040年的减排目标变成空谈。冯德莱 ...
未来十年,谁在撑起中国消费的天花板
搜狐财经· 2025-10-25 19:09
中产阶级规模与目标 - 未来十多年中国将增加4亿中产人口,总数超过8亿 [3] - 8亿中产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 [3] 宏观经济与消费目标 - 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有望突破2.3万美元 [3] - 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50万亿元 [3] 重点增长行业 - 智能家电、文旅休闲、新能源车等行业进入快车道 [3] -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新质生产力加速落地,未来十年有望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中国 [3]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消费热潮从撒钱式刺激转向造血式升级 [3] - 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社保完善、民生投资提效增强居民信心 [3] - 中国经济从只看GDP转向同时关注GNI,让创造财富与分享成果同步增长 [3]
中丹清洁能源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联合公报
国家能源局· 2025-10-25 15:03
中丹清洁能源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联合公报 Joint Communiqué of 2 Nd Meeting of China-Denmark Joint Clean Energy Working Group 2025 年 10 月 23 日,中国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与丹麦能源署代理署长裴德森在苏州共同主持召开中丹清洁能源联 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双方就以下内容达成共识: On October 23 2025, Lu Junling, General Economist of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and Stig Uffe Pedersen, Acting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Danish Energy Agency, co-chaired the second meeting of China-Denmark Joint Clean Energy Working Group in Suzhou. Both sides reached consens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前言 P ...
全会精神学习:续写奇迹新篇章(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10-25 09:05
文 | 赵伟、贾东旭、侯倩楠 联系人|贾东旭 报告正文 本次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更突出的位置,并首次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或意味 着要将科技创新成果更深入地融入产业实践,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并进。相较于"十四五"规划中"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本次全会更加强调"合 理比重",体现出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统筹考量。 内需方面,全会提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强调"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本次全会提 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体现出对对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之间良性循环的统筹推进。此外,会议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 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相呼应,或预示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步入加速阶段。 本次全会更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水平和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全会提出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发展赋予新定位。具体 举措上,本次全会更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协调发展,提出要统筹教育强国 ...
一份答卷跨越七十六年——青铜不老展新姿
搜狐财经· 2025-10-25 00:37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铜官山矿务局,以9500吨大米作为初始建设资金[1] - 公司于1953年5月1日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铜锭重量不足4吨,一级品率达99.5%[6] - 公司已连续七年跻身世界500强,电解铜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精铜生产基地[1][6] 资源保障与矿业开发 - 面对资源枯竭挑战,2004年在狮子山矿深部发现新矿体,更名为冬瓜山铜矿,日开采规模达1.3万吨,为原矿山的5倍多[7] - 公司开创“无废开采”绿色模式,实现尾砂回填、废石消化、废水循环利用[7] - 公司在厄瓜多尔萨莫拉省投资、设计、施工并运营米拉多铜矿,此为厄瓜多尔第一座大型固体矿山,提升了资源自给率[8] 技术创新与工艺升级 - 1997年公司以“冷风”工艺替代全球通用的“热风”,并引入硫酸动力波技术,攻克“下生料”与“炉瘤”难题,核心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12] - 金隆铜业通过128项工艺调整实现高硫低铜矿的“粗粮细作”,智能废水调度系统使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8%,新水单耗下降12%[13] - 金冠铜业采用“闪速冶炼+奥斯麦特炉”顶级工艺,实现废渣全部资源化利用,多项技术指标国际领先[14] 绿色智能与效率提升 - 金冠铜业厂区近乎零烟尘、低噪声运行,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矿铜冶炼工厂,车间内机械臂自动运转,现场人员稀少[13] - 金新铜业智控大厅设有4万多个监测点,实现“一键智控”,生产效率提升1.5倍,单吨铜材能耗下降超10%[14] - 硫酸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突破2000万千瓦时,渣选工序优化使尾渣含铜量持续降低,每降低0.01个百分点年增效数百万元[13] 高端材料与产业链延伸 - 公司从铜冶炼烟气污酸中成功提取战略稀有金属铼,建成工业化项目年产铼酸铵3000余公斤[18] - 公司生产薄至数微米的铜箔,仅为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刷新锂电铜箔“最薄”纪录,产品匹配5G、6G及AI服务器需求[20][21] - “铜冠”牌高纯阴极铜已成为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品牌,公司实现一至三代铜箔规模化量产并率先布局第五代研发[14][21] 研发投入与战略规划 - “十四五”以来公司累计实施科研项目超7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5项,建成了国内最完整的铜产业链[21] - 公司超前布局新材料,拓展储能、节能与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锌基新材料、铼基新材料、银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1] - 公司目标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智能制造、提升价值链地位,聚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