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赴港上市有新进展!A股赛力斯盘中涨停!
证券日报· 2025-09-26 12:32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26日早盘赛力斯股价一度涨停至163.52元/股创历史新高 随后打开涨停 上午收盘报161.08元/股 涨幅8.36% 换手率5.1% 市值达2631亿元 [1] - A股汽车整车板块集体拉升 曙光股份涨停 长安汽车 千里科技 金龙汽车 北汽蓝谷等跟涨 [4] - 港股汽车板块震荡拉升 小鹏汽车-W涨超5% 奇瑞汽车涨超4% 浙江世宝 华晨中国 蔚来-SW跟涨 [4][5] 境外上市进展 - 公司获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拟发行不超过3.31亿股普通股赴港上市 [3] - 需在12个月内完成发行 否则需更新材料 尚需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批准 [3] - 3月31日启动H股发行计划 4月28日向港交所递交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中国银河国际证券 [4] 财务与业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1451.76亿元 同比增长305.04% 净利润59.46亿元 新能源汽车毛利率26.21% [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4.02亿元 净利润29.41亿元 同比增长81.03%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 [3] - 核心技术包括魔方技术平台 超级增程 安全技术等 战略聚焦科技豪华 全球化及智慧服务 [4] 募资用途规划 - 拟将IPO募资净额70%用于研发投入 20%用于海外营销及充电网络 10%用于营运资金 [4] 行业动态与政策 - 前8个月中国汽车产销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 [6] - 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目标2025年汽车销量约3230万辆(增3%) 新能源汽车1550万辆(增20%) [6][7] - 行业迎来"金九银十"销售旺季 车企密集推新车型 以旧换新政策助力销售 [6]
研判2025!中国电子雨刮器行业相关概述、产业链、发销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汽车产销量持续上涨,推动电子雨刮器行业需求增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6 09:39
电子雨刮器行业概述 - 电子雨刮器是由电动机驱动、能刮刷风窗玻璃外表面上雨水、霜雪和灰尘等物质的装置,一般由刮水刷臂、刮水刷片总成、电动机、减速机构等组成,是现代汽车的重要附件[3] - 电子雨刮器是在传统机械雨刮器基础上的技术升级,通过"传感器+电控"实现"按需调节、智能适配",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驾驶安全性、优化使用体验、降低能耗[3] - 按感应原理分类可分为光学式传感器雨刮器和电容式传感器雨刮器,按控制方式分类可分为自动控制式电子雨刮器和手动控制式电子雨刮器[4]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电子雨刮器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4亿元,同比上涨5.9%[1][7] - 2019年行业销量为2282.52万套,2024年增长至2557.56万套,年复合增长率为2.3%[7] - 随着汽车智能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子雨刮器正从"高端配置"向"标配"转变[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塑料、橡胶、电机、控制系统、传感器、连接器等,其中塑料和橡胶主要用于制造雨刮器的刮片部分,电机是核心部件[6] - 中游是电子雨刮器的生产制造,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汽车、飞机、轨道交通等[6] - 电子雨刮器通常直接供应给汽车制造商,作为整车的标准配置或选装配置[6] - 2025年1-8月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6] 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者包括国际知名厂商如Bosch、Valeo等,以及本土企业如胜华波、云意电气等[8] - 国际知名厂商在电子雨刮器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了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8] - 本土企业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9] 主要企业分析 - 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主营业务为汽车雨刮器总成、座椅电机等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客户群涵盖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城、广汽等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10] - 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2012年3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国内车用整流器与调节器行业龙头企业[10] - 2025年上半年云意电气智能雨刮系统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上涨26.98%[10] 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消费者对行车安全及舒适性的追求,电子雨刮器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11] - 电子雨刮器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集成更多的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实现更精准的雨量感应和速度感应[12][13] -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4]
保隆科技张祖秋:专注汽车智能化 小零件做成大生意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02:1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成立28年 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 从传统产品起步并实现技术迭代[2] - 创业团队以技术钻研为核心驱动力 公司名称寓意保证兴隆[3] - 通过自研与并购结合实现业务拓展 目前正布局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2][4] 传统业务优势 - 气门嘴年产量约2.6亿只 全球细分市场第一 产品售价约1元[3] - 以传统气门嘴为基础切入新兴领域 制造能力成为新兴业务基石[2] -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全球市占率第二 国内第一[4]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保持8%左右 企业文化强调技术革新[5] - 采用无线通信和MEMS技术实现胎压监测传感器小型化与智能化[4] - 拓展六大类四十多种传感器产品 包括轮速传感器/光雨量传感器/电流传感器[5] - COB在线封装技术使环视摄像头实现国内领先规模化应用[7] - 4D雷达推进定点 未来与路面预瞄系统/智能悬架集成形成全栈能力[7] 智能化业务突破 - 胎压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气压温度 实现爆胎报警并与智能底盘技术融合[5] - 智能驾驶传感器从基础传感器延伸至智能驾驶传感器[2] - 2025年车展展示智能驾驶传感器与空气悬架系统 体现技术落地成果[6] 空气悬架业务进展 - 空气悬架量产3年多 以近30%市占率位列全球装机量第二名[6] - 2021年前该领域由德国企业垄断 现通过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合作打破格局[6] - 与蒂森克虏伯倍适登技术共享 形成技术互补与成本优势的全球竞争力[7] 全球化与产能布局 - 匈牙利园区一期投产 二期开工 将成欧洲研发制造中心[7] - 上海松江区建设高端智能制造基地 临港传感器园区部分启用[7] - 智能辅助驾驶传感器2025年以来量产规模提升 获重要项目定点[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新能源化与智能化改变汽车产业格局 催生智能底盘/辅助驾驶等增量市场[7] - 行业面临新参与者涌入 既是机遇也是淘汰赛[7]
