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造业回流
icon
搜索文档
凌晨,美联储巧妙出手,给了世界一个大大的上涨理由
凤凰网财经· 2025-04-25 06:44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24日上涨。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上涨486.83点,收于40093.40点,涨幅为1.23%;标准普尔500种 股票指数上涨108.91点,收于5484.77点,涨幅为2.0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457.99点,收于17166.04点,涨幅为2.74%。 明星科技股普涨,特斯拉、亚马逊、微软涨超3%,谷歌、Meta涨逾2%,苹果涨近2%。半导体板块涨幅居前,美光科技、博通涨逾6%,英特尔、 AMD涨超4%,英伟达涨逾3%。 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0.68%。蔚来、富途控股涨逾6%,拼多多、百度、网易、哔哩哔哩涨超2%。 美股昨夜上涨,直接原因为美联储一改此前对降息所秉承的绝对谨慎的态度,转而巧妙地在各种前置条件下,释放了一定的降息预期。 首先,在美股盘前,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马克虽然排除了在5月份降息的可能性,但表示如果经济走向有明确证据,美联储最早可能在6月份采取行 动。降息预期提振市场情绪。 然后,美股早盘,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如果关税导致就业岗位流失,他将支持降息。此后,美股涨幅扩大,纳指领涨美国三大股指。美债收益率全 线走低,10年期美债 ...
Citadel创始人:特朗普的贸易战已“毫无意义”,砸了美国资产的牌子,还让美国人更穷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4 18:30
Ken Griffin猛烈抨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认为其正在损害美国声誉。 据媒体报道,周三,对冲基金巨头Citade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肯·格里芬(Ken Griffin)在世界经济峰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特朗普行动过快,疏远了盟友, 并玷污了美国资产曾经"无可比拟"的卓越声誉,包括美国国债、美元强势和国家信用度。 Griffin警告称: 不幸的是,贸易战已经变得毫无意义,这意味着我们要花时间思考供应链。 我们将品牌置于风险之中。要修复已经造成的损害,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他将当前情况与哈佛大学的遭遇相提并论,认为政府对这所美国顶尖学府的施压,无异于"攻击美国最卓越的品牌之一"。 关税无法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四周内已变穷20% 近几周来,由于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反复无常的态度,以及一度暗示可能解雇美联储主席(后又收回言论),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国股票和国债,市场剧烈波 动,深层的不安情绪持续存在。 Griffin对特朗普旨在通过关税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目标表示强烈怀疑。他认为: 我告诉你什么不会发生:人们不会筹集资金在美国建厂,因为政策的波动性实际上破坏了你试图实现的目标。 Griffin引用欧元作为参照, ...
中金:特朗普的两个目标均难实现
中金点睛· 2025-04-24 07:55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加征关税促使美国贸易逆差收窄,制造业回流,我们认为这两个目标难以通过关税实现。首先,关税难以使得美国贸易逆差收窄。 从理论来看,提升关税并不一定能够缩减逆差(扩大顺差)。根据勒纳对称定理,对进口征税等同于对本国的出口征税。从历史来看,1890年《麦金利关 税法案》后,美国顺差一度上升,但是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后,美国顺差下降,甚至一度转为逆差,说明了关税和贸易顺差之间的复杂关 系。1890年,美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相对早期阶段,面临英国的竞争,关税可以保护其幼稚产业。而到了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出台时,美国的 国际地位已经超过英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也已经超过英国。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关税可能同时导致其进口和出口下降,而贸易逆差未必收窄。 关税难以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前几年美国制造业投资一度加速,但并未持续,近来制造业新开工投资、短期的投资计划出现下滑。中国的中间品对美 国的出口远低于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也反映美国制造业回流缓慢。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更多的是调整到新兴市场国家,而非美国。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与美 国之间的供应链长度增加。 ...
美国搞芯片关税,毫无益处?