首日大涨近150%!汇川技术分拆联合动力上市,十年一剑成就智能“双子星”!|人民智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23:39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2016年提出"双王"战略 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工业自动化并列为集团两大战略性业务 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5] - 战略推动集团营收规模增长超过8倍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到205亿元[6] - 子公司联合动力2022-2024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远超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 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1.38亿元同比增长五成 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增长约九成[6] 分拆上市与资本表现 - 联合动力9月15日启动招股 发行价12.48元/股 募集资金36亿元[2] - 9月25日正式创业板上市 上市首日股价上涨147.6%报收30.9元/股 总市值超740亿元[2] - 分拆上市核心在于解决信息披露透明度问题 满足汽车行业上下游对联合动力的了解需求[8]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约10.1%排名第二 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9] - 新能源乘用车定子装机量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1.3%排名第二[9] - 已服务超40家主机厂、170余款车型 积累数百款动力系统解决方案[10] - 客户覆盖理想、小米等新势力 广汽、奇瑞、长安等民族品牌 以及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国际车企[10] 技术布局与发展方向 - 正布局智能底盘技术 发挥运动控制及数字化、标准化优势[4][13] - 按照"储备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节奏 以模块化理念构建综合竞争力[11] - 全球智能底盘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800亿美元 其中线控技术相关模块占比超60%[15] 行业洞察与市场前景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6年1.8%大幅提高到2024年40%以上 2025年有望超过50%[6] - 预测未来汽车行业形成"三分天下"格局:混动汽车占1/2弱、纯电汽车占1/3强、传统燃油车接近1/4[12] - 主机厂自制动力总成需年销量超30-50万台才具备成本优势 否则第三方供应商更具成本效益[9]
广汽董事长冯兴亚:未来全球十大车企中国将有3-5个席位
搜狐财经· 2025-09-25 22:59
行业格局展望 - 未来十年全球前十大车企中将有3-5家中国企业[1][5] - 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 处于变革期 快速迭代期 管理模式重构期和竞争格局重塑期[3] - 竞争格局从硬件竞争转向全产业链生态竞争 收益模式从单一产品服务扩展至硬件 软件 服务及生态[5] 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汽车将发展为智能移动空间 无人驾驶技术将普及[4] - 产业发展向新能源化 低碳化 绿色化方向演进 中国在该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6] - 中国汽车智能化水平全球领先 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为全球最高[6] 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 - 车企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用户洞察力 产品定义能力 整车集成能力 智能化能力及营销能力[6] - 整车制造门槛降低 具备智能技术或集成优势的企业均可进入行业[6] - 决策难点在于平衡汽车功能价值 安全品质保证与用户情绪价值[8] 战略发展路径 - 科技创新作为进攻手段 传统汽车品质安全作为防御基础[7] - 开放合作成为重要发展引擎 通过合作弥补智能化短板同时发挥制造与品质安全优势[7] - 忽视品质安全将带来重大风险 智能化需与基础安全保障相结合[7]
每卖5辆中国车就有1辆奇瑞,港股巨人也偏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1:18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见Auto ,作者何煦阳 一见Auto . 汽车竞争中的野心、方法论与新秩序。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汽车报道品牌。 记者丨 何煦阳 编辑丨张明艳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敲响的港交所钟声,回荡着奇瑞汽车二十余年的风雨兼程。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成功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HK,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 为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 奇瑞汽车开盘表现亮眼。以34.2港元/股开盘,较30.7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突 破2000亿港元。截至收盘,奇瑞汽车股价为31.92港元/股,市值回落至1841亿港元,仍展现出 资本市场对奇瑞汽车的认可。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自2003年起,奇瑞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第 一",这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其在港股获得近2000亿港元估值的关键差异化长板。 但光环之下,奇瑞的"偏科"现象也不容忽视。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乘用车收入中燃油车占比超过六成,新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智驾路 线历经"全栈自研"到"自研+合作"的多次摇摆;研发投入占比仅3.3%,远低于比亚迪的 8 ...