半导体芯闻· 2025-04-23 18:02
美国半导体关税政策分析 - 美国政府计划审视半导体和电子供应链 可能对进口芯片征收关税 年进口额约300亿美元主要来自东南亚 [1] - 征收关税难以促进本土制造回流 因美国缺乏劳动密集型封装和组装能力 反而可能加速制造环节外迁 [1] - 考虑实施"组件关税" 按设备中外国产芯片价值征税 类似iPhone组件关税计算方式 [1][2] 供应链现状与影响 - 中国大陆芯片在美国供应链占比不足3% 对其征收组件关税相对容易执行 [2] - 中国台湾和韩国仍是高质量芯片主要产地 短期内无替代方案 新建芯片厂需多年时间 [2] - 全面实施组件关税将导致电子产品大规模增税 可能将美国经济推入衰退 [2][3] 政策目标与矛盾 - 对中国大陆芯片征税成本较低 但特朗普政府目标不止于重构中美贸易关系 [3] - 若目标是制造业回流 对中国台湾芯片征税或推动台积电扩大在美投资 但建设周期长 [3] - 半导体自给自足目标成本极高 关键制造设备依赖日本荷兰进口 反增本土制造成本 [3] 行业发展趋势 - 台积电计划在亚利桑那州生产30%的尖端2nm芯片 反映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 [3] - 美国AI发展依赖大量算力 最成功企业极度需要芯片 自给自足代价惊人 [4] - 更可行路径是建设全球性芯片产业 兼顾可靠性与效率 [4]
国泰海通:中国制造的“确定性”
券商中国· 2025-04-20 17:15
美国制造业回流阻力 - 美国通过关税和补贴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但面临劳动力成本高、技工短缺和产业链不完整等障碍 [1][3] - 美国制造业月均工资达5900美元,显著高于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不足其1/5) [4] - 70%企业因技工缺口延迟回流,且本土制造业体系不完善导致上下游配套缺失 [5] 第三方国家替代中国制造的局限性 - 东南亚国家如印尼出现早熟型去工业化,制造业RCA指数从2000年1.16降至2020年1.06 [12] - 越南2023年GDP仅4337亿美元(相当于中国云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0.6%,依赖中国上游供应链 [13] - 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错配和基建缺口导致产业链碎片化 [19]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9%,远超美国(15.5%)、日本(5.1%)等国,具备全产业链和成本控制能力 [9] - 新兴经济体受限于经济制度、人才储备和体量,难以短期复制中国制造体系 [21] 中长期中国制造的韧性 - 中美贸易间接联系将维持,其他国家通过加工转口与中国保持供应链合作 [23] - 企业全球化布局成趋势,中国制造在关税政策纠偏后仍具竞争力 [24]
关税新政下供应链四大核心演变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4-18 17:55
美国新一轮单边关税政策 -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覆盖所有贸易伙伴的"互惠"关税政策 特点包括覆盖范围广(连贸易顺差国也被加征10%关税)和针对主要逆差国实施差异化更高税率 [2] - 2024年美国进出口逆差达1.2万亿美元 此次政策直接针对此问题 [2] - 对中国等主要逆差国加征更高关税 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达36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6800亿美元) [5] 中美关税博弈现状 - 自2018年启动的关税政策持续升级 受301调查商品关税较2018年提高79% 较2025年提高54% [7] - 主要受影响行业: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鞋服、金属制品 美国出口的机械电子、农产品、能源 [5] 供应链格局四大演变趋势 反脆弱性供应链建设 - 企业供应链战略从"韧性"转向"反脆弱性" 强调在不确定性中成长获益 [11] - 人工智能技术可识别地缘政治等干扰因素 实现快速总拥有成本计算和应对规划 [12] 资本开支优化 - 高关税环境下中美企业普遍控制资本投资规模 因关税推高进口价格削弱社会总需求 [13]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导致两次产业外迁高峰(2015-2016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021-2023年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 [13] - 企业需建立资本支出管理体系 