港股,新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25 20:51
上市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5日港交所挂牌上市 股价大幅上涨超过13% 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 收盘报31.92港元/股 [1] - 今开34.200港元 昨收30.750港元 最高34.980港元 最低31.720港元 成交量7827万股 成交额26.00亿港元 换手率3.38% 市盈率(TTM)10.57 总市值1841亿港元 [2] - 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股定价 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车企IPO [4] 募资用途与战略规划 - 募集资金净额重点投向多个领域:研发不同车型版本乘用车以扩大产品组合 未来1-3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 未来1-4年海外市场拓展及全球化策略执行 未来1-4年安徽芜湖生产设施提升 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4] - 构建覆盖全细分市场的五大品牌矩阵:奇瑞品牌锚定主流市场 捷途专注旅行场景 星途深耕豪华领域 iCAR聚焦年轻电动化需求 智界发力高端智能赛道 实现从大众消费到高端科技、传统燃油到新能源的多维覆盖 [6] 财务业绩与运营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跃升至2698.97亿元 同期净利润由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 [7]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682.23亿元 同比增长24.25% 净利润47.26亿元 同比增长90.87% [7] - 集团8月销售汽车24.27万辆 同比增长14.6% 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23.08万辆 同比增长12.3% 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7.12万辆 同比增长53.1% 出口汽车12.95万辆 同比增长32.3% 连续4个月出口突破10万辆 [7] - 1-8月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72.7万辆 同比增长14.5% [7] 投资者结构与上市背景 - IPO引入13名基石投资者 总共认购价值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发售股份 包括国资基金璟泉善瑞认购14.80亿港元 高瓴旗下HHLR认购6000万美元 上海景林认购5500万美元 地平线机器人认购4000万美元 以及晶合集成、国轩高科、星宇股份等产业链企业参与 [6] - 自2004年起多次探索上市路径 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未能如愿 此次成功赴港IPO终于叩开资本市场大门 [6] 行业转型与战略方向 - 需要借上市之机加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转型步伐 以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8]
【重磅深度】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9月上海篇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9-25 17:45
行业趋势 - 2025年是汽车智能化拐点之年 开启3年周期推动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实现50%-80%+的跃升 整车格局迎来重塑阶段[4][12] - 头部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已实现包括环岛 掉头等复杂场景的城市NOA落地体验 并完善车位到车位 场景理解等高阶功能[4][12] - 相比2025Q1 2025Q3各家车企智驾能力均有提升 绝对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6][12] 技术发展 - 新势力自研方阵智驾表现亮眼 各主机厂/方案供应商未来半年预计密集迭代 整体体验存在较大变化可能[7][12] - 小鹏/华为/理想稳居第一梯队 小鹏自研图灵芯片上车 本地有效算力2250 TOPS + VLA车端部署[7][12] - 华为ADS 4.0搭载WEWA架构 实现全模态感知及全场景贯通NCA[7][12] - 理想切换VLA架构 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COT进一步提升模型可解释性[7][12] - 蔚来/小米快速跟进 达到类第一梯队水平 蔚来NWM世界模型表现超预期 小米1000万Clips端到端 + VLM版本OTA升级[8][12] 测试方法论 - 采用大样本集中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两种形式 从场景实现 接管频率 舒适性等维度对10家智能驾驶主机厂进行评价[5][12] - 大样本集中路测近50人集中于8:00-18:00时间段基于固定路线测试 涵盖同时段不同车型路测信息[16] - 小样本深度路测由相同安全员和评价员于不同时段基于相似路线测试 评价尺度一致且路测时长长[16] 硬件配置 - 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采用视觉方案 其他测试车型均搭载激光雷达[35][37] - 小鹏 华为 蔚来已实现智驾芯片自研 小鹏使用2+1图灵芯片(1500+750 TOPS) 蔚来使用NX9031芯片(1000 TOPS)[35][37] - 软件维度 小鹏 华为 理想 蔚来 小米 特斯拉 极氪为自研方案 比亚迪采用Momenta方案 魏牌蓝山采用元戎启行方案[35][37] 测试结果 - 尊界ADS 4.0表现最佳 平均总接管次数仅0.60次 各项指标评价均接近满分[50][51] - 小鹏XOS 5.7.7平均接管1.51次 环岛能力优秀 掉头成功率较高[46][47] - 理想OTA 8.0.1平均接管1.47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可实现三点式掉头[53][54] - 特斯拉FSD 13.2平均接管5.73次 存在车道识别不清问题[63][64] - 极氪ZEEKR OS 6.3.3平均接管4.16次 基本无法完成复杂掉头[72][74] 场景表现 - 环岛场景: 小鹏 尊界 理想 蔚来 小米表现优秀 多数情况下可无接管安全通过[46][50][53][57][60] - 掉头场景: 尊界 小鹏 理想表现较好 腾势 蓝山 极氪在复杂路况下成功率一般[46][50][53][68][69][74] - 复杂路况: 华为ADS 4.0在加塞等主动型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但行驶风格较激进[96] - 窄道通行: 蔚来在窄道通行中出现压路沿情况 主要因道路违规停车+道路狭窄导致[104]