工具包括自制外购决策、设备租赁策略等 [16] 中国供应链地位变化 - 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超16% 短期盈利将受关税直接影响 [17] - 规模效率优势使中国仍保持制造业中心地位 但部分高附加值产业(芯片、生物医药)可能回流美国 [19] - 组装工厂模式可能兴起 即在美完成最终组装以规避部分关税 [19] 产品设计优化与本地化替代 - 加速推进零部件本土化替代 如中国阀门企业用国产感应器替代美国进口件 [20] - 基于价值的设计方法可从7个维度优化:供应链、物料、功能、规格、架构、实现方式、制造影响 [20] - 通过原产地规则调整实现整体成本最优 可能牺牲部件成本换取关税优惠 [20] 供应链优化路径框架 - 供应链分析:调整产地采购比例 实现产品+物流+关税总成本最优 [21] - BOM成本分析:聚焦关键成本项目 缩小与目标成本差距 [21] - 功能/规格分析:移除非关键功能 放宽非核心规格标准 [21] - 结构/制造分析:采用模块化设计 优化自动化方案降低组装成本 [21]
“世界第八大奇迹”烂尾,特朗普的“关税梦”碎
凤凰网财经· 2025-04-13 21:48
富士康威斯康星州项目失败案例 - 富士康2017年承诺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并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4] - 实际投资额不足承诺的十分之一 就业岗位仅兑现11.5%[6] - 威斯康星州政府提供30亿美元税收优惠 并耗费5亿美元推平数百座民宅农场[4][6] - 项目最终烂尾 仅剩一座孤零零的玻璃穹顶建筑[1][7] - 拜登政府宣布微软将投资33亿美元在原址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9] 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困境 -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对华关税政策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3] - 但面临劳动力成本高企问题 美国制造业平均小时工资是新兴市场的6-8倍[10] - 产业链集群缺失 关键零部件依赖亚洲供应 企业回流后难以获得成本优势[11]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因缺乏配套供应商而推迟投产[11] - 专家认为重建完整供应链需要20-30年时间[12] 制造业全球分工体系挑战 - 制造业回流需满足货币弱势 工资竞争力 贸易自由化三个条件[12] - 特朗普政策被专家评价为"缘木求鱼" 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类似[12] - 即便设置高额关税 部分厂家仍不愿赴美建厂 担心政策反复[12] - 苹果曾尝试将亚洲产线撤回美国 但供应链复杂度过高[11] - 富士康在美国遭遇招工难 即使高薪仍难以找到熟练工人[10][11]
“对等关税”冲击下,中国出海企业的应对之道
淡水泉投资· 2025-04-11 15:48
重要提示:本材料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承诺或其他法律文件,亦非任何投资、法律或财务等方面的专业建议。过往业绩不预示 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特朗普政府于4月2日推出了新一轮关税措施,该政策方案的力度与覆盖范围显著超出了市场预期,进而 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根据最新动态,美国对部分国家实行为期90天的"对等关税"缓冲期,并执 行10%的普遍性关税政策。尽管该措施的全面实施已被暂时推迟,但可以确定的是,此举将对国际贸易 格局与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持久的影响。 02 第二,通过高关税提高外国商品的成本,降低其比较优势,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失衡的贸易平衡目标与制造业回流的困境 新一轮关税政策的短期冲击已引发市场动荡,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通过关税试图达成的政策目标。 根据美国政府官员近期的一些公开发言整理来看,此次关税行动可能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以极端施压手段实现美国定义下的贸易平衡,缩减贸易逆差。 其施压手段不仅包括普遍的"对等关税 " ,还涉及诸多非关税壁垒、增加进口美国商品等内容。以越南 为例,其在美国宣布关税措施后以 " 零关税 " 条件积极回应,然而,美国仍要求越南承诺取消知识产 权窃取、出口补贴、倾销 ...