奔驰佟欧福:用“中国速度”实践“奔驰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7:16
合作模式与战略转向 - 梅赛德斯-奔驰与中国公司Momenta联合研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非简单的供应商采购,双方共建团队进行开发[1] - 该系统基于Momenta飞轮大模型,能够实现高速、城区及泊车场景下从车位到车位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1] - 此次合作标志着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向,在燃油车时代极少将核心驾驶系统研发主导权开放给中国本土技术伙伴[1] 技术合作与产品规划 - 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率先搭载于今秋上市的国产全新纯电CLA车型,并于9月25日开启预售[1] - 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升级战略合作,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与数字化营销等多个领域[2] - 奔驰智能座舱AI平台将接入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为全新CLA车型赋能[2] 本土化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以“奔驰标准”加强自研能力,并积极拓展与中国顶尖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致力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符合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2] - 公司宣布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楚钦为新任品牌新锐大使,被视为向更广泛中国年轻用户传递“新豪华”理念的信号[2] - 合作旨在让中国市场相信,这家传统豪华巨头不仅能造出纯电车型,更能跟上本土的智能迭代速度[3] 行业竞争格局 - 奔驰并非唯一寻求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的豪华品牌,今年以来宝马、奥迪也陆续拥抱本土科技企业[3] - BBA(奔驰、宝马、奥迪)的产品正进入一轮集中上新期[3]
解析奇瑞上市基石阵容:地平线(9660.HK)成唯一智驾领域产业资本,重构投资新范式
格隆汇· 2025-09-25 15:22
奇瑞汽车上市与地平线作为基石投资者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最终定价为30.75港元 [1] - 地平线作为唯一的智驾科技企业,以旗下Horizon Together认购4000万美元,跻身基石投资者之列 [1] - 此次投资被视为“智能化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体现,为双方提供了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1] 地平线与奇瑞的战略协同 - 奇瑞2024年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49.4%,增速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3] - 地平线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达32.4%,在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达45.8% [3] - 地平线征程家族芯片累计出货突破1000万套,是国产智驾芯片领域唯一跨越千万级量产门槛的玩家 [3] - 双方自2021年建立战略合作,奇瑞新车型星途ET5首发搭载地平线征程6P芯片及HSD辅助驾驶系统 [4] - 征程6P芯片单芯算力达560TOPS,奇瑞上市募集资金的35%将用于新车型开发,25%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 [4] 地平线的业务表现与护城河 - 地平线上半年营收1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 [8] - 支持高速NOA和城区NOA的征程6芯片出货量占比近50%,贡献超80%相关业务收入,平均单车价值量同比提升70% [8] - 公司打造了“芯片+算法+生态”三维护城河,与超40家车企及品牌达成合作,拥有400款量产定点车型 [9][10] - 未来3-5年,地平线的HSD软件系统有望达成千万量产 [10]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趋势 -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车企的辅助驾驶渗透率升至59%,搭载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占智能汽车销量的比例达32% [9] - 高盛预测,202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为5400万美元,到2035年将增长757倍至470亿美元 [11] - 地平线与哈啰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6年实现L4级Robotaxi前装车型量产,2027年部署超5万辆 [10] - 行业认为未来2-3年是中国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11]