“对等关税”冲击下,中国出海企业的应对之道
淡水泉投资· 2025-04-11 15:48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核心观点 - 美国于4月2日推出新一轮关税措施 力度与覆盖范围显著超出市场预期 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 对部分国家实行为期90天的"对等关税"缓冲期 执行10%的普遍性关税政策 [1] - 政策目标包括通过极端施压手段实现美国定义下的贸易平衡 缩减贸易逆差 以及通过高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4] 贸易平衡目标与制造业回流困境 - 美国追求的双边贸易平衡存在片面性 仅考虑货物贸易逆差 忽略服务贸易顺差 2024年与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顺差总额近3000亿美元 [5][6] - 制造业回流面临高成本困境 美国制造业工人薪资成本是新兴经济体的8-10倍 综合生产成本差距更显著 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支持 [7] - 历史数据显示保护主义政策仅短期刺激制造业 二战以来未能扭转制造业流失长期趋势 空心化源于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失衡 [9] 中国出海企业应对策略 高溢价及强产品力突围 - 全球竞争对手同样面临关税压力 具备强提价能力的企业计划通过适当提价控制利润影响 [15] 成本分摊与客户共担 - 采用离岸价定价的厂商以往关税变化多由客户承担 本轮关注转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同时争取关税豁免 [17] 产能布局区域再平衡 - 美墨加协议内产能暂未受较大影响 可能成为转口地 需跟踪墨西哥和加拿大对华关税政策变化 [19] - 东南亚产能与中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 提供市场份额提升机会 [19] 市场多元化 - 企业积极开拓欧洲、中东和南美等非美市场 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 非美市场潜力巨大 [21] 关税影响差异与企业机遇 - 同质化竞争领域企业短期面临挑战 拥有绝对或相对产品优势的企业可能扩大市场份额 [22] - 全球贸易链重构中 中国企业凭借供应链韧性和适应性有望抓住新机遇 [22]
关税生效后的48小时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1 01:14
中美关税战现状 - 中美双方新增关税生效不到48小时,但实际痛感尚未显露,因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方囤货、中方加班供货,库存仍能维持短期营收 [3] - 对等关税不断升级导致交易暂停,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尚未进入结算期 [3] - 关税影响(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滑、制造业回流、劳动力调整、价格战)尚未完全显现 [3] - 美国对华新增进口关税累计达145%(含特朗普初期两次10%关税),但最新125%关税尚未出现在白宫总统令中 [3] - 专家认为80%以上关税已超过制造成本,实际交易将停止,双方博弈旨在重回谈判桌 [3] 关税对汽车产业链影响 - 汽车行业整体受影响较小(出口规模不足200亿美元),主要冲击集中在零部件厂商 [5] - 动力电池综合税率达173.4%(基础3.4%+芬太尼20%+301条款25%+对等125%),整车搭载电池税率更高达247.5% [5] - 储能电池当前税率114.9%,2026年后将提至与动力电池相同水平 [5] - 汽车零部件因232条款豁免对等关税,综合税率70%(232条款25%+301条款25%+芬太尼20%) [5] - 关税组合异常复杂,涉及基础关税/301条款/232条款/芬太尼附加税等多重叠加,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困难 [5] 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 - 墨西哥工厂因《美墨加协定》豁免关税,意外获得原中国供应商订单 [7] - 全球化供应链将分裂为四大区域:欧盟、日韩、美国、中国,或形成北美自贸区与其他区域并存格局 [7] - 老牌车企可通过调整产能布局(扩大美国工厂/转产南美)应对关税,新势力车企(尤其中国品牌)受冲击更大 [7] - 美国联合多国遏制中国制造业,导致国内供应链产能过剩并引发价格战 [7] 企业应对策略案例 - 铝合金材料生产商放弃墨西哥投资(损失数百亿元),转战泰国建厂瞄准欧洲市场 [9] - 企业通过第三国转口(如泰国、巴基斯坦)规避关税,只要综合成本有利润即可维持业务 [9] - 泰国工厂综合成本比中国低三分之一,但企业仍保持80%国内业务作为基本盘 [9] - 建议聚焦产品竞争力与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模式创新消化成本